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十年,四十人

2018-12-07杨侠王宇菁王志刚袁子健

中国名牌 2018年11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

杨侠 王宇菁 王志刚 袁子健

《中国名牌》:从实践看,怎样更好地实现品牌引领消费升级的作用?

梅松:老百姓消费有从众心理,这是消费者自发带来的一种效应,而通过品牌战略来引领消费,这个层次更高。比如北京文化消费季,要在一年中集中引领消费,就是一种品牌作用。还有通过节庆集中引领消费,也起到很好的效果。北京电影节今年引进50多部刚刚上映的电影,结果一票难求,好多挺“艺术”的电影,大家还是喜欢看。

通过文化部的调查,我们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其他城市的百姓到北京最喜欢逛的地方是哪里?没想到排在第一位的是“喜欢到国家级的博物馆”,还有想到北京看一场最高等的演出,比如说去人艺看《茶馆》,这就是品牌效应。到北京光吃烤鸭不行,还要有精神大餐。过去“不到长城非好汉”,现在还要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到国家大剧院或人艺看场演出,这才是到北京,不虚此行。这是过去没有的。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既要想到北京人民的需求,还要想着全国人民的需求,现在还得想着全球的游客,否则就不是一个国际交往中心。还有一个问卷调查发现,老百姓更希望在书店环境看书。这几年政府支持实体书店发展,打造了一批24小时书店。这恰是地方政府要做的事,通过品牌打造引领推动消费的提升。

《中国名牌》:您认为文创领域的跨界融合怎样能更好地提升品牌价值?

梅松: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与农业融合、文化与金融融合,这种“文化+”比比皆是,还有“互联网+文化”,这种发展都是过去没有的。有人把美国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中国网络文学,并称为当代四大文化现象。中国网络文学经历了十几年发展,据统计,目前网络文学作品有7000多万部。美国170多家网站主动传播翻译中国网络文学作品。中国文化作品的版权输出,通过互联网平台及时跨越时空传播出去,这在过去是没有的。所以这是典型的跨界融合。还有,抖音现象风靡全球,现在好多国家城市用抖音技术来传播城市形象品牌,而且收效非常好,成本还很低。这种跨界融合对未来品牌打造开辟了新的天地和领域,就看你怎么学会它,怎么用它。当然主流媒体报纸、杂志、电视台还是很重要的,但新的媒体也要用起来,尤其是不能离开互联网。

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谁是最该被致敬与铭记的人?毫无疑问,首当其冲的应是伟大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而回顾这40年的历程,我们最想关注的其实是身处各行各业中的人的故事,他们或为平凡一員,或为行业翘楚,他们不止代表他们自己,甚至代表着一类人的群体塑像。

所以,在精心草拟“改革开放40年40人”这份名单,并多方征求专家意见的时候,我们希望它能够体现《中国名牌》的独特视角与人文关怀,既是有品牌的,又是有情怀的;既体现了从小家到大家、到国家的一种大爱,又充满着创新、包容、奋进的中国力量。

于是,我们看到了那些为国争光、创时代之先河、将毕生精力投身科研且朴素低调的科技工作者;看到了谦虚谨慎、时刻保有敏锐的危机感、又勇于开拓创新的企业家群体;看到了保家卫国、在危急时刻往往率先挺身而出、不惜牺牲生命的人民子弟兵;也看到了改革开放进程中为城市建设做出不可忽视的特殊贡献的特殊群体——农民工;看懂了像张海迪这样的人为什么被称作“八十年代的活雷锋”;看懂了中国女排为什么能够代代奋力拼搏、勇创佳绩,成为中国体育精神的代名词;看懂了莫言的执拗与豁达、路遥的现实和理想、屠呦呦的隐忍与奉献;也看懂了身处时代中的每一个鲜活的你,所做出的的无悔选择与不懈努力。

或许,这份名单并不如想象中完美,行业故事也不像期盼中那般详实,但我们要真心感谢改革开放四十年中的每一个人,是因为有了每一个人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付出,才铸就时代之精魂,唱响时代之赞歌,流芳百世,永励后来人。

而这样一些人物故事,也正是新时代的我们,要传承和大力颂扬的,是讲好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的必然之选,也是《中国名牌》与时代同行、记录与诠释时代标杆、树立时代典范的倾力之作。

严宏昌

率先打破 大锅饭 的 村里人

他曾为了活命与家人“扒”上火车到外地讨饭,他曾为身无立锥之地而痛苦难耐,他也曾因为几个馒头而痛哭流涕。40年前,“尊严”这个词电光火石般地击中了初中文化的他,他开始在生活的阵痛中站立而起,用一种不破不立的士气开始了一个村庄里“砸破大锅饭”的改革。

读书不多,但严宏昌却有“宁可饿死”的书生意气。他不服命运、叫板生活,成为全国第一个在自己家里自生炉火的人。

1978年,他带领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生产队的18户农民“贴着身家性命”签订了一份“生死契约”,所有人在契约上签字画押,一个个红手印从一张小纸片开始红遍整个中国。这一年,小岗村农民不再一起出工、一起收工、一起吃饭。严宏昌成为这场“大包干”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发起者与领头人,他的这一举动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一介布衣,用智慧与勇气在生活的田野里破土重生。不为名、不为利,只是简简单单一个朴素的生活的热望,将严宏昌与这个国家千万人的命运相连,他们精神的内核里有一个共同的基因,叫做希望。

严宏昌用“小岗变法”让村里人从贫困的边缘脱身而出,于是,人们记住了他。

胡福明

一位时代 瞭望者

在40年前,他用一篇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他用饱含哲学气质的思辨,点亮一炷光火,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在这光明中探出了自己的第一步。

他曾是新中国时代的“望者”,又一头扎进哲学的世界,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辨中沉浸。带着一股“赴死”的勇气,他从精神的禁锢中逃离,一边推开理想世界的大门,一边奋笔疾书地写下时代的最强音。自此,这位深居“象牙塔”的高校教师不再沉默,一支笔一个天下,开始在改革开放的风浪里吹起号角,一瞬间,一个人的勇气变成一群人的执着,唤醒一批又一批的弄潮儿。

他评价自己是“温和的激进派”,因为他敏锐又不由自主地刨根问底,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字里行间,他用一支笔诠释着自己的性格——“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黎明之初,他用坚定与执着的信念播种希望,让所有人开始若隐若现地嗅到春天的气息,看到中国未来若隐若现的光影。

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

他,被誉为“当代神农”“饥荒的终结者”“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但他更是一名耕耘者。他的杰出成就不单单只属于中国,还影响了整个世界。

