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城市空间功能结构的探究及对苏州的启示

2018-12-08

北方经济 2018年9期
关键词:三生苏州上海

摘 要:上海城市功能空间结构是学术界专门针对上海城市发展研究而形成的重点领域,相关研究围绕上海城市功能、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规划、城镇体系等内容展开。论文从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历程、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基本现状、城市空间结构以及结构优化等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分析上海城市空间功能结构的特征,探讨苏州城市功能空间发展全面对接上海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上海 城市空间结构 “三生”空间 苏州

一、上海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概况

(一)演进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的城镇体系由“中心城—卫星城”到“中心城—卫星城—郊县城镇—农村小城镇”到“中心城—新城—中心镇—集镇”,再向“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转变,城镇体系日益合理。从城市空间结构角度出发,可以将其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划分为五个阶段(见表)。

(二)圈层划分

上海城市空间划分多以城市功能作为圈层划分依据,主要将上海划分为内部商业圈、中部居住与生产圈和未来承接人口和产业功能的郊区新城。以城区边界和城区范围作为划分依据,以外环线为界限,可将上海划分为中心城区和外围地区,外围地区又划分为近郊区和远郊区;还可将上海大都市区划分为核心、近域、郊区、外围四个圈层,依次承担全球城市核心功能、专业化功能、研发与制造功能、综合功能。使用最多的为以下三个圈层的划分(如图1):中心城区(核心区和边缘区)、郊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外围地区。

二、上海城市空间功能结构基本现状

(一)上海生产空间结构的现状

学者主要从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角度对上海生产空间结构展开研究,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是重点。

制造业作为上海的传统优势产业,已呈现出转型升级趋势,其空间结构呈现梯度性转移和圈层化分布特征。都市工业主要布局在中心城区和近郊区,不同行业呈现出“中心—边缘”“外围—边缘”“核心—外围”分布的特征。创新型工业呈现“多轴多核”分布特征,集聚作用与扩散效应并存。从制造业分布看,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大量迁往苏浙地区,资源密集型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市区和远郊,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由市区向近郊转移,部分低附加值的高新技术制造业转移至郊区及苏浙地区。

服务业是上海的重要支柱产业,产业空间分布多集聚于核心区,也出现向外围扩散趋势。知识服务业布局集中与分散并存:信息依赖型知识服务业主要分布于核心区,创新型知识服务业主要分布于创意园区,以医院、学校为代表的知识服务业逐步向郊区扩散。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聚在中心城区,集聚中心位于外滩CBD和南京西路。

农业在上海产业体系中居相对次要地位,其空间布局有明显的郊区化、边缘化特点,近郊区农业生产率低于远郊区,形成逆杜能圈结构。上海农业以市郊农业为特色,主要布局在五大片区:三岛生态绿色片区、浦南及杭州湾片区、黄曲江上游农业片区、西北远郊片区和中近郊农业片区。

(二)上海生活空间结构的现状

上海居民生活空间主要表现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人口、公共服务等逐步向郊区扩展的趋势。有学者认为上海城市人口已呈现出边缘区和郊区的疏散趋势,也有学者认为上海中心城区人口集聚仍然明显,即人口中心集聚与边缘疏解并存(如图2)。上海人口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双核心结构,中心城区以黄浦区为核心,郊区以奉贤为核心,中心城区边缘区形成“环状低谷”。在城区人口评价中,多数认为上海核心区明显过载,人口拥挤指数最高,正处于逆城市化向再城市化过渡阶段,人口城市化的空间发展超前于产业空间推移。

上海社会生活空间结构,如教育、休闲等生活空间,也有学者涉及。高校布局形成“两城两区一线”的形态,杨浦和徐汇两个大学城、松江、南汇科教园区、浦东高校群。城市公园需求度高和公园可达性好的居住区均位于中环线之内,公园空间布局较合理;旅游休闲公共空间整体表现为单核集聚,中心城区呈现出高等级、高聚集度的特征,但近年来各郊区的旅游休闲空间也在逐步扩大。

