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部委”:国务院机构改革在阵痛中不断前行
2018-12-07汪静赫
汪静赫
自1982年以来,国务院已进行过多次机构改革,梳理这几次改革中被撤并掉的部委详情,我们能看到在改革阵痛中不断进步的中国。
粮食部,你走开
改革开启时,最具有计划特色的部门最先被撤
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机构精简,粮食部被撤销。这之前还有一段故事。
1980年春节过后,河南省卢氏县朱阳关公社学习邻近的西峡县的经验,兴办一个桐油加工厂。购买了设备,修建了厂房,收购本社农民生产的桐油籽,这下与县粮食部门发生了矛盾。粮食部门抱着传统观念不放,强调有史以来桐油籽都是由自己收购并运出去加工的,不准社队企业收购和加工。
所谓的传统观念,是自1953年开始实行的全国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农民生产的粮食全部卖给国家,全社会所需要的粮食全部均由国家供应。收購、仓储、划拨、调运等工作由粮食部来完成。粮食部成立于1952年,首任部长是著名民主人士、“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章乃器。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已启动,但粮食仍需要在粮食部门系统下运转,所以当卢氏县朱阳关公社要自己收购农作物时,矛盾被激化了。朱阳关公社直接把这事写成材料报送国务院。
数日后,《人民日报》第二版刊登出很醒目的文章《发生在卢氏县的一场“官司”》,同时加发了《短评》,批评地方限制农民收购、加工农副产品。
随后,在1982年的机构精简中,粮食部被撤销,其职能整合到商业部,粮食市场逐渐放开。1983、1984年的一号文件让实行了32年的统购统销政策逐渐瓦解,到1992年底,全国844个县(市)放开了粮食价格,粮食市场由此形成。
石油部,撤了还是“高富帅”
精简机构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
撤掉粮食部和全国供销总社并非仅因为卢氏县的风波。中国式计划经济对全国的生产生活都进行计划,结果之一就是不断产生出各种部门。到上世纪80年代,国务院机构增加到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其中机械工业就有7个部。
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话称,“机构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不讲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诿,以致官气十足”,“都已达到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1982年1月,邓小平明确提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
随后,中央和国务院机构改革工作开始进行。国务院所属部委、直属机构和办公机构,由100个裁减至61个,工作人员总编制缩减1/3左右。国务院本身的领导体制也进行了改革,副总理由13人缩减至2人。
1988年,国务院再次改革,目标是弱化专业经济部门干预企业经营的职能,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命题。其中体现这一思路的是撤销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核工业部,组建能源部。
石油工业部有着光辉的历史,有着“五位将军抓石油”的美谈。1988年被撤销后,其政府职能转移到新的能源部,生产经营职能则被先后成立的中石化、中海油和中石油取代。现在,这“三桶油”成为垄断型央企的一个标杆。
纺织部,这才叫改革
哪个领域发展不好,就把主管部门撤掉
1949年10月,纺织部即成立,后来的国家副主席曾庆红之父、老革命家曾山出任首任纺织部长,抗战名将蒋光鼐则是第二任部长,最后一任部长吴文英创造了从纺织女工到部长的传奇。
20世纪90年代,纺织业进入困难时期,在1993年的机构改革中,轻工部、纺织部改为轻工总会,纺织总会不作为国务院的组成部门。撤销纺织部同时也是对纺织业的市场化改革。1997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提出把亏损严重的纺织业压锭、减员、增效作为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突破口的构想。当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决定“以纺织行业为突破口,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分流120万职工。
纺织总会为纺织部撤销后成立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1998年,中国纺织总会改组成国家纺织工业局,由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管理。2001年2月,国家纺织工业局被撤销,成立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纺织行业自此进入了由社会中介组织进行服务、协调的行业自律阶段。
如今,纺织业被当做“中国制造”的一个代名词,中国的衣箱鞋帽已占领全世界。
电力部,部撤了改革还要继续
庙拆了,和尚们一个个自立门户了
1997年,朱镕基经过两个多月的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改革力度比较大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但困难显而易见。当年年底,朱镕基在一次讲话中说,他正在操作国务院机构改革,找几十位部长逐个谈话,没有一位部长主动表示自己的部门该撤:长时间坐着谈话使他过度疲劳,每次站起来都很困难。
部长不愿意被撤,朱镕基则采取其他办法。有地方官说:“朱镕基的办法是拆庙,和尚赶不走,我拆庙赶和尚。”
这一次,朱镕基拆掉9座“庙”——9个专业经济部门一并撤销或降格,变成行业协会,包括电力部、煤炭部、机械部、电子部等。
电力部撤销后成立国家电力公司,电力公司后来又拆分为2家电网和5大发电公司。2002年,负责市场监管和电价改革的电监会成立。
煤炭部被撤销后,其职能被分化到其他几个部委中,比如安全监督属于国家安监局,企业管理属于国资委,中长期政策属于发改委。机械、电子、化工、冶金等部门也大都演化为行业协会,而这些部门所属的多所高校,因为主管部门被撤销而陷入地位降低的境遇,一时颇有怨言。
当然怨言最大的是在这次机构改革中被分流的人员。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来的40个减少至29个,机关工作人员更是减少近50%。但部级官员和司局级官员的职位基本上没什么变化,处级职位减少也不多,减少的主要是科级和科级以下的职位,对于这些人,政府给出优惠政策,比如分一套房子;由公费报销去读两年书;还可以去相关的事业单位等。当然,只能选择一种。
民航,“总局”和“局”之别
整合交通,铁道为何可以说“部”?
2008年的“大部制”改革包括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及交通运输部。其中,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的职责被整合到交通部,这个国务院“资深”部门成为历史,只作为交通部下面的一个局。
在国务院部门序列中,国务院组成部门包括各部、各委、中国人民银行和审计署,依法分别履行国务院基本的行政管理职能;国务院直属机构则主管国务院的某项专门业务,大多以“总署”“总局”来命名,如海关总署、新闻出版总署、工商总局、体育总局等,级别为正部级。而以“局”命名的机关,如统计局、林业局等,虽同属国务院直属机构,但级别为副部级。
国务院各部部长、委员会主任、央行行长、审计署审计长属于国务院组成人员,其任免需经全国人大表决、由国家主席发布主席令方能生效;而国务院直属机构的负责人,则由国务院直接任免,无须经过全国人大。
交通运输部是中国自建国来成立的第一批部委之一,在建立伊始名称为交通部。此后,交通部经历了数次的调整,调整主要围绕民航、邮政、铁路三个交通项目管理部门与主要负责公路、水路的交通部之间的分分合合。
2013年,铁道部被撤销,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自此,铁道部划上了句号。改革后,中国铁路总公司统一调度指挥铁路运输,实行全路集中统一管理,确保铁路运营秩序和安全,确保重要运输任务完成,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便捷、优质服务。(来源:《政府法制》《看天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