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画派地域性探究
2018-12-07吴明翰彭雪勤
吴明翰 彭雪勤
【摘要】近年来,在国家提倡增强文化自信、发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关于地域性文化艺术的研究已经成为众多学术研究者偏爱的研究范围。广西民族地区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漓江画派”的形成更好地促进了广西地域美术的发展。本文以广西本地具有代表性的油画家张冬峰、黄菁、谢森的代表作品进行比较分析,阐述广西地域性绘画的审美价值以及对当代油画发展的影响和启示。
【关键词】漓江画派;地域性;风景油画;绘画风格
法国艺术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艺术作品的产生和环境必然完全相符,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艺术作品”,他也曾经分析过地域条件对地域性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其中包含有“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两方面,而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地域性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重要生活来源。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域文化更具有南方文化的代表性。近几十年广西风景油画的发展壮大,“漓江画派”的形成也是广西地域性美术发展的集中表现。广西民族地区的风景油画创作与发展与广西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特点密切相关。
一、广西油画发展的地域性特点
近几十年来广西油画发展取得了可观的成就,除了画家们的努力之外,广西独特的自然地域环境影响也是相当的重要。在地理上,广西地处我国西南边境沿海地区,东部毗邻经济发达的广东省,西部和云南、越南接壤,南部紧靠北部湾沿海地区,北部依靠我国少数民族居多的贵州省。喀斯特地貌、桂林山水、北部湾沿海地区等特殊地貌都是广西所特有的地域风情题材。在气候上,广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阳光充沛,雨量充足,植被茂盛,自然环境保护良好,为画家们提供了独特的色彩感受。另外,广西的水力资源丰富,河流纵横交错,有左江、右江、漓江、邕江、柳江、红水河等河流,这些山川河流的相称应形成了一派山环水绕的壮丽景观。总之,这些独特的自然条件也为画家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创作素材。
广西民族历史悠久,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其中少数民族文化具有特别重要的代表性。广西是个少数民族聚集地,除了汉族外,壮族、苗族、侗族、瑶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比如,柳州三江地区一直是少数民族侗族的生活聚集地,三江侗寨又是侗族特有的传统文化遗迹;沿海京族人民的生活中蕴含着深厚的“渔”文化等。广西油画家们的创作离不开这些深厚的历史文化以及民族文化的积淀。从历届全国美展或各类油画展来看,广西入选或获奖的作品中,以描绘广西地域的风景画和以少数民族人物为主的人物画占据多数,这充分反映了广西油画的作品艺术面貌上都呈现出广西特有的地域文化特点。
广西这些丰富的自然和人文地域特点成了广西油画家们热衷描绘的对象。画家们多采用具有本土地域特点的题材进行创作,以各自独特的艺术思维去表达自己的审美,形成了广西风景油画的整体面貌。
二、漓江画派的形成
