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背景下中国与新加坡智慧城市建设比较研究

2018-12-08张长亮韩雪雯李竟彤

现代情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智慧城市中国新加坡

张长亮 韩雪雯 李竟彤

〔摘 要〕[目的/意义]对中国和新加坡智慧城市建设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推动我国在大数据背景下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地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方法/过程]运用实地考察法、文献收集和比较分析研究方法,选取了智慧城市建设的3个方面——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分析中国与新加坡在这3个方面的特点及差异,针对我国适应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提出建议。[结果/结论]通过比较,发现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与新加坡相比,实际的智慧成果还有待提高。在智慧政府方面,我国要力争打破部门间的合作壁垒;在智慧交通方面,我国要提高大数据挖掘与利用技巧;在智慧医疗方面,我国要加快推进数字化平台融合建设。

〔关键词〕大数据;智慧城市;中国;新加坡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8.10.019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8)10-0126-06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In order to promote smarter and more efficient smart city construction of China in the context of big data,this article conducte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mart city construction in China and Singapore.[Methods/Processes]Using field surveys,document collection,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s,three aspects of smart city construction:smart government,smart transportation,smart medical care are selected to anali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ces of China and Singapore.Then proposal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cities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adaptation to the era of big data are offered.[Results/Conclusion]Through comparison,the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Chinese smart city construction has achieved certain phase results,but compared with Singapore,the actual achievement has yet to be improved.In terms of smart government,China needs to strive to break the barriers of cooperation among departments.In terms of smart transportation,the improvement in techniques of data mining and utilization should be made.In terms of smart medical care,its important to accelerate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platforms.

〔Key words〕big data;smart city;China;Singapore

在大數据时代的背景之下,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全球范围内,运用大数据推动经济发展、完善城市建设正成为趋势,各国都在大力推动大数据的发展与应用。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2018年4月20日至21日,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数字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地深度发展。大数据的应用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渗透视角以及强大的技术保障。智慧城市是大数据发展的主要载体,而智慧城市发展的核心是数据资源,二者密不可分。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更加重视数据的整合、流通、共享开放和深度利用。在智慧城市的设计建设中,应及时革新观念和方法,以大数据资源为核心,大数据理念为引导,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充分挖掘和释放城市数据资源的潜在价值。

智慧城市建设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推进,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学者从多种角度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国外学者B Cohen在对全球的智慧城市进行广泛研究后,综合考虑历史上造就智慧城市的各方面重要因素,制定了“智慧城市轮”图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整体框架[1]。R K R Kummitha在回顾了该领域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智慧城市规划中存在相互矛盾的观点,提出了一个由限制性,反思性,理性主义和批判性学校组成的3RC框架,了解智慧城市的真正意义[2]。T Braun等则研究了隐私安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值得信赖的数据共享实践,正确利用人工智能,以及减轻通过智能网络级联的故障的建议[3]。J Macke等通过对巴塞罗那的城市案例研究分析了居民对智慧城市和生活质量满意度与居民参与之间的关系[4]。

国内学者徐静等对比明晰了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之间的区别和联系[5]。姚乐等以信息化建设为背景,提出了政府数据公开的智慧城市概念框架[6]。于文轩等(2016)构建了一个包含五要素、两大理性(政治理性和技术理性)的模型来解释中国智慧型城市发展[7]。李纲等(2016)探究了智慧城市应急决策情报体系的构建问题和智慧城市快速响应情报体系的协同运作模式[8]。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视角研究了智慧城市所包含的多方面建设和应用的问题。但是,针对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对比分析研究相对较少。

本文以对比分析中新智慧城市建设情况,以期回答如下3个问题:①目前中新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概况与进程如何?②中新智慧城市建设在智慧政府、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方面的特点和差异是什么?③通过对比,可以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提出哪些建议?

