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玩家1号》译者虞北冥采访

2018-12-09小酹

科幻世界 2018年4期
关键词:译者小说日本

喜大普奔,由小说《玩家1号》改编、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头号玩家》于3月30日在中国和北美同步上映啦!

小说《玩家1号》讲述了游戏宅在虚拟实境游戏“绿洲”中通过重重关卡,找到了世界首富在“绿洲”里埋下的彩蛋,不仅继承了首富的全部财产,还一路收获了友情、爱情的热血故事。小说中涉及了20世纪美国流行文化中的种种元素,游戏、音乐、电影……甚至可以被当作一本“流行文化指南”。时代的亲历者会感受回忆的温存,而后来者则能领略不同时代的风采,不管是哪一种读者,相信都能在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我们邀请到了《玩家1号》的译者虞北冥,也就是SFW读者熟悉的译者“钻头”,和我们一起来聊聊这部作品。

小酹:里面那些年代久远的游戏有玩过吗?有哪些印象深刻的?

虞北冥:《玩家1号》提到的游戏大多数都蛮古早的,而且不少是街机游戏。虽然我家小时候开过街机厅,不过那个时候已经是90年代,所以我接触的都是《街头霸王》《三国志》《名将》这种诞生时间相对较晚的游戏。当然,这些游戏在书里也有涉及,不过大多数只是一笔带过而已。

正儿八经的老游戏里,我玩过《小蜜蜂》《吃豆人》这种,而且是它们移植到红白机以后的版本了。说起来,谷歌纪念过《吃豆人》这个老游戏,把他们的logo变成了flash版的《吃豆人》,当时我重温了好久童年。

另外书里《龙与地下城》的成分蛮重的。《龙与地下城》(D&D)本质上是一套掷骰子的规则,而基于这套规则的游戏我玩过好多。书里提到“半神巫妖”的时候,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博德之门》系列里的康葛斯,那个巫妖极难对付,会让玩家吃足苦头,它后来还被饱受折磨的玩家称为“老康”。对了,有一部美剧叫《奔腾年代》,讲的就是最早那些游戏开发的故事。

小酹:评价一下《玩家1号》这本小说吧。

虞北冥:就个人而言,《玩家1号》还挺有趣。这个故事本身的剧情和悬念设置什么的并不出挑,有点儿“起点龙傲天”的味道,但它胜在设定上。因为书里头出现了各种我玩过的经典游戏和电影,所以阅读和翻译的时候就像穿越了时间,回到了过去。你也知道的,大家都喜欢把来自不同作品的形象放到一起关公战秦琼,你看Marvel和DC的宇宙,或者游戏《风暴英雄》《超级机器人大战》,都是这个套路,不过《玩家1号》走得比它们更远,加入这锅大杂烩的材料比它们更多。举个例子,《玩家1号》里是可以出现萨尔开高达这种场景的。怎么说呢,哇噻,真是想想都兴奋!

小酹:《玩家1号》的语言风格是精心挑选,还是本来说话就这样?(我觉得是后者,哈哈哈。)

虞北冥:语言风格这个东西嘛,由两部分组成的。一个是文章本身的语言,一个是译者的用语习惯。最后出来的译文肯定会同时受到两者的影响。这本小说本身就比较口语化,所以翻译的时候也不用装斯文。至于和我本人的说话方式是不是真的比较像,这个我自己不好判断,得问第三方。

小酹:《玩家1号》中有大量的美国20世纪70、80年代的流行文化元素。你是本来就熟悉这些,还是在翻译的时候恶补的?接触欧美流行文化,一般来说是通过什么样的渠道?

虞北冥:因为喜欢玩游戏、看电影,我本来就有点了解的。我想特别说一下神作黑岛系的《辐射》系列(就是《辐射1》《辐射2》和《辐射:新维加斯》)。这几部游戏里对老电影、小说的致敬多到爆炸。像《玩家1号》提到的《巨蟒和圣杯》与《疯狂的麦克斯》,游戏里都有专门的彩蛋。其实,我就是因为玩了《辐射》,才回过头去了解那些经典的。顺便说一句,科幻经典《银河系漫游指南》在《辐射》里也有专门的致敬。当然,流行文化东西那么多,我不可能全面涉及,所以翻译时还是得补补。

至于接触那些文化的渠道,我觉得因人而异吧…一反正我常常会去看游戏和电影动画涉及的东西。比方说为了更好地理解《攻壳机动队》,我去补了塞林格的一堆小说;因为《交响诗篇》,我啃了乔治·弗雷泽的《金枝》。这些未必全是流行文化,但接触的方式是一样的。

小酹:《玩家1号》中也出现了大量的日本流行文化符号。你觉得为什么日本流行文化能对欧美地区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虞北冥:因为日本流行文化很发达啊……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吧,70、80年代日本经济爆炸式的发展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历史上看的话,二战后美军单独占领和管制日本长达六年,在帮助日本搭建好现代文明国家框架的同时,也把日本的许多文化引回了美国。这相当于为后来的日本文化进入美国,先铺好了路。

还有,欧美——特别是美国人,本来就对神秘的东方文化比较好奇,《功夫熊猫》续作噼里啪啦出了好多,要是主角换成棕熊,故事发生在洛基山下,没准儿就暴死了。

当然,重点还是日本流行文化特别发达。你看看渡边信一郎、富野由悠季、本多猪四郎、圆谷英二、今石洋之……出了这么多高人和好作品,影响力能不大吗?

小酹:《玩家1号》里面的主人公是一个宅男,而且非常符合我们平时对宅文化的定义。你是宅男吗?如何看待宅文化?

虞北冥:应该算吧?但是宅也分很多种,死宅、废宅这种我就不太喜欢。我觉得自己应该属于有一定的交际和工作能力,但是懒得跟人打交道的类型。对我来说,与其把时间浪费在应酬性质的饭局里,不如在《文明6》中下一回合到天亮。

至于宅文化,我觉得除了“懒得在现实里社交”之外,没什么共性。你看,实际上“宅”和“宅”的区别很大,军武宅、看废萌番的宅、Steam喜加一到上千款游戏的宅,很可能根本不是一路人,既然不是一个共同体,就根本不应该,也没办法一概而论。

小酹:如果自己是《玩家1号》里的主人公,觉得能得到哈利迪的彩蛋吗?

虞北冥:彩蛋是不可能得到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得到的。首先我不如主角对70、80年代的流行文化那么熟悉,其次也没他那么强的游戏天赋,何况他最终成功,还有非常强的幸运成分。最后,主角去找彩蛋的最大动力是摆脱穷,而我暂时还不至于饿肚子……

小酹:小说讲述了一群青少年在游戏中寻找彩蛋的故事,我们也知道,在电影、游戏之中,甚至文学作品中,都会有人埋自己的彩蛋。翻译中有没有埋自己的彩蛋呢?

虞北冥:没有。翻译首先还是要忠实原著,埋自己的彩蛋就太破廉耻啦……

小酹:最后一个问题,你最近还在玩游戏吗?如果在玩,有什么推荐的吗?

虞北冥:为了不被踢出宅圈,游戏必须玩啊。最近《文明6》出了新资料片《迭起兴衰》,我玩那个比较疯,还为它写过点评测……不过要来点高逼格推荐的话,前年的游戏《艾迪·芬奇的记忆》你们可去尝试一下。游戏全程只有两个半小时,跟看一场电影差不多,而剧本,真是牛逼极了,拿了前年的剧情游戏大奖。

猜你喜欢

译者小说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探寻日本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黄金时代》日本版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