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景观遗产形态及文化价值评析
——兼论沈阳铁西工业遗产的保护

2018-12-10佟玉权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铁西工业区文化景观

佟玉权,何 军

(1. 大连海事大学航运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2. 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110034)

1 问题的提出

20世纪以来,文化遗产研究从单纯的文物建筑逐步扩展到历史街区、历史城镇,保护的主题和内容在不断拓展和深化[1]。1992年,作为“在自然背景下的人类活动与信念的有形证据”,“文化景观遗产”成为一种新的遗产对象,开始引起学界的关注。景观以其丰富的信息和独特的视角,遂成为认识各类文化遗产丰富内涵和价值体系的有力武器和关键尺度[2-3]。可以说,文化景观较好地弥合了遗产保护研究中自然与人文、有形与无形、历史与现代的二元对立,也一定程度上消融了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是人类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保护路径、方法上的巨大进步[4-6]。

随着近些年对工业遗产认识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学者对工业遗产的内涵及范畴也做了不少有意义的探索。特别是就放大工业遗产的研究尺度,对包括传统工业社区与非物质工业遗产,以及工业遗产的依托环境进行全面保护的思想,逐渐成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要方向[7-8]。同已有的相对狭义的工业遗产概念比较,景观视域下的工业遗产,即工业景观遗产被看作是文化景观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质性及非物质性工业遗存集中分布,并具有一定的时空完整性,体现文化、经济、社会、生态等多功能价值和利用潜力的中宏观尺度的地域文化综合体[9]。借鉴景观科学、地理学等学科思想与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理念,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工业景观遗产的形态特征及价值取向进行深入研讨,旨在为我国快速工业化、城市化中的工业遗产保护给出一个思考问题的新视域。

沈阳铁西老工业区发轫于20世纪初,是国家“一五”“二五”时期重点支持发展起来的集机械制造、化工、制药等多门类于一体的老工业基地,享有“中国机床之乡”“共和国装备部”等美誉。经过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辉煌发展和八九十年代的逐步衰落,通过2002年起的大规模调整改造,短短十几年间绝大多数企业搬离铁西,大量工业遗存被铲平、清除。近几年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通过保留个别有突出价值的工业建筑及设施,组建工业博物馆,开发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了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但是,这里“景观”层面的工业遗产却已消亡殆尽。沈阳铁西老工业区的工业遗产保护,虽有经验,但也有教训值得汲取,可以作为工业景观遗产研究的一个典型事例。

2 工业景观遗产的形态结构特点

2.1 工业景观遗产的形态结构

借鉴美国景观生态学家理查德.福尔曼(Richard Forman)“斑块-廊道-基质”景观形态格局理论,结合工业文化及其遗产特点,将工业景观遗产的形态结构划分为工业遗产斑块、工业遗产廊道和工业文化基质3种基本成分。

2.1.1 工业遗产斑块——工业景观遗产形态结构中的核心要素

景观生态学认为,景观斑块是在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面积较小的同质性区域。空间上的不连续性和内部的相对均质性是各类型、各层级景观斑块的共同特点。工业遗产斑块是指具有突出文化价值的历史上工业生产及工人生活的集中地点,主要为大型工业企业或集聚分布的工厂区域、工人集中生活区、工业交通站场或枢纽以及其他工业活动显著的地方。当然,尺度选择或研究目的不同,工业遗产斑块具有不同的含义。就大尺度、区域性质的工业景观遗产来说,典型的老工业城市和城市老工业区可以看作是工业遗产斑块,而对于老工业城市或城市内部老工业区层面的工业景观遗产来说,景观斑块则为具有突出价值和显著形态特征的大型工业企业原址及其与之相联系的产业工人集中居住或活动的场所。而如果将老工业企业或大型工业项目看作是工业景观遗产的话,其中的遗产斑块则为景观内部的有重要保护价值的,以单体形式存在的工业建筑及设施。工业遗产斑块是工业景观遗产形态结构中的核心要素,理所当然也是景观范围内工业遗产保护的重点。

2.1.2 工业遗产廊道——维护工业景观遗产完整性的关键要素

工业遗产廊道是连接工业遗产斑块的线性形态的文化景观成分,一般包括历史上形成的铁路、公路、内河及沿海航道、人工运河、大型工业运输管线等。特别是历史上形成的道路交通网络不仅是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景观中各种“源”与“汇”之间联系的纽带或通道,往往成为具有整体意义工业文化景观的关键要素。

