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快乡村人才振兴的几点建议
2018-12-08惠立锋
惠立锋
2018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要着力抓好招才引智,促进各路人才“上山下乡”,投身乡村振兴。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但是,缺乏人才是陕西省乡村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一些地方对“三农”人才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党管人才工作的原则放松了,力量削弱了;有的地方干部队伍尤其是领导干部中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少了,缺乏领导“三农”工作的本领;许多地方“三农”人才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多部门管理,力量分散,政策制度不完善,服务跟不上,吸引人才的条件尚不完全成熟,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问题比较突出;全省“三农”人才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农村年轻后备力量缺乏,尤其是高层人才、领军人才、创新型人才以及特色产业和新产业新业态方面的人才奇缺;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培训基地建设滞后,培训方式单一,农民系统接受生产、经营、管理方面教育的人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城市对农村人才的“虹吸”效应继续显现,陕西省仍处于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聚集的阶段,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甚至安家落户现象短期内不会改变。但还要看到,部分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退役军人等人口回流农村创新创业的现象也大量出现,城镇化与逆城镇化并存,人才流失的挑战与人才回归的机遇同在。面临这种新形势、新特点,我们要积极应对,因势利导,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一起抓,坚持人才引进和自主培育两个轮子同时驱动,在不影响打工者流向城市、让他们进城进得放心的同时,积极为新型创业者群体流向农村创造条件,让这些人回乡回得安心,让农村产业、农村环境、农村机会留得住人,让农村更有人气。
一、加大培养选配力度,提高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干部、涉农工作部门和农村基层组织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能力
建议省上做出计划安排,在最近2~3年内通过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农业院校等教育培训机构,实行省校合作、市校合作、县校合作,分层次分专题、分期分批对全省乡镇及乡镇以上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各涉农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进行一次全面系统地培训教育,切实提高领导“三农”工作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同时,要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建立和完善市县两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根据各地实际,制定差异化的目标任务、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按照阶段任务,每年通报一次进度,奖优罚劣,考核结果作为提拔任用干部的主要依据。
适当增加农口单位编制人数,继续加强农、林、水、扶贫等系统干部队伍的配备、培养和使用工作,及时补充有情怀、有本领、有担当、有作为的年轻干部。改变目前“三农”干部队伍“青黄不接”和“断档”现象,同时要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提拔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人才向基层流动的用人导向。
实施“头雁工程”,持续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经济薄弱村选派第一书记,选优配强村党支部班子,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夯实党在农村执政基础。把思想好、作风硬、能带正路子、带动发展、敢于创新、敢于担当的优秀年轻干部选为书记。鼓励县级部门、乡镇(街道)机关年轻优秀干部到村“两委”任职,注重提拔使用想干、敢干、能干、实干和干出成绩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干部,适当提高村“两委”班子成员工资待遇。对优秀年轻村干部允许优先考录公务员。
二、加大体制创新力度,大力引进乡村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特色产业人才和新产业新业态方面的人才
建议在省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人才办公室分别设立“三农”人才专门议事机构和办事机构,市县可设乡村振兴人才工作站,整合各部门招引人才职能,统一管理“三农”人才招聘引进工作,尽快在陕西省形成招聘、猎头、咨询、测评及人才资源信息软件等综合产业链,为引才聚才、培养使用、人才管理、评价激励和人才服务等方面共同发力。近期应对全省农村人才开展一次全面调查,吃透底子,查清缺口,针对农村人才短板,把握引进需求和方向,并做出具体规划、分步实施。
积极吸纳和借鉴省内外先进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充实完善招引人才政策体系。尤其针对高端领军人才和产业奇缺人才,如院士和海归人员,规划、建筑、法律和农林医师等方面的高端人才,按层次制定一些更加优惠更具吸引力的政策,在事业、荣誉、工资、住房和社保等方面给予优厚待遇;在项目审批、专利转让、科技奖励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并允许市县两级和招人单位采取灵活的用人机制招引人才。
三、加大机制创新力度,调动专业科技人员扎根乡村的积极性