(三)上海生态空间结构的现状

学术界对上海生态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空间布局及特征方面。上海城市生态空间布局研究中,侧重对整体空间和内部生态空间功能差异方面。总体上看,生态游憩空间分布不均衡,表现为中心城区高、郊区低的“西高东低”形态;中心城区核心服务面积超过60%,郊区整体较低(除松江外)。可将生态游憩空间服务功能划分为五个等级,上海生态空间整体服务功能较弱,仅长宁区较优,大部分县区一般。

(四)上海城市空间功能结构现状的总结

整体而言,上海由传统单中心集聚正向多中心协调发展转变,呈现郊区化趋势。生产空间形成了“中心城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郊区以制造业及少量都市农业为主”的产业格局,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其主导产业。就生活空间而言,人口布局仍为单中心模式,但多中心模式趋势开始出现,人口郊区化趋势明显;外来流动人口受经济因素驱使而在近郊和中心城区边缘区集聚;公共服务资源、休闲游憩场所分布以中心城区为主,郊区逐步增多;就生态空间而言,整体生态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衡,由中心城区向郊区递增,但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中心城区生态空间有所改善。

三、上海城市空间功能结构的优化

(一)生产空间优化

上海城市生产空间优化是城市功能结构优化的重点,也是推进人口和环境改善的重要前提,其核心在于产业功能空间的协调。从市域范围看,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向郊区扩散,形成“两轴三带多圈层”的空间结构体系,制造业有所区分地进行疏解,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外疏解,资本密集型不适宜大幅疏解。就长三角地区而言,上海应加大与周围地区的合作,发展总部经济和服务经济,而其制造业应谋求在长三角区域内的疏解转移和优化布局。

(二)生活空间优化

上海的城市生活空间优化重点突出城市居民及其配套生活体系的层面,主要体现在人口疏解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方面。学术界对人口疏解的看法不尽相同,认为应采取人口近郊化路径,以产业疏解为先导,并将中心城周边地区作为疏解的首要空間载体。从空间均衡角度看,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应发展壮大次中心城市,逐级疏解人口,注重区域协调,配套以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三)生态空间优化

新时期上海城市生态空间优化应体现出绿色、健康、可持续的目标导向。上海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大都市圈发展和以人为本原则,形成以各级公共绿地为核心,郊区以大型生态林地为主体,以沿“ 江、河、湖、海、路”地区的绿地为网络和连接的点线面空间网络格局。要加强绿地建设和生态功能区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

(四)空间结构优化总结

上海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目标。应以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为要求,实现城市空间功能“适度集聚”与“弹性疏解”有机结合。生产空间要结合城市的整体功能定位,根据城区产业优势适度集聚,有机疏解非优势产业功能;生活空间要以产业布局空间为基础,推进产城融合,提升上海城市生活空间配套能力;生态空间要以城市生态屏障为根本要求,强化生态绿色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生态宜居度。“三生”空间的统筹协调,要重点推动城市规划“多规合一”,加强城市各主体功能区的建设布局。

四、苏州城市功能空间发展对接上海的思考

随着城市功能空间呈现出过载趋势,上海正在推进疏解城市的非核心城市功能,推进与毗邻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通过城市空间功能结构的调整,推进与上海发展的全面对接,是苏州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苏州对接上海发展应从优化“三生”空间功能出发,推进产业、人口流动和生态协作。

(一)城市规划衔接

苏州城市空间功能结构要突出与上海城市功能的对接,强化城市空间结构与上海的有机统筹,推进苏沪城市功能区的协作。一方面,要顺应面向上海发展的城市发展趋势,将规划建设的重点功能区优先向毗邻上海的区域倾斜,尤其是昆山、太仓、吴江及苏州工业园区等区域,提高开发建设强度和保护力度,降低与上海城区发展的梯度差。另一方面,要主动推进与城市规划的协调统筹,重点布局规划产业、交通、生态、居住、公共设施等功能空间,与上海城市功能区规划形成有机联动,实现与上海城市规划相协调的“升级版多规合一”。

