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市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2018-12-10王喜莎
摘 要: 文章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新疆乌鲁木齐市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得出其整体呈现波动性的上升态势,资源指标、环境指标、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4个一级评价层指标均呈现上升态势;运用障碍度法,对阻碍乌鲁木齐市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得出9个三层评价层指标为其阻碍因素。在此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未来乌鲁木齐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建议。
关键词: 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乌鲁木齐市;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X22;X8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8.04.11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王喜莎.新疆乌鲁木齐市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J].克拉玛依学刊,2018(4)62-69.
生态城市(ecological city)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更加深刻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城市发展的新的理念,它以生态学为原则,建立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一理念提出后,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围绕生态城市开始深入研究,许多城市在进行城市规划和编制城市发展战略时将生态城市作为其发展目标。[1-7]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发展,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自治区“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顺应现代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趋势,推进绿色城市建设。对于首府乌鲁木齐来说,建设生态城市是其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乌鲁木齐地处东经86°37'33"-88°58'24"、北纬42°45'32"-45°00'00",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春秋季节较短,夏冬季节较长,昼夜温差较大。作为新疆的首府,乌鲁木齐市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 631.64亿元,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28.22%,①是全区唯一的大城市,②资源、环境的承载压力较大,导致乌鲁木齐市在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本文依据生态城市相关理论和乌鲁木齐城市发展实际,尝试通过构建乌鲁木齐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乌鲁木齐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作出定量评价,为今后乌鲁木齐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和实施提供参考。
一、乌鲁木齐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根据各分项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乌鲁木齐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值,找出各个指标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在精确计算各指标的基础上,确保所有的分项指标更具有针对性和独立性。
2.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整体,应尽可能全面反映乌鲁木齐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特点和达标情况,评价指标从整体出发,较为全面、准确地反映乌鲁木齐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
3.灵活性原则。从乌鲁木齐生态城市建设的综合因素出发,统筹兼顾,针对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的参数和标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4.可行性原则。在数据获取方面,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的数据获得要考虑可得性,在计算、对比和测度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指标参数和数据二者的紧密性,尽可能地选取易于获取评价所需的数据,增强计算、对比和测度的可行性。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在综合国内外学者关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8-9]结合乌鲁木齐生态发展的实际,构建了乌鲁木齐生态城市的资源指标、环境指标、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共4项一级评价层指标,其中,资源指标包括3项二级评价层指标、6个三级评价层指标,环境指标包括2个二级评价层指标、8个三级评价层指标,经济指标包括4个二级评价层指标、8个三级评价层指标,社会指标包括5个二级评价层指标、11个三级评价层指标。[10]
二、乌鲁木齐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
(一)数据来源
根据《新疆统计年鉴(2008-2016年)》《乌鲁木齐市统计年鉴(2008-2016年)》《乌鲁木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2016年)》等统计资料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对乌鲁木齐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综合评价。
(二)评价方法的确定
1.指标无量纲化。为了客观准确地对乌鲁木齐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需要对各个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的影响。对于原始数据中的正向指标,即该指标越大,越能反映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好;反之,对于逆向指标则相反。
3.综合评价值的計算方法。为了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乌鲁木齐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状况,需要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本文采取加权求和的方法。公式为:
[U=[i=1nYijWj]·100] (公式7)
式中,U为综合评价值,n为指标的个数。
(三)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乌鲁木齐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值(见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乌鲁木齐市资源呈现可持续发展态势。从图1的指标评价结果来看,2007-2015年乌鲁木齐市资源指标的分值呈现波动型的增长态势。指标的分值由2007年的1.694增加到2015年的2.701,增长了59.45%。主要原因:一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逐渐增加,从2007年的人均7.1平方米增至2015年的10.93平方米;二是体现人力资源的万人在校中学生也在增加;三是体现城市土地资源的城市GDP密度从2007年的每平方千米57.02万元增加至2015年的每平方千米190.86万元。
2.乌鲁木齐市环境呈现可持续发展态势。从图1的指标评价结果来看,2007-2015年乌鲁木齐市环境指标的分值呈现波动性增长态势。指标的分值由2007年的2.576增加到2015年的3.763,增长了46.08%。主要原因是由于体现工业“三废”的排放和处理的指标在不断改善。如工业SO2排放量从2007年的114 140.92吨降到2015年的109 801.70吨,降低了4 339.22吨;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从2007年的4 602.59万吨降低到2015年的3 521.14万吨,降低了1 081.45万吨,降幅达到23.50%。
