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8-12-08张慧一
张慧一
摘 要:在总结前人有关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基础上,以家政学专业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涵盖三大内容,第一,面向市场需求,主动适应区域经济、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第二,解析职业能力需求,明晰人才培养内容,构建“一主线、四平台、四模块”的课程体系;第三,积极探索“工学结合、职业能力进阶、分段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强化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通过构建特色鲜明的职业能力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斷提高家政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职业能力;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31.040
1 引言
我国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讨论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4年,国家教委首次提出“未来社会的人才素质和培养模式”问题;1997年,《国家教委关于积极推进实施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此后,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改革措施,学术界展开了广泛研究。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教育部给出了明确界定:“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龚怡祖(1999)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式样和运行方式,它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何文进(2007)以大学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蒋爱军等(2009)提出了简练实际的含义。学术界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涵义的表述非常丰富,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完成人才培养任务而确定的培养目的、培养内容与培养方式的系统化及其有机融合,其内涵包括培养目的、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三大要素,其外延包括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保障机制等”。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一直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主要聚焦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两大根本性问题上。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各行各业亟需大量综合素质高、职业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与研究型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更加注重基础性、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结合本校和专业实际,依照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面向社会及行业需求,依托自身有利的办学条件探索符合区域性、专业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
2 职业能力导向家政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找准专业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因素之一,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当依托行业现状及发展需求、结合各院校学科优势、主动适应区域经济、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形成培养目标,并根据行业发展情况适时调整。通过对家政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结合学校的办学基础与优势,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为:培养学生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要求,具备家政学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技能;具备家政产业市场策划能力和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有为提高全民生活质量提供指导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具备担任中小学家庭生活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2 解析职业能力需求,明晰人才培养内容,构建“一主线、四平台、四模块”的课程体系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面向市场、面向职业岗位”,家政学专业在明确自身专业定位和职业岗位的同时,应当透过各职业岗位之表象,解析这些职业岗位背后共同的职业能力需求,完成人才培养内容与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链接。依据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形成“一主线、四平台、四模块”的课程体系,即以家政职业能力为主线,搭建四大课程平台、打造四大能力训练模块。
“一主线”是指家政职业能力为主线,这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应当根据职业岗位需求进行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分解进行课程开发与开设,课程设置应与职业能力紧密对应,使课程体系能够全方位体现职业岗位需求,在课程体系中完成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动态培养,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零距离。
“四平台”是指职业综合素质课程平台、职业基础课程平台、职业技能与技术课程平台和职业拓展课程平台。围绕职业能力这一主线,四大课程平台紧密相关,安排有序,融“教、学、做”于一体,既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职业综合素质课程平台是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基础知识平台,包含政治素质与职业基本素养类、身体素质类课程,如“思政”、“就业指导”、“大学英语”、“大学体育”等通识教育课程,该课程平台集中体现了“德能并重”的综合素质教育理念。职业基础课程平台主要包含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通过解构职业能力细化为专业课程并组建形成课程平台,旨在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定牢固基础。职业技能与技术课程平台主要包含课程综合实践、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等教学环节,主要进行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拓展课程平台是为了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拓展职业生涯、拓宽职业范围而设置,涵盖公共选修课、第二课堂活动等,是对前三大课程平台的补充。四大课程平台紧密相连、有序衔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课程地图,全方位体现职业岗位的养成需求,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模块”是指四大能力训练模块,即职业一般能力训练模块、职业基础能力训练模块、岗位核心能力训练模块和职业生涯发展能力训练模块。职业一般能力是家政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以及基本的办公和社交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职业软技能,主要通过职业综合素质课程平台得到训练和提升。职业基础能力是家政工作者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素养和知识能力,包括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理论验证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主要通过职业基础课程平台得到训练和提升。岗位核心能力是家政工作者应具备的岗位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主要通过职业技能与技术课程平台得到训练和提升。职业生涯发展能力是指对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和适应能力,包括创新创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主要通过职业拓展课程平台得到训练和提升。
2.3 积极探索“工学结合、职业能力进阶、分段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强化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按照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家政学专业的特征,探索灵活多样的“工学结合、职业能力进阶、分段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工作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共同完成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这一人才培养方式融入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可分为职业认知、职业认同和职业熟练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职业认知阶段,包含第1、2、3学期,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基本素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并结合现代化教育技术将其融入到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中,由单一的课堂讲授法转变为应用综合化的教学方法,提倡交互式主体性教学,形成适合能力开发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理论基础课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增强对未来职业的热爱与兴趣,使其具备基本职业意识,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规划奠定根基。第二阶段是职业认同阶段,包含第4、5学期,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积极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在教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传授知识,而是组织、驱动、指导学生“做”,让学生在“做”中提高职业能力和素质,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在学习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的过程中,开展企业专家进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吸收先进企业的技能知识和文化,实现校企对接,促使学生了解并熟悉未来的职业和行业领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第三阶段是职业熟练阶段,包含第6、7、8学期,主要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技能和职业拓展能力。在掌握基本的家政学理论知识及技能的基础上,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围绕职业岗位工作内容,工学结合,实施综合实践实训教学项目,为下一阶段的毕业顶岗实习打下良好的职业技能基础。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毕业顶岗实习,强化其独立工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由学生向职业人角色的顺利过渡。
“工学结合、职业能力进阶、分段式”人才培养方式要想實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必须要强化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首先,应当以“职业能力”评价为核心,构建多元化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应当突出反映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突破单一评价方式、运用多元化的形式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和评判,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核上,将职业技能的内容纳入到考核评价范围。其次,根据不同课程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积极推行融知识、技能于一体的过程性考核方式,引入第三方评价主体,与企业共同开展教学内容的评价工作。最后,建立通畅的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建立与往届家政学专业毕业生及企业沟通渠道,实现从入口到出口的全过程可控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持续跟踪反馈社会和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3 结语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对高等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家政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中,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模式的始终。从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出发,确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一主线、四平台、四模块”的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工学结合、职业能力进阶、分段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实施职业能力的全过程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改革是一个长期、系统、动态的复杂工程,需要从学校和专业优势和特色出发,以产业和行业需求为准绳,不断的调整和优化,最终培养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英,高广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27-129.
[2]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16.
[3]何文进.现代大学制度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EB/OL].http//web.cup.edu.cn/news,2007-12-17.
[4]蒋爱军,许宁,韩卫东,高慧敏.独立学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20.
[5]王红霞,姚娟,陈圣磊.电子商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7):115-117.
[6]张士献,李永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综述[J].高教论坛,2010,(10):5-8.
[7]周绍斌.职业能力取向:地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社会工作,2012,(3):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