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骑行 骑行观百态

2018-12-11闫时杰

户外探险 2018年12期
关键词:寒冬盘点

闫时杰

寒冬下的繁荣,前路茫茫未可知,国内骑行圈2018年度关键词盘点。

寒冬

行业寒冬并未走,也可能才刚刚来。大约两三年前,平静、艰难、倒闭这样的词汇开始在国内骑行圈流行,彼时智能单车的热潮仍未完全退去,共享单车的狂热刚刚到来。大家都承认自行车产业快速的发展期已过,可谁都没想到紧随其后而来的便是彻骨的寒冷。

如果用一個词来形容今年的自行车产业,“寒冬”或许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共享单车狂热发展之后的迅速冷却,大批共享单车企业的倒闭,拖累了众多传统自行车生产商,加速了自行车产业的衰落。与看起来仍旧大力发展的自行车赛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城市的自行车专卖店在纷纷倒闭,除去一部分做得十分出色的车店之外,更多的车店要么苦苦支撑,要么艰难转型为综合店,甚至有的车店要靠卖莆田的假鞋来维持店铺生计。

供应链上游的自行车生产商同样度日艰难,在国内拥有着巨大销售网络的捷安特、美利达等品牌,今年的销售额也大幅下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与产业相关的其他自行车周边的相关行业,也受到了巨大影响。加速转型是很多从业人员都明白也都想要做的事情,可转型的方向在哪里?仍旧无人知晓。

其实把自行车产业放在如今国内的经济大环境下去看,也多少能够理解其现状。只是当我们聚焦到一个具体的行业中,仍旧需要探索适合其发展的具体方式和方向。自行车在国内承载的出行工具的角色正在变淡,这不是共享单车的兴起可以改变的。而其作为一项运动休闲的方式参与到生活中的角色才是发展的源动力。经济下行的前提下,有多少人愿意花费时间、金钱投入到自行车这项运动中,实在应该打个问号。

行业的寒冬何时结束,没人给得出答案。等待、坚持、尝试、求变、心怀希望,我们能做的仅此而已。

平静

与自行车产业不同,自行车赛事近几年完全可以用火热来形容。本来息息相关的二者,却是此消彼长。其实这不难理解,体育赛事的发展在国内,本身就不是单纯的市场行为,任何一项赛事的举办都离不开政府机构的大力支持。而由于自行车比赛的特殊性,例如仅封路一项,就需要多部门协调作业,使得它对于政府机构的倚重更为重大。

似乎今年大家仍然在用“火爆”来形容自行车赛事,将其看作第二个马拉松。的确,在国内一年有几千场的自行车比赛举办。但今年的关键词在我看来,却是“平淡”。

业余赛事在趋于平淡、职业赛事同样在趋于平淡,无论一个赛事的宣传是多么的“国际”“大型”“激烈”,一场自行车比赛的影响力都在逐渐变小。因为国内能看懂自行车比赛、愿意看自行车比赛的人群增长远远无法达到比赛的需求,换句话说,就是赛事太多,观众不够用了……大型如国内唯一的世巡赛——环广西,即便是第二年举办,关注度也远远低于去年。很多人的感觉就是,平平静静地开始,平平淡淡地结束。

大型的业余赛事参与者的水平和阶层已经固定,领奖台永远被熟悉的面孔把持,他们是“职业的业余车手”,职业赛由于中国车队和车手的竞争力偏低,缺乏明星车手,同样无法吸引更多人的关注。而实际上,很多地方的政府机构对于自行车比赛的热情也在逐渐降低,他们发现为这项运动投入的成本与承受的风险以及得到的回报,并不成正比。更多的时候,自行车比赛就像一场“自嗨”。

或许我们该寄希望于改革可能带来的改变,又或许寄希望于明星车手的出现引发大众的关注。只是别一厢情愿地看着全国比赛如火如荼嗤笑就好。

骑游比赛

与正规自行车赛事不同,“骑游比赛”的发展在今年是繁荣的。在国内,近年来各种骑行赛事活动蓬勃发展,骑行运动人口增长,骑行旅游产业也得到了一定发展,而与此相关的,骑游类、挑战类的自行车比赛无论是参与人数还是赛事数量也都是日益增加。

骑游是比赛?还是骑游比赛?这个疑问一直萦绕在很多人的心里。而由此而生的问题也随着类似活动的增多变得日益凸显。

在今年,其实这四个字所能代表的三类活动正在发生区隔,只是仍旧发生着重叠。受限于比赛类型,一些长距离的挑战类或骑游类自行车活动,无法用单纯的比赛或者骑游字样来涵盖。诸如骑闯天路、京杭大运河挑战赛等赛事,由于比赛距离长、耗时长等各种原因,无法做到全程封路骑行,同时根据比赛成绩排名,甚至设有不菲的奖金。其存在的潜在巨大危险性成为被人诟病的最大原因。

