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治蒲”的现代启示
2018-12-10秦德君
秦德君
“辩政”的要旨,在于看一个地方的民生有无实际改善,百姓是否真正得到实益。
长垣县,古称蒲,位于豫东北。秦统一后设郡县,因有防垣,长垣之名始见于世。公元前487年,孔子学生子路被任命为蒲邑宰,为长垣县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名地方长官。他治蒲三年,政绩颇丰,得到孔子称赞。
《孔子家语·辩政》记载,一次孔子从蒲县经过,沿路不断称赞子路治理有方。进入蒲邑地界,孔子称赞“好啊子路,恭敬以信!”进入城内转了一圈,孔子称赞“好啊子路,忠信而宽!”到了衙门所在地后,孔子称赞“好啊子路,明察以断!”
当时孔子另一名“受业身通”的弟子,后世称誉“端木遗风”的端木赐,正为孔子驾车。听闻孔子称赞不断,心中纳闷,就问孔子:“请教先生,我们还没见着子路,也没看到他具体如何施政,你就‘三称其善。如何得知,可以具体说来听吗?”
孔子答:其实我们都已经看到了。进到蒲县境内,田畴整理井然有序,庄稼长势良好,水渠深广贯通,只有用心治理,百姓尽力去做,才会这样。进到城内,民居建筑完好,人居环境优美,只有实行富民政策,调动百姓积极性才能这样。走进衙门机关,清静而不忙乱,公职人员办事规范而有效率,这自然是从严治政,简政不扰民才能这样。我“三称其善”其实并不多,实际上可能还远不止这些。
从《孔子家语·辩政》记载看,孔子得出子路“三善”的赞誉,是细心观察了各种细节的:一是看田野农事,是否“田畴尽易,草莱甚辟,沟洫深治,其民尽力”;二是看百姓生活,是否“墙屋完固,树木甚茂,忠信以宽,其民不偷”;三是看机关公务,是否“庭甚清闲,诸下用命,明察以断,其政不扰”。正是这些,孔子才得出了“三善”结论的。
蒲邑后来被称为“三善之地”,名气很大。今长垣县城西北的“文明渠”,据说就是当年子路率领民众开挖的。这条渠至今还发挥着良好的排灌农田的功能。
《孔子家语·辩政》记载的这个故事,给出了诸多启示:
首先,治政好坏,相当程度上是直观的,在很多细节上会显现出来。所谓“一滴水可映出太阳光辉”,孔子正是从农事、生活状态、衙门公务等几方面细心观察而得出结论。事实证明,孔子得出的结论合乎实际情况。
其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公共治理根本上不靠所谓文宣、包装、推介、广告,而靠实绩。子路治蒲,主要是通过实干来改变面貌和赢得民心,更留下了“三善”之地的千古美誉。
最后,政事、政绩的要津,在于搞好民生。孔子细心观察的,实际上都是“民生的细节”。所以“辯政”的要旨,在于看一个地方的民生有无实际改善,百姓是否真正得到实益。
把民生放在首位,才是治政之本。正如古人有诗论及的:“黄土犹需润物雨,苍生唯赖恤民侯。千秋政道宽为本,莫使冠缨愧仲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