作为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袁隆平几乎将自己的全部都投入到了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上。他让13亿中国人吃饱饭,并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他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聘请为国际上发展杂交水稻的首席顾问,30次赴國际水稻所开展合作研究和技术交流,10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菲律宾、孟加拉等国指导发展杂交水稻。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先后在境内外举办了50余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培训了来自40多个发展中国家约2000名政府官员和农技专家。

2017年9月28号,袁隆平领衔的技术团队培育出的高产海水稻试种成功。86岁的袁隆平再创世界奇迹,让中国再一次站在世界前列!他让“沧海”变成“桑田”,仅以中国可用来种植海水稻的盐碱地2亿多亩计算,即使亩产200-300公斤,也可增产粮食数百亿公斤,多养活约2亿人。

在一段关于成为院士后有何感受的访谈中,袁隆平说:“只要能让人民吃得饱,我便心满意足。”

屠呦呦

挽救数百万疟疾患者生命的 诺奖 获得者

她,历尽艰辛,提炼、提纯青蒿素;她,甘于奉献、淡泊名利。

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在2015年的高光时刻,并非偶然,而是源自数十年坚守医药科研岗位的执着。

早在2011年,屠呦呦便获得拉斯克奖,那时起她就被认为是最接近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2015年,她不负众望,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中国现代科学走向世界的路上树立了一块里程碑。

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对发现青蒿素以及对它的有效提纯做出先驱性贡献,正是这一了不起的成就挽救了非洲及东南亚等地至少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

在40多年前相对简陋的科研条件下,能够作出如此重要的原创突破,本就不是易事,40多年来,人才的积累厚度、科研条件的优越程度、全球交流合作的深度广度,以及对创新的热爱程度,都在不断水涨船高。

2018年,屠呦呦在摘取诺奖短短两年的时光后,再度率领团队一鸣惊人,发表15篇科研论文,发现双氢青蒿素对医治红斑狼疮的独特效果,和青蒿素在治疗肿瘤、白血病、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硬化、变态反应性疾病等方面的效果。千千万万被病魔缠身的人再获“福音”。中国的医疗科技正在健康中国的大道上阔步向前。

杨利伟

登上太空的中国航天第一人

从来没有一次飞行,像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那样牵动着亿万人的心。作为首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杨利伟的名字,将被永远铭记。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坐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备把人独立送上太空的国家。

在普通人看来,太空是神奇而美妙的,但是对于要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来说,太空不仅神奇美妙,而且是残酷的。这里没有重力,没有氧气,没有水,没有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要素。而为了进入太空,航天员要在密闭狭小的飞船里经历超重、失重相互交替的过程。要克服这些障碍,除飞船必须具备适合人生存的条件外,航天员必须进行航天环境适应、任务模拟、救生与生存等专门训练。

1998年1月,杨利伟和其它13位空军优秀飞行员一起,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在北京航天员训练中心,杨利伟开始了航天员艰苦的训练生涯。在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准备阶段,经专家组无记名投票,杨利伟以其优秀的训练成绩和综合素质,被选入3人首飞梯队,并被确定为首席人选。

正因为杨利伟对飞船飞行程序和操作程序烂熟于心,在神舟五号21小时23分钟的飞天之旅中,他的全部操作没有出现一次失误。飞船总设计师高度评价杨利伟的太空飞行:“不是一般的成功,而是非常成功;不是一般的完美,而是特别完美。”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由此实现零的突破,愈加朝气蓬勃。

钟南山

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 抗非英雄

他的名字与名山仙岳同音,在2003年非典肆虐的危急时刻,有如定心针,让患者和彷徨的人群看到了希望。

2003年,作为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在SARS(中国大陆地区民间通称为“非典型肺炎”)猖獗的非常时期,钟南山不但始终在医疗最前线救死扶伤,还积极奔赴各疫区指导医疗工作,倡导与国际卫生组织之间的密切合作,因功勋卓著,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时被广东省荣记特等功,被广州市授予“抗非英雄”称号。2004年,钟南山还被评为“感动中国2003年度”十大人物之一。

非典带给人们的记忆是惨痛而深刻的,特别是这种突如其来的大规模传染性疾病往往容易产生许多未知的恐惧,在那特殊时刻,白衣天使们挺身而出,不惧生命威胁展现出职业素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无愧是最美的人。钟南山代表了一批坚持真理和理想并为之奋斗终生的当代医学工作者,并在时代需要他们的时刻挺身而出,表现出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钟南山在抗击非典斗争中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是智慧而刚毅的;面对同事和病人,他是博爱和仁厚的;而当面对自身的错误时,他同样是勇敢的。2016年12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钟南山就引用未经严格证实的数据——“每年210万儿童死于豪华装修”,向公众致歉。这种勇于否定自我的精神,依然值得学习。

孙家栋

开启中国人 奔月 之旅的 飞天之父

他,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他,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总工程师,他,更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他与中国航天事业一生结缘,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一切从国家的需要出发。他领导下所发射的卫星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为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航天事业发展倾尽心力。他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亲历者、参与者和领导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孙家栋将代表中国的声音送入太空,拉开了中国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一句“深空探测的第一步,一定要到月球去”,孙家栋开始中国人的“奔月”之旅。2007年,嫦娥一号发射升空,他再一次实现了中华民族九天揽月的梦想。

他曾是留学苏联数年的“状元郎”,如今又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航天史上最亮的一颗“星”,在同行眼里,他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性格,但他又能容千家言,举重若轻。

在孙家栋的心中,永远留存着一腔炙热的家国情怀,“国家需要,我就去做”是他一生的注解。

南仁东

中国 天眼 奠基人

他,矢志不渝筑大国重器;他,是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时代楷模;他带领团队集中突破、打造的“中国天眼”FAST工程,是我国天文学发展的窗口,也为中国在这个领域创造了领先世界的机会。

自1994年项目预研究到2016年建成,作为FAST工程团队的带头人,南仁东坚持了22年。他带领团队建成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第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并在射电天文研究领域、国家重大需求、国际合作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2016年9月25日,FAST工程落成启用之日,南仁东罹患肺癌,身体已不适合舟车劳顿,却仍然亲赴现场见证项目落成。从那天起,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喀斯特洼坑中,FAST开始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

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全面负责FAST的选址、预研究、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他负责编订FAST科学目标,全面指导FAST工程建设,并主持攻克了索疲劳、动光缆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最终建成这座约30个足球场大小的高灵敏度巨型射电望远镜。

2017年9月15日,南仁东因病去世。一年后的2018年10月15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宣布,1998年9月25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79694”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同日,由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创作捐赠的“时代楷模”南仁东塑像在FAST工程现场落成。从此,在星空和地面两个维度,这位“中国天眼”的发起者和奠基人,永远被人们铭记。