漓江画派,是指以表现桂林漓江秀美山水为起始点,按圈层扩散的形式,拓展到表现南方亚热带风光的绘画艺术流派。“漓江画派”区别于传统的画派,坚持中国画为本、西洋画为用的原则,绘画作品具有写生化、生活化的特点。其中以南方山水为创作主题的水墨画家群、以南方亚热带地域为创作主题的油画画家群和以北部湾地域风情为创作主题的北海水彩画家群组成了“漓江画派”强大的创作阵容,在国内画坛已开始有较大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就有文人墨客描绘过桂林漓江。北宋的米芾是最早描绘桂林漓江风光的画家,其中,有一幅名为《阳朔山图》被认为与桂林漓江山水风光密切相关。在1938年,著名画家张大千和徐悲鸿同游漓江,并谈论山水画创作,曾经提出“漓江画派”一词。在20世纪60年代初著名艺术家阳太阳曾提出的“漓江画派”、凃克在广西主持工作时提出的“亚热带画派”。后来,著名画家关山月、黄独峰、黄格胜等人创作出了一幅幅描绘漓江的经典作品。其中以黄格胜在1985年创作的长达200米水墨画《漓江百里图》长卷把百里漓江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美轮美奂,这幅作品也被誉为“漓江画派”的奠基之作。此后,“漓江画派”并没有局限于表现桂林漓江的山水画,题材也由漓江扩大到广西其它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绘画种类也由水墨画扩展到了油画、水彩画、版画等领域。例如,画家张冬峰用油画表现广西平实朴实而充满南国风情的红土地丘陵风光;画家刘绍昆以少女的美好形象为基础表现出北部湾的优美姿态。
“漓江画派”的油画作品映入大家的眼帘是在2003年,广西油画共有11幅油画作品入选第三届中国油画精品展,其中多幅为风景类题材作品,这使得更多油画家关注广西本土题材的风景绘画。阳太阳在晚期创作了《漓江之源》《春山图》等有关漓江题材的作品,更是推动漓江画派的发展。紧随其后,谢森创作的《山间流云》明显的带有广西特有地域特色。在第十届全国美展中,雷波的油画风景《郊外—良庆》获铜奖,画中金灿灿的阳光洒落在地面上和画中绿色的植物相呼應突出南宁浓郁的亚热带风情。油画家张冬峰创作的《家园》是对广西的风景写生的提炼且具有诗意化的表现,画面中表达了浓郁的乡情。油画家黄菁创作的《有窗的风景》,作者用绚丽的主观色彩、富有构成意味的构图,刻画了多彩的少数民族生活和自然风光。在这些油画家作品中无不体现着广西的自然地域风貌。经过长期以来带有广西地域特色风景油画作品在国内外展览中屡屡得到认可,更是推动了“漓江画派”蓬勃发展。因此,“漓江画派”的油画家群的创作活动大部分是围绕广西地域特色题材所创作。
三、漓江画派油画家代表作品分析
从古今中外美术史上可以看出,任何作品都与其赖以生存、发展的地域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且影响极深。由于地理位置、经济状况、生活习俗、民族语言等差异性,促使了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选择的题材和运用的艺术创作手法越来越多样化。“漓江画派”中具有代表性的油画家张冬峰、黄菁、谢森的作品总是能够立足于本土绘画题材的同时,往往又能创作出饱含时代精神、文化价值、民族个性特点的作品。
(一)写意展现——张冬峰
张冬峰是“漓江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富有中国文人情怀的风景画家,其作品多以廣西本地的风景为主,正是由于他生长于广西,所以他对广西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广西独特的地貌特征和风土人情为张冬峰的风景题材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在他的作品中亚热带的植物是常见的题材,他的作品常常给人一种“温润”的感受,这与广西湿润的亚热带气候有密切关系。
1.写意性的线条
在中国绘画中非常讲究“笔墨趣味”。我国南朝画家谢赫提出的“六法论”中“骨法用笔”即是强调绘画中用笔的重要性。中国画中的“写意性用笔”在油画中的巧妙运用会增加画面的审美趣味,写意性的用笔顿挫转折的不同更会表达出画家内心不同的情感。张冬峰一直都有中国文人情怀,这种文人情怀在他的作品中有着特别明显的显现,张冬峰自学习绘画开始就喜欢钻研中国水墨画,他一直坚持尝试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和文人画的艺术特点。
写意性的线条是在绘画作品中有着独特的审美感受。在张冬峰的画中线条富有很强的生命力,画家利用线条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来表达自己的内在感受。画家不追求对现实细节的照抄,而是追求对地域特征内在精神的传达。如作品《阳光下的桉树林》(图1)画面中表现的是在广西随处可见的桉树林。笔直的桉树在画面中形成了无序排列的线条,桉树的树干横跨整个画面给观者一种顶天立地的骨风。作者用刮刀刮出前面桉树林杂乱的树干树枝,用油画笔画出树林后面虚虚的线条,虚实交映、抑扬顿挫的线条来表现桉树柔中带刚的性格和顽强的生命力。
