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
2018-12-10张明仓
张明仓
内容提要: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特色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基本经验包括:坚持理论自信与理论自强有机统一,在增强定力中保持理论创新正确方向;坚持目标创新与路径创新有机统一,在梦想感召中激发理论创新活力;坚持“中国之治”与“全球之治”有机统一,在问题导向中彰显理论创新价值;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有机统一,在知行合一中提升理论创新境界;坚持激励创新与规范创新有机统一,在弘扬创新文化中重塑理论创新生态。
理论是政党的灵魂和旗帜。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特色优势。在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相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成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生动画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历程,最重要的就是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牢固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引领推动新时代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新境界。
一、坚持理论自信与理论自强有机统一,在增强定力中保持理论创新正确方向
坚持理论自信和理论自强,是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的基本前提和内在动力。改革开放40年来,面对治国理政强军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我们党坚持理论自信与理论自强相统一,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战略定力,始终保持理论创新的正确方向。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体现了我们党的理论自信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坚定自觉地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特别是在重大历史关头,在重大政治风浪考验面前,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更显坚定自觉。改革开放之初,针对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倾向,我们党于1981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在苏联东欧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大背景下,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视察中国南方所作谈话中作出预言:“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进入新时代,习主席深刻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巨大真理威力和强大生命力,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从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针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等错误思潮,我们党坚定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始终坚持政治建军的根本原则,旗帜鲜明地捍卫真理、批驳谬误,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凝心聚魂。
(二)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彰显了我们党的理论自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学习贯彻,引领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新时代,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中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复兴为总任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理论和实践主题,以“四个全面”为战略布局,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新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提高治理能力,以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保证,以合作共赢为核心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等等。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充分体现了不忘初心、敢于担当、人民情怀、世界视野的特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40年来,党、国家和军队各项事业之所以不断取得新成就、开创新局面,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指导。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军正加速向世界一流军队迈进,我们更有底气增强理论自信。在强国强军新的征程上,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各样的拦路虎、绊脚石,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看家本领,大力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并用以指导新的实践,不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二、坚持目标创新与路径创新有机统一,在梦想感召中激发理论创新活力
既提出科学、宏大的目标凝心聚力,又提出务实、可行的具体路径实现目标,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一个鲜明特色。以伟大梦想感召,用伟大事业激励,进一步激发了理论创新活力,增强了理论创新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一)提出宏伟目标引领理论创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党和国家踏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我们党围绕实现新的奋斗目标不断与时俱进推动理论创新。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按照这一构想,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其中的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这两步战略目标,已经分别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末顺利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又提出一系列新要求。在党的十八大确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基础上,习主席鲜明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出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说,也是强军梦。提出实现中国梦,既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又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目标引领,升华了党的执政理念,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使党的理论创新目标更加明确、指向更加聚焦。
在军事领域,习主席着眼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与新时代军事实践相结合,提出以“明确强国必须强军”等“十个明确”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重大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贯穿的鲜明主题是强军兴军,根本着眼是以强军支撑强国复兴伟业,核心要求是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实践指向是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从各个方面实现了党的军事指导理论重大创新,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时代化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际上都围绕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展开,也是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服务的。
(二)规划圆梦路径丰富理论创新
与某些国家提出的诱人目标大而无当、无从实现有着根本不同,我们党不仅描绘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而且把目标图转化为路线图、发展图,提出了寻梦、追梦、筑梦、圆梦的清晰路径。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清晰标示出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步骤、历史任务和实践方向,呈现出步步推进、行稳致远的历史发展脉络。
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明确提出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倡议等,在不少领域推出新的长远发展规划框架,推进治国理政格局上的重大创新。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则开启了我军历史上一场整体性、革命性变革,推动我军加快实现强军目标、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既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力量保证,也使中华民族百年强军梦圆梦可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围绕实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前瞻谋划和战略设计,极大地丰富了理论创新的具体内涵。同时,理论创新的一系列重大突破,也强有力地推进了强国强军的伟大实践。在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坚持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形成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凝心聚力,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引领强国强军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
三、坚持“中国之治”与“全球之治”有机统一,在问题导向中彰显理论创新价值
马克思指出,对一个时代来说,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是理论创新的起点,也是理论创新的动力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问题导向,紧扣时代之问,在解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重大问题中推进理论创新,引领中华民族不断推进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实现由站起来向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并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使理论创新具有强劲的内在动力和巨大的时代价值。
(一)破解“中国问题”、推进“中国之治”,是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创新的根本动因
习主席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接续解答从“站起来”向“富起来”“强起来”飞跃等中国问题的过程。