1 研究问题提出

1.1 智慧城市的内涵

智慧城市是由IBM公司于2008年底提出的“智慧地球”一词演化而来的,它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与城市转型发展的深度融合。其促进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体现了城市走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本质需求。智慧城市建设的目的在于使用互联的基础设施来提升经济和政治的效率,保证社会、文化和城市的发展[9],并最大限度地给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城市生活[10]。智慧城市的建设被视为解决快速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11]。德勤的《超级智慧城市报告》表示,目前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已达1 000多个,未来还会以每年近20%的复合增长率增长[12]。

1.2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在全国各地开展地如火如荼。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论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时,提出了“智慧社会”这一让人耳目一新的概念,更是把智慧城市的建设提升到了更高的发展层面。国家信息中心主办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报告2017》[13]显示,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呈现集群发展趋势,目前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公共服务便捷化初见成效,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机制作用明显。但是我国总体的智慧城市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城市发展总体不均衡;新型智慧城市市民获得感有待提高,信息资源基础保障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分析我国各水平智慧城市建设的情况来看,这其中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有:①战略目标不明,各大城市呈现出跟风建设的现象,没有自己明确的特色目标;②数据孤岛普遍,数据在行业间分散开来,无法实现全面的统筹应用;③信息安全问题,用户数据在互联环境下曝光的可能性越来越大;④法规监管不全,在智慧城市建设初期,尚未有完善的法律法规的保障。

1.3 中国与新加坡智慧城市建设对比分析问题的提出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逐步推進,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新加坡在这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属于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早在20个世纪90年代,新加坡就提出了IT2000计划,旨在将新加坡建设成为智慧岛。到2005年,新加坡政府又提出“智慧国2015”计划(IN2015),力争在全国建设全面覆盖的超高速宽带网络等信息通讯基础设施。随后又提出了智慧国家2025战略作为国家信息化规划的策略计划。正是由于政府大力地支持国家信息化建设,新加坡成为了智慧城市发展的先驱国家。目前,我国也处在智慧城市蓬勃发展阶段。根据《超级智慧城市报告》[12]显示,中国计划在2016-2020年期间培育100个新的智慧城市,以领导国家的城市规划和发展。中国在建智慧城市500个,远超排名第二的欧洲(90个),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化增长率最高的国家。那么,中新智慧城市建设上有哪些各自的特色?我们可以从新加坡智慧城市的推演过程中吸取哪些经验?通过两者的对比分析,能为我国智慧城市乃至智慧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怎样的启示?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2 研究方法和样本选择

2.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实地考察法、文献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3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首先,研究者在2017年7月前往新加坡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与当地生活的居民和专家学者的访谈了解新加坡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真实状况;其次,对中国和新加坡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了解中国和新加坡在大数据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的进程和各自的特色;最后,对比中新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差异,为我国的智慧城市进程提出建议。

2.2 样本选择

在样本的选择上,综合考虑了智慧城市的建设水平和大数据应用的代表性,根据对比的3个方面对样本进行了不同层次的选择。由于新加坡智慧城市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共同规划同步推进,以全样本参与比较。新加坡位于亚洲东南部,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典范。新加坡提出的“智慧国家2025”10年计划,是全球第一个智慧国家蓝图。在2015年国际知名数据公司IDC的“亚太区智慧城市发展指数”评选中的14个智慧城市功能性服务类别中表现最出色的“智慧城市项目”,新加坡在 4个类别中夺魁。

中国各城市发展水平层次不一,按照地域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北京、杭州、广州,如表1所示。北京市是中国首都,正在推进智慧北京建设工程,成立了北京智慧城市研究院,以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基础研究为根本,以平台服务研究为支撑,推进首都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杭州市是浙江省省会,在智慧城市建设上,杭州始终走在全国前列。2016年,杭州被《中国新型智慧城市》白皮书评为“中国最智慧的城市”。最多跑一次智慧便民政府建设、创新的物流运输模式、新颖的在线医疗模式,都受到较大关注。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是我国加快智慧城市规划布局的四大试点城市之一。广州市在智慧城市发展中注重与企业的高度合作,依托丰富的互联网技术资源,在智慧政府、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方面都有阶段性成果。

智慧政务方面,选取了北京市人民政府、杭州市人民政府和广州市人民政府,如表2所示。智慧医疗方面选择了北京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杭州的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州的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它们都是我国智慧医疗发展的优秀案例医院,如表3所示。