张冬峰作品中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以线写形。在中国画中的用线造型的方式是长久以来都存在的。张冬峰从中国绘画用线造型的传统绘画语言中汲取营养,用西方绘画的媒介与方法来表现形体,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例如,绘画作品《菠萝蜜》(图2)是写意性作品的代表作之一。画中描绘的是学校旁边的一个小景,在一颗菠萝蜜树旁边一个女孩在推自行车的景象。画中没有绚丽的色彩,用黑和绿的关系来突出画面对比。画家通过运用书写性质的线条来描绘菠萝蜜树和女孩之间的关系。树叶点状的笔触和女孩旁边自行车、车棚刚劲有力的线条形成对比。画面中点状、线状、及大面积黑色的运用让画面充满了神秘感。
2.写意性的色彩
色彩在西方油画中比较注重物体的固有色、环境色、光源色之间的影响。谢赫“六法论”中曾经提出“随类赋彩”的中国画作画理念,它不注重物体的写实而注重绘画中的意象的表现,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张冬峰的绘画在色彩上也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审美,他使用特别少数的颜色来达到画面的色彩统一,并富有文人气质的清新优雅。
在张冬峰描绘广西农村风景的题材中,主观性的色彩运用是它的画中的一大特点。大家都知道张冬峰善于表达绿色的景物,面对生机盎然的绿色小景,它没有运用鲜艳的绿色去表现画面,而是把它统一在绿灰色中,并在灰色中寻找变化。这和中国画中崇尚清新淡雅,气质恬淡,不媚不俗的水墨画韵味相呼应。例如作品《家园》(图3)画面中的色彩就是画家主观处理的结果。画中描绘的是广西农村旁边的一个小景,近处的树木,中部的水,远处的山坡都呈现出绿灰色。画家以类似中国画中的青灰色为基调,并把三者的颜色进行微妙的区分,使画面呈现整体和谐的韵味。在《乡情》(图4)这幅广西的红土题材作品,描绘的是广西农村的普通的红土小路,在路的尽头有几个行人在行走,他们或许是刚忙完田地的农活,悠闲自得。这幅画面的色彩延续了它的低纯度的灰色调。在近处的红灰色土地上夹杂着绿灰色的草丛,作者运用国画中的擦的手法将土地与植被无缝衔接,通过画面中宁静致远的感觉呈现了画家质朴的怀乡之情。总之,张冬峰的油画吸收了西方油画的优点之后,再将自己所坚持的中国文人情怀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融入到自己的油画作品中,以油画的形式为载体,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为精神,从而形成他既富有文人气质的油画,又富有写意精神的表现,洋溢着南国的情调和诗意。
(二)禅意表达——黄菁
同样作为“漓江画派”代表人物的黄菁立足于广西本土民族地域特点,巧妙地把民族艺术融入到了它的油画作品表现中。黄菁的代表作品有“有窗的风景系列”“北部湾系列”“三江侗寨系列”等。从他一系列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被归纳到极简单装饰性的色彩和平面化的空间都表达出了以中国美学中“禅意”的趣味。
1.装饰性的语言
在西方油画中,将色彩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是一幅油画特征的重要体现。然而在中国绘画中,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色彩是为了增强画面的节奏韵律、抒发情怀,并在画面中起到一定的装饰美化作用。黄菁的绘画作品也深受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有着浓厚的装饰风格。黄菁的油画正是借鉴了西方的绘画色彩体系基础之上,用富有传统装饰性的色彩来描绘画面。
黄菁的作品是有着强烈的“精神化”表达意味,他的作品不是简单再现客观景物,而是通过景物中色彩的有序归纳成简单的色块来形成具有装饰性强的画面。黄菁在1980年创作的具《苗山春》(图5)描绘了广西少数民族苗族聚集地梯田的一景。画面中利用俯视的视角营造深远的空间感,画中几个人物站在梯田上方朝下望去,让观者不由自主地跟随人物的视线眺望远方,给人一种辽阔空旷的感受。画面以富有极强的装饰性色彩吸引着观者的眼球,整个画面作者采用平涂大色块的技法去表现。另外,画面中的人物白色的衬衫和白色的大雁相呼应,人物头上的红色头巾构成了画面视觉中心的焦点所在。整幅画面的色彩像是作者经过精心计算安排的一样,组织有序。《有窗的风景系列》也是黄菁的代表作系列之一。其中《漓江边》(图6)描绘的就是广西桂林山水的地域性特征的作品。这张作品在画面的构图处理上明显具有强烈的装饰性风格。作者利用富有装饰意味的窗户进行大胆的建构画面,用具象写实的手法表现窗台上摆放植物与远处的符号化了的桂林山水形成呼应。画面运用广西具有喀斯特地貌的山水、窗户等组成的色彩块面分割构建了桂林山水的抽象之美。
