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新战略

2018-12-11赵书虹杜靖川

旅游学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边疆民族中心区域

赵书虹 杜靖川

一、紧迫性和重要性

边疆民族地区具有突出的边缘性与前沿性。一方面,从国内总体情况来看,多数边疆民族地区地处边远,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远离主流消费市场;另一方面,从区域发展情况来看,边疆民族地区是对外开放的前沿,是连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的最便捷区域。全球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及区域和平发展的新时代主题弱化了边疆民族地区的传统边界,这一特定区域融入现代化发展秩序、分享现代文明成果的需求日益迫切,要求实现“高速发展”和“高质量增长”的跨越式发展。

二、必要性和现实性

虽然经过多年努力,边疆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市场基础,但是,边疆民族地区从客源、技术、资金、管理等对中心区域形成市场依赖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有必要从中心一边缘理论的视角,探讨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旅游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要求,提出发展新战略。

边疆民族地区的旅游先发地区,民族风情、自然环境、气候水土等都成为早期吸引中心区域客源的最主要魅力因素。对于尚不成熟的旅游市场,几乎保持初始状态的资源就可以直接变成旅游吸引物,形成旅游目的地的消费对象,为旅游目的地增加经济收入。随着旅游消费者群体性需求的差异化、分众化发展,传统的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并且受到“中心一边缘”市场结构分散力明显大于聚集力的影响,大量年轻劳动力外流,寻求更加可行的致富机会;过去集中于旅游供给的中小企业开始分散,寻找更加有利可图的市场,有的直接退出旅游市场,改弦更张,另觅出路;公共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也随着旅游产业贡献比重下滑而开始转移,区域旅游发展面临困境。

边疆民族地区的旅游后发地区,资源及环境的相对优势依然很突出,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和新市场格局,必须摒弃简单、粗放的发展思路,创新旅游发展战略,把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发展优势,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切实通过旅游发展推进边疆民族地区脱贫致富。

同时,不可忽视的是边疆民族地区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主观因素极大限制了区域旅游持续稳定的发展。

首先,边疆民族地区第一产业基础差,第二产业效益差,旅游业发展的经济支撑和产业开发能力不足。而旅游业的发端是随游客量增加而逐步吸引资金和劳动力等要素集聚,在狭小区域内形成上下衔接的供给链条。但由于旅游产品生产只是对当地资源最初级的组合加工,未能科学、巧妙地用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致使产品生命周期短,吸引力逐步衰退。加之在区域内过度拥挤的简单产品导致中心一边缘结构中的分散力加强,“市场拥挤效应”和“本地竞争效应”凸显,打破了当地旅游市场的均衡,劳动力、资金等要素开始流动和转移,劳动力转移导致“消费支出转移”,而“消费支出转移”又导致“生产活动转移”,本地旅游发展前期积累开始逐步被稀释,亟须开启新一轮的发展。

其次,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区位和发展基础劣势,缺乏自主创新所必需的人才和资金,加之“中心一边缘”结构中往往是“回流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因而在过去几十年的旅游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都严重不足,致使旅游发展进入品质化阶段而出现明显的不适应,强化了消费支出、生产活动转移带来需求关联的循环因果效应,发展劣势更为明显。

鉴于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及新时代赋予边疆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新任务新使命,边疆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应该有与之相对应的新定位、新目标、新战略。

从功能定位来看,边疆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在新时代应该定位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幸福产业,因为它既能帮助边疆民族地区的各族人民脱贫致富,提高生活品质,分享现代文明成果,也能给予这些区域进行旅游消费的游客幸福体验,提升其消费品质。