3 对比分析

3.1 中新智慧城市建设政务对比

3.1.1 电子服务

1)新加坡电子政务建设情况。新加坡电子政务为居民提供了可以全天候访问的1 600项便利政府在线服务。市民使用新加坡通行证,即可便捷地享受相关电子政府服务。企业组织也拥有统一的与各政府机构进行互动的身份识别码。企业可以在线办理商务许可服务,工作许可服务,还能通过电子商务中心查询和参与政府招标与采购项目。以新加坡土地管理局电子服务模块为例,它们在门户网站上设立了E-servic模块,将各业务功能涵盖其中,为居民办理相关业务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途径。具体模块如表4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新加坡土地管理局的电子服务模块非常强调用户的实用性,根据用户可能的实际需求设置服务功能模块,贴近每个普通居民的生活所需,能够在更大程度上为居民提供更为便捷的政务服务。

2)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情况。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内容主要有政务网络平台建设、网站建设、信息资源库建设、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公共服务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

对所选择样本进行分析,本文发现样本政府建设的门户网站包含内容较为全面,基本能够符合居民个人和企业法人的办事查询服务。样本共同包含的服务板块如表5所示。

3.1.2 数据开放

1)新加坡数据开放情况。新加坡政府建立了公开数据分享平台,涵盖了发展、经济、教育、环境、金融、卫生、社会、技术和交通各方面的开放及可视化。自2011年6月启用以来。各领域数据不断更新与扩大范围,目前开放了来自60多个公共机构的8 600个数据集,其中50%的数据是可机读的。其中,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通过该平台开放新加坡交通数据,并且还提供了开发指南,鼓励企业和个人开发提升公共交通效率的应用软件。

2)我国数据开放情况。对我国样本分析发现,数据开放的类目较为全面,基本涵盖了政府服务的各方各面,数据开放目录如表6所示。但是对这些数据分析,也可以看到开放的多为统计数据,以数据公报、基本信息、行业标准为主。这些数据以非结构化形式為主,在用于深入地数据分析时需要大量的清洗与整理,并且数据多为独立公开,缺少部门之间的融合与共享。这主要是出于政府数据的安全性考虑。在我国对于数据公开还没有明确的尺度划分,也没有建立起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平台。数据开放是阳光政府的重要体现,也是大数据应用、数据分析、信息挖掘的重要途径,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3.2 中新智慧城市建设交通对比

3.2.1 智慧交通基础建设

1)新加坡的智慧交通基础建设起步较早,内容较全,包括:①电子道路收费系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电子道路收费系统(ERP),对不同时段、不同路段根据交通拥堵情况错峰定价,鼓励居民多搭乘公共交通,有效地保证了道路交通顺畅。②链接红外线设备的大规模使用。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对大量的交通监控设备进行链接红外,着力优化交通信号系统、电子扫描系统、城市快速路监控信息系统,可以对1 700个交通信号灯进行实时的监控与数据的传输。③易捷通卡(EZ-Link)的广泛投放。新加坡交通管理局在各大公共交通设施中安装易捷通卡终端,方便乘客出行,同时也让收集用户出行数据来优化公共交通管理成为可能。④公共交通工具GPS精准定位,公交系统联网工程。

2)我国各地,由于城市面积、经济条件、人口因素等不尽相同,各大城市在智慧交通的基础建设中也表现出各自的特色。①华北代表城市北京。北京市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建立了一个整合介入多系统、多借口的数据平台,为构建人车路和环境协调运行的新一代综合交通运输运行协调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新型移动警务终端广泛普及;路面电子眼及地下车辆感知设备的大范围安装。②华东代表城市杭州。建成“五位一体”公交体系;打通“物理通道”、“数据通道”、“服务通道”建立交通大数据平台。③华南代表城市广州。建立交通大数据平台整合与分析的数据包括公共交通信息(公交、地铁和BRT信息)、对外交通信息(涉及航班、铁路、高速公路出入口、长途客运等信息的客流分析)、综合视频信息(路口视频、公交车载视频、公交车站、场站视频)、其他部门数据(气象、环保数据)和城市路况信息等。