江平

人权与法治意识觉醒的推动者

他只在1988年到1990年间当了中国政法大学两年的校长,却被一直尊称为“校长”;他桃李满天下,更被视作法治精神的“代言人”;他主持制定的《民法通则》等一系列重要法律,步步扎实推动中国法治的进程。

1978年,北京政法学院复校,在文革中饱受磨难、失去一条腿的江平恢复了教职,开始执教生涯。有人说他是中国政法大学的精神符号,除了他自身的人格魅力,更多的可能是源自他一直坚持、坚守、推动的民主、法治、社会公平和正义理念。他的很多学生后来都成为法学界各领域的翘楚,却一直把他的言传身教铭记在心。

由江平主持制定的新中国第一部民事法律《民法通则》如同改革之初法制上的一声春雷。它的“中国特色”也很引人注意,“一部法律叫‘通则,不光在国内,在国际上都是少有的。”这部划时代意义法律首次肯定中国人的私权,被国外誉为“中国民事权利宣言”。后來他起草《行政诉讼法》、参与《宪法》修订、起草《物权法》,每一步都在中国法治化进程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华章。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法治观念得以逐步确立并深入人心,离不开一大批中国法学家为之的不懈努力。江平无疑是其中德高望重的代表。已然88岁高龄的他,仍然会为了不平之事奔走疾呼,为了保护公民的正当权益而积极建言。如果说有什么是江平一生最重视的,一个是真理,一个是自由。而这,恰恰是人权与法治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

张海迪

把光和热洒向人间的时代楷模

她,被誉为“当代保尔”和“80年代新雷锋”;她,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感染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她克服的困难和所取得的成绩,让很多身体健康的人都难以想象;她不仅是改革开放初期的道德楷模,时至今天仍然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她就是张海迪。

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无法上学,便在家中自学完成中学课程。她在病床上,用镜子反射来看书,以惊人的毅力学会了4国语言,并成功翻译了16本海外著作。她先后读完了多本医学书籍。学针灸时,为了体验针感,她在自己身上反复练习扎针。短短几年,她居然成了当地的一个年轻的“名医”,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宣传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的故事。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1983 年 5 月,中共中央发出《向张海迪同志学习的决定》。

1991 年,张海迪在做过癌症手术后,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正像她所说的“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询本身当作真正的幸福”,以克服自身障碍的精神为残疾人进入知识的海洋开拓了一条道路。

2018年9月16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张海迪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七届主席团主席。张海迪以自身的勇气证实着生命的力量,让人们看到了生命的广度和深度。

潘建伟

量子世界里的中国领跑者

他在量子领域的研究成果让世界瞩目,他和他的团队创造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世界首条千公里级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他不忘初心、力争国际一流,证明在1200多公里的尺度上,爱因斯坦都感到匪夷所思的“遥远地点间的诡异互动”依然存在;他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科研中坚力量的信心与实力,推动着世界科技前沿的进步。

2017年,“墨子号”量子卫星作为近年来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 结合“京沪干线”与“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天地链路,中国与奥地利首次成功实现洲际量子保密通信,为未来实现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迈出坚实的一步。

“我要在中国建一个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实验室。”这是1996年,时年26岁的潘建伟第一次拜见导师时就树立的远大理想。20多年来,潘建伟和他的团队一直为这个远大的理想而努力,先后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制备5光子、6光子、8光子、10光子量子纠缠态。他们的量子通信成果更是多次入选世界年度十大科技亮点、世界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世界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等。

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先导专项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隐形传态研究项目组主持人的潘建伟在学术上的追求永无止境。现年48岁、正年富力强的他,希望到自己60岁时,能检验量子物理的理论基础,并探索引力与时空的结构。这个更大的目标,将推动世界量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李小文

中国遥感研究领域的开拓者

他是成就卓著的“布鞋院士”,有人说他“仙风道骨”,有人说他“侠肝义胆”,也有人说他“潇洒随性”。他在去世前的最后一课还站着讲了两个小时,他是中国国内遥感地理科学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曾带着自己的梦想感动中国,震撼世界。

他说自己从来没用功念过书,从来没努力争取过什么,从来没有过多高的觉悟和志向。他说自己的人生是幸运的,但他不是弄潮儿,因为他“懒”得弄。他一生都在纯粹地活着,他有他的地理世界,他在自己热爱的研究领域快步疾风,却在身外的世界气定神闲。

作为中国地物光学遥感和热红外遥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路人,他曾承担多项国家“863”专项研究计划、NASA基础研究项目,更是国家“973”项目“地球表面时空多变要素的定量遥感理论及应用”的首席科学家。他创建了植被二向性反射Li-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让中国的地物光学遥感研究事业走向世界,成为国际光学研究领域的里程碑。

对于他的执着、专注与洒脱,他的学生有诗为证:“少年拔萃扬蜀中,名冠宇内享嘉荣。布履一生疏狂意,倚剑长醉笑西风。”

他在中国科技事业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大开大合,将一生奉献给挚爱的地理学;他见证了中国遥感技术从无到有的成长,亲历了中国科技由弱变强;他一生清贫,一生创造,传道、授业、解惑、钻研,因而受人尊敬,被人铭记。

王梦恕

敢说敢为、铁骨铮铮的 高铁院士

他力挺中国高铁建设,让中国高铁得以惊艳世界。

他曾有一句名言令无数国人为之自豪:希望有一天,其他国家的人一提到手表就想到瑞士;提到高铁,就会想到中国。

2018年9月20日,我国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因病离世,享年80岁。他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奉献给了祖国,让中国速度、中国高铁领跑全球的誓言成为现实,在逝世前夕最牵挂的仍是琼州海峡跨海隧道、渤海湾海底隧道、台湾海峡隧道等三大海峡隧道的建设。

因主持和参与中国高铁的研发建设工作,他生前屡次直言铁路体制弊端,经常在各种场合大声疾呼“要给子孙后代留下遗产,不要留下遗憾和灾难”,痛斥“不合理工期、不合理造价、不合理方案、不合理合同”工程的弊端,呼吁在工程建设中,坚定不移地按科学规律办事。

他始终站在国家的高度、人民的立场去思考问题,针砭时弊,直言敢谏;对待媒体记者,他也从不戒备拒绝;他的一生与高铁结缘,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高铁院士”。

在王梦恕身上,我们看到知识分子难能可贵的“铮铮铁骨”,更看到人文精神的脊梁。

人民子弟兵

保卫改革开放事业的钢铁长城

每到危险时刻,你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每当人民有需要,他们必然冲锋在前。他们是人民心中“最可爱的人”,也是人民最忠诚的依靠。

