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度高温下应注意的4件事
2018-12-08
研究显示,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气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会明显上升。提醒大家格外注意以下几件小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不要猛回头
临床数据显示,颈动脉狭窄、斑块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发病原因。一旦颈动脉内不稳定的斑块“受刺激”脱落,会给心脑血管带来重创,引发心梗、脑梗,甚至可能威胁生命。尤其在夏季,人体很容易出现血容量不足和血液黏稠度高的情况。
建议: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生活中不要有“猛回头”的动作,以免意外发生;还需要避免突然发力的动作,比如打羽毛球、篮球、突然起床等。
温差别太大
夏天我们都会长时间待在温度过低的空调房,当我们一出门,常常会感觉到一股热浪袭来。
温差的骤然变化,很容易导致血管急剧收缩或扩张,引起血液循环障碍,诱发心梗或脑梗。尤其是入伏后的“桑拿天”,由于空气中湿度增高,含氧量降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很容易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
建议:当天气闷热、空气湿度大时,室内最好开启空调,但温度不要太低,与室外的温差以8摄氏度为宜;每隔几个小时要开窗通风换气,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晨练别太早
夏季天亮得早,不少中老年人都有早起晨練的习惯。但在夏天,这有可能带来致命风险。相关研究证实,70%-80%的心脑血管病猝死发生在上午4-10点,这段时间被业内称为心脑血管病的“魔鬼时间”。
建议:有心脑血管病史的人尽量不要在早上锻炼;炎热天气下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尤其要少去温度高、湿度大、人口稠密的地方;外出穿着浅色、透气和宽松的棉质衣服,戴上遮阳帽或使用遮阳伞。
保证水充足
对于患心脑血管病的人来说,每天适量饮水十分必要。尤其在夏季,身体的水分会被大量蒸发,如果这时候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就会导致血液浓度增加,血液变得黏稠,极易突发心脑血管事件。
建议:每天的喝水量不少于2000-2500毫升差不多4-5瓶矿泉水的量哦。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应喝一杯水;半夜醒来也可适量补点水,可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形成。
摘自《人民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