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的励志故事对我有什么用
2018-12-11文|刘同
文|刘 同
学会自我思考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别人说的都是对的吗?
有些知识付费专栏被人讽刺得一文不值,当我真正去听了之后,觉得受益匪浅;有些书被人贬得一塌糊涂,但我自己去读了,觉得相见恨晚。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很懊恼—为什么我之前会听信别人的看法呢?其实,多听别人的意见没错,但“别人”是谁很重要。我想了想,那些负面意见都来自网络,来自某些我并不觉得很有鉴赏力的人,反而我身边那些工作出色、人生“正向”的人只会积极推荐他们认为好的东西,很少去讽刺什么不好。可能这就是人的构成吧。比如说,那些市面上的励志书到底有用吗?
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我的书柜里有好多励志书:《四十岁前要退休》《如何让老板喜欢你》《怎样管理团队》《高效人士的n个习惯》《不要为人民币打工》……每一个书名都是我人生的座右铭,随便做到一本书上讲的就发达了。就像迷失在山谷里时捡到了一本《葵花宝典》一样,我会每天翻翻它们。等到我带领的团队在收视率陷入低谷之后又重拿收视冠军时、把节目从地方台做上卫星频道时,在HR说我的团队是公司人员流动率最低的团队时,我突然有种任督二脉被打通的感觉,突然就能看懂那些书写的是什么了。在此之前,我觉得他们说的都很对,可我就是不会;等到自己摸索会了,我也明白了他们写的是什么。
励志书到底能不能信呢?
当然能。
但是,我个人认为,励志书只能帮小有成就的人微调处事方式,从而使其变得更好。它并不能帮助人平地起高楼,建立一套处事方式。在每个人找到自我之前,所有的励志书都是教科书。在每个人找到自己那套坐北朝南的好户型房屋之后,励志书就成了一名优秀的装修工,但千万别指望好装修能够把一处茅屋改造成台北的101大楼。或许励志书最大的意义就是告诉你如何做梦,然后活得尽可能开心—起码它对我的作用是如此。
我反对那些励志出版物总是告诉大家肯德基爷爷80岁创业的故事,比尔·盖茨退学创业的故事,马云求职失败几十次的故事,邓文迪孤身闯龙潭虎穴并成为母老虎的故事……
一个人成功有很多因素,但为了博取眼球而放大其中某一个,就会让人失去判断力。比尔·盖茨获得第一桶金不是因为他大学退学,而是因为他妈妈是IBM的董事,给了他第一单生意。所以,学习人家退学不一定能成功。
马云创业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求职失败几十次而依然坚持,还因为他身边有一群愿意拿几百元钱的工资跟着他一起创业的队友。所以,学习别人失败了十几次还死要坚持,不一定能成功。
励志书常常把因果关系弄混,搞得一大批人在求职舞台上宣誓:“虽然我没有文凭,但是我相信我能成功,因为某某就没有文凭。”拜托,人家虽然没有文凭,但是人家有资金好吗?
有人说:“虽然我年纪大了,但是我相信我能成功,因为某某年纪更大都成功了。”拜托,人家之所以能够成功,可能是因为人家在美国,政策不同,也可能人家之前就是国际大公司的老板。
有人说:“有人扫厕所能够成功,为什么我就不行?”拜托,人家不是因为扫厕所才成功的,有可能是因为他在五星级酒店工作时遇见了一个愿意帮助他的人。
有人说:“我长得比她还要好看,她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主持人,为什么我不可以?我相信我一定行。”拜托,人家能成为优秀的主持人,是因为她的普通话说的比你好,又看过很多书,只是刚好长得好看一点而已。我相信即使她长得不够好看,她也能成为优秀的主持人。
以上这些对话,你好好回忆一下自己有没有说过。或者说,你周围的同学、朋友有没有说过。
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
我们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拿自己的优点去跟人家的缺点比。
小明成绩好,没事儿,你长得比他高。嗯,心情变好了。
小红业绩第一,没事儿,你从来不迟到。嗯,心情变好了。
大家都很喜欢小兰,没事儿,我喜欢你。嗯,心情变好了。
人就是在这种特别无聊的自我麻痹中渐渐产生了“我就是女王”“我就是世界第一”之类的幻想,以至于每次看到那种自我感觉特别良好的人时,我就特别恨对方身边的亲朋好友。他们究竟是怎样放任与无视此人,才造成今天的“惨绝人寰”,我不得而知。总之,从某一天开始,我就扮演了“口臭王”的角色,什么词难听就拣什么词说,受得了我的人听进去了,受不了我的人离开了。反正我对自己也是这么干的,以至于我每天都在忙着改正自己的缺点,完全忽视了那些讨厌我的人的态度。
名人励志故事到底对我们有用吗?
我个人觉得对我最有帮助的地方在于,我在看他们的故事时,会看自己喜欢的这个人在面对某一件具体的事情、具体的危机时,选择怎么做;如果是我,我又会怎么做。我很少看一个人人生的起因和结果,我更在意的是一个人在处理问题时的思考方式。毕竟,思考方式才是让一个人变得与以往不一样的方法吧。
别做那只迷途的候鸟刘同 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