1998年,中国发生全流域特大型洪水。在抗洪抢险的关键时刻,是人民子弟兵用血肉之躯,扛过一次又一次险情,度过一次又一次难关;2008年汶川大地震,10万多名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以最快的速度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夜以继日地展开了大规模的生命大营救行动。正是以这些哪里有危难、哪里有需要,就会及时出现在哪里的人民子弟兵为骨干的救援大军,在这次罕见的抗震救灾过程中,为“死神”笼罩下的灾民送来了生命的曙光。

大興安岭大火、玉树地震、天津爆炸……一次次抢险救灾中,人民子弟兵可歌可泣的事迹令人难忘;海外撤侨、亚丁湾护航……人民子弟兵当仁不让,以生命与热血保卫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赢得国际赞誉。

那一个个面对危险奋不顾身的背影,是人民群众心中强有力的依靠。军民鱼水情也在一次次共渡难关中得到验证与升华。很多时候,“解放军”三个字就是生命的符号——在许多场合,甚至一个刚穿上军装的“子弟兵”就可以是一面旗帜,就能安定一方人心,就能带来一片希望。

他们,是改革开放事业和成果的忠诚捍卫者。

袁庚

蛇口模式 的创立者

他曾是中国人民抗日游击队的一员,他曾在激荡的战火岁月里指点江山,他也曾为中华独立吹起号角。当一切尘埃落定,他依旧一身锐气,吐旧纳新,创造着和平年代的中国传奇。

他被誉为“中国改革之星”,也被称作“中国改革开放实际运作第一人”,甚至有人说,他是改革开放最早的“操盘手”。他的人生裹挟着质疑与批评、骂名与挑战、压力与赞誉,他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跌宕起伏中站立,呐喊出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40年前,已是花甲之年的袁庚出任深圳蛇口工业区的掌门人,让蛇口成为“特区中的特区”,也让深圳成为名副其实的改革开放第一站。当所有人还在颤颤巍巍带着镣铐舞蹈时,他喊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带着曾是军人的睿智与勇气,他冲破一切计划经济的束缚,成就了蛇口改革。和平年代,他敢想敢试,勇于担当,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事业里不可忽略的领路人。他率先创办起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中外合资企业——中国南山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又第一个创办起中国大陆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他倡导成立中国大陆第一家企业合股兴办的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众多“第一次”之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洪流滚滚向前,这位老人并未淹没在岁月里,而是活在了人民心中。

龙永图

中国 复关入世 的操盘手代表

1995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这一年,关贸总协定摇身一变成为世界贸易组织,也是在这一年,中国正式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龙永图代表中国开始漫长的6年入世谈判。他见证了中国从复关到入世15年“长征”中的10年,飞往世贸组织日内瓦总部50多次,让中国在复关入世的道路上笑到最后。

他曾被外国友人亲切地称为“中国龙”;他亲历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艰难历程,也时刻感受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种种变化;他有一种信念、有一种责任、有一种使命感:融入世界,我们的改革就不可逆!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里,他曾告诉记者:不能让中国的改革开倒车!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他的身影仍活跃在国际的舞台上,他坚持不懈地致力于让博鳌亚洲论坛成为最活跃的国际经济论坛,成为全球研究亚洲问题最权威的智囊机构和高层次的对话平台。

他是中国经济迈向全球化的见证者,他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路途上为中国竖起一座里程碑,他睿智多学,曾让可容纳数千人的中山纪念堂挤满了人,他用尽半生代表中国在国际金融的舞台上穿行,被人们戏称为“空中飞人”。

他永远一副沉思者的面孔,用理性与睿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风浪里锐意前行,刺破“中国出口威胁论”的荒谬,开启了世界银行与博鳌亚洲论坛的长期合作。面对国际贸易摩擦,他挺身而出维护国家利益,呼吁拆除贸易摩擦中的“贸易篱笆”。他将中国的改革开放与世界相连,让中国认识世界,也让世界读懂中国。

何振梁

助力中国体育走向世界

何振梁以“阴差阳错”形容自己走上体育之路的原因,但也正是这样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认识到体育对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对民族感情的升华,以及体育如此独特的魅力,从此在体育之路发挥出人生的极限。他两次参加北京申办奥运会,两次担任申奥投票中方陈述人,他在国际奥委会的地位、威望和影响,他的经验和出色的语言能力,他在暮年所付出的巨大身心劳动,为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为新中国体育走向世界的推动人,他曾被外国体育刊物评为全世界最有影响的十大体育领导人之一。

改革开放后,以何振梁为代表的一批体育人,不仅肩负着为国争光的使命,也成为体育外交的践行者,为弘扬中国体育形象,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做出了诸多努力。特别是北京申奥的曲折、艰辛的历史进程,反映了以何振梁为代表的申奥人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处变不惊、灵活斗争的智慧以及发愤图强鞠躬尽瘁的“爱国心”。

2015年1月4日15:50,何振梁因病逝世,享年85岁。同日,国际奥委會主席巴赫要求国际奥委会为其降半旗3天,以此纪念其对体育事业的卓越贡献。而对于中国人来说,他谦和正直、渊博儒雅的品格和形象,也成为中国体育外交史上永恒的记忆。

中国女排

拼搏精神的代名词

从三连冠到五连冠,中国女排在排球这一比赛项目中创造了奇迹。女排精神也作为时代的主旋律,影响了几代人。

排球世界杯赛、世界排球锦标赛和奥运会中的排球赛是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三大排球比赛。1979年底,在中国恢复国际奥委会席位仅一个月之后,中国女排就夺得了亚锦赛冠军,成为“三大球”中第一个冲出亚洲的项目。

以袁伟民为教练、郎平为代表的中国女排,在球场上无惧伤痛的拼搏和坚持鼓舞了一代人。女排精神不仅成为了中国体育的一面旗帜,更成为整个民族锐意进取、昂首前进的精神动力。

在21世纪,女排精神仍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女排的姑娘们在赛场上奋力拼搏,是最美的铿锵玫瑰。她们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很好地诠释了“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遵法、团结友好、坚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郎平和新时代女排姑娘们在一场场国际大赛中,竭尽全力、永不放弃,对所有观者都是一种激励。

实际上,女排精神早已超出体育竞技范围。它号召全中华儿女为了民族腾飞、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女排精神”的广为传颂,其实就是在向国人和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崛起的信心和能力。

厉以宁

中国股份制改造第一人

作为师者,他用一生见证了中国经济的起步、阵痛与腾飞,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学者栋梁,成为如今中国金融市场中的中流砥柱。

他,是中国经济学界的泰斗,也是改革开放中中国市场经济的拓路人。在人们心中,他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厉股份”。

他是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他提出的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理论让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从“摸着石头过河”迈向坚定的市场开放之路。