保护相对完好的工业景观遗产形态能反映出工业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工业化过程丰富的信息,其意义十分重大。有研究表明,将分散零星的传统文化景观空间连接为一个网络整体,既有助于降低景观的破碎度而实现整体保护,又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区域的现代化发展[10]。对工业景观遗产的完整性保护,需要深入解读工业遗产形成的特定情境和特定过程,在“格局”与“过程”统一中体会各种复杂要素之间的结构性联系。而凸显这种“结构性联系”则有赖于科学界定并受良好维护的工业遗产廊道,有赖于将“斑块”和“廊道”整合到统一的体系之中。

2.1.3 工业文化基质——决定景观尺度工业文化属性的基础性要素

半个世纪以来,保护好文化遗产所依托的环境逐步得到有关国际组织和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同。《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威尼斯宪章)等国际文件指出,“历史古迹的概念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从中找出一种独特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古迹的保护包含着对一定规模环境的保护。”“古迹不能与其所见证的历史和其产生的环境分离”。工业文化基质被看作是受工业遗产斑块和工业遗产廊道所控制的具有工业文化属性的周围区域。基质的空间范围由工业遗产斑块的等级和分布以及工业遗产廊道的格局所限定,它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工业文化性质,并影响区域改造与利用的基本方向,基质工业文化属性质的改变将导致工业景观遗产的消失。

各形态的工业景观遗产要素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保护工业景观遗产不仅要保护好具有突出价值的工业建筑物、构筑物等工业遗产斑块,还要保护好形成其历史文化联系的工业遗产廊道,以及做好对遗产斑块、遗产廊道的边缘区及其影响区的规划整合。黄浦江两岸上海世博会会址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在规划中能有选择地保留、保护了25万m2的工业建筑,赢得了国内外行业人士和广大游客的赞誉。然而,保留下的工业建筑多是基于场馆的利用,以大跨度的工业厂房、仓库为主,缺乏对区域整体环境特征的考量和对工业景观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曾引起不少质疑,其教训应该汲取。而日本石见银山在申遗过程中,则不断拓展遗产的时空范畴及丰富遗产内涵,最后将矿山遗迹扩大到矿工在矿山旁开拓的村镇,以及运输通往海港的路径整体,展示了石见银采掘、冶炼、运输的矿山开发的整个流程,在此基础上,强调石见银山矿山体系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贡献,其经验值得借鉴。

2.2 铁西老工业区工业遗产的景观形态现状

沈阳铁西老工业区曾以建设大路为界,形成南部工人居住区、北部工厂区“南宅北厂”的空间基本格局。建设大路以北地区,在改造前(2002年前)数十年、上百年历史的国有大型工业企业集中连片分布,气势恢宏,工业景观遗产的保护价值十分突出。2002年,铁西区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为推动国有企业改革脱困,实施了大规模的“东搬西建”,沈阳机床、沈阳鼓风机集团、沈阳重型、沈阳变压器厂、沈阳东药集团等一大批老企业相继从铁西中心区迁往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土地置换完成升级改造,留下来的工厂原址绝大部分已被铲平,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商业建筑、房地产开发,以及道路、广场等公共设施。

沈阳铁西老工业区工业景观遗产的形态结构与工业遗产现状如表1所示。

表1 铁西老工业区工业景观遗产的形态构成

2.3 铁西老工业区工业景观遗产保护的历史教训

毋庸置疑,沈阳铁西保留下来的几处工业遗产及其路网格局,为我国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11]。但从工业景观遗产的形态特征上看,保留下来的工业遗产斑块数量极少,且离散分布,彼此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特别是没有保留下能反映区域工业文化特色,在工业景观遗产形态特征上具有标志性的建构物,如具有铁西老工业区地标意义的原冶炼厂的3根百米大烟囱,2004年被爆破拆除就备受质疑。在老工业区改造过程中,铁西的路网格局,包括街道的名称没有改变,但仍缺乏对包括建设大路、铁路货运专线、卫工街及卫工明渠等重要工业景观廊道的保护与维护,在实际改造过程中都以环境整治替代文化景观廊道建设。尤其是随着近年沈阳化工厂、沈阳电机厂、红梅味精厂3大工厂大部分原址的拆除,铁西成规模的工业文化基质彻底消亡。再举目全区,除了偶尔可以看到有反映工业文化的建筑小品或雕塑外,已经让人很难发现这里与其他城市有什么不同之处。沈阳铁西没有给后人留下一处拥有不朽价值的真正意义的工业景观遗产,将成为永久遗憾。

3 工业景观遗产的价值评析

那么,究竟为什么要保护工业景观遗产?比照现在较为普遍的单体工业建筑及设施遗产的再利用,工业景观遗产拥有哪些特殊的价值属性?