2.平面化的空间
在架上绘画艺术中,画家面对的不是如雕塑和建筑的三度空间,而是一个平面化的二维空间。在这样的平面绘画媒介上,如何表现处理画面的空间是画家们所要面临的永久课题。西方绘画中传统的画派是运用焦点透视法则来表现空间,直到现代派的出现,毕加索分解形体创造空间,马蒂斯简化形体压缩空间。西方的油画观念开始由立体转变为平面。黄菁在早期曾经受毕加索等西方画家的影响,从而在表现广西题材绘画中有意的运用了平面化的处理方式。
黄菁在创作《三江侗乡系列》时大部分的处理空间的方式采用了平面化的处理方式。例如,在2010年入选“第十届全国水彩·粉画展”,并获优秀奖《金色侗寨》(图7),画面中没有对三江的侗寨进行深入细致的刻画,而是以几个大色块的组合形式,进行平面化的结构组合。画中用金黄色描绘出寨子简单造型,与周围的棕色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从而突出了视觉中心。相比黄菁的另外一幅作品,《侗寨之秋》(图8)描绘的是秋天侗寨的景色。画面中对远景的天、中景的山、近景的寨子和小路都归纳成大的块面,从而达到平面化的空间效果。整个画面统一笼罩在红褐色的氛围之下,从而营造了画面秋意浓浓的视觉效果。总之,黄菁的绘画作品具有造型单纯化、色彩装饰化、空间平面化的特点。他把广西的自然民族风情变成富有意味的绘画形式,又带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
(三)真意流露——谢森
漓江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谢森也是善于表现广西地域性特点的画家。谢森是较早地意识到广西地域特点的画家,在他的作品《夕阳》的草图笔记中,他曾写道:“亚热带色彩……主观性、神秘性……”可知,那时候的谢森已经意识到了广西地处亚热带地域的特殊性。
1.光影的迷恋
光影的表现始终在谢森的风景作品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他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围绕着这条主线所进行的。对光影的追求可以追溯到1987年《远雷》,在遥远的天边出现了一道忽明忽暗的白光,似乎是远处的雷带来的闪电。而妇女身后的山脉在这神秘的白光下,明暗交错。整幅画面有着因光照产生的斑驳感。1992年的《绿溪》则更为明确强调光影的表现。在作品中,无论是水还是石头,都撒着光斑,作者通过在水中所呈现的斑驳景象来表现光的本质特点。通过对不同題材的尝试,谢森创作了一系列山的作品,有早晨的中午的傍晚的,类似当年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画草垛的实验性。直到2002年,谢森的作品主要的特点就是大量阴影的使用,他利用此来打破原有的常规形象,使之产生半荒诞的新形象,达到与写实不一样的效果。利用光和影的特殊重组来塑造其虚实关系,以此来增加画面的丰富和艺术感染力。
在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对画面的探索中,谢森发现广西这片土地中,光是最魅人的地方,是最动人心弦之处。在2004年以广西盛产的甘蔗当研究题材来表现南方的光影。在2004年创作的《收获甘蔗》(图9)画中描绘了几个在甘蔗田间劳作的农妇正在收获甘蔗的场景。画面中由于受阳光直接照射的影响而出现斑驳的光影,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高明度色调,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景象。画中点状和线状的笔触运用使画面充满了节奏感,有力的表达了前后的疏密关系。在2007年谢森又对这一题材进行了深入创作,与之前作品不同的是,这次的作品要比之前的更深入,色彩更加的绚丽。例如《蔗田农妇》(图10)这张作品中谢森同样是描绘了几个农妇在田地劳作的场景,画中从远处的甘蔗地到近处的人物谢森都进行了详细地刻画,人物的动态也形态各异。由于受亚热带气候的影响,阳光热辣,整个画面笼罩在金黄色的色调下,阳光直接照射在人脸上形成的光斑给观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阳光洒照在蔗田里并没有形成强烈的明暗阴影对比,谢森以淡雅明亮色调突出农民收获时节心情愉悦的场景。
2.故土的怀念
谢森对广西这片土地有着深厚怀恋的感情。在早期的绘画创作中同大多数画家一样选择少数民族题材。他笔下的少数民族或多或少地带有人文主义思想,例如《苗山十月》是他这个时期比较重要的作品,画面所展示的是动乱过后的复苏,贫瘠的土地开始恢复生机的景象,他对土地的感情对人民的感情都寄托在画面中。谢森的作品始终情系八桂山河的人与自然,期间渐有演变。
