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期刊如何迎来春天

2018-12-11

瞭望东方周刊 2018年47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期刊成果

先明确角色定位

胡升华(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

不少优秀科研成果选择优先用英语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大量科研论文“交钱发出去”又“付钱买进来”,“两头在外”的现状导致不仅版权归国外出版商所有,成果首发权和话语权也受制于人。

从科技无国界、学术无问西东视角出发,把科研成果发表在国外期刊上并无不妥。但在数字出版时代,科技期刊的功能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类似爱思唯尔和斯普林格这样的国际出版大鳄,利用科技期刊这一抓手,掌握规模化数字资源、平台技术,已经系统性地把我们这个科研产出大国甩在身后。

在发表科研结果环节相当程度地失控、在成果转化方面因语言获取障碍而失去优势、在资源集聚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抓手,导致我国的科技期刊远不能满足学术研究、国际交流、成果转化等需求,并在学术评价方面缺少话语权。

影响中国科技期刊发展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不是科研产出不足、科研投入不多,而是如何摆正科技期刊的定位和属性。

如果我们的英文科技期刊把为原创性科研成果争得国际优先权作为第一任务,那么中文科技期刊就要面向更广大的中国读者,以传播科学技术新知识为己任,尤其在医药卫生、工程技术等领域,中文科技期刊其实拥有独特优势。

行业技术性期刊应致力于推广先进技术,以市场发行量为评价指标。而科普性期刊则应以提高公民科学素养为目标,以受众面和科普质量为评价标准。

未来,一定要通过优化评價标准把论文抓在我们自己手里,让科研成果真正“为我所有,为我所用”。

四大问题亟待解决

尚智丛(中国科学院牧爱、博导)

首先是,本土中文科技期刊优质稿源枯竭。在论文发表环节,一个“鄙视链”已经形成:好论文优先投给国际顶尖杂志,被退稿后再投国内英文科技期刊,还不行才轮到国内中文科技期刊。

国内也有高质量的SCI期刊,但问题是,从文章发表数量来看,中国SCI期刊的平均年载文量呈持续下降态势,这表明我国科技期刊的稿源竞争力近年来整体处在下降通道。

其次是,同质化现象严重。在我国近5000种中文科技期刊中,以大学/学院名称+学报命名的综合高校学报占总数的11.29%,而以地域+学科/研究方向为刊名的占总数的11.31%,无论刊名还是内容,都存在严重同质化现象。

其中一些科技期刊依托某个行业或挂靠在院所、行业协会下尚能勉强维持,另一部分大学学报类期刊,在中国知网分类体系里被归为科技综合类刊,由于同质化严重,很难办出特色。但在学术期刊功能异化的背景下,在一个较长时期里,因存在职称晋升、毕业论文等各种现实需求,这些期刊靠收取版面费却活得很不错。我认为,如果科技期刊论文质量难以为继,应该设计合适的退出机制。

第三,管理相对粗放。长期以来,我国科技期刊实行主管、主办和出版的三级管理体系。行政化配置刊号资源,考虑部门需要多于考虑学科发展和期刊产业需要,办刊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科学家的作用,审稿周期相对较长……这些问题长期存在。

第四,学术评估体系有待完善。当科研评价指标过于偏重SC影响因子,与奖励奖项直接挂钩的情况下,势必将更多优秀科研论文推向国外期刊。

实际上,论文价值除影响因子,还要看它的“寿命”,即是否一直在被引用。科研工作者不要单一追求SCI论文或所谓热门课题,要做出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真正有生命力的工作成果。

国内的好经验更值得借鉴

高福(博士)

此前,青蒿素、牛胰岛素、哥德巴赫猜想……这些引领世界科技进程的中国原创性成果都发表在国内中文科技期刊上。以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论文为例,在她发表论文的那个年代,《科学通报》并没有进入到SCI,但其学术成果还是为国际学术界所看到和承认。

