APP下载

地方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分析

2018-12-11王小聪曾晓锋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18年10期
关键词:创新型体系人才

王小聪 曾晓锋

摘 要:当前我国处在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中,社会需要大量具有创新意识及创业能力的人才,高校必须批量化地输出这类人才。如果要批量化地输出人才,就必须建立一套适合此类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框架已经搭建,然而还存在一些实施不足的问题。高校要找出实施不足的原因,提出优化的对策。

关键词:地方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创业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10-0064-04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发展策略,其中强调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大学生要改变就业思路,改就业为创业。新常态是指在经济发展进行过一个高潮或一个低潮后,发展的速度不再趋于极端,而逐渐走向平缓的背景。在新常态的背景下,社会仍需要能搞活市场经济、发展各项产业的人才。而社会的需求,就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

关于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当前有两种学术概念:第一种为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并且创新的成果可转化为产品;第二种为具有企业家的特质,能主导整个产品生产、营销、运输等环节的创新意识人才。结合这两种学术概念,可以理解为创新型人才具有以下的特点:第一,独立性。这类人才不轻易盲从社会观点,行为也不随波逐流,他们或者有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或者有很强的自主实践能力。第二,创新性。这类人才不受世俗框架的限制,能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然后找到他人没有思考或实践过的答案。第三,务实性。这类人才的思维不仅能够走到时代的尖端,想前人不敢想,行前人不敢行,而且能结合身边资源进行创业,较为务实。第四,层次性。并非创新型人才的每一项能力都超过其他人,有部分创新型人才的综合素养很强,有部分创新型人才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另外一名创新型人才是需要通过与他人合作,获得他人的帮助才能完成创新创业工作。高校需要通过教学活动培养拥有以上特质的创新型人才。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概述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概念

据统计,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为3200万人,研发人員的总数已达105万人,分别居世界第1位和第2位,研究和发展总经费也居世界第6位,可是创新综合指数在世界上排名第28位,属中等偏下水平。那么,以人才培养为首要职能的高校面对创新型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和质量不高的局面,应当寻找原因,奋力追赶。

当前社会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仅为偶然性、随机性,否则高校将不能培养出大量创新型人才。由于我国大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还处于初探阶段,“摸着石头过河”,无任何经验可借鉴,因此如果要用批量化的方式培养创新型人才,就需要创立一套科学体系[1]。

1964年G.Amdahl首次提出了体系的概念,他提出的体系就是以一个目标为准则,一组把部件和部件连接起来的结构,而部件与部件之间的内在关键,就是共同推动目标的实现。尽管该概念源于计算机领域,但是借用在高等教育学领域内,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是指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的各教育部门或教育要素之间连接起来所形成的一组结构。在这套体系内,首先提出一套与之相对应的创新型人才标准,用这种标准激发学生的潜力,并使之能结合自身特点逐步成为创新型人才[2]。

(二)构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结构

高校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出具有创新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人才。结合人才的四个特点,可将人才的特点分为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知识结构、创业能力四类。在新常态的环境中,社会要求创新型人才具有创业信仰、兴趣、需要、动机这四种意识;具有独立性、尝试型、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这六种品质;具有专业知识、职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人文知识、法律知识这五种知识结构;具有专业、职业、经营、沟通等一系列的能力。并非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以上的意识、品质、知识、能力,学生的意识需要被激发、品质需要磨炼、知识需要时间积累、能力需要被锻炼[3]。因而,高校需要通过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让学生达到社会的要求。高校要完善课程体系,应通过课程体系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应完善指导与训练体系,使学生能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为创新及创业打下基础;应完善创业实践体系,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了解自己发展的方向,激发创新及创业的意识;应完善就业研究体系,使学生了解如何把创新的作品转化为产品,或者了解如何应用现有的资源进行创业,通过锻炼,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4]。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容

1.创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设计,包括课程体系的教授内容、教授时间、评估方法这三项内容。高校必须控制这三项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在创业型人才市场下,高校需要让学生掌握“大学生创业学”“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营管理”“组织行为学”“企业战略”等课程。