改革开放之初,他主持起草了中国第一部《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见证了中国证券金融业从无到有,从阵痛到成熟的历程。谈到中国改革思路时,所有人都在迷茫,左手是“放开价格”,右手是“产权改革”,举棋不定。厉以宁的一句“中国改革的失败可能是由于价格改革的失败,中国改革的成功必须取决于产权改革的成功”掷地有声,四两拨千斤,让所有人大梦初醒,自此,中国企业迎来春天。

他用尽一生与中国一起在改革开放的金融事业中跌宕沉浮,而与他一起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的,还有曾在中国股市一片黯淡之时擦亮“火柴”的吴敬琏。如今,这些两鬓斑白的老者依旧在中国经济改革的路途中砥砺前行,历史车轮在滚滚向前,也在铭记。

林毅夫

既懂大陆、又懂台湾的经济学家

39年前,他游过台湾海峡,改变了自己的一生,更因为舍小我、成大我,展现出不一样的家国情怀。

林毅夫出生于台湾宜兰一个贫寒的家庭,父亲给他取名“林正义”,是希望他长大后为人正直。从军后,因为表现优异,他成为金门马山连连长。令人意外的是,这位“明星连长”偷偷买了台半导体收音机,每当夜深人静时,悄悄收听大陆电台。那时,与金门隔海相望的大陆,开始在深圳、珠海、汕头与厦门成立“经济特区”,正酝酿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我想让中国富强,但是绝大部分中国人都住在中国大陆;所以,如果我到大陆,可以有更大的贡献。”于是,1979年5月的一天,他突然“失踪”了。而1980年,北京大学经济系多了一位名为林毅夫的学生。

林毅夫说:“台湾回归大陆是早晚的事,那时,既需要懂大陆经济的人,又需要懂台湾经济的人,我想成为第一个这样的人。”他也是这样做的,他于1982年前往美国攻读博士后,几年后,他的毕业论文《中国的农村改革:理论与实证》被誉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顶着“改革开放后第一位回国的经济学博士”的头衔,林毅夫放弃为官,选择了做学者。他与志同道合的易纲、张维迎一起成立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

2008年至2012年,林毅夫出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也是世行史上首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首席经济学家。

鲁冠球

铁匠铺走出一代浙商

从一个铁匠铺掌柜到30多年后的萬向老总,每年拥有数百亿元营业额,他被誉为民营企业老总中的“不倒翁”;他谦虚谨慎,务实低调,与时俱进,带领万向始终处于潮流之巅,并以如影随形的危机感、胜败亦然的平常心、刻苦谦卑的学习态度和几十年如一日的持之以恒,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企业家中的代表人物,也是浙商翘楚。

1979年,鲁冠球看到《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国民经济要发展,交通运输是关键》。他判断中国将大力发展汽车业,于是决定砍掉其他项目,专攻万向节。万向节是汽车传动轴和驱动轴的连接器,像一个十字架,大的长度近一尺,小的长不过一手指,4个头的横断面平光如镜子,磨掉一根头发粗细的1/6就得换新的。鲁冠球梦想造轿车,但他事业起步是从汽车底部这个不起眼的零件开始的。1983年3月,鲁冠球为了获得自主创业、自主经营的权力,以自家自留地里价值2万多元的苗木作抵押,承包了厂子。随后,万向成为第一家上市的乡镇企业,第一家进入国务院试点企业集团的乡镇企业,第一家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的乡镇企业,第一家产品进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配套生产的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商。

1994年,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万向美国公司在美国注册成立。鲁冠球带领万向集团叩开了通用公司之门,为其走向世界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一步。

任正非

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的先行者

他和他所创立的华为,已经成为中国品牌赢得全球认可的重要代表,他也因独到的管理理念、手段和经营业绩,成为众多民族企业争相学习的榜样。

1991年9月,华为租下了深圳宝安县蚝业村工业大厦三楼作为研制程控交换机的场所,50多名年轻员工跟随任正非来到这栋破旧的厂房中,开始了他们充满艰险和未知的创业之路。任正非43岁才开始创业,不惑之年始见春,一手把自己的公司变成了震惊世界的科技王国,同时创立了开中国企业先河的“企业治理大法”。在判断企业市场时又极具预见性,在企业繁花似锦的时候却说这很可能是企业的“寒冬”。在当代中国,任正非被认为是真正的商业思想家,而时代周刊则评价任正非是“一个为了观念而战斗的硬汉。”

这样的判断源自华为一次次的创新尝试,源自华为在手机等终端消费领域与国际知名品牌一次次硬碰硬的交锋,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当然,也不能忽视华为对人才战略的重视,对自主创新、打造百年常青树的渴望。在高薪、高福利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华为的不墨守成规,让团队里的人都能有尊严地工作、生活,或许这些不是任正非创立华为的初衷,却正在成为一个具备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企业的标配,是企业品牌国际化的另一个体现。

柳传志

让国产电脑走向世界

他,数十年致力于高科技产业化的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化道路。他,让联想集团的技术实力和市场份额都跻身世界同行的前列,证明了中国企业的能力。

他还积极推动中国高科技产业化事业的发展,通过和中国科学院一起创办“联想之星”项目,在投资业务中复制和输出联想的经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帮助更多中国的科技企业实现更大的发展。

在他的领导下,联想高举民族计算机产业大旗,立足中国本土,不断研究摸索行业规律,在与国外强手的竞争中一举胜出,不仅确立了在中国市场的领先地位,而且带动了一大批民族IT企业的发展。联想集团通过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走出国门,成为全球领先的电脑公司之一,也为中国企业实现国际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公司管理方面,他带领联想成功实施了企业的股份制改造,通过卓有远见和创造性的设计以及稳健的分步实施,逐步建立起更加规范、也更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治理结构,为联想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充分调动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他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在联想打造出了一支出色的人才队伍,使企业不断保持旺盛的发展后劲;他还从长期的企业管理实践中探索出了以“管理三要素”为核心的一整套具有联想特色的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形成了联想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创业家

时代的强者

改革开放40年,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出身平民,但总能敏锐把握时机,白手起家,顽强拼搏,甚至屡败屡战,最终声名鹊起,成为时代的强者。他们创办的企业,也成为民营经济的优秀代表,成为搞活市场经济的重要生力军,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

车建新,20岁时从一个农村的小木匠开始创业,用三十年实现了一亿倍的价值创造,深耕并创新了一个行业,一步一步让红星美凯龙成为中国家居装饰及家具商场的龙头品牌,并继续投身更大的国际化整合;扬子江药业董事长徐镜人,起步于六间平房、几口大缸、几台简易设备,在30多年的风雨中不仅扭亏为盈,还成就一家能靠不兼并、不负债、不上市做到销售额700亿元的知名品牌;鲁花集团前董事长孙孟全30年前被任命为山东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县物资站站长前,物资站只有五六人、平房四间,并且连年亏损,他迎难而上,创出了后来知名的“5S純物理压榨工艺”,让鲁花花生油成为市场上的明星产品……

改革开放40年,这群脚踏实地的创业家的故事,与改革开放大潮相融相生。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创业精神,不仅汇集成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也成为40年改革开放事业的生动缩影!