3.2.2 智慧交通大数据应用

1)新加坡智慧交通大数据的应用。利用智慧交通的基础建设获得的路况信息,居民出行,公交咨询等数据,新加坡实现了对大数据的科学合理的挖掘和应用,帮助城市智慧交通便民利民,包括:①ERP系统提供的历史交通数据和实时交通信息一起,为不同时段交通流量的预测提供了数据支持。其未来1小时内各个路段情况的平均预测准确率达到85%以上,10分钟内的预测结果准确率更是高达90%。而电子眼和行车记录仪等设备所记录的海量车辆移动数据又被有效地收集起来形成交通情况网络。②利用实时交通路况信息,一系列交通相关的手机应用程序应运而生,其中颇具有代表性的便是MyTransport。该程序能为用户提供实时路线规划服务,做到提前规划、实时更新,让用户使用最合理的交通路线。路交局开发了预召系统。政府还在出租车站试验站点热感应技术,估计排队等候的乘客拥挤状况,并为出租车调度提供依据。③新加坡采用易捷通卡(EZ-Link)在乘客中得到广泛应用,据统计每日通过现金或单程卡付费的乘客不足3%。新加坡交通管理局利用这些使用易捷通卡乘客在上下车刷卡的时候产生的海量数据,模拟交通路线,以进一步优化公共交通决策。例如,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为缓解交通拥堵状况推出的“试验早鸟计划”,推行早高峰前免费乘车。④在对公共交通精准定位的基础上,新加坡巴士公司推出了智能路径信息系统(IRIS)实现对巴士信息的实时掌握,用户可以通过网页、手机APP、主要地标巴士站的电子屏幕等途径显示公共巴士的行驶情况,从而帮助其更加合理地安排行程。

2)我国各城市智慧交通大数据的应用。我国各城市根据自己现有的智慧交通基础建设,整合交通大数据,优化城市交通。①截至2017年7月,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建成的交通行业大数据中心,整合并实时接入了40余个交通运输业务系统,8 000多项数据,数据存储量达51TB,每天新增的数据量达到28GB。通过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向交通运输部、市公安交管局、市应急办、各区县政府等20余个企事业单位,36个业务系统提供连续数据共享服务。这些数据涵盖了路况信息、拥堵路段播报、交通事件播报等,通过交通委、交管局的官方网站、统一对外发布,供市民随时查询,合理安排出行。用大数据优化信号灯配时,实现绿波带道路建设,提高路网总体通行速度。移动终端能根据实时交通运行状况、交通热力图及拥堵点段,动态调配部署警力,实现快速反应、高效处置。②“五位一体”公交系统用智慧化的手段有效衔接多种交通方式,根据不同交通方式的分层次需求、季节性差异,对公共交通进行统一调度指挥。创新研发了交通卡口大数据研究与实战应用系统、车辆智能搜图系统、交通云脑信号服务平台。掌握了交通大数据清洗技术、交通大数据交换技术、交通模式机器学习技术、人工智能的交通信号优化控制技术。③广州交通大数据平台收集的庞大数据包括1.2万辆出租车运行数据、1.9万公交车运营数据、4.3万辆社会各种车辆的运营数据以及全市400个停车场和79个驾校教练车的数据等。每日更新约在300G的数据量,1周在2T,1个月大概是10T的规模。这些数据用来实现最大化使用现有交通资源,增加现有资源的收益再投资,提高公交服务能力,减少拥堵,提高客货流量的目的。

3.3 中新智慧城市建设医疗对比

3.3.1 智慧医疗应用

1)新加坡智慧医疗应用。2012年,新加坡政府推出“新加坡健康医疗2020总体规划”,加快推进智慧医疗基础建设。多信息源融合的医疗平台的建立;居家保健服务和远程护理试点设立;Home-Rehab家居康复系统;医用可穿戴的设备的研发与普及。

2)我国智慧医疗应用。以样本为代表的我国医院在推进智慧医疗建设的时候,普遍推进的是电子预约挂号平台的建设以及电子病历的保存。这两个举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院拥挤的程度,让居民就医做出合理的时间规划。同时电子病历的保存可以给居民的问诊做出更全面科学的判断。