我们在不少领域其实都有顶级期刊,比如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主办、与自然出版集团合作出版的《光:科学与应用(英文版)》(Light:Science&Applications,以下简称Light)。

目前,Light已连续三年影响因子保持在13以上,位列世界光学期刊影响因子排行榜前三名。Light的做法值得其他科技期刊借鉴:

首先,编委是科技期刊的灵魂。Light拥有一个由国际一流光学专家组成的编委会,包括13个国家的60位国际知名光学专家,其中国际编委占72%。编委团队不仅为期刊审稿、组稿或直接供稿,还在世界范围内Light进行有力宣传。

其次,充分保证稿件质量。Light的拒稿率为86%,其对收录文章的创新性要求非常高,要求理论上提出一个新概念、实验上证明一个新效应,或者研究上开辟一个新领域。

编委会达成的共识是:从各个层面严格把控稿件质量,不会因为稿件作者是诺贝尔奖得主而来稿不拒,也不会因为稿件作者默默无名就给予退回,保证每篇文章至少有两份权威的同行评议意见。

另外,培养专业编辑团队。Light17人左右的期刊团队,均为长春光机所事业编正式员工,超过一半有硕士以上学历,算得上是国内科技期刊社的豪华配置。编辑们经常飞往世界各地参加一流学术会议,去第一现场找作者约稿,学习国际科技期刊的运行机制和模式。

最后,搭建科技成果传播与交流合作平台。长春光机所与Light编委、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教授郭春雷团队于2016年联合成立了郭春雷中美联合光子实验室,开拓了全新的国际合作方式,吸引了一批国内外一流研究人员共同发展光学事业。

尽快建立自己的评估体系

彭彬(科技出版公司总经理)

2010年,爱思唯尔宣布,要在要在2020年把中国用户使用其全文数据库的篇均成本提高到欧美发达国家用户同等水平。这一说法立刻遭遇国内各大知名高校联合抵制。然而,8年来爱思维尔连续以每年百分之十几的幅度上涨价格,我们订购外文科技期刊的费用猛增,却不得不继续“逆来顺受”。

我们不缺钱、不缺重要的研究成果,为什么只能付费给外国公司?因为我们缺科技期刊整体的发展战略。要真正提升中国科研的国际影响力,仅仅靠一两本顶级刊物远远不够,必须尽快建立既能参与国际竞争又有自己话语权的权威学术评估体系。

首先,要争取优质学术成果第一时间刊发。有时国内作者投到国外期刊的稿子被一再拖延甚至拒绝,但不久后却发现国外同行在同样的期刊上抢发了类似成果。

为确保学术成果的首发权与快速有效传播,目前我国已有868种学术期刊实现第一时间网络首发。所有投稿_经审定,无需确定纸质刊物出版时间,就能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首发平台向全世界出版。并目还能配套出版文字材料、图形文件、音视频文件,直观展示实验环境、过程及数据,让作者充分表达学术思想。

其次,对科技成果实行分类评价是关键。在医学卫生、工程技术、科普等以中国读者为主的重点领域,中文科技期刊有优势。特别是现在借助网络平台,优秀的中文科技期刊文章实现10万+阅读量也是有可能的。

等到国际学术论文数据库为“没有收录中文科技期刊内容而漏了重大科学发现”而懊恼时,国内科技期刊才算真正实现了质的突破。

最后,鼓励集群化发展。把优秀科研论文留在国内,只有科学家的情怀和编辑的热情是不够的。相较于国外科技期刊集团化发展的现状,我国科技期刊多呈现“单打独斗”的局面。要在激烈的国际科技期刊竞争中后来者居上,“抱团取暖”、形成大规模科技出版集团应当是必然选择。

万宏蕾/采访整理 刘章丰/设计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期刊成果
培育世界一流背景下普通科技期刊的发展策略
验收成果
第六届陕西省科技期刊评优结果揭晓《西北园艺》荣获特色科技期刊奖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期刊审稿进度表
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的机遇和挑战
劳动成果评比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
期刊审稿进度表
期刊审稿进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