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欣和他的《农民工》
2018-12-08李东川
李东川
刘欣的纪实摄影作品具有直观表白的特色,他更多地把自己主观认识隐藏在画面中让人几乎没有察觉。
尽管如此,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还是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流动。只有细心品味,你才能感觉到,这种情感,带有常人难以觉察的悲悯色彩,而它则几乎被完全潜藏于画面中了。
刘欣忠实于拍摄对象,把他们的生存状态一览无余地展示给我们。映入我们眼中的生存状态,完全挤压了我们的想像空间,让我们在观照中,逐渐产生了与作者情感相通的悲悯同情色彩。
这种类型的纪实摄影作品,如果抓住了社会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其冲击力量无疑比具有阅读性的纪实摄影要更深刻。
《农民工》可谓刘欣呕心沥血之作。他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就开始关注当时称之为“打工仔”的这个群体。
他用手中的相机亲眼见证了这个群体所经历的种种艰辛和生活磨难;亲眼见到了,他们讨要自己血汗钱时眼里充满的那种愤怒、迷茫、困惑与无助……
对农民工将近20年的坚持拍摄,他的照片为社会留下了三代农民在建筑工地上所经历的酸甜苦辣。
在他的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三代农民工在劳作和穿戴与神情上的一些细微变化:
在第一代农民工老去的面部神情中,我甚至依稀可见鲁迅笔下闰土的影子。
我相信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工如果不改变目前的生存状态,他们迟早也会成为“闰土”。
因为作为最底层的劳动者,在刘欣的图片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农民工开始呈现出来的呆滞神态。
而这在发达国家的农民身上我们是看不到的。
我们一直在强调对农民工的尊重,在强调对低层生存群体的尊重。而所有的这些呼吁与强调恰恰是因有一种不尊重人的客观现实存在。
正是出于对他们的同情和尊重,刘欣才在将近20年的时间内,一直用自己的镜头对准他们,关注他们。
刘欣镜头中的他们,让我想到了这个群体离“人,生而平等”的理想社会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这也许就是刘欣镜头下的农民工,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当然我更希望它能上升到社会思考的层面。我们的纪实摄影既需要给人们提供阅读空间的作品,也需要直击人心的忠实于拍摄对象的作品。
前者所提供的图像,给我们留下的想像空间,让我们有机会去深入阅读属于自己认知的部分。后者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丰富的想像空间,却为我们留下了时间。我相信在时间的流逝中,它们的印迹将会越来越清晰地凸显出来,从而呈现出它们的历史价值。
美与光明对于每一個人固然非常需要;但苦难与悲怆更需要我们面对。
(本栏目由《齐鲁周刊》与图联社共同出品)
作者简介:
刘欣,生于1957年3月,山东寿光人。大学专科学历,工艺美术师。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淄博市摄影家协会理事,张店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多次入选国际、国内、省市展览及获奖。主要作品:《村戏》《康复村里过大年》《小木匠的高科技》《摇钱树种在屋顶上》《同年同月同日生》《打井汉子》《病房记忆》《衰老的红房子》《百年京剧村》《拆迁队》《非典的日子》《茂财的婚礼》《最后的采石工》《瓷都人的烦恼》《工地农民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