从表7中可以看出,样本医院在智慧医疗建设的过程中各有特色。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推动院内移动信息系统的建设,该系统中的移动查房模块有效实现了医、护、患三者之间闭环监控与管理,可以更加快捷、全面地获取患者信息,实现临床信息数据的共享,有效避免医疗差错,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实现资源合理调配;精细化管理模块为临床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数据支持,提高了决策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跨区域协同医疗平台实现了与各县市区的两级平台互联,使得诊疗数据动态采集和健康档案共享调阅。平台还与北京、上海38家知名医院建立了联通跨省转诊预约平台[14]。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推出智能问诊功能,患者通过微信公众号,回答相应的问诊信息,人工智能医生会做出初步诊断与就医推荐。

3.3.2 智慧医疗大数据支持

1)在新加坡,大数据医疗技术快速应用和健康发展。在多信息源融合的医疗平台中,保存的居民电子病历,为医生的诊断提供更加全面的决策支持。医疗平台提供每月病人数量与医疗资源使用情况,保证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与调度。医疗平台收集居民家庭平均支付能力的调查数据,协助政府为不同家庭提供不同的医疗津贴政策。此外,医院还会收集病人的候诊时间作为绩效考核,以达到卫生部的标准(关系到卫生部对医院的补贴金额)。居家保健服务和远程护理试点的设立,为居民提供上门服务和远程诊疗,以减少通勤和医疗成本。家居康复系统使得用户康复数据准确地传递到医院理疗医师反馈App中,及时检查病人康复的进度

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院内移动信息系统采集患者信息,实现医疗共享。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跨区域协同医疗平台运采集医生信息,为患者提供就医推荐。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人工智能医生依托全球最大的中文医疗词库和医疗知识图谱,内含3亿份“脱敏”(抹去隐私信息)的病历经验,运行前测算,200多病种的诊断、治疗建议的准确率超过90%,达到中级职称,相当于主治医生水平。

4 讨论与分析

4.1 智慧政务对比

从智慧政务来看,我国在近几年里加大了智慧政府地投入与建设力度,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电子政务方面,为适应政府部门的政务公开、政府上网工程的实施,民众对政府行为监督的要求,市领导对全市城市发展、经济发展、人口分布、交通状况等情况的了解,都需要在市政府各部门的数据库中挖掘出有用、潜在的数据,支持领导的决策和满足群众的要求。而目前我国的智慧政府建设主要方案是提供在線政务服务,缺乏深层次地开发与创新举措。在数据公开方面,尽管已经做出了一定的改革措施,加大了数据公开地力度,但是我国政府的数据开放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政务公开透明化的数据做得还不够,开放的数据主要为一些统计年鉴数据,而且不同部门之间有时也使用不同的统计口径、统计方法。同时,部门之间的数据多为简单地独立展示,而没有打通部门之间的壁垒,数据不能实现跨部门的灵活运用。也没有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数据使用的参照说明。

4.2 智慧交通对比

从智慧交通方面来看,中国的几大主要城市和新加坡都在实时收集车流量、客流量信息,并结合这些数据优化交通情况。我国城市在智慧交通发展中的采取的最主要措施是建立一个交通大数据平台,整合路况数据、公共交通工具位置信息,其他信息等,来实现总体的调度和控制。尽管这样的大数据平台采集了大量的数据,但是实际的应用效果却并不理想。本文选取的北京、杭州、广州3个城市已经是我国智慧交通建设最为发达的城市,但这3个城市均入列我国十大拥堵城市[15]。而与这些城市人口密度相当的新加坡,交通拥堵问题却不突出。这主要是因为首先,新加坡交通管理部门在交通大数据收集的时候考虑到了使用居民的交通卡信息,因为它们反映了使用者真实的交通轨迹和出行时段,这些数据更有利于根据时段、时节、地区合理地部署交通资源。其次,利用公共交通网络收集上来的居民出行数据,结合相关鼓励措施,引导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治理城市拥堵。再者,提高大数据挖掘的水平,利用潜在对象数据,寻求高价值信息,实现精确地指导交通,为城市服务。