年广九

历久弥新的 中国第一商贩

从走街串巷到摆起卖瓜子的固定摊位,再到3780家遍布全国的连锁店铺——他是中国改革开放个体经济的发展的一个缩影;“薄利多销”是他信奉一生的理念,81岁的他依旧西装革履站在柜台前,为广大消费者服务。

9岁起,他就跟随父亲肩搭秤杆,叫卖街头。父亲留下“利轻业重,事在人和”的遗训让年广九铭记一生,然而,这句教诲也成为他的“傻子”瓜子的源头。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向全国之时,中国进入了集体经济与个体经济双线并行的时代。他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也是这场春风里最初苏醒的人。

每一次顾客买一包瓜子,再抓一把送给顾客成了他一生的“执着”。这种“执着”让年广九有了一个“傻子”的名号,对他而言,这调侃就是认可,也是一种信任。如今,每一次熟练地装袋称秤之后,“多抓一把”的习惯,他保持了70多年。

人们眼中,年广九倔强而热情,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却始终立于浪头,他的不屈与坚毅让时代选择了他,而他还以拥抱。从个体经营到创办企业,年广九见证了中国经济的蜕变。从“黑白”到“彩色”,年广九成了中国改革开放个体经济改革中一部“移动”的历史。

如今,“傻瓜”瓜子成为一个符号,存在于人们关于中国个体经济改革的记忆里。

吴仁宝

缔造中国的 第一村

他曾开创农村企业上市的先河,他以发展集体经济,带领全村人走上富裕的道路;他让一个普通的村落成为家家户户住别墅、有急需还可领钱的世外桃源,也因此引发了是偶然现象还是必然之选的大讨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进入剧烈变革的时代。作为华西村的第一任村支书,他敏锐判断中国经济将面临新一轮的大发展,因此华西村要集中所有资本,奋力抢占市场。

在他的带领下,1996年,华西村成为了国内最富裕的村庄之一,实现亿元村的梦想。1999年8月,“华西村”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农村第一股”。

2012年,华西村总收入524.5亿元,华西村旗下华西集团1996年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华西获得了“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化典范村示范点”“全国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乡镇企业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在他倡导的制度安排下,华西村的所有企业,都隶属于江苏华西集团公司,该公司大约90%的股份是集体股,用事实证明了只有走公有制的“集体道路”,才能让绝大多数人都走上富裕道路!

国内外媒体、考察华西村的学者和团体先后从不同角度寻找华西村成功的原因。有的说华西村是能人经济。有的说华西村是偶然现象,不符合规律。当了解华两村改革发展的实践以后,更多的人认为:是制度、机制和与时俱进的创新,使华西村长盛不衰。他本人也说:没有华西村,就没吴仁宝;没有吴仁宝,华西还会好。

莫言

贴上 诺奖 标签的思想者

他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是作家中的佼佼者,他的作品改编成电影享誉世界;当成为中国第一位也是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后,他受到的关注更多。

而人们也惊讶地发现,原来他是如此幽默、博学、睿智、高情商的文化学者。

他在30多年的创作道路上,一直处于中国文学探索和创作的前沿。一直扎根于乡土的他,丝毫不忌讳外来新鲜事物。他笔下的中国故事浑厚而又轻快、质朴却又充满悲悯。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他的作品可能是译成国外语种最多的,这足以看出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始终保持着朴素的劳动者姿态。

极其富有个性以及想象力是他作品最为耀眼的标签,而对于细节的真实描写又让读者随着他的笔墨穿梭于现实和历史之中。

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无疑是对莫言自身以及其文学作品的肯定,这也将激励着他和众多优秀的华人作家继续为人类文明财富的累积做出应有的贡献。

路遥

用文字描摹改革开放的现实主义作家

《平凡的世界》成就了路遥,也成功再现了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变革、观念冲击的历史,令读者在体悟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的同时,还原了更多对于淳朴人性的思考。

路遥说:“只有一个人对世界了解得更广大,对人生看得更深刻,那么,他才有可能对自己所处的艰难和困苦有更好意义的理解;甚至也会心平气和地对待欢乐和幸福。”

出身贫苦农家的他,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真实记录了改革初期农村青年的进城历程和人生奋斗足迹。随着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的历史转换,各种陈旧的思想观念都面临着强烈的冲击,传统的心理结构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动,上个世纪80年代新一代的农村青年最先感受到了这种变动和冲击的力量,对具有现代文明诱惑的都市产生强烈的向往。

路遥十分注重生活中的感情积累和作品中的激情倾注,将现实主义的直面人生和浪漫主义的奔放热烈一同融入到作品中,他的作品中那些人物及其命运,已远远超越了文学的范畴,他给一切卑微的人物以勇气与光亮,让他们知道自己能够走多远。

他在42岁时早逝,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个大遗憾。

冯骥才

抢救文化遗产,他完成了从文艺家到社会活动家的转型

2003年,冯骥才发起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普查工作。经过他和志愿者们的努力,一大批抢救出来的图文资料、音像资料出版,成为国家和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2004年,冯骥才成立了“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该基金会是非公募基金会,也是国务院颁布实施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之后成立的第一家以当代文化名人命名的公益性民间机构,旨在通过“民间自救”的方式,唤起公众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责任,汇聚民间的仁人志士,调动社会各种力量,抢救和保护岌岌可危的民间文化遗存和民间文化传人,弘扬与发展中华文化。

2009年冯骥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中心,存录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田野普查中所获得的数百万字的文字资料、几十万张图片资料、几千小时的录音资料和上千小时的影像资料。不仅如此,大到古村落小到荷包,包括民俗和民间文学,冯骥才还对包括汉族在内的56个民族所遗存的所有的民间文化,做了地毯式的考察,而且一做就是10年。

在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上,冯骥才完成了从文艺家向“社会活动家”的角色转换,也成为改革开放40年中在文化保护与传承领域的重要代表。

金庸

充满家国情怀的 武侠泰斗

2018年10月30日, 著名武侠小说作家查良镛(笔名金庸)病逝,享年94岁。各界人士闻之哀痛,纷纷悼念。

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区联络办公室主任王志民当日晚间向查良镛先生家属致唁电,指出金庸作品深蕴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对海内外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金庸本人毕生心系国家、爱国爱港,为促进“一国两制”事业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围棋大师聂卫平在自己的微博悼念过世的金庸,也表示:一句“为国为民,侠之大者",铭记至今;愿彼岸仍有黑白缘分,闲敲棋子,快意江湖!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联中的14个字,分别代表了金庸的14部武侠小说。根据他作品改编的影视剧和各类文创衍生产品更是层出不穷,频频掀起收视热潮。