自行车骑游和赛事本质上是两码事。他们一个以玩乐、欣赏美景为主,一个以竞技、争夺荣誉(奖金)为主,本身有着极大的区别。

但是夹在其中的“骑游类比赛”却并非如此。以今年造成最大影响的骑闯天路苏州站的比赛为例,由于当日没有交通管制且参赛人数众多,其中一部分以比赛争夺名次为主,另一部分以骑行观光为主,导致了当日比赛地交通拥堵、闯红灯者无数、摔车事件频发。这件事甚至被多家主流媒体报道、批评、质疑。最终草草了之。

类似的活动其实今年在很多城市都有举办,它们摇摆在骑游与比赛之间,既想保有竞技性又想争取更多的报名者,但却无法提供完善的赛事保障。将诸多的不确定性和危险性转嫁到参赛者的身上。

其实在我看来,骑游才是推动自行车运动发展最好的方式。骑车去探索未知、去看未曾见过的风景,对于多数人来说,远比骑得快有趣得多。对于有些人来说骑车是职业抑或谋生的方式,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更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没多么深奥,也不值得炫耀,就像看一场电影、读一本书一样,不是更好嘛。

改革加快

自去年原中国国家队教练、中国香港队教练沈金康任职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主席以来,中国自行车运动的改革便来临了。

而今年协会的一系列举措,则加快着改革的步伐,尤其是在打通职业、专业、业余赛事方面。去年,业余运动员首次通过选拔参与到全国锦标赛以及全運会的竞争中,打破了历史。而今年,业余公路车手也得以通过选拔参与到职业赛事中,董艳霞在东营举办的黄河口系列赛中夺得总冠军,进入Liv女子车队,并参加了今年的环广西女子赛。同时自行车运动协会也公布了《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注册分级管理办法》,表示将在未来进一步加强对于国内举办的各类赛事的管理与审批,打通业余、职业、专业运动员的通道,让业余车手参与到专业、职业赛事中,同时配套的还有会员注册,连同赛事的升级带动会员制的升级。

《管理办法》的实施效果如何仍需时间去验证,但不可否认的是,赛事的分级制提上日程,原有的体制正在被慢慢打破,这对于未来中国自行车运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火爆

在一片萧瑟与平静之中,儿童赛事成为今年最为火热的话题。今年,儿童滑步车赛事以及由此而生的培训突然爆发,成百甚至上千场的比赛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举办,并且参与者众多。

一个儿童的参与,往往意味着一家人的到场,有的赛事,会有不同组别的上百名小朋友报名,现场十分火爆。而赛场边加油与疯狂叫喊的家长们一点也不比场上比赛的孩子们轻松。同时国人爱好攀比的心态,在儿童滑步车的现场也表现得更为直接,从孩子们骑的车到随身的装备、从骑行的技术到比赛的成绩,在一个区区一两百平米的滑步车赛道上,从家长们的反应与询问间便可看得真真切切。

这没什么不好。我们也终于可以看到自行车运动的种子正在一点点地埋进一些小朋友的心里。有些孩子娴熟的骑行技巧,甚至令骑行多年的成年人都不禁发出感叹。我国著名的自行车运动员郭爽在看过儿童滑步车和土坡赛的比赛后,也忍不住说道:“如果我像他们这么小的时候就以这样的方式开始自行车运动,那我可能真的会爱上它,可能小时候就拿了好多冠军了。”

儿童滑步车的培训机构也在日益增加,他们不光教授小朋友骑行技巧也在传播着骑行的益处。与此同时,很多曾经的自行车运动员也参与到儿童骑行的教学工作中。这无疑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

在自行车赛事逐渐趋于平静、自行车产业发展受阻的情况下,儿童滑步车赛事和培训却愈加火热。希望它是一束恒久的光,而不仅仅是一团耀眼的火。

意外

9月16日,第九届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进入第五站九江市武宁赛段。赛事总指挥李志强在比赛中被车手撞倒,当晚去世。他曾是一名优秀的自行车运动员和教练员,并常年积极投入自行车运动的发展与推广中。

包括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骑游中国系列活动等,他还参与过环青海湖、环中国、环海南、环北京、环太湖等数百场大型赛事及体育活动的指挥和策划工作,有着专业的赛事策划能力和运营能力,从业三十多年。李志强的意外身亡,给国内的自行车运动带来了极大的震动。

其实自行车运动本身存在的危险性,无论是参与者还是观众都有着明确的认知。危险性也意味着意外的情况随时都可能发生,尤其是在激烈的比赛中。事故、摔车,甚至死亡一直伴随着自行车运动,也是比赛的一部分。我们能做的是不断地完善赛事,包括赛事的筹办、执行以及多重的应急预案,将意外发生的可能性尽量降低。

逝者已逝,望李教练一路走好。

未知

自行车市场是否会好转,各类赛事活动发展是否能如预期般火热,自行车运动能否真正的职业化?在2018的年末,竟是前路茫茫未可知。

猜你喜欢

寒冬盘点
爆款开挂2020/21秋冬男鞋趋势盘点
盘点自然界中你没见过的怪异生物
盘点八大奇葩的心形结构
程序框图题盘点
《纽约时报》盘点各国地铁的超现实之美
建国以来新年献词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