谢森在教学与创作中都不断强调绘画一定尊重自己的感受,对现实的思考和关注促使他的绘画题材也有所转变。2008年汶川地震后,四川许多美好的景物遭到破坏,引发他对美好自然风景的深思。原本自然赋予人类的美是那么纯真,生机盎然。人力难阻的自然灾害如洪水般涌来,破坏它的美、它的意境。那一时段,借四川风景受损而观桂林山水,对受伤的风景颇为敏感。谢森过去画人画景,大多抒情,抒发劳动之美,抒发人情之美。而广西多山,且为喀斯特地型。在天灾人祸的频频破坏下,原有的青山绿水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死亡的灰色。这一时期的谢森的画面中多是用红色来描绘自然风景,象征其遭到破坏后触目惊心的流血场面。例如,在2008年创作的《受伤的风景》系列(图11,图12),画中描绘了广西特有的喀斯特地貌下的秀丽壮观的山峰。由于长时间遭受到人工的开采,暴露出了山体内部的颜色和结构。画中用有力块状的笔触描绘了山体被机械开发后留下的受伤的痕迹。画中肆意流淌的油渍仿佛是这座山峰在哭泣。从画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自然风景的开发破坏感到惋惜、无奈的内心感受。总之,真诚的艺术家是不需要伪装的,谢森的绘画以具象写实的表现手法向人们诉说着他对自然、故土的深切热爱之情。
四、漓江画派的风景油画的发展及启示
近年来广西风景油画取得了不少成就,特别是“漓江画派”的油画家创作群体不断创作出具有广西地域审美特点的作品,将广西风景油画推向了全国,为广西经济的开发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由国内的各项展览中可以看出,表现广西地域性题材的风景油画层出不穷,广西风景油画家寻求个性语言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创作重点开始集中在地域性题材的风景画上,并逐渐在全国油画中崭露头角。
通过在对张冬峰、黄菁、谢森为代表的广西风景油画作品分析研究,要创作出真正有中国意蕴的当代风景油画,笔者认为要具备两个前提:第一,油画创作应结合地域特点来表现。艺术作品是创作者对人类社会实践认知的表现形式之一,各个民族、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人文资源都是独一无二的,地域文化往往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的地域文化发展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代表性,对于民族文化的发掘与表现更具研究意义。第二,油画创作应拓宽其绘画表现形式。在材料、表现手法等方面不应局限,近年来,各行各界讲求跨界碰撞、融合,在油画创作中更应不拘一格,不形于一态。这要求画家们在对西方艺术的形式语言要有相当的认识,更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深入地了解。只有深度挖掘中国本质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元素,坚持西为中用的创作理念,才能创作出真正打动人心、引人深思的优秀作品。启迪年轻一代的艺术家真正做到学贯中西,学以致用。
结语
在油画民族化的背景下,油画创作语言已经出现中西文化交融的发展趋向。以地域性资源来进行创作已经是油画家们的创作灵感的主要来源。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继承已经是当下人们所面对的重要问题。对于艺术工作者来说,如何利用艺术家敏锐的观察力和绘画表现力来抒发自己的民族情感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对广西油画风景的发展分析,得出广西油画的发展要立足于广西地域性特点、民族文化特点,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具有中国意蕴的当代风景油画。
参考文献:
[1]谢璞骅.论漓江画派的源流和艺术风格[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6(03).
[2]丹纳.艺术哲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3]张冬峰.冬峰油画[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0.
[4]蒋跃.绘画构图学[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