2.创业指导与训练体系。高校要建立一个创业指导与训练的平台。首先,学生需获得创业咨询服务,使学生了解如何创业;其次,学生需要一个评估的平台,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与不足,知道创业需要发展的方向;最后,学生在了解发展方向的前提下知晓训练的方向。

3.创业实践体系。创业实践体系建立的目的如

下:第一,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创新的乐趣;第二,引导学生养成边学习边实践的习惯,使学生愿意从实践的角度整合理论知识;第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找到创新、创业的方向;第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市场的信息,结合市场的需求来创新及创业;第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避免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论化、教条化。

4.创业理论体系。学生在创业中会遇到挫折,为学生建立创业理论体系,可以提前让学生了解创业动机、需求、资源、商机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当学生遇到创新问题时,可结合理论知识找到发展的方向。学生只有获得大量的宏观理论知识,在创新和创业时才能做好心理准备,在遇到挫折时,能理论联系实际着手克服困难。

二、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发展的历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教育部门已经意识到市场需创业人才。2002年,国家教育部门将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大学设为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试点院校,在以上院校中推行创新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各地方院校也开始进行了创新教育,不同高校的创新教育的侧重点不同。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经营能力;清华大学则在开设创新课程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了创业平台及创业资金,鼓励学生争取高校提供的资金进行创新项目。从历史时间上看,我国创新教育实施的时间不过二十年,创新教育体系形成的时间很短,体系不够系统且不够全面。

(二)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实施的框架

以培养体系的实施环境及策略来说明当前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施的现状。以实施的软件环境来说,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创业人才的培养,教育部门向高校提出了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并给出了宏观指导建议。从硬件环境来说,政府部门开设了课程初成系列,设立了专门的创业教学项目,向高校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教学要求与规模要求[5]。从实施的策略来说,高校是以政策为向导开展创业教育。教育的课程内容有创业家养成、创业规划、经营理论、创新活动管理等一系列课程。高校应用教师讲授、案例探讨、师生讨论、角色模式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并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高校设有组织大赛、基地学习、实训训练等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及创业的学习平台,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咨询服务。部分高校设立了专门的创新及创业资金,鼓励学生结合学习的情况开展创业活动。总体来说,我国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框架已经搭建。

(三)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实施的问题

1.创业理念滞后性。在四川乐山郭沫若故居保存着两张郭老在四川官立高等中学堂就读时的成绩单:习字69分、代数92分、几何97分、图画67分、体操60分等。郭老在习字、图画、体操学科上一般,但在几何、代数、英语上比较优秀,不过他最终却成为大诗人、大书法家。钱锺书、吴晗考入清华大学时数学只得了15分和0分,但是他们进了大学,而且进的是中国最优秀的大学。反观当前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体系,其理念、目标等是值得反思的,因此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我国著名学者朱清时发表这样的疑问:大学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

目前,地方高校还没有打破传统思想的牢笼,仍以获得能力为核心,淡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素质的发展观;注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观;强调共性统一,忽视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思想等,因此,高校“知识分割过细,课程内容陈旧、过于求同,教师单向灌输,实践环节薄弱,课程结构不当,对创新教育的忽视,实践观念的淡薄,使得学生的知识面狭窄,科学与人文分离,动手实践能力差,个性发展受阻,最终是学生创造性差”。

2.创业主体性缺失。当前多数高校课程体系为一套半封闭的体系,这是指高校会依市场的需求来设计课程的体系。在教授内容上,高校会设计必修及选修的课程,必修课程是高校强调学生必须完成学习的内容,如果学生不能完成学习就不能获得毕业资格;选修课程是指学生可针对学习兴趣或需求选择课程,虽然高校不会强制要求学生必须修哪门课程,但是学生必须选择一部分课程,否则就拿不到相应的学分,当学分不足时,学生也不能获得毕业的资格。从教授的时间来说,高校的教授时间也属于半封闭制的,即学生需要积累一定的课程时间,拿到规定的学分,否则不能获得毕业的资格。高校的评估方法是统一的,即学生的积分、答辩水平等不能达到高校的要求,就不能获得毕业的资格。传统的课程体系是为了订制人才而设定的,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从而使学生欠缺创业学习的动力。

