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事件的社会心理影响与政府对策研究
2018-12-08何珍妮王诗茜后莹莹
何珍妮 王诗茜 后莹莹
摘 要:针对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利用问卷调查形式采集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174个样本,对大众心理以及政府对策两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一定程度上在于政府采取的风险预防机制、风险治理措施等方面存在漏洞,扰乱社会公共安全秩序。聚焦于政府风险防控机制,从大数据预防视角出发,在数据获取、存储、管理、分析等多个角度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公共安全;社会心理;风险防控;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31.065
1 引言
我国现在正处在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2015年,人民日报发表关于习近平“牢固树立切实落实安全发展理念,确保广大人民普通民众生命财产安全”主题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公共安全连着千家万户,确保公共安全事关人民普通民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从社会学意义上讲,社会公共安全作为一种社会状态,是指不确定的大多数人的健康、人身、财产等不受威胁、没有缺损等状态,以及由人群而产生的社会公共秩序的良好与有序。社会公共安全事件如上海松江死猪事件、上海外滩踩踏事件、“8·12 天津港”爆炸事件、武昌火车站杀人案事件等社会公共安全事件的严重程度、社会信息的公开程度、人们对危机的了解程度、人民普通民众的心理素质以及政府的应对措施等都会导致当事人甚至全社会“手足无措,无所适从”,对社会公众心理造成重大影响,进而引发普遍的社会焦虑,扰乱社会公共安全状态。公共安全的治理主要是政府部门及其相关机构的职能。公共安全的治理既是提升政府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选择,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等)都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公共安全治理体系,我国在公共安全事件的风险管理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工作,而且也在不断调整和更新现有的风险管理体系。比如:2006年1月8日发布并实施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5件专项应急预案以及80件部门应急预案。另外,也具有针对性地建立了风险应对体系。社会公共安全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评估、灾难预防、应对准备、应急措施和灾后恢复5各部分,已有研究表明,公共安全治理面临重应急处置轻风险治理、治理主体单一以及治理技术落后和能力低的困境,因此仍需要进一步加强治理。
传统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模式遵循的是“由果寻因”的逆向思维,以危机、事件为结果,倒推分析此结果发生的原因,从而作出管理对策。大数据发展时代背景下的 “预防式”公共安全治理模式流行起来,本文从数据的获取、存储、处理、分析角度出发,主张政府加强源头治理,预防为先,有效减少安全事件的发生及降低其带来的危害。
2 调查对象和内容
2.1 调查对象
以武昌火车站附近的乘车人员、商铺工作人员及附近居民为调查对象,在武昌火车站候车厅、东广场、西广场以及宏基客运站周边沿街发放问卷174份,问卷回收率100%,有效问卷率100%,其中纸质问卷25份,电子问卷149份。
2.2 调查内容
通过设置16道与公共安全事件有关题目,了解社会安全事件发生频率,造成的影响,普通民众对事件、媒体行为、政府行动的态度及其反应,以及普通民众对大数据治理的态度和政府治理的合理化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55.17%身边曾發生过社会安全事件,其中66.67%的人表示在事件发生后较长时间内存在心理压力。事件发生后大众主要以点赞、浏览的形式通过互联网对事件进行传播,其中知名媒体及政府在传播中起主要作用,其对事件披露、事件的走向具有较大影响。对于事件发生的原因大多数人认为是社会、个人安全意识、教育体制存在问题,但也有49.2%的人认为政府管理存在问题,主要包括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效率低下,不能及时开展救援工作,事先没有做好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在事后也没有及时通报相关情况。有90.23%的人认为政府在社会公共安全事件治理中措施得当会增加公众心理安全感。大部分人在公共场所会注意到一些逃生标志,会尽量避免与陌生人接触,了解过当地的应急避难所或者相关标志牌,只有极少数人认为身边很安全,不存在危机。21.84%的被调查人员表示了解过大数据与社会治理相结合,58.62%的被调查人员表示只是听说过,但不了解,其余的人表示从未听说过。同时96.55%的人对参与突发事件救助持赞同意见,其中45.40%表示非常愿意,希望能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2.3 调查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普通民众自我安全防范意识较强,但在事件发生后,又较广泛认为事件发生的原因是社会矛盾、个人安全意识、教育体制存在问题。同时对于政府运用大数据治理公共安全事件等政府公共安全治理措施了解不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普通民众对于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及其处理的认识不足,但又表示其参与公共安全治理的意愿较强。在当今信息爆炸和信息快餐的时代,比起单一的文本信息,普通民众更倾向于通过网络获取与事件相关的音视频以及图片等信息,且广泛认为这些信息更加直观可信,其信息价值密度远大于文本信息。故政府可通过制度设计和平台建设,依靠公众参与公共安全事务的热情,让更多的社会组织和公民异性的形式参与到公共安全治理行列,达成多元主体协同共治。
3 大数据公共安全治理领域政府困境
2015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清晰地指出大数据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径。将大数据思维与社会治理相结合、大数据技术与国家治理手段相结合,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经过大量文献资料查阅,大数据时代下政府公共安全治理的困境如下几点。