(二)统筹沿江与临沪空间开发

苏州与上海通过长江下游干流和陆地两部分直接与上海衔接,通过统筹苏州沿江开发与临沪空间开发,主动承接上海非核心城市功能,深化苏州城市功能空间与上海的协作。

沿江开发上,推进苏州与上海的沿江产业密集带建设。统筹苏州港沿江产业发展带,重点强化制造业发展,积极承接上海制造业转移;以制造业为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打造与上海差异化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统筹苏州港港口功能,加强港口开发力度,建设滨江新城,推进产城一体化;完善港口配套服务和辐射功能,提升苏州港整体竞争实力,主动承接上海港的部分航运功能,形成与上海港相协作的港口功能体系。

临沪开发上,以昆山、太仓、吴江为重点打造支撑上海城市功能的腹地。借助紧接上海的区位优势,主动接受上海城市功能辐射;加强昆山、太仓、吴江及苏州工业园区,与上海嘉定、青浦、松江等城区的全面协作;以区域性物流枢纽场站为重点,承接上海部分枢纽功能,争取上海第三机场落户吴江或太仓;重点打造昆山花桥组团、吴江汾湖高新区、太仓长江口旅游区等临沪区域,打造环淀山湖古镇文化与江南水乡旅游品牌,推动全面接轨上海。根据上海疏解部分教育功能的需求,以昆山、太仓、吴江为重点,开发建设苏沪教育合作园区,实现对上海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功能的承接。

(三)行政区划调整

通过撤县(市)设区可以直接将苏州城区与上海城区接壤,减少县一级行政部门的职能重复,同时深化撤县区与苏州中心城区的深度融合。在吴江市撤县(县级市)设区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与上海毗邻苏州县级市——昆山、太仓的撤县设区,推进苏州城区规模向上海方向扩张。同时,重点将苏州城市发展重心向上海方向转移,通过设置城区的方式强化与苏州中心区的融合,进而直接从苏州层面强化与上海的合作。

(四)强化交通联系

苏州要充分发挥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推进跨省市际交通运输的高效衔接,打造跨市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应重点依托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水陆等交通方式,以轨道交通衔接为重点,推进两地间交通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一方面,要以沪通铁路、苏州轨道交通S1号线—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为基础,以沪苏湖、通苏嘉高速铁路建设为重点,规划建设上海至昆山、吴江、太仓的城市轨道交通,打造联通两地的快速交通网。另一方面,重点优化现有城市道路,打通江苏吴江、昆山、太仓与上海城区间的“断头路”,改造和提升道路等级,高效运用市域城市道路。

(五)协同打造生态空间功能体系

充分利用上海与苏州的紧邻区位特点,以“1+6”城市群为合作平台,协同打造苏州与上海一体化的生态空间功能体系。重点完善上海—苏州长江口合作机制,构建沿江生态廊道;以淀山湖、太浦河等水域为重点,协调上海苏州城市生态空间功能,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以临沪区域为重点,协同打造环沪绿化带、生态间隔带、生态农业区等绿色生态设施;要以建设海绵城市、森林城市、田园城市为目标,协调毗邻地区的城市生态空间功能,协同打造高度协同的跨市域生态城市功能区。

参考文献:

[1]毛新雅, 王红霞.城市群区域人口城市化的空间路径——基于长三角和京津冀ROXY指数方法的分析[J].人口与经济, 2014,(4).

[2]尹海伟, 徐建刚.上海公园空间可达性与公平性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 2009,(6).

[3]李华.上海城市生态游憩空间格局及其优化研究[J].经济地理, 2014, (1).

[4]李华.城市生态游憩空间服务功能评价与优化對策[J].城市规划, 2015,(8).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代建明

猜你喜欢

三生苏州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苏州一光
苏州十二忆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说个好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