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阳食记

2018-12-08萧放

齐鲁周刊 2018年41期
关键词:茱萸重阳米粉

萧放

秋祭习与俗

九月节俗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日,宜晴。人家用赤豆饭祀灶。”民国《乌青镇志》)灶神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

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度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入室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

重阳登高大概萌芽于汉代,杜公瞻在《荆楚岁时记》注文中说:九月九日宴会,不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引证了一则传说,解释重阳登高习俗的起源。

汝南人桓景跟随方士费长房游学。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汝南当有大灾降临,赶快通知家人縫制布囊,在布囊里装上茱萸,然后将茱萸囊系在手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桓景听信了费氏之言,举家登山。傍晚,桓景一家归来,见鸡犬牛羊全都暴死。费长房得之此事后说:“这些家畜已经代人受灾了。”吴均接着这个故事说,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茱萸是秋季成熟的椒科植物,在古代民众知识中,茱萸到九月九日“气烈成熟”,能够驱风逐邪、消积祛寒,称作“辟邪翁”。因此人们习惯在这天,“折茱萸房,以插头”说是可以辟恶气,而抵御初寒(晋周处:《风土记》)。

重阳在后世成为祝寿节、老人节。壮族老人在满六十岁生日那天,子孙都来庆贺,并且为老人添置一个寿粮缸,此后,每到九月九日,晚辈都要给寿缸添粮,直到添满为止。这缸粮米,称为“寿米”。平时不能食用,只有老人生病时才煮给老人吃,说此米能帮助恢复健康,延年益寿。缸里的米不能吃完,否则老人不长寿,所以晚辈要在重九这天给老人添满米粮。

重阳野宴三大佳品

菊花酒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是应时花草,“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有祛风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被称之为“不老方”,《太清记》中就记述了一种“不老方”谓:“九月九日采菊花与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为第二年饮用酿的。

做法:

1.将甘菊花、当归、生地黄、枸杞入锅中,加水煎汁,用纱布过滤待用。

2.将大米煮半熟沥干,和药汁混匀蒸熟,再拌适量酒曲,装入瓦坛中,四周用棉花或稻草保温发酵,直到味甜即成。瓦坛四周用棉花或稻草围起来,需要保温发酵。

重阳糕

糕类食品在汉朝时即已出现,当时称为“饵”。饵的原料是米粉,米粉有稻米粉与黍米粉两种,黍米有粘性,二者和合,“合蒸曰饵”。黍为五谷之长,在古代是待客与祭祀的佳品。九月,黍谷成熟,首先以黍祭享先人。这也就是以重阳糕荐神祭祖的秋祭习俗渊源。

唐宋时重阳食糕俗流行,唐称麻葛糕,宋人已习称“重阳糕”。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述九月九日,“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订,插小彩旗簇之,名曰‘重阳糕。由于糕面有多种装饰,重阳糕在明清以后又多称为“花糕”。

做法:

1.将糯米粉、粳米粉掺和,加白糖,水30克,拌成糕粉;

2.取蒸笼,铺上清洁湿布,放入1/2糕粉刮平,将豆沙均匀地撒在上面,再把剩下的1/2的糕粉铺在豆沙上面刮平,随即用旺火沸水蒸;

3.蒸至8分熟,把果脯等均匀地铺在上面,继续蒸至全熟;

4.将糕取出,稍凉后用刀切成菱形,即可食用。

羊肉面

“羊”与“阳”谐音,应重阳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顶上的“一”,有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的寓意,以应“九九”之典。除此之外,秋天是羊儿最肥的季节,羊肉性暖,此时食用可以御寒。

做法:

1.羊肉切块,冷水下锅,焯去血水,洗净待用;

2.另取一锅,加清水烧开,放入羊肉,大火烧开,放花椒、大料、茴香和生姜片,文火炖至羊肉酥烂;加盐、糖、白胡椒粉、孜然提鲜提味,羊肉汤就煮好了;

3.清水煮面条,熟后捞出,加适量羊肉汤,撒上葱花、香菜即可食用。

猜你喜欢

茱萸重阳米粉
话说重阳
沙坊米粉香
写在重阳(外三首)
重阳节——登高远眺,遍插茱萸
遍插茱萸却为何
爱在重阳
重阳话“高”
我给妹妹做米粉
一束茱萸满乡情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