他的小说既继承了传统白话小说的语言风格,又对旧式武侠小说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手法作了全面的革新。这些作品以古代生活为题材,却体现出现代精神,同时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因而赢得亿万读者的喜爱,达到雅俗共赏的境界。

金庸不仅是杰出的小说大师,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社评家。他创办了《明报》,写有近两万篇社评、短评,切中时弊,笔锋雄健犀利,产生了很大影响,曾被人赞誉为“亚洲第一社评家”。他与古龙、黄易、梁羽生、温瑞安并称为新武侠文学五大宗师,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荣获香港最高荣衔“大紫荆勋章”。

王选

完美串联科技与商业的 当代毕昇

64岁,作为最年轻的获奖者,他登上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被誉为“当代毕”。

他是当代中国印刷业革命的先行者,被称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他用尽一生在中国的计算机事业中穿行与创造,从计算数学到硬件设计,从硬件到软件,他“软硬兼施”,开始了自己硬件设计与软件应用程序开发的创新之路。

他所发明创造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让中国汉字在计算机的世界里熠熠生辉,它被称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他的发明如同一支火炬,不仅仅照亮了中国出版事业的未来,也让世界为之驻足赞叹。在那个计算机科学技术“西强东弱”的年代,他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位获得欧洲专利的科学家。

他本是书斋中人,却有企业家的头脑,他被称为最有商业眼光的科学家。从科学技术到企业创造,他完美地走出一条科学商业化的路途。

他用病弱之躯将中国的新闻出版事业从油墨时代推向了计算机时代,从此,中国报业迎来“告别纸和笔”的技术革新。今天,我们看到的几乎每一份中文报纸、杂志,都凝结着王选的心血与智慧,他是中国从经历了上千年的“铅与火”的时代迈向“光与电”的崭新时代的领路人。

段永基

推动科技产业化的 中关村村长

他是中国改革开放科技产业化的见证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批弄潮儿。他曾是中学的教书匠却有一个科技梦,他曾深陷败局却又绝处逢生。掌控三大上市公司,他让中国人第一次用上了自己的自动化办公系统。一路走来,他坚定地相信“不上高山兀颠连,怎见人间足壮观”,人们尊称他为“中关村村长”。

有人说他有勇有谋,也有人说他是一个“老顽童”。1989年,他临危受命,全面接管了四通公司,带领四通公司走上了一场“二次创业”的道路,他创造了四通公司每年300%高速增长的传奇,也让四通公司一度雄踞中關村科技公司的榜首,促就了中国大陆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民营IT公司,让所有改革开放的弄潮儿们看到科技的魅力,掀起了一场中国科技产业的创新浪潮。

在中国IT企业40年的历史中,段永基成为无法绕开的人物。他曾创造辉煌、引领潮头,在巅峰处乐享盛名,他也曾无数次跌落悬崖、陷入败局,在低谷里背负流言。跌宕起伏、勇者无畏成为他这场传奇的注解。

改革之初,中关村风云激荡,在段永基的传奇之外,王志东拥有了他的点击科技,缔造了新浪网;张朝阳推出了自己的品牌网站搜狐;丁磊有了他的网易公司,他们被称为“网络三剑客”。

在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之后,“老顽童”早已离开,然而传奇还在中关村继续演绎,传承不断。

马化腾

迎接 互联网+ 时代的新考验推进者

他和他代表的那类群体, 改变着人与人的连接方式,让沟通更便利,让联系更紧密,并且仍在不断推动尖端科技领域的创新。他们保持的敏锐的商业嗅觉,将互联网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互联网的出现加速了世界的运转。中国互联网发展的20年间,众多业界大咖都贡献了力量,以马化腾为代表的一批互联网人推动中国走进了“互联网+”的时代。

他把一个SNS聊天工具打造成不可或缺的QQ,将腾讯变成了互联网商业帝国。他1998年创立的公司已经发展到如此的高度,但他不只是建立一个成功的企业,还在积极拓展生态圈。张小龙和微信的出现,将社交方式的改变推向了新的高度,考虑到了不同年龄阶层用户的使用体验。李彦宏和马云分别在搜索引擎和电子商务平台化等领域不断丰富了中国互联网的结构。技术出身的李彦宏,敏锐发现搜索产业的趋势,其对于搜索引擎的建设直接改变了群众获取信息的方式。而马云对于阿里的创立不单单是构建了一个可供选择的全新购物、交易模式,更使得中小型企业能够拥有一个平等、便利的平台参与市场竞争。

在互联网+的时代,万物互联产生了新的价值。安全、便捷、个性等成为新的关键词。

李书福

将众多国际知名汽车品牌揽入怀中

如果说在体育界,中国人一直有在“大球”上夺冠的梦想,那么在汽车领域,他绝对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第一个以国产品牌收购了国外汽车高端品牌,大刀阔斧、同时又以人为本地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国际化之路。

白手起家、创办中国第一家生产轿车的民营企业——吉利集团的李书福,一直敢闯敢拼,豁得出去。2010年3月28日,吉利汽车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瑞典汽车企业沃尔沃轿车100%的股权。带着百亿元的欠债去收购沃尔沃,这在当时并不为业内所看好,更不要说还面临着与海外团队沟通协作的难题。

在沃尔沃品牌的“血统”上,李书福表现出对对方相当的尊重,其组建了一个国际化的董事会,照顾了瑞典人的自尊,平息了担忧。这和很多还处于青春期的中国民营资本在海外收购中的躁动和狂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帮助李书福成功打入国际汽车高端品牌市场。

此后,李书福的收购之路并不停歇。2017年5月,吉利控股收购英国跑车品牌莲花51%的股份,并收购马来西亚汽车制造商Proton Holdings Bhd.的49.9%的股份,从而在东南亚市场上找到一个立足点。2018年2月,戴姆勒证实吉利董事长李书福持有其9.69%的股权,按当时市价计算这笔股份的总价值为90亿美元左右,这一持股比例意味着李书福成为戴姆勒最大的股东。从照相生意起家、80年代担任过冰箱配件厂厂长并一路走来的李书福,将发展实业作为奋斗目标,也照亮了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国际化的进程。

谷建芬

流行音乐的一代宗师

你不一定听说过她的名字,但你一定听过她创作的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歌声与微笑》《妈妈的吻》《绿叶对根的情意》《思念》《烛光里的妈妈》《历史的天空》《今天是你的生日》《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都出自她之手,堪称凝聚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不同阶段的文化印记。

