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坛风云变幻 重在提升自身
2018-12-07袁雪婧
袁雪婧
时隔一年重返国际赛场,面对全新的级别和对手。出征阿什哈巴德举重世锦赛前,中国举重队上下多少有些忐忑。曾经的霸主能否再立潮头?
结果一目了然。男女共20个级别,每个级别有抓举、挺举、总成绩3枚金牌,中国举重队在14个级别里拿下20金、23银、10铜,其中总成绩金牌7枚。而且,20名参赛队员每人都收获奖牌,这在中国举重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更令国际举坛吃惊的是级别更改后,中国举重依然能掀起破纪录狂潮。中国队共有6人创造12项世界纪录,其中包括5项总成绩世界纪录;13人28次打破25项世界纪录。其中12人12次打破12项总成绩世界纪录,11人16次打破13项单项世界纪录。
在级别大变脸,竞争形势风云变幻的背景下,中国举重依靠深厚的底蕴和过硬的实力,我自岿然不动,屹立于世界之巅。
级别调整 颠覆时代和格局的巨变
举重级别的变化影响有大?
世界顶级水平举重选手常年按照固定级别的要求训练和比赛,他们的体重和极限成绩起伏非常小。以旧级别的世界纪录为例,男子56、62、69和77公斤级的总成绩世界纪录都是中国选手保持的,分别是龙清泉的307公斤、谌利军的333公斤、廖辉的359公斤、吕小军的380公斤,体重级别与总成绩之间的规律递增非常明显。级别改革后,这几个级别变成了61、67、73、81公斤级。原本体重处在两个旧级别中间的运动员是最幸运的,他们可以迅速而轻松地适应级别的变化。
这在本次阿什哈巴德世锦赛上也得到了印证,最明显的是印尼选手伊拉万的崛起。这位29岁的老将早在10年前北京奥运会上就获得56公斤级第三名,随后升至62公斤级,在伦敦和里约奥运会上分获铜牌和银牌,总成绩一直在310公斤上下。他在62公斤级虽然成绩也不错,但很难与总成绩稳定在320公斤左右的中国选手竞争。级别调整后,伊拉万的春天来了。他轻松降到61公斤级,与许多从56公斤级升上来的选手竞争,占到很大优势。在阿什哈巴德,伊拉万的总成绩达到317公斤,战胜中国选手李发彬和秦福林,拿下61公斤级冠军。这个重量虽然是他国际比赛最好成绩,但在伦敦奥运会时就举起过。他能夺冠更多是因为不需要在新旧级别转换上花费时间。
相比男子小级别,中国女子举重传统优势的两个小级别受到更大的冲击。本次世锦赛49和55公斤级总成绩冠军被泰国选手包揽,这两个级别中国队都派了双保险出战,但一个也没保住。
对比旧级别48和53公斤级,虽然新级别只增加了1至2公斤,但对原本体重就不大的中国女选手来说,还是削弱了优势。大部分中国女选手时常处于不足参赛级别体重上限的状态,侯志慧、蒋惠花、黎雅君、张宛琼原先参加48和53公斤级比赛根本不需要降体重,如果新级别调整成47和52公斤级,她们就会变得非常强势,但新级别为49和55公斤级,需要她们持续增加体重并提高训练和比赛成绩,才能确保竞争力。
级别调整带来世界举重格局的一系列变化。在伦敦和里约奥运周期,原本强势的朝鲜、哈萨克斯坦等亚洲队伍实力被削弱,欧洲的俄罗斯、亚美尼亚、格鲁吉亚等正在复苏,以埃及为首的新兴力量上升很快。男子中小级别仍是亚洲的天下,中国仍保持一定优势,但也受到朝鲜、印尼等国选手的强劲挑战。男子大级别是伊朗、中国对抗俄罗斯和东欧选手。女子方面,泰国强势崛起,取代中国多年来在小级别的优势。中國选手在中大级别收复失地,未来大级别仍将是中国、朝鲜与俄罗斯和东欧选手角力的舞台。
中国举重 最高成功率的世锦赛之旅
阿什哈巴德举重世锦赛共有来自88个国家和地区的604名运动员参赛,中国队派出男女共20人参加14个级别的角逐,获得53枚奖牌,高居各队之首。这是中国举重队世锦赛参赛历史上成功率最高的一次,20名选手有6人实现了6次试举全部成功,其他选手也保持了至少4次试举成功。
男子前四个奥运级别61、67、73和81公斤级,中国队都选择派出双保险出战。不难看出,中小级别仍是中国男队的主战场。
61公斤级李发彬和秦福林虽然没有赢下印尼的伊拉万,但两位选手年轻就是资本,李发彬刚从56公斤级升上来,进步明显,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
67公斤级谌利军和黄闽豪打了漂亮的翻身仗。9月全国冠军赛上,两人分别在抓举、挺举“砸锅”,遭遇没有总成绩的尴尬。经过近期扎实的训练,他们很快适应了新级别带来的挑战,谌利军以332公斤打破了该级别总成绩的世界纪录。这个成绩比他此前保持的62公斤级世界纪录还少1公斤,未来有望不断刷新这个纪录。