3.创业课程不完善。半封闭性的课程体系存在滞后性的问题,这一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第一,时代的滞后性。学生如果要创新、创业,就需要了解最新的市场信息,以此为基础,了解创业的方向。当前部分高校虽然致力于创业教育,加快更新课程的内容,然而课程依然存在滞后性,这是因为在新常态的环境中,各产业均正在发展,每一个涉及产业的个体均积极寻求商机。在订制化的教学环境中,虽然高校已经尽快地提高課程更新的速度,但市场环境的变化却是日新月异,如果学生被动地接受学校设置的课程,那么获得的信息永远是滞后的。

第二,思维的滞后性。如果高校要培养创业型的人才,就必须让人才拥有独特的思维,但是订制化的教学课程存在不激发学生的思维水平,限制学生思维的问题,当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课程主导权,只能被动接受订制课程时,他们本身就失去了去学习、去思考的动力。

第三,理念的滞后性。为了便于学生创新,当前高校普遍已经营造了互联网的环境,学生可以在高校中应用网络环境、使用电子设施等,高校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信息环境。然而部分高校的课程教学技术的理念却是滞后的,当前高校将信息技术当成一种工具,要求学生就信息技术辅助创业,比如很多学生学习了大量的信息技术及管理技术,掌握了理论知识,却难以理解计算机的创业平台与智能手机的创业平台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学生未能透彻地理解。

4.创业引导模糊性。在创业的过程中,学生充分需要教师的引导。第一,学生需要向教师学习创新及创业的理念,意识到什么是创新和创业,为什么要创新和创业。第二,学生需要向教师了解市场创新和创业的导向,理解市场上需要哪些产品。第三,学生需要向教师了解与创业有关的各项技术,找到培养的方向。然而学生发现难以从高校教师中获得以上的答案,从而学生觉得学校的咨询服务是形式化的。这是因为高校聘请的创业辅导教师通常为理论型教职人员,这类教师自己就没有创业的经验,也没有创业的意图,从而他们不理解与市场需求有关的问题,他们仅仅只能从理论的角度回答学生的问题。当学生提出有关创业的细节操作等问题时,教师根本不能满意地回答出他们的问题。

5.创业实践形式化。创业教育,是一种非常重视实践的教育,它要求学生能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分析市场的需求,提出创业的构想,然后尽可能通过实践来实现构想,在实践的过程中或者发现创业的问题,或者激发出更多的创意。当前虽然部分高校提供了项目资金,鼓励学生创业,然而高校发放的资金范围较窄,并且发放资金后欠缺实践的引导。

三、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体系亟待完善的对策

(一)建立多元定位人才培养体系

半封闭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学生学习主体性不高的问题。高校必须意识到如果学校把学生当作被教育的对象,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就不能提高,只有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其积极性才能被激发,学生才会主动想了解创业是为什么、创业的目的是什么[6]。高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使学生自己了解自己的学习定位。

1.学校要让学生参与课程设计,使学生意识到创业与他们的前途息息相关。首先,学校要让学生有选择课程的权力,比如高校除了开设一些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以外,可设立大量备选的课程,并允许学生提交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当高校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愿意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开设课程时,学生才会愿意主动思考他们想要学习什么。其次,高校可结合网络技术,鼓励学生提交诉求,或者做好学习组织工作。比如每年高校可以应用网络技术向学生推送需要填报的课程,说明每一个课程设立的标准,学生如果想要学习学校订制以外的课程,就需要自己做好组织、宣传工作,让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能达到学校规定的标准,学校鼓励学生自己组织、宣传的方法,可能让学生在提出诉求的同时得到锻炼的机会。最后,高校要科学地设计预选、退选、改选的流程,让学生能尽可能地获得他们想要学习的知识。

2.高校要把创新与创业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

中。高校可把创业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使每一名入校的新生都了解高校非常重视创新创业的文化,学生可在高校里接受相关知识。高校可从校园外观设计、图书馆建设、课程设计等方面加强创业文化建设。