另外可以看到,环境指标在2008年、2014年出现了下降。主要是由于工业SO2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固体废物生产量和每公顷耕地使用农药量在2008年出现了较大增加,而2014年工业SO2排放量较2013年增加了55 229.26吨,增幅达到了74.42%,其他指标较之2013年变化幅度不大,这就直接导致2014年环境指标出现了下降。
3.乌鲁木齐市经济呈现可持续发展态势。从图1的指标评价结果来看,2007-2015年乌鲁木齐市经济指标的分值呈现波动性的增长态势。指标的分值由2007年的2.230增加到2015年的3.302,增长了48.07%。主要原因:一是由于体现经济发展的人均GDP指标增长较快,从2007年的人均30 771元增加到了2015年的74 340元,增加了近1.5倍;二是体现经济结构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从2007年的58.94%增加到2015年的68.88%;三是体现经济竞争力的公路货物周转量从2007年的104.34亿吨千米增加到2015年的216.88亿吨千米,增加了1倍;四是体现经济推动力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从2007年的34.74%增加到2015年的64.92%,增加了近1倍。
另外可以看到,2009年和2014年经济指标出现了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2009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乌鲁木齐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体现在GDP增长率的指标下降幅度较大,较2008年下降了1倍;第二产业增长率较2008年下降了近2倍;出口总额占GDP比例下降了近1倍。2014年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乌鲁木齐第二产业增长率下降幅度较大,2014年增长率仅为0.04%,出口总额占GDP比例下降幅度同样较大,2014年增长率仅为0.00002%。
4.乌鲁木齐市社会事业呈现可持续发展态势。从图1的指标评价结果来看,2007-2015年乌鲁木齐市社会指标的分值呈现波动性的增长态势。指标分值由2007年的3.721增加到2015年的5.440,增长了46.20%。主要原因是由于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落实惠民政策,鼓励自主创业,拓宽就业渠道,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劳动者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使得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从2007年的3.9%降到了2015年的3.5%;由于不断进行教育体制改革,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实现教育公平,不断提高市民整体素质,体现教育的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从2007年的496.19人增加到2015年的675.98人;由于就业、再就业渠道的拓宽,改革的成果不断惠及人民,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体现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从2007年的38.48%下降到2015年的30.36%;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人居生活质量的提高,体现生活质量的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从2007年的人均8平方米增加到2015年的人均10.34平方米。
另外可以看出,2014年社会指标的分值出现了大幅上升,分值提高至5.982,较2013年的3.765分,上升了58.88%。主要原因是由于体现社会公平的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指标在2014年为3.2%,实现了近9年的最低水平;体现教育的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指标在2014年达到650.72人,首次突破650人;体现医疗卫生的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和每千人拥有医生均实现了较大的增加;体现生活质量的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每百人汽车拥有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可以说,2014年成为乌鲁木齐社会发展提升较大的一年。
5.乌鲁木齐市的资源与经济指标呈现同向变化态势。从图1的指标评价结果还可以看出,2007-2015年资源指标的变动趋势与经济指标的变动趋势呈现同向变动的态势,二者的联系程度较为紧密,这说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够促进乌鲁木齐市经济的发展,同时乌鲁木齐市经济的发展需要依赖于资源的利用,在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发展。另外,从图1中还可以看出,环境指标和经济指标在2007-2010年二者呈现反方向的变化关系,说明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之间存在着不协调的局面;而2010-2015年二者呈现同方向的变化关系,说明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之间在逐渐走向和谐共生的发展局面。
6.乌鲁木齐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将乌鲁木齐的资源指标、环境指标、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等4个一级评价层的指标得分进行加和,得到综合得分(见图2)。從图2的综合得分结果来看,2007-2015年乌鲁木齐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呈现上升态势,但在2008-2009年和2012年出现了下降。2007年的综合得分为10.221,下降至2008年的9.843,主要原因是由于环境指标和社会指标出现了下降;之后再下降至2009年的8.964,主要原因是由于资源指标和经济指标出现了下降;2010年综合得分在上升,表现为4个一级评价层指标均不同程度地增加;2012年总和得分为11.574,较2011年的11.922出现了小幅下降,下降了0.348,主要是由于资源指标和社会指标出现了下降;之后2013-2015年综合得分均在不断上升,主要是由于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新疆各地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加之乌鲁木齐不断进行各项改革,使得整体发展步伐加快。
综上所述,乌鲁木齐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在2007-2015年呈现整体上升的态势,期间出现了小幅下降,但整体未改变上升的态势。资源指标、环境指标、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4个一级评价层指标分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总体上乌鲁木齐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在不断改善。但是也应该看到,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2009年其综合分值出现了下滑。
三、乌鲁木齐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障碍因素分析
为了能够对乌鲁木齐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综合评价,本文通过对阻碍乌鲁木齐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找出解决的办法。在此引入障碍度的概念对其阻碍因素进行定量计算。
本文确定障碍因素的标准设为障碍度大于(或等于)15%概率的指标。因此,表1的研究结果表明,障碍度大于(或等于)15%时,各指标在2007-2015年出现频率大于40%的指标有:人均公共绿地、城市GDP密度、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固体废物生产量、工业废水治理设施处理能力、污水日处理能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GDP增长率等8个指标。可以将这8项指标确定为阻碍乌鲁木齐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四、乌鲁木齐市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一)注重生态城市规划