石智勇让73公斤级三项世界纪录写上同一个名字,抓举164公斤,挺举196公斤,总成绩360公斤,把对手远远甩开,成了中国男队东京奥运周期优势最稳固的级别。
81公斤级依靠34岁老将吕小军的镇守,他以总成绩374公斤刷新世界纪录,比自己保持的原77公斤级世界纪录380公斤还有一定差距,原因是一年多来一直处在半休整状态,还没有恢复到以往最好的训练水平。小将李大银第一次参加世锦赛就成为世界冠军,他以204公斤的成绩拿到81 公斤级挺举金牌。
中国男队继续在大级别寻求突破,取得了奇效,收获了信心。田濤在96公斤级虽然拿到3枚银牌,却收获了堪比夺冠的信心和好评。抓举181公斤、挺举226公斤的成绩大幅提升了自己的最好成绩,挺举第三把勇敢冲击236公斤,给了伊朗的奥运冠军莫拉蒂足够震慑。田涛连升两个级别,没有失去竞争力,作为原85公斤级选手,仅用两个月就能与原94公斤级对手巅峰对决,让人看到未来的很大潜力和成长空间。
目前,世界举坛处在新旧级别的交替适应期,必须做好体重和训练能力的有效转化。
杨哲在109公斤级比赛中同样令人惊喜,虽然与最终夺冠的亚美尼亚选手在总成绩上仍有较大差距,但他抓举表现出拼搏精神,使中国队时隔20年再夺大级别世锦赛金牌。
女子方面,中国选手侯志慧、蒋惠花、黎雅君、张宛琼包揽了49和55公斤级总成绩亚军和季军。她们的实力因级别改变有所削弱,泰国选手的上升速度已引起重视,这两个级别中国选手必须大幅提升训练水平,奋起直追。
59公斤级陈桂明第一次参加世锦赛就表现不俗,133公斤刷新挺举世界纪录,与总成绩夺冠的中国台北名将郭婞淳差距不大。陈桂明的先天力量优势使她在挺举上潜力非常大,这个级别中国女将未来有一战之力。
奥运冠军邓薇的强势让64公斤级成为东京奥运周期中国女队最稳定的冲金点,抓举112公斤、挺举140公斤、总成绩252公斤,连刷三项世界纪录,领先第二名多达13公斤。
71公斤级是中国举重队本次世锦赛参加的唯一非奥级别,首登世锦赛的张旺丽挺举连续两次试举打破世界纪录,也因此两次创造新的总成绩世界纪录,抓举115公斤、挺举152公斤的成绩放到76甚至87公斤级,都有足够的竞争力。
汪周雨和敖辉都是第一次参加世锦赛,两人在76和87公斤级夺冠的表现足够出色,但是270公斤和268公斤的夺冠总成绩,不能确保在东京奥运周期里始终具备足够的竞争力,需要继续提升训练能力。
87公斤以上级奥运冠军孟苏平遭遇老对手俄罗斯名将卡什丽娜,两人频频挑战和刷新世界纪录。孟苏平在挺举第二把举起184公斤,创造世界纪录。虽然最后她还是输给卡什丽娜3公斤,但在大级别上这是非常微弱的差距,未来的较量势必更精彩。
不破不立 创新求变才能大步前进
虽然在阿什哈巴德世锦赛的表现足够亮眼,中国举重队仍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对一些主要对手的估计偏于保守,特别是女子中小级别和男子小级别。
在本次世锦赛备战过程中,队伍按照过去的传统推论来估计实施新级别后的对手水平,以为对手的实力不会有大的上升。结果发现,即便是级别更改只出现一两公斤体重差距,很多国外选手竟能带来很大的冲击。另外,中国队拿了冠军的级别有很多强有力的对手,需要高度重视。一些比赛中国队赢在赛前准备比较精细、战术比较得当,并不表明对手的实力逊色。对比级别更改前后中国选手的比赛成绩就能发现,只有个别选手在新级别超过了旧级别的最好成绩,这在未来的竞争中不足以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要巩固甚至扩大优势,不能满足现状,必须在训练理念、模式、方法、手段上创新,个别级别要有颠覆性的思维方式,有不破不立的勇气和魄力。目前,世界举坛处在新旧级别的交替适应期,必须做好体重和训练能力的有效转化。
向来只听说减肥不易,增肥也难吗?和通常的观念不同,随着级别调整,增加体重后,成绩必须同步甚至超量增长,才能具备足够竞争力。吃上去的体重对运动员增长实力和成绩没有多少帮助,高水平举重选手需要通过训练和科学的营养搭配,把体重练上去,而不是吃上去,这样的体重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实力、技术、力量。距离东京奥运会不到两年时间,中国举重需要更精心谋划、设计训练和比赛,积累2020年打一场大胜仗的信心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