40年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以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课题的探索和回答,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理论和实践之中。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着眼于解决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如何确保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如何推进全球治理等一系列新的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进行思考和把握,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形态,为新时代推进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科学指南。
在军事领域,我们党着眼回答建设一支什么样的人民军队、怎样建设人民军队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形成习近平强军思想,实现了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新飞跃。从根本上说,这些重要思想都是立足当代中国实际、着眼解决中国问题而创立的,也是在持续解答中国问题中不断创新发展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二)解答“全球问题”、改善“全球之治”,是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目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各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越来越紧密相连,面对着许多共同或相似的全球性问题。“中国问题”与“全球问题”既有差异性又有共通性,中国解决好本国问题,同时就是为解决全球性问题作贡献,也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全球性问题。
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新飞跃、行动新指南、斗争新武器,同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跳出“国强必霸”窠臼,超越零和博弈,提出全球治理观、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正确义利观、全球化观等新理念新主张,提出设立丝路基金、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军队大力开展国际军事交流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安全挑战,积极履行同中国国际地位相称的责任和义务,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贡献力量。这些“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的重要设计和举措,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面临的战乱、贫穷、共同发展等重大问题指明了根本之道,为维护世界和平提出了新方略、指明了新出路,为促进全球发展描绘了新蓝图、提供了新动力。
实践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于独领风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科学回答了21世纪中国和世界面临的新的“世纪课题”,极大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新视野,提升了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新高度,凸显了马克思主义跨越时代的真理魅力和实践威力,成为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最强音,标志着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达到新高峰。
历史的车轮在不断解决各种矛盾问题中滚滚前行。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问题”与“全球问题”更加紧密关联,我们必须更加注重从国内和国际的结合上推进理论创新,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科学指导,不断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四、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有机统一,在知行合一中提升理论创新境界
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理论创新源自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又在更高层面上指导实践。理论创新对客观规律的揭示越深刻,对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就越强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新境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一)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原始创新
在苏联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既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或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也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或国外现代化模式的翻版,没有现成经验可循。我们党坚持从当代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鲜实践中不断发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无不是具有时代性、引领性、独特性的重大理论观点。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汲取新鲜丰富宝贵的经验,使党的理论创新具有厚实的基础、不竭的源泉,不断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
(二)以创新的理论指导推动新的实践
随着我国进入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并不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主席就强调,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指引下,我们党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积极回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历史性变革。
在军事领域,我军全面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重振政治纲纪,有效解决弱化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突出问题;重塑组织形态,有效解决制约我军建设的体制结构突出问题;重整斗争格局,有效解决军事力量运用方面的突出问题;重构建设布局,有效解决我军建设聚焦实战不够、质量效益不高的突出问题;重树作风形象,有效解决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突出问题。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全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军队重整行装再出发,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坚定步伐。
当今时代,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创新的实践呼唤创新的理论,我们理论工作者要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担负起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光荣使命,加快形成具有时代性、引领性、独特性的军事理论体系,为推进强国强军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五、坚持激励创新与规范创新有机统一,在弘扬创新文化中重塑理论创新生态
理论创新需要激励,也需要规范。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加强对理论创新的领导和工作指导,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把鼓励创新与规范创新结合起来,大力弘扬崇尚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使理论创新意识更加强烈,理论创新生态更加纯正,理论创新成效更加显著。
(一)深化改革激励理论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相继出台一系列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初步形成了理论创新既能把握方向又能激发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着眼统筹管理理论创新的重要人才、重要阵地、重大研究规划、重大研究项目、重大资金分配、重大评价评奖活动,大力优化科研布局、合理配置资源,加强理论工作“四大平台”建设,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由7家扩容为15家,21所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理论人才培养高地,报刊网络理论宣传阵地充分发挥思想理论宣传引导的主渠道作用。习主席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通过了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首批25家试点智库的工作频频创新。同时,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激发理论工作者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广大理论工作者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推出了一大批论著,理论创新结出丰硕果实。
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后,经党中央批准,多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在中央党校、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相继成立,对深入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加强引导规范理论创新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充分发挥创新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作用,政治性很强、理论水平要求很高。习主席指出,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一些军事理论研究对上同决策脱节、对下同部队脱节、对外同对手脱节。
针对这些问题,各级深入学习贯彻习主席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指示要求,引导理论工作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努力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大力弘扬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把政治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既反对打着学术研究旗号从事违背学术道德、违反宪法法律的假学术行为,也反对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淆起来、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对待学术问题的简单化做法。构建教育、自律、监督、惩治一体的科研诚信体系,坚决纠治各种“伪创新”“假创新”,使创新生态不断净化优化。
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没有一种抽象的教条能够和它辩论。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贯通结合,是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的光辉典范。面向未来,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担当党和人民赋予的“四个战略支撑”军队使命任务,要求我们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更好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能力,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