乌鲁木齐按照生态城市的发展要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该在理念上遵循。在城市规划之前,应当将自然生态环境作为城市的资本加以保护,在城市规划之时,应该将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目标,并设计出具有乌鲁木齐自然、人文特色的阶段性建设目标和实施举措。乌鲁木齐新一轮城市建设所确定的“树上山、水进城、煤变气、地变绿、天变蓝、城变美”的目标正是实现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具体化。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当以科技和项目为支撑。运用科技手段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环保作业效率的提高方面、更大比例地使用节能环保建筑材料方面、提高城管执法能力方面发挥作用。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按照城市规划中提出的各项要求,将生态城市的理念融入具体的项目中,确定各项定量评价指标作为考核的标准并严格执行。如有出现违背这一标准的项目,须及时予以纠正,并对责任人和具体执行者采取惩罚措施。
另外,在生态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树立全民参与的意识,做到人人为生态城市的建设贡献力量。一方面,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的职能作用,向辖区内居民宣传生态城市的理念和建设的必要性,广泛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使居民能够愉快地参与其中。另一方面,对居民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权利予以保障,从战略规划到决策执行以及考核监督均能够充分体现市民的参与。
(二)加强资源的保护和有序利用
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加强对各类资、尤其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1]78-81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工业企业的污水排放量和排放浓度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对其所产生的有害因子做出控制标准,使其达标并能最大化地实现企业循环用水。对于生活用水和生产中排放的无毒无害废水,可用于绿化灌溉,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制约乌鲁木齐发展的一大瓶颈,有效利用水资源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方面,激发个人和企业对于水资源保护的意识和行为,并使其成为一种习惯自觉。此外,乌鲁木齐煤炭资源丰富,以煤为主的消费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改变,可以逐渐降低对煤炭的利用,增加对清洁能源的利用。
另外,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做好各类人力资源的储备、开发和利用,为当前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保障。加强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可尝试建立各类资源的信息平台,对需求方、供给方和第三方及时了解各类资源的现状,实现资源的共享。
(三)加强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水平
农业在生产过程中应逐渐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着力提高化肥和农药的利用率,大力推广有机肥的使用。工业行业应紧紧抓住总量减排,尤其是对工业“三废”应严格按照相关减排标准执行,推动企业集中治理和回收利用。逐步提高企业的环境准入,对于“三高一低”④的企业和项目坚决从源头上遏制,禁止准入。另外,不断强化环评管理,把好审查关。
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解决好政府在一些领域出现管理失灵的现象。在进行环境治理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缓解资金不足的问题。
结合乌鲁木齐新一轮城市建设,加强对生态公园、生态湿地的有效保护,不断提升城市绿化水平,根据乌鲁木齐的自然条件——水资源匮乏的现状,可以增加树木的栽培量,减少草坪的种植规模,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
(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坚持扩大经济总量与调整经济结构并行的方针。一方面,做大做强经济总量,增强乌鲁木齐整体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以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包括三次产业之间和三次产业内部的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区域结构,突出不同区(县)的特色优势,增强不同区(县)的经济竞争力水平;不断调整和优化所有制结构,优化整合国有企业,鼓励支持民营企业,以增强市场活力。
继续增强乌鲁木齐市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与民特药、农机制造这四大特色优势产业,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不断提高适合市场需求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以增强其市场优势。同时,积极扩大出口产品的比例和规模。
(五)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尤其是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擴大农民收入的来源和渠道,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做好大学生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
提高城镇化水平,推进农民“市民化”的转变,保障其在就业、社保、住房、教育等方面与市民同等的权利。持续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特殊教育,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学质量,为乌鲁木齐经济社会建设做好各类人才储备。不断提高社保水平,积极推进公立医院的各项改革,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注释:
①根据《新疆统计年鉴2016年》整理计算。
②划分标准依据2014年11月20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
③数据来源:根据《新疆统计年鉴(2008-2016年)》《乌鲁木齐市统计年鉴(2008-2016年)》整理。
④“三高一低”是指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效益。
参考文献:
[1]Rapport D. J., Bohm G, Buckingham D, et al. Ecosystem health:the concept, the ISEH, and the important tasks ahead [J]. E-cosystem Health, 1999(5):82-90.
[2]王煊.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管理经验与启示[J].世界农业,2016(5):53-58.
[3]马交国,杨永春.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国外城市规划,2006(2):71-74.
[4]马世骏,王如松.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
生态学报,1984(1):1-9.
[5]龚道孝,王纯,徐一剑,等.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技术方法及案例研究——以潍坊滨海生态城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6):44-48.
[6]臧鑫宇,陈天,王峤.生态城理论与实践研究进程中的绿色街区思维[J].建设学报,2014(S1):143-147.
[7]王晓军,朱文莉. 新市镇视角下的生态城市未来发展方向——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J].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5(2):125-128.
[8]钱耀军.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以海口市为例[J].调研世界,2014(12):54-59.
[9]倪前龙.上海生态型城市建设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5(4):67- 71.
[10]陈军飞,王慧敏.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研究[J].环境保护,2005(9).
[11]宁尚晓,何秉宇.乌鲁木齐生态城市建设进程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