3.1 工业文化要素联系的系统性

系统科学研究表明,系统的行为主要不是由系统的个体组分所决定的,而是其复杂的相互作用的模式的结果[12]。工业遗产是各国各地区在工业化过程中留存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是多种工业文化要素关联互动的统一体。各类型工业建筑物、构筑物及工业设施设备、产品等工业文物是工业遗产,传统工业技术、工艺流程、厂史厂志等工业档案、工业企业制度、管理方法以及工业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文化习俗等非物质成分也是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物质性与非物质性文化要素与其依托环境一起构成“立体的”“活态的”工业景观遗产。只有在文化景观层面,才能形象地辨识和科学地解读出上述工业文化要素的复杂联系,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才能得到有效保护。

对沈阳铁西老工业区整体来说,近些年具有保留及传承价值的工业文化要素急剧消失,残存的呈离散状态的工业遗产斑块如若在现代地产等商业开发气息浓重的茫茫大海中的孤岛。人们在铁西“华丽转身”后开始享用更多物质方便的同时,也必然要付出因文化记忆断层、社会认同危机等所招致的精神层面更为持久的代价。

3.2 工业文化空间格局的完整性

格局是工业文化景观异质性的具体表现,是工业化过程在不同尺度空间上作用的结果。工业景观遗产在空间上的格局状况反映出工业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工业化过程丰富的信息,有着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

近些年我国加速推进的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大规模商业开发活动使大量工业建筑遗产被推倒铲平,长期历史积淀所形成的空间文化格局不断被打破、重组,像我国尚处在工业化中期或中后期的发展中国家,可以成片保护的早期工业景观遗产已十分有限,着实可惜。应该说,像沈阳铁西老工业区作为工业遗产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某一单个工厂、某座孤立的厂房、某根巨型的烟囱;而在于由这些规模宏大的工业设施肩肩相抵、聚集成片所形成的壮观的工业区域[13]。遗憾的是,这些具有世界级的工业文化遗产却几乎顷刻间被夷为平地。

3.3 工业文明演化的连续性

工业景观遗产的突出价值还集中体现在其长期积淀的厚重的工业文化。保护工业景观遗产,需要对各历史阶段的工业文化进行逐层梳理,根据区域工业文化的突出的普遍价值和地域特色有目的地保留一些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业文化元素并使之形成系统联系,以彰显地区的工业文化底蕴。如表2所示,近现代铁西老工业区走过了100多年的工业发展历史,每一阶段都有着特定的工业文化特征,一些代表性的工业企业或项目对国家工业化发展曾作出过历史性贡献,也是沈阳作为老工业基地工业文化厚重的显著标志。

表2 沈阳铁西老工业区工业文明演化及工业文化特征① 相关资料来源:庞红.新中国成立前沈阳铁西工业区的形成[J].兰台世界,2005(7):137-138;中共沈阳市委办公厅调查组.突围之路——铁西新区发展两周年的调查[N].沈阳日报,2004-06-25;陈伯超.沈阳铁西工业区及其改造的现状与前景[J].城市环境设计,2007(5):21-23;经整理完善。

续表2

3.4 工业景观遗产功能的多样性

景观层面的工业遗产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以及技术、审美启智和科研价值[14],并有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商业及居住空间、进行文化展示与教育功能。除此以外,还具有如下多样化的现代意义。

第一,工业景观遗产是工业社区身份认同的依托,具有突出的当代社会价值。同其他单体性质的工业建筑及设施遗存比较,工业景观遗产是产业工人及其家属长期工作与生活的环境,以其突出的原真性、完整性特征成为他们情感慰藉和文化认同的重要依托。然而国内许多工业遗产再利用项目,经常依照所谓“唯美”或“艺术”的要求,对当年工业生产和工人生活的真实场景随意加以改造,或热衷于增补那些似曾相识的所谓“工业符号”。像铁西重型文化广场的“持钎人”主题雕塑,这种极具象征意义的典型形象和抽象写意手法,只能为许多艺术工作者所津津乐道,对于绝大多数产业工人和他(她)们的家属来说,“高大上”的艺术作品很难引发内心的情感认同,眼前的城市对老铁西人来说已变得陌生和疏离。