3.高校要为不同学龄段的学生做好创业的引导,使学生进入高校后,就有尝试创业的意识。大一的学生才进入高校,他们还没有确定人生的目标。对于大一的学生,高校应引导学生具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思想,使学生愿意从减轻经济负担的角度思考如何创业。大二的学生已经接受过了创业的尝试,他们有了一定的经验,感受到了创业的艰辛,此时是学生能否坚持创业的思想的关键时间,高校要强化这一阶段的心理训练,令学生愿意从熟悉创业技能的角度突破学习难关。大三的学生已经拥有了创业的经验,他们会希望在这一阶段做出实际的成绩,高校要为这一阶段的学生提供可以实施的项目,让学生愿意从综合实践着手进行创业。大四的学生快毕业了,他们随时可能踏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高校应在这一阶段起到桥梁的作用,鼓励学生多与商家、工厂接触,在实践中发挥所长,学生如果在创业上做出突出的成果,那么高校要把学生的成果作为评估的内容之一。

(二)制定开放式的人才培养课程

高校要建立一套线上、线下同时学习的课程,使学生获得全面地培养。高校要为学生建立一张创业的学习网,这张学习网中要设立线上学习的课程,使学生能应用计算机及设备自学相关的知识;高校要建立一套网上咨询服务的系统,使学生能随时接受创业的咨询服务,结合咨询的结果找到学习的方向;高校要应用网络为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可找到相关的咨询信息,找到适合实践的项目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将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高校要应用网络设施,搭建一个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平台,建立一套开放式的网络人才培养课程,应用线上线下的培养课程,让线下课程成为线上课程的重要补充[7]。

(三)创建学生咨询课程服务系统

高校需提高咨询课程服务的质量,使咨询服务满足学生的要求,高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咨询服务系统:第一,鼓励教师参与创业实践,让有经验的教师参与咨询服务,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创业经验,那么就无法有效地引导学生。学校应做出规定,只有在近两三年内参与创业实践,并曾经出过创业成果的教师才能成为咨询服务教师。第二,与企业联系,由企业提供咨询服务,高校可应用校企合作的方法培养人才,由企业委派专人来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应用这种方法,学生可获得最新的咨询服务信息。第三,邀请参与过创业的学生提供自助服务,高校可鼓励有经验的学生教授其他学生创业的经验,学生在自助服务的过程中可相互启示,获得更多的学习灵感。

(四)拓展高校学生创业实践平台

高校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学生找寻实践平台:第一,结合学校的实际为学生找寻经营平台,比如当前大量学生需要外卖的服务,高校可鼓励学生结合学生们的需求创业,一方面可解决高校的经营问题,提高经营的质量;另一方面可给予学生创业的机会。第二,提供项目研发资金,鼓励学生结合社会的需求及高校发展的需求开展项目研究工作,使部分有兴趣致力于创业研究的学生获得研究的机会。第三,与企业共同搭建创业实践平台,学生可获得市场信息,了解市场需求,从中挖掘可以创新及开发的项目[8]。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学会如何捕捉商机、如何经营和发展等,这一平臺能促使学生提高理论知识水平、整合知识结构。

当前我国的高校已经搭建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的体系,不同高校的体系侧重点不同。然而当前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可归纳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突出、课程设置不合理、咨询服务形式化、实践性不足等,这些问题让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施的效率不足,不能高效、优质地为社会输送创业人才。高校必须要用以下的方法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以人才为主体,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定位;建立开放性的课程,让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优化咨询服务团队服务人员,建立一支教师、学生、企业人员相结合的咨询团队;为学生拓宽实践平台,使学生进入高校以后便能结合学习的需求进行实践。从这四个方面着手,高校可强化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克春,祝艳.创新驱动发展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 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

[2]秦昌建.创新人才培养视域下基于多元文化的讲座构建 探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8).

[3]陈端吕,彭保发.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概念框架设 计[J].中国高校科技,2015,(6).

[4]廖志豪,廖建华.论我国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课程体 系的优化[J].学术论坛,2014,(3).

[5]范结兵,李晓华,吕蔷蔷.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通信领 域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13,(3).

[6]温凤媛,白雪飞.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教 育管理,2012,(10).

[7]何桂玲,郑丹琳,陈泽凡.新常态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 育课程体系的探析——以嘉应学院为例[J].南昌教育学 院学报,2017,(2).

[8]佟庆伟.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及其培养途径[J].实验技 术与管理,2008,(5).

猜你喜欢

创新型体系人才
人才云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