农业、教育、文化、卫生等行业科技人员是建设现代农业和促进乡村振兴的生力军。持续推行以科技特派员为主要形式的专业技术人员下乡制度,逐步建立以高端专家为依托,以下派干部为主体,以乡土人才为基础的科技体系。各级政府要继续为科技人员解套松绑,建立从省会城市到县级城市选派优秀教师、医生、科技和文化工作者到乡村开展技术服务的长效机制。鼓励和引导城市退休教师、医生到乡村从事授课讲学、开展专题教研讲座等活动,指导培养青年教师、医生和协助农村基层学校、医院提高教学和医疗水平。技术人员兼职或留职停薪到农村蹲点搞试验示范、创办领办二、三产业,或支医支教等,要在工资待遇、职称晋升、收益分配、税收信贷、场地支持等方面創设优惠条件,创新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环境,使他们留住心、扎下根,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建议工作关系在县以上部门的技术人员到乡村工作满一年以上的,除保留原单位工资外,可同时享受当地同等人员同级工资补贴;可比规定时间期限提前一年申报上一级专业技术职称。长期在乡镇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初任职称资格由基层用人单位自主评聘;中级职称直接由县级人社部门认定;中级和副高级职称评审只提交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和技术报告,不对论文和奖项做具体要求。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实现用活人才、搞活经济、激活发展的多赢效应。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大学生、退役军人回乡和农民工返乡创新创业
大学生、退役军人回乡和农民工返乡,成为农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承担者、使用者,直接催生出大量新的市场主体。建议在全省实施“归雁工程”,在落实国务院支持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在打好“乡情牌”、“乡愁牌”的同时,再出台一些新的扶持政策。如在放宽市场准入、增加创业引导基金和担保贷款、扩充创业基地(园区)规模、强化创业就业培训、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创业就业服务以及土地流转和用地用电支持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政策提升空间。
加强对回乡返乡人员的培训、使用和管理。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培训合作机制,本着“农业农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培训对象缺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提升回乡返乡人员的生产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开展对在农林院校学习深造的创业人员免除培训费的试点。大胆支持想干事、敢干事、干实事的创新创业人员,完善创业失败宽容和保障机制,为初创失败个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以鼓励各类回乡返乡创业者愿意创业、敢于创业。制定破格政策,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年轻回乡返乡创业人员,可作为乡村后备干部培养;探索建立大学生担任村干部满三年后,经过考核合格直接转为事业编制的激励机制,给他们以上升的空间,以此吸引更多大学生到村上任职。
五、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培养造就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
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要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准入制度,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形成党委政府主导、农业农村部门牵头、公益性培训机构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的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并举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和以农广校为主体支撑,农业院校、农民合作社、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龙头企业共同配合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制。要以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林场)、农民合作社、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和骨干人员为重点培育对象,开展以农业生产技术、特色产业生产加工、企业经营管理、农产品经营销售以及市场竞争意识和风险防控能力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
通过系统培训,对获得职业农民资格证的,建议除在有关项目上给予倾斜支持外,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开展养老保险享受城镇职工待遇的试点。面对更加开放的发展环境,省上可经常组织一些素质高、条件好的新型职业农民到省外和国(境)外去学习考察和参观交流,让他们多了解熟悉一些国内外农业农村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以及市场方面的信息,并主动融入国内国际竞争中去。进一步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经费的支持力度,用以增加农民培训补贴、强化培训基地建设、改善教学设备手段、提高师资素质等,保证培训教育质量。
六、加大人才挖掘力度,建设一支乡土文化人才和乡村治理人才队伍
乡土人才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乡村优秀文化传承和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鉴于乡土人才大多来源于民间,工作在基层,建议把乡土人才挖掘与管理重心放在乡村,建立基層专门工作站,负责乡土人才选拔、评定、管理和培养。一是恢复乡镇和村级农民夜校和农业技术学校功能,开展种养业、加工业和民间工艺等方面的培训,培养更多的“土专家”、“田秀才”、民间艺人和非遗传承人等农村能人。二是在继续扶持培育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同时,利用乡村两级储备的集体土地设立创新创业园,为乡土人才施展才华搭建平台。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乡土人才,除实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外,应优先获得农业开发项目和农业贷款等支持,优先评定农民技术员和农民技师等职称。
新乡贤群体的崛起,已经成为乡土文化建设、民风改良和乡村善治的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也是乡村振兴难得的人才。要把新乡贤工程建设纳入乡村振兴规划和人才振兴计划中统筹安排,把选拔培训和服务保障工作做到前头。一方面在当地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中培养选拔新乡贤。鼓励支持县乡两级退居二线的领导干部回乡担任村干部。另一方面,搜集本地籍在外地的名人、能人,以乡情、亲情、友情为纽带,鼓励这些贤达之士回家乡干事创业,服务乡村、帮扶乡邻、造福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