4.3 智慧医疗对比

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新的医学时代,将对传统医学产生强烈冲击甚至颠覆。由于新技术的支持,对个体医学数据的大量获取,使得医疗服务更加关注个体,治疗、检查、健康管理会更有针对性,医疗服务模式和质量将产生飞跃。

从整体上来说,我国在智慧医疗领域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和新加坡相比,目前主要有以下问题:第一是公众理念,国内的智慧医疗尚属于新兴领域,并没有真正被广大居民认可和信任,传统的医院问诊仍是主流,还有很多观念需要转变;第二是人才资源,放眼全国行业发展水平,中国在智慧医疗领域的人才还是缺少,更多跨学科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有待培养;第三是数据质量,国内也有众多数据来源渠道,但数据的质量有待提高,相关部门对于海量数据的分析过滤会直接影响一系列后续行为的准确性;第四是信息安全,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生活的数字化,一些不法分子也更容易获得个人隐私信息,中国人口众多,情况也相对复杂,大数据的保护也就越来越重要,相关政策的制定要配合技术的发展速度,真正让技术服务于大众生活。

4.4 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建议

在智慧政府方面,我国要力争打破部门间的合作壁垒,实现数据共享。分立的数据孤岛会损失数据共享和融合后所产生的巨大潜在价值。政府部门在为居民提供政务服务时,为居民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办理入口,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新的途径。在智慧交通方面,我国要提高大数据挖掘与利用技巧。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在智慧交通的基础建设方面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设施建设,能够实时获取海量的交通信息,但是对于这些数据的挖掘深度不够,无法让它们在应用层面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无法为我们实际的交通拥堵问题,路线规划问题,公共出行问题等提供最有效的解决措施。因此,要注重提高对大数据的挖掘和利用能力,培养相关领域的专业型人才,为提高智慧交通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智慧医疗方面,我国要加快推进数字化平台融合建设。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发现一个高效的电子医疗平台是大数据背景下智慧医疗的重要体现。电子病历、医疗信息、远程医疗等功能的实现可以帮助患者更加便捷就医,也能够提高医疗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有助于改善全民健康,同时,融合的数字化医疗平台也能够为缓解我国看病难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白墨.中外两种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介绍和对比启示[J].(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08智慧城市、数字城市建设的战略思考、技术手段、评价体系,2014.

[2]RKR Kummitha,N Crutzen.How do we Understand Smart Cities?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J].Cities,2017,67:43-52.

[3]Trevor Brauna,Benjamin C.M.Funga,Farkhund Iqbalb,Babar Shahb.Security and Privacy Challenges in Smart Cities[J].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2018, 39:499-507.

[4]J Macke,RM Casagrande,JA Sarate,KA Silva.Smart City and Quality of Life:Citizens Perception in a Brazilian Case Study[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8,182.

[5]徐靜,陈秀万.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比较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11):13-15.

[6]姚乐,樊振佳,赖茂生.政府开放数据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整合初探[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3):12-17.

[7]于文轩,许成委.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理性与政治理性[J].公共管理学报,2016,(4):127-138.

[8]李纲,李阳.智慧城市应急决策情报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42(3):39-54.

[9]R G Hollands.Will the Real Smart City Please Stand Up?[J].City,2008,12(3):303-320.

[10]T Bakici,E Almirall,J Wareham.A Smart City Initiative:The Case of Barcelona[J].Journal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2013,4(2),135-148.

[11]A Datta.A 100 Smart Cities,a 100 Utopias[J].Dialogue in Human Geography,2015,5(1):49-53.

[12]Deloitte.Super Smart City:Happier Society with Higher Quality[R].2018.

[13]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协调工作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报告2017[R].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7.

[14]李彤彤.杭州迈向“智慧医疗”时代[N].中国城市报,2017-12-25.

[15]高德地图交通大数据研究团队.2017年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R].北京:高德较件有限公司,2018:14.

(责任编辑:郭沫含)

猜你喜欢

智慧城市中国新加坡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基于无线组网的智慧公交站点信息系统研究与实践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我在新加坡过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