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重庆小景
2018-12-08念易
念易
四年前,伍钰滢从湖南来到重庆,就读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这是她第一次见到与家乡景色迥异的重庆风情。街道两旁高低错落的吊脚楼,绵延至巷口的青石板路,路边露天火锅里翻腾着的毛肚鸭肠,蹲坐在码头等待生意光临的重庆棒棒……伍钰滢常常流连于磁器口、下浩老街、十八梯等有着重庆独特气息的地方。
大二下学期,伍钰滢的大学专业课程有一个制作小景模型的作业,她眼前一亮:何不制作一个重庆老街的模型?在她眼中,重庆的街道将上个世纪的人文氣息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我虽然没在这种老街中长大,但这种走街串巷的感情,我一直都挺热爱的。”街边凉虾的叫卖声,深巷中传来的吆喝声,路边摊老板与山城棒棒们的寒暄,都能让她感受到时间的积淀与感动。“很多老街都快消失了,如果再不做,可能就来不及了。”最终,她和同学潘亮、郭恒荣在一块80cm*120cm的底板上制作出一片重庆老街区“巴渝小景”。
微缩模型的制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经历十余个制作步骤。首先需要先挑选适合密度的泡沫材质进行切割,然后进行打磨、刷上胶泥包裹,接着对各个地块的地形进行塑形,打上石膏,再打磨、雕刻、上色,用材料丰富模型肌理和质感。地形地貌以及相互连接的街道初见雏形后,还要搭建吊脚楼、木房子等建筑物。选取适当密度的软硬木板进行切割,打磨雕刻纹样,丰富肌理,粘贴成型,最后上色。
由于大二课业忙碌,伍钰滢只草草搭建了一个较为粗糙的模型,没能来得及完成整个场景模型后续的精细化处理。“作业的模型场景较为单一,各个建筑物之间高度相似,场景的人物设置也不够丰满,没能将我心中的老重庆完美呈现。”
大三开学后,伍钰滢和小伙伴决定重新制作一个新的小景模型。伍钰滢先把记忆中的下浩老街和十八梯、院坝里面的茶馆、翻腾着火锅底料的洞子火锅、老板顾客讨价还价的药铺等场景片段一一罗列出来,然后根据重庆老建筑大多依山而建的特点,随地势起伏将它们有序地组合起来。茶馆搭建在地势平坦的缓坡之上,从平台拾阶而上后,洞子火锅的大门缓缓打开。目光向上漫溯,就会看到重庆的传统民居,楼顶有被褥衣物悬杆晾晒,充满阳光的芬芳。小巷深处,每过几步便有人物模型或站或蹲或坐,使整个场景更加鲜活。
有了第一次制作的经验,在材料选择上,大家也有了更多的想法。在用木片、木棍、粘土、石膏等材料搭建出建筑模型后,伍钰滢还特地找来废旧轮胎的内胆,剪出上千张指甲盖大小的“瓦片”,一张张有序地粘贴到建筑顶部形成屋顶的覆面。街道和建筑的外墙立面也是同理,先使用相应的配色材料,然后细细雕刻出肌理纹样,最后撒上灰尘,以呈现出历经岁月沧桑的旧物效果。
一些特定场景的搭建,则建立在反复试验的基础上。如餐馆门前的凉棚,在使用瓦楞纸、雪弗板等多种材料都无法准确表达后,伍钰滢最终选择了用废弃购物袋进行褶皱处理,将其捆绑铺展在木棒上,反而有了其他材料没有的自然感。街上的老人往茶馆前的长凳上一坐,头顶的凉棚在微风下窸窸窣窣……
伍钰滢最心心念念的“巴渝夜雨”场景,是她最下功夫的地方。为了营造出夜间雨巷雨滴洒落在青石板路上的效果,伍钰滢和小伙伴在模型的建筑室内和街道角落安置了二十余个灯泡。“我们不会做太复杂的灯光效果,所以就把灯泡串联在一起,然后在石板路上刷上有反光效果的造水剂。”关掉室内大灯,昏暗的环境中,华灯初上的巷子顿时有了雨天的味道,心里的重庆老街浮现眼前。
责任编辑:曹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