从区域定位来看,相对于传统的中心区域,在地理位置上确属边疆的民族地区可以通过发展,改变边疆就是落后、边疆就是边缘的格局,变后方为前沿,变边缘为中心。

三、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新战略

首先,建構次中心发展战略。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发达地区和中心区域,边疆民族地区的地理边缘性及其造就的发展滞后性无法回避。内地许多经济发达地区进入中等发达阶段,要素投入过于拥挤,不可避免地出现要素边际报酬递减,投入效益越来越差,市场也因同质产品供过于求而陷入混乱的竞争。因此,部分要素转而流向边疆民族地区,寻求更有效益的投资,华侨城集团在云南的大笔投资正是明显的例证。如果边疆民族地区能不断有效利用从中心区域移出的要素投入,发展旅游业,建设次级中心,则不仅可以扭转被动发展的局面,提升自身的聚集力,吸引入才、资金等回流,形成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又可以分散过度集中于中心区域的发展要素,为其缓解发展压力,分流消费人口,逐步推进中心区域消费回归理性,形成边疆旅游发展次中心,实现中心一边缘区域的共赢和长效发展。

其次,实施辐射中心发展战略。边疆民族地区毗部边境,区域内有许多同宗同源的少数民族。随着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进一步开放与发展,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辐射作用将会大为增强。因此,旅游辐射中心的建设与发展,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基础设施和综合接待设施的水平,也可提升服务水平,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在边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构筑对外经济文化辐射的高地。在此过程中,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推进辐射中心建设更容易达到“民心相通”,实现“共情”,而地理接近也易于融合相关产业,通过制度和组织协调,以及挖掘文化接近的深层内涵,使得旅游发展中本地化的经济联系与社会联系交织在一起,形成地方集聚,尤其可使旅游企业构筑起交流与合作的系统,从而增强技术创新的能力和直接整合利用本地优势资源的能力。

为此,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路径来实现次中心和辐射中心战略:

1.创新发展。一是技术创新。基础差,资金少,则可以采用增加产品投入数量和种类的方式,撬动更多民族文化资源投入旅游产品生产供给,尤其是就地取材,用较低成本植入体验性要素,增加旅游者的消费体验层次,丰富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过程,突出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产品的竞争优势,吸引中心区域游客和跨境游客。二是市场创新,包含两个层次:一方面是市场开拓技术的创新。改变传统的营销推广渠道,利用互联网技术,在自媒体、新媒体上充分搭载旅游宣传信息和旅游消费信息,推动消费升级时代的消费主力对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产品的消费,也形成对跨境游客及经由边境地区转入的第三国游客的吸引。另一方面是市场拓展顺序的创新。既利用“边缘”——与邻国市场最为接近、交易成本最低的优势,也利用“前沿”——作为向邻国充分展示发展成效、吸引外部旅游市场消费的最好窗口的区位优势,着力先撬动国际市场客源,通过便利化政策的进一步推广实施,以国际带动国内发展,有效避免国内发达地区对边疆民族地区形成的竞争效应,以“市场接近效应”引致边缘向中心的发展。

2.便利化发展。无论是对内建设次中心还是对外建设辐射中心,都需要从制度上保证“政策互通、贸易联通、资金融通”,便利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在区域间互联互通,保证要素能顺应市场需求及变化趋势,合理地自由流动。尤其是随着边疆民族地区开放度的提高,分散力的减弱速度将大于聚集力的增强速度,使其克服“回流效应”,发生经济活动的聚焦,要素将从传统中心区域流向建设中的“次中心”和“辐射中心”,这就为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新战略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3.融合发展。旅游本身的聚集力有限,要想最大限度地吸引吸纳各种要素向边疆民族地区转移流动,必须整合既有的三次产业发展基础,形成市场发展合力,吸引已经流出边疆民族地区的劳动力回流,保证边疆民族地区人力资本的本土化供给和积累,为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吸引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流入,为旅游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其中,文化旅游融合战略尤为重要。边疆民族地区支持旅游发展的最坚实基础是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若能科学合理地将民族文化资源有机融入旅游发展,实现文化资源旅游化,并以文化融入的方式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必能提高对成熟旅游市场的吸引力,从而突破“市场拥挤效应”的限制,长期实现市场均衡。

猜你喜欢

边疆民族中心区域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合唱团的重要性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征稿函
附录:《中国边疆民族研究》1—6辑目录
区域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征稿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