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价值与缺陷

2018-12-08

活力 2018年13期
关键词:宝黛人物性格曹雪芹

(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150000)

一、《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价值

(一)对其广泛流传和艺术价值的实现有重要意义

历史是最好的凭证。从《红楼梦》的传播史来看,这部伟大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家喻户晓、经久不衰,成为中华民族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中这续补的后四十回以及印刷出版的一百二十回本显然是功不可没的。中国人听故事看小说历来喜欢完完整整,由此可见后四十回对整部《红楼梦》故事情节的完整以及广泛传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及不可轻视的艺术价值。

程高本的出现规范统一了《红楼梦》的版本,结束了之前手抄本的流传。而此次流传的规模之大、领域之深从达官贵人到布衣百姓,远至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其后更被视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位列四大名著之首。续补的后四十回在经历了二百多年的风雨仍屹立长存已是不争的事实。可以这么说,无后四十回,无今日之《红楼梦》。

(二)丰富深化了人物性格的“坚定性”

后四十回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人物性格的“坚定性”,而且在面临新局势下,使得人物性格的塑造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红楼梦》的主人公薛宝钗、林黛玉、贾宝玉等人物性格的完善,都是在后四十回中得到深化和发展的。例如在前八十回中,薛宝钗总体上给人留下才华横溢、品格端庄、豁达大度、温柔宽厚、识大体明事理的好印象,但她成为 “宝二奶奶”之后,一切截然改变:她对丫鬟目使颐令,对宝玉讽刺指斥,尤其在最后对林黛玉的死表现的冷漠无情实在是令人张口结舌。但静下来仔细忖量,古人云“时移则势异,势异则情变”,因时事变迁,这恐怕是她隐藏在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封建道德,是其性格发展的必然。

前八十回的林黛玉聪明过人、孤高自许、幽默诙谐、不同流俗、多愁善感、具有诗人气质以及叛逆和反抗性的性格特点。在后四十回中,高鹗描绘的黛玉疑更多情更切愁更甚,基本按照宝黛爱情冲突加剧的逻辑来描绘。正如黛玉以“魂归离恨天”的代价证明了自己对宝玉的爱,这也更加延续了其性格中的反叛。

(三)坚持并发展了其悲剧主题

后四十回根据曹雪芹的构思及创作主旨,不仅深化发展了《红楼梦》这部以宝黛钗爱情和贾府由兴到衰为中心的悲剧,而且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指出了封建势力必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宝黛爱情在全书中处于鲜明的中心地位,这场爱情的结局也是读者最揪心的地方。全书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来解释和批判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礼教。因此,高鹗如何续写这一爱情结局也成为续书成败的关键之一。即使曹雪芹笔下处处生花妙笔,后四十回“魂归离恨天”“焚稿断痴情”等文字也有使人掩卷而泣激动人心的巨大力量。

高鹗从后四十回开始就淡化了宝黛二人的悲剧气氛,衬托出狂风暴雨前风平浪静的假象;之后从“泄机关颦儿迷本性”这几回中达到悲剧冲突的高潮;随着黛玉“魂归离恨天”使这段爱情悲剧达到顶峰。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曹雪芹虽然大胆地把宝黛爱情描写出了近代色彩,但却未能突破封建社会男女爱情的保守观念。在这一点上,高鹗是值得被肯定的,不仅打破了封建束缚,更是章明昭著地描绘出宝黛爱情的纯真执着以及热烈。

我们说《红楼梦》是一个彻底的悲剧,而最终却是由后四十回深化了这个悲剧主题,使其落下帷幕。

二、《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缺陷

正如硬币一样,世间所有事情都有正反两面,都有它自身存在的优缺点,都不可能尽如人意,就像我们对后四十回的部分认可,相反也就意味着它在其他部分存在着瑕疵。

(一)情节安排偏颇

后四十回起到很关键的一个作用就是许多重要人物的结局将在最后揭晓,而曹雪芹在书中第五回便对许多重要人物的结局早有预示,这也正体现出在后四十回中故事情节的失当以及艺术描写的欠缺。

拿王熙凤为例来说,曹雪芹在第五回对王熙凤的判语是:“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比较符合逻辑的理解是凤姐最后被休弃。但第一百一十四回“王熙凤历幻返金陵”中写凤姐临死前要轿要船,到金陵归入册子去。也许高鹗认为这便是与“哭向金陵是更哀”相照应,殊不知完全是牵强附会,貌合神离。

(二)缺乏艺术魅力

前八十回中凤姐的出场、刘姥姥的来访、黛玉宝玉的会见与思念、芦雪亭联诗、凤姐协理宁国府与探春兴利除弊、抄捡大观园等所有的故事情节都显示出高超的艺术魅力。曹雪芹笔下描绘出的每个人物细节,每个动作,每句言语都那么生动准确、鲜活透彻,每字每段每章都绘声绘色,生动形象,所有浓烈的情感,炽热的拥抱,浓郁的气氛仿佛跃然纸上,使人沉浸其中,忘乎所以。整部著作构成了一个纵横裨阖、奇妙独特,浸满血泪欢笑的世界。那种迸发着极强的内在艺术张力以及赋予激情的艺术想象是无可取代的。相比之下,后四十回显然在独到的见解、细节的处理以及艺术生命力方面就逊色多了。

宝玉对黛玉之死的反应描写不仅单调而且也很没有艺术美感,第九十八回中是这样描写的:“宝玉终是心酸落泪。”;“宝玉听了,不禁放声大哭,倒在床上。”;“宝玉已经哭得死去活来。”;“宝玉又哭得气噎喉干。”;“宝玉一到,想起未病之先来到这里,今日屋在人亡,不禁嚎啕大哭。”;“宝玉倒恐宝钗多心,也便饮泣收心。”语言非常的干巴乏味!与晴雯夭折时对宝玉反应的描写相差十万八千里!

三、结论

平心而论,《红楼梦》后四十回无论在文化内蕴上还是思想艺术上既无法相提并论也无法与原作相媲美。但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评价,不仅要把握客观文学规律,也要看到其特殊之处。从续书的角度来看,与其他相比,《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大体内容和情节发展还算比较合理,这也正是二百年来大多数读者接受它的原因。它保全了《红楼梦》,对《红楼梦》的普及、广泛流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功不可没。

猜你喜欢

宝黛人物性格曹雪芹
曹雪芹与史铁生的生命哲学比较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阅读《红楼梦》“宝黛参禅”的感悟
《红楼梦》说唱的典故使用与宝黛爱情的民间接受*——基于弹词开篇、木鱼书、子弟书的研究视角
《红楼梦》的“形影叙事”与曹雪芹的自我形象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欧阳奋强:深情忆“宝黛” 卅载一觉红楼梦
从信息修辞学看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
浅析《呼啸山庄》中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
《水浒传》中的英雄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