3.1 数据获取
科学完善的信息资源体系是发挥大数据价值的基础,历经数字化办公、垂直行业信息化、网络化服务等阶段,目前我国城市信息化已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核心难题直指政务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由于各部门、各领域是在不同时期建设起来的,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不同政府组织机构拥有自己的数据库,如公安、交通、安检、海关、统计、档案等政府部门。但缺乏统一有效的共享机制,“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各种数据种类的庞杂互通整合困难,大数据的关联性计算、预测预判功能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3.2 数据存储
随着信息数据的发展,数据规模超大且在不断攀升,不仅包括传统的格式化数据,还包括来自互联网的网络日志、视频、地理位置信息等。视频图像特别是高清视频占存储空间大,监控视频数据等通常只存储时间较短,信息无法长时间保存,而且保存时间越长,成本就越高。政府融合大数据进行社会治理面临技术及成本的存储难题。
3.3 数据管理
传统数据信息大多是结构化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是提供固定报表功能。大数据则既包含了传统格式的二维结构数据,又包含了电子邮件、地理位置等非结构化数据。现目前政府难以对非确定性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尤其是价值密度较低,且要求快速处理的数据。例如公安部门使用视频解析技术,从图像中提取车辆/行人/人脸的结构化特征信息,将图像信息转换成有价值数据,形成视频线索,协助民警快速办案过程中的信息难以检索。
3.4 数据分析
虽然政府掌握的数据资源相对丰富,但数据价值的实现取决于高水平的数据分析员及数据挖掘技术。数据人才的缺乏是阻碍大数据发展的重要因素。大数据处理技术要求较高,我国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大数据技术开发过程中容易急于求成,数据分析还较多地停留在传统的因果关系分析上。真正发挥大数据功能的相关关系分析技术还严重不足,一些先进的数据信息处理技术仍在研发阶段。这导致已经拥有的海量数据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
4 大数据公共安全治理领域政府作为建议
4.1 改变数据采集技术,变被动为主动
主动地寻找、探索相同与不同事件间的关联数据信息,推动智慧城市大数据可视化决策平台建设,深入挖掘网络信息资源,比如针对调查结果显示的公众大多依靠互联网了解、获取、追踪安全事件发生相关信息,可实施舆情监测、高风险场所人员实时监控等措施,积极寻找隐含的关联关系,加密监测频率,精准定位风险点,实时报警,及时发现隐患,并提供决策参考。建立数据标准,通过标准化、集成及监控等方式数据治理,将零散、庞杂、多样的信息数据形成更具条理的数据管控体系。
4.2 有边界、有规则、有步骤的数据共享
我国目前尚没有数据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数据的收集和使用可能涉及国家信息安全和公民隐私。因此政府要在立法层面明确大数据采集和使用的原则,推动社会治理的变革(通过权衡数据开放与个人隐私之间、国家信息安全与社会数据需求之间的关系,确定严格的数据采集、储存、处理、推送和应用相关流程,确定政府、社会、公众在进行数据公开时的责任与义务,避免涉及信息隐私的社会风险问题的发生)。
4.3 区块链技术确保大数据存储高效透明安全可信
区块链具有利用分布式网络,存储链式区块的全量信息,利用共识机制确保全网数据一致性;利用密码学成果,确保存储和交易信息的不可篡改与安全访问;利用自动化脚本,以代码形式固化流程与契约,确保执行过程透明和自动三大特性。高安全性是其最大优势,信息没有人可以擅自更改,对于有较长时间序列、安全可靠性要求高、具有多主体信息记录和查询需求的场景例如食品药品的信息溯源等适合用区块链方式进行存储。大数据不要求全量储存的也可采用区块链技术降低存储成本。
4.4 关注历史事件,提升数据处理、提取、分析和反馈技术水平
改进历史事件数据处理方式,可建立多条件、多轨迹的综合研判分析模型。从积累的海量历史数据中可以挖掘事件发生规律,重点关注破坏力、影响力大的事件,结合轨迹数据进行异常异动推送预警信息,实现对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数据的快速处理和有效信息提取,为未来科学快速地决策反应提供支撑。
5 总结
本次研究着眼于公共安全事件背景下社会心理主要研究政府措施的有效性问题。研究发现政府在治理此类事件中存在风险防范机制匮乏及风险治理效率低下等问题,传统的政府治理手段在应对复杂的公共安全问题上存在较大疏漏,而大数据以其具备卓越的数据获取能力、高效的网络化获取办法以及综合的分析模型等特质,内在地契合政府治理公共安全威胁的逻辑需要。因此,本次研究针对公共安全事件的数据获取、处理、分析和反馈提出一系列建议,主要建议政府建设统一的、共享的、有边界的数据信息平台,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公共数据资源的双向流通,达成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目标,同时运用综合判研分析模型对历史数据进行有效分析,把握公共安全事件治理规律。同时大数据具有的内在复杂性要求必须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充分实施演练,在演练中提升应急管理的技术、促进应急装备的研发及在现实中的应用,促使应急管理专业化,增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志萍.大数据环境下的社会公共安全治理[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6(01):90-96.
[2]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J].电子政务,2015,(09):5.
[3]孙粤文.大數据:风险社会公共安全治理的新思维与新技术[J].求实,2016,(12):69-77.
[4]邓晔.浅析安防监控大数据与智慧城市公共安全大数据的关系[J].中国安防,2018,(03):49-54.
[5]徐晔,张明,黄玲玲.大数据与公共安全治理[J].大数据,2017,3(03):25-32.
[6]岳少华. 社会治理精准化需要大数据思维[N]. 经济日报,2016-12-15(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