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样繁多的古代药浴

2018-12-10于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博士

中医健康养生 2018年12期
关键词:太后药浴温泉

文于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 博士

前段时间,恰逢老妈沉溺于《如懿传》、补看《延禧宫略》,我拜托她留意一下是否有泡药浴的桥段。过了几天,她说:“都看完了,没有泡药的,只是妃子洗澡放花……”

其实,花作为中草药的一种,用花泡水洗澡,当然也是药浴的一种。在古代,人们春取桃花,夏摘荷花,秋采芙蓉,冬煎雪水,香汤沐浴,用三花除皱,一水驻容。

中草药和沐浴结合起来的药浴文化,可谓是历史悠久,不仅是放花洗澡那么简单。特别是这两部电视剧描述的清代,中医药浴疗法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宫廷里御医们研发药浴之法,宫墙外的郎中也常用药浴之功,使得药浴在清代有了长足的发展。

除了上面提到的花浴,药浴还有泥浴、沙浴等。从浴法上分,有煎汤浴、 浸洗浴、熏浴、蒸汽浴、溻渍浴、坐浴、淋浴、冲浴等,多种多样。

药浴究竟起于何时,现在早已无法考证,但屈原可能是最先记录兰汤沐浴的人。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九歌·云中君》

屈原诗中描写了一位侍奉神灵的美貌少女,先用兰汤沐浴身体,使周身散发着芳香,再穿上华丽多彩的衣服,就像鲜花一样芬芳夺目。屈原的弟子宋玉也描绘了一位女神,她“沐兰泽,含若芳”,引得楚襄王魂牵梦绕。这两位美女都以兰汤沐浴,那什么是兰汤呢?

兰汤,指的是中药佩兰煎煮的水。用其洗浴,不但可使身体清香,更有祛湿解暑、

夏商周「流行的兰汤沐浴」

醒神爽脑的功效,可祛病强身,防虫蛊之患。《大戴礼》记载的古俗,端午日洗浴兰汤,就指的是这种沐浴方法。

夏商周时期,这种香汤沐浴就已经十分盛行。当然,所用的中药绝不只是佩兰一种,其他的芳香药物比如藁本、丁香、藿香、泽兰,以及桂花、玉兰花、玫瑰花、山栀花都是熬制香汤的原料。西周时期,诸侯国的君主拜见天子之时,都要先香汤沐浴一番,不但可涤尽垢腻,亦可神清气朗。

小课堂

秦「温泉药浴是秦宫廷里的新时尚」

古时药浴,为礼仪之用还是治病之用?

可在大致与其同时期成书的,我国现在已知的最早的方书——《五十二病方》中寻找答案。书中记载了韭和酒煮沸以其热气熏蒸来清创,其中对小腿外伤感染的治疗记载更为详尽,用郁金、白术等药物,水煎后放入器皿里,再将患肢放进去,脚下垫一小块木头,并使药汤保持一定的温度。由此可见,当初就已经出现了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药浴。

兰汤沐浴

秦统一六国以后,温泉药浴盛行。温泉富含大量矿物质,对人体有益。陕西临潼县骊山温泉是秦始皇最爱的洗浴之地。关于这个温泉,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传说。

相传,秦始皇有一次游览骊山,突然看见一位十分美貌的女子站在苍翠清幽的泉水边,秦始皇色心大起,惹怒了这位女子,施法让秦始皇身上生疮,疼痛难忍。秦始皇这才知道招惹的是一位神女,于是立即告罪讨饶,祈求宽恕。神女见其悔过,便再次施法于温泉,用温泉水治愈了秦始皇的病疮。自此,骊山温泉“吞肿祛毒”的医疗功效便广为流传开来。自此温泉药浴被人们认可,才有了后世“春寒赐浴”杨贵妃的“华清池”。

《水经注》中有用温泉水清身沐浴,一日三次,四十日后,百病愈的记载。

但当时对药浴治疗范围的认识,如同《扁鹊见蔡桓公》中所说:“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也就是说当时人们认为药浴适合治疗一些比较表浅的,在皮肤层面的小病。

汉「高寿的汉武帝是药浴推崇者」

赵合德

汉时,医圣张仲景更是将药浴之法广泛运用到内科杂病。比如,有一种叫百合病的情志疾病,需要用药浴配合治疗。具体方法是用水1斗,浸泡百合一夜,煎煮浸泡的百合水,趁热洗浴全身。

这样治疗的原因是由于罹患百合病,阴液已经亏损不足,而口渴的症状则说明了其肺热较重。用百合渍水洗身,使皮肤直接接触养阴、润肺、清热的百合,进而使肺气得以通畅,使肺热得以清除,病症也就随之祛除了。

汉武帝更是将药浴作为重要的养生之法,资料表明,药浴伴随汉武帝直至寿终正寝。他之所以成为西汉14位皇帝中唯一的高寿者,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药浴。

随着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一些馥郁芬芳、持久弥香的西域芳香药物被引入中国,药浴成为了上流社会的新宠。

当时豆蔻是来自爪哇国的名贵香料,具有行气化湿、紧致皮肤的功效。汉成帝的妃子赵合德便是用“豆蔻汤”沐浴。合德的姐姐赵飞燕用的“五蕴七香汤“,也是专供后妃所用的高级药浴,相传具有安五脏、调气血的功效。