第二,工业景观遗产成为特定时代工业精神文化的鲜明写照。可以说,没有什么能够比铁西和铁西的工厂、建筑地标、设施设备,特别是潜藏在当事人心中的生活记忆更能代表那个时期的工业,代表沈阳这座城市的形象,能够最真实、立体地再现这座老工业城市的精神。精神源自其文化主体,工业精神文化的再现与弘扬,关键要有广大民众的响应和积极参与。前些年,沈阳铁西区文化部门在全区征集反映产业工人生活的老照片、家具用品,包括各种老机器设备、零部件实物、模型、历史文字资料等。在工人村生活馆,通过文字、图片、声像、实物等不同载体表现铁西工人事迹,展示各行各业模范人物在铁西的生活印迹,而此活动得到了铁西人积极响应。他(她)们参与其中,不仅有效保护了铁西老工业区的工业遗产,同时更激发了潜藏在内心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只可惜这种服务于场馆建设的公益性活动,仅仅是昙花一现。

第三,工业景观遗产能够更完整地为当代人提供有关历史上意识形态、价值观等方面的认识线索。在一定意义上,文化景观是一个在自然景观背景上的人类活动和信念的有形证据[15]。也可以说,工业及其生产的研究,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它们与更为广泛的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等相联系[16]。工业景观遗产是近现代工业化过程留在空间上的印迹,透过对不同层级、不同类型工业景观遗产丰富内涵及时空格局的分析,可以深入探索在国家、地区、城市、工业区,老工业企业各层面,产生和控制其过程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而深刻解读并把握工业社会发展规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城市工业遗产深深地打上那个时代社会运动的烙印。在铁西工人村生活馆,透过这里的建筑形制、格局,以及复原的设施设备、环境装饰,能够让人深刻感受到特定时代集体主义秩序的权威,以及大生产、小生活的全民赶超理想。同样,包括铁西老工业区在内的现代城市工业遗产的破碎化及其快速消亡,纵然有高速发展的城市化与现代化的直接冲击,但一定程度上与“GDP至上”思想盛行、“土地财政”大行其道、政府缺乏监管、社会力量薄弱以及有待改善的法制环境等不无关系。因此,要想真正保护好弥足珍贵的工业景观遗产,创造更为和谐的后工业文化景观,首先要改变我们维护、创造和发展这些“景观”的思想和组织制度。

3.5 工业文化生态的安全性

面对日益加速的城乡文化景观的破碎化风险,构建多尺度的文化景观安全格局显得十分重要[17]。作为文化景观类型之一的工业景观遗产属于工业化时期的文化生态系统,其文化生态的稳定性、安全性状况不仅影响工业生产的可持续性,而且也决定了工业聚落形式——城市社区的环境健康及社会和谐,因此应该成为评价工业景观遗产完整性价值的重要标准。

沈阳铁西老工业区是以机械制造、化工、制药等重型工业为代表的老工业基地,工业企业污染严重。2002年以来,在搬迁大多数工业企业的同时,对环境进行大规模治理,规划建设了一部分广场、绿地。同时,对卫工明渠、细河等水体进行景观生态改造,还利用已废弃的铁路专用线营造绿廊景观,改善了区域内部人居环境[18]。就工业景观遗产的保护而言,建构相对安全的工业文化生态,仅仅依靠生态环境的治理还远远不够。文化与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环境要改善,文化更要传承。但事实上,老铁西不仅基本上铲除了工业文化的物质形态,传统工业社区也已被肢解,维系工业文化认同的各种单位制度及其相关组织也已不在或名存实亡,老工业区完整的工业文化生态已被彻底击碎,其教训十分深刻。

4 结束语

从规模水平到国内外影响,沈阳铁西都可谓是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工业发展的巅峰之作。经过八九十年代的剧烈阵痛,2002年以来实施“东搬西建”和体制机制转换,一个现代化的商贸生活圈在铁西老工业区原址上拔地而起。我们为老铁西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而欣慰,也为这里没能留下拥有不朽价值和反映“共和国工业长子”发展印记的文化景观而遗憾。思想文化、组织制度文化、技术文化和景观文化等各文化要素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化有机体”。工业景观遗产保护利用就是要透过文化景观形态这一显现层面,研究解决工业遗产保护中各种深层次问题,从工业文明传承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背景探索“文化有机体”的健康维护与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铁西工业区文化景观
DISTRICT CHAMP铁西冠军
DISTRICT CHAMP
文莱鲁谷工业区欢迎高科技工业入驻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
鄂伦春族文化景观变迁及对其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
滨海新区轻纺工业区规划建设的管理与实践
沈阳铁西:中国工业大遗产(四)
武夷山:作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