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壮美美诗行
2018-12-07薛天纬
薛天纬
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贸之路,也是一条诗歌之路。
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汉唐古都长安,即今天的西安。1987年,正逢丝绸之路开创2100周年,西安市政府在唐开远门遗址上建了一座气势宏大的群雕。群雕重现的是跋涉于丝绸之路上的一队骆驼商旅,其中有唐人,也有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展示出一支西域驼队即将西行的浩大场景。群雕所在的地方,就成了丝绸之路象征性的起点。站在丝绸之路起点上,似叮叮咚咚的驼铃声在耳边响起。唐代诗人张籍的一首《凉州词》七绝,使人产生充满诗意的联想: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这条从长安西去,一直通向中亚、欧洲的大道为什么ⅡL{丝绸之路?“应驮白练到安西”,诗人张籍给出了最确切的答案,“|白练”就是素色的丝绸。
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贸之路,也是一条诗歌之路。出了长安,第一站是渭城,即今天的成阳。长安在渭水之南,成阳在渭水之北。送别西行之人,渡过渭水,在客店留宿一晚,第二天就要告别了。诗人王维写有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个雨后初晴的美好清晨。大路上不再尘土飞扬,客店旁枝叶葱茏的柳树被雨水洗过,格外青翠。天气好,行人的心情也好,充满对前景的向往。然而,送行者端起酒杯说的两句话,却引动了乡愁,使远行之人不免伤神。诗歌表达了人们复杂的内心感情,触动了人性的敏感神经。这首诗在流传过程中还被谱了曲,成为著名的《阳关三叠》,一直传唱至今。
与《送元二使安西》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葡萄酒盛产于凉州(今甘肃武威),夜光杯产于肃州(今甘肃酒泉),凉州、肃州都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诗中的主人公即将投身戎旅,到边疆去建功立业,临行之际痛饮美酒,看似极其豪纵,但正如清代诗论家沈德潜所评:“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唐诗别裁》卷十九)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远行者,或从军,或经商,都不乏壮志豪情,都期待着人生的大作为,然而,他们又必须承受远离故乡与亲友的痛苦,甚至甘冒牺牲的风险。《送元二使安西》与这首《凉州词》所抒发的正是这种豪中见悲的复杂感情。
丝绸之路穿过河西走廊,就进入了西域;狭义的西域,指今新疆地区。盛唐诗人岑参曾两次进入西域军幕,从而成为了最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的边塞诗具有很强的写实性,比如这两首绝句: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碛中作》)
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过碛》)
岑参是胸怀建立军功的宏伟抱负来到西域的,但他在四望无际的沙碛中感受到的,却是无边的苍凉和迷茫。他在西行途中遇到一位要回长安的使者,浓重的思乡之情霎时涌上心头,诗人在马上口占成一首《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句真切地写下了在1000多年前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下,行走在西域道路上的旅人的伤痛。
丝绸之路走出国界后,与唐诗有关的,是中亚的碎叶城。碎叶城遗址在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附近。唐代,碎叶是安西都护府属下的一个军镇,在《大唐西域记》中称为素叶水城,“城周六七里,诸国胡商杂居也”,当时相当繁华,规模也不算小。大诗人李白的先世于隋朝末年流窜到碎叶,当下学术界主流看法,认为碎叶是李白的出生地。李白5岁时随家人迁到蜀中,自从少年李白离开碎叶后,唐代的诗人们再也没有踏上过碎叶的土地。但碎叶作为西域边地重镇的代名词,却屡屡出现在诗人笔下。盛唐著名诗人王昌龄有首《从军行》,即以想象中的碎叶城为背景: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胡瓶”是随身所带的储水器,“落膊”是裹在臂膀上的饰物,“紫薄汗”是骏马。诗写一位出征将军的威武,诗中“楼兰”并非实指,而是敌国的代称。历史上的楼兰,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早已消亡于罗布泊的茫茫沙海中。但楼兰这个语词却一直流传下来。1938年,陈毅元帅写有《卫岗初战≯一诗:“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体现了他的壮志豪情。
语词的生命力,是那样的长久,经典永流传。(来源:《人民政协报》,作者系著名古典文學学者,新疆师范大学原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