在治疗上,此时的药浴已经不仅仅用于外伤清创或是治疗发于体表的痈肿疮毒,而是广泛地运用到更多的疾病上。

唐「大唐宫内的沐浴盛景」

雨过华清树影凉,风来前殿玉龟香。

至尊浴罢金舆出,嫔御分寻十六汤。

这是清文学家史梦兰描绘大唐华清宫内的沐浴盛景。

唐玄宗时,大兴土木,扩建位于骊山的“汤浴宫”,改称为“华清宫”,因为宫殿在泉池之上,所以又名“华清池”。几年前,笔者曾有幸去西安看了一下这个久负盛名的地方,才知道华清池其实有两个池子,一个叫九龙汤,专供皇帝御洗;另一个叫芙蓉池是杨贵妃沐浴的地方。而清文学家史梦兰所说的十六汤是指考古工作者在唐代华清宫御汤遗址发掘出的莲花汤、海棠汤、星辰汤、太子汤、尚食汤等汤池,是用来供给其他不同等级的妃子享用的。

唐玄宗对于华清宫温泉的疗疾养生作用,有十分深刻的认识,他曾经写了一首诗,诗的名字叫做《惟此温泉是称愈疾,岂予独受其福,思与兆人共之,乘暇巡游,乃言其志》。大家不必惊诧这首诗的名字,虽然很长,但把温泉可以“愈疾”的意思说清楚了。皇上如此热爱药浴,使得药浴在唐朝更加兴盛。

宋「药浴成为众乐乐」

宋代对药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认为药浴虽然是外治的方法,但其实与内治之理是一样的,通过药浴熏蒸不但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还可以行气泄毒,达到治疗的目的。

宋徽宗曾经组织人员编纂了一部大型的医书《圣济总录》,其中就记录了用秦皮洗眼睛治疗目赤肿痛,用蛇床子散洗浴治疗大风癞病。药浴的配方数目、用药水平和治疗范围,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药浴也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享受。

《清明上河图》中有一家店叫做“孙羊正店”就是一个可以药浴的场所。(图见下页)

柳太后医案

唐朝的另外一件事情,更是使得药浴名声大振。话说隋唐医家许胤宗在南陈新蔡王手下做官时,柳太后突然中风了,牙关紧闭,既不能言语,也不能服药,眼看着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

御医们束手无策,蔡王心急如焚。许胤宗知道后便请缨给柳太后治疗,诊察过后,命人熬制十多剂治疗中风的黄芪防风汤。其他御医十分好奇,问:“太后牙关紧闭,根本就喂不进去药,你还让人熬这么多汤药干啥?”许胤宗答道:“我可以用其他办法让太后服药。”

随后,他便叫人把滚烫的汤药放在太后的床下,药汁弥漫,汤气蒸腾,药气在熏蒸时便慢慢渗入了太后的肌肤,并从肌肤进入身体,使药效逐渐发挥。在被汤药熏蒸了数小时后,太后的病情有了好转,当天晚上柳太后就能说话了。之后经过一段时间调理,太后便恢复了健康。

柳太后的医案被收录在《旧唐书·方技传》中,与其可以相印证的是唐代的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其中收录的1200多种药浴处方广泛用于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眼科以及骨科病症。

明清「明清药浴百家争鸣」

《清明上河图》局部

明代随着各大医家流派的出现,药浴更是百家争鸣,极大丰富了药浴治疗方法。明《伤科补要》详细记载了熏蒸疗法的具体操作:“凡宿伤在皮里膜外,虽服药不能根除,服瓜皮散,次用落得打、陈小麦、艾叶三味,用河水共煎一锅滚透,入小口缸,横板一块,患人坐在板上,再将单被盖身,其汗立至,不可闪开,恐汗即止,病根不除也。”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介绍了药磨、擦洗、热浴等多种药浴方法,扩大了治疗范围。

在清代,药浴更是成为宫廷医学的一大特色,不止药浴,清宫中更有许多洗头、洗眼睛及其他外洗的秘方。《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就收集了慈禧光绪所常用的药浴处方65个,其中沐浴方20个,浴头方16个,洗目方15个,洗四肢方7个, 坐浴方4个,洗面方3个。

清代的药浴疗法理论得到了充分的建立,辨证用药贯穿于整个临床浴疗过程,可以说是理、法、方、药备全。

光绪洗头方

光绪二十九年的正月初八, 32岁的光绪皇帝突然出现头痛眩晕的状况,紧急召见了两名太医,一位是范一梅,一位叫佟成海。原因是当时北方天气寒冷,光绪皇帝外出时没有及时戴上帽子,使寒气凉风深入脑髓,导致头痛频频发作。两位太医一看,便开出了一剂清头明目、祛风散寒的洗头方。后来光绪皇帝经常用此方加减缓解头痛。

小课堂

药浴为什么会受_到青睐?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药浴用之便宜,行之安全,既可保健养生,又可用于临床治疗。无论是药浴具有解除身体的疲劳感,使人神清气爽,精神抖擞的作用,还是通过皮肤直接吸收,不经肠胃代谢的特点,都使得通过药浴治疗的人感觉舒适、容易接受。因此,大家不妨效法古人,采取药浴的方法放松身心,保养身体。

猜你喜欢

太后药浴温泉
KAI BEPPU温泉酒店
“黄太后”驾到
苦夏药浴正当时
铭湖温泉
铭湖温泉
太后是个有故事的人
藏医药浴法治疗关节炎88例
露天温泉
藏医药浴对产后风的治疗及护理
退黄熏洗方药浴预防新生儿黄疸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