她的作品频频获得国内外大奖,深受人们喜爱,而且传唱度非常高。如果说谷建芬的创作对于中国大众音乐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开拓作用,那么她培养出的一批批优秀歌手无疑是为中国流行音乐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世纪80年代,谷建芬在重重困难中创办了“谷建芬声乐培训中心”。这个以“出人才,出作品”为宗旨的培训中心,走出了大批后来在流行音乐界红极一时的歌星。

谷建芬还是一个流行音乐活动家,她多次担任流行音乐比赛的评委,为把内地流行音乐传达给海外听众作出努力,还致力于大众音乐文化的市场建设,为中国词曲作家的著作权保护作出了大量的努力。

退休后的谷建芬还曾为优秀的古诗词谱曲,让古诗词歌曲成为孩子们的“新学堂歌”。从2004年开始,谷建芬创作了30多首《新学堂歌》,歌曲动听的旋律让孩子更快乐地亲近、学习和传承我们祖先的经典。《春曉》、《明日歌》、《相思》、《咏鹅》、《长歌行》、《静夜思》等20首古诗词歌曲也很好地传递了传统文化的意蕴。一直在推动音乐事业前行的谷建芬,不仅用音乐雕刻时光,而且在用音乐净化人心、陶冶情操,推动文化的传播。

李宁

国人心中永远的 体操王子

即使在高手林立的中国体育界,他所取得成绩依然令人望尘莫及,运动生涯106块金牌足以让他成为时代的传奇;北京奥运会上,他在画卷上行走、点燃奥运圣火的那一刻,更将永远定格在每一个热爱体育的人心里。

即便过去了整整30年,很多人依然坚持认定,李宁有张生动的脸。不像同时代唐国强的奶腻,也不是当年同龄的李连杰透出的青稚,更没有多年后中国体育另一个世界级符号姚明那种自信外泄刚毅无匹。李宁的脸,皮相上的亲和内省的韧,以及嘴角不时上翘五度构成的曲线,配上洛杉矶奥运会三块金牌,一块银牌,一块铜牌,着实倾倒众生。

从1970年进入体校开始学习体操到1988年退役,在李宁18年的运动生涯中,他共获得国内外重大体操比赛金牌106枚,其中全国冠军92次,世界冠军14次。国际体操联合会以他的动作先后命名双杠李宁、鞍马李宁、李宁1、李宁2。1999年,李宁被评选为20世纪世界最佳运动员,他的名字和拳王阿里、球王贝利、飞人乔丹等25位体坛巨星一道登上了世纪体育之巅。

受伤后的李宁转而投入商界,为后来众多转战商界的退役运动员提供了榜样和经验。在这一场市场才是最终裁判的竞争中,李宁要做的依然是——让自己更完美。在将自己对运动的理解、执着与追求打造入李宁品牌文化之后,现在的李宁在新的领域不惧挫折,勇于创新,不断拓展商业版图。

邵逸夫

商业巨子、慈善大家

他捐建的“逸夫楼”遍及内地高校,他作为创办人之一的公司创作的影视佳作,推动了香港影视业的辉煌与繁荣。他以107岁高寿受到商业同仁崇敬,更因创立东方“诺贝尔”奖,造福人类。

“邵氏出品,必属佳品”,邵氏的品牌在东南亚街知巷闻。邵氏兄弟创办的电影公司堪稱开启并见证了香港影业的繁荣时代,而该公司旗下的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则是叱咤香港电视业半个多世纪的支柱平台之一。然而,作为邵氏的创办人之一,邵逸夫更为广大内地人士所熟知,更多的是因为以邵逸夫名字命名的“逸夫楼”。

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邵逸夫通过邵逸夫基金与教育部合作,连年向内地教育捐赠巨款建设教育教学设施,截至2012年,赠款金额近47.5亿港元,建设各类教育项目6013个,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多亿港元。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特大地震发生后,邵逸夫慷慨解囊向灾区捐款1亿港币,成为单笔个人捐款最多的人。2002年11月15日,邵逸夫捐资创立的“邵逸夫奖”在香港正式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邵逸夫奖”100万美元的巨额奖金足以媲美被视为国际最高自然科学奖项的“诺贝尔奖”,因而被称之为“21世纪东方的诺贝尔奖”。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1990年,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1991年,美国旧金山市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到2011年正式退休时,邵逸夫已成为全球最长寿、任期时间最长的上市公司CEO。

张艺谋

一代导演的标志

一身黑色中山装、满是刀刻一般风霜的脸,曾几何时,他以这般形象出现在各大国际电影节,并屡获殊荣,俨然已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中青年导演走向世界的代名词。

《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张艺谋的很多作品大家都耳熟能详。从1987年执导的第一部电影《红高粱》获中国首个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张艺谋开始实现他电影创作的三部曲,由摄影师走向演员,最后走向导演生涯。值得一提的是,张艺谋1984年第一次担任电影《一个和八个》的摄影师,就获得中国电影优秀摄影师奖,1986年主演第一部电影《老井》就夺得三个“影帝”称号。

2008年,张艺谋担任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第13届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开闭幕式总导演,梦幻般地展示了中国文化,完美地表现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获得国内外一致好评,声望和名誉再度提升。2008年11月7日,张艺谋被授予“美国人文艺术荣誉一等奖”,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此荣誉的电影人。

2018年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下一届冬奥会举办地——北京的8分钟惊艳亮相,让人不能不叹服总导演张艺谋的创意和功力。事实上,近些年,众多在中国举办的重要国际会议的那些着力展现中国文化与国际形象的晚宴节目背后,也大多活跃着张艺谋的身影。或者说,在展现国家形象的另一个舞台,张艺谋已经找到了更丰富、更传奇的历史使命。

农民工

付出最多却始终默默无闻的一批人

当我们感慨于现代化城市建设时,是否想到了他们的努力?当我们享受他们提供的服务时,是否感受到了他们的质朴与热忱?

改革开放40年,他们的贡献不容忽视,他们是这个国家城市建设中一群值得关心和关爱的特殊力量,他们,让城市更美好。

在你并不清楚的城市一隅,或许就正有他们在为城市的建设添砖增瓦,他们承担着辛苦的工作,也没有舒适的环境,为了生活奔波。但他们依然坚守,既为小家,也为大家,顶寒风、冒烈日,起早贪黑,奔波于风险中。通过他们的努力,一座座高楼大厦崛起,一条条公路顺利通畅,一次次服务赢得好口碑。

而他们其实也是最需要社会关注、关心的群体,他们进城务工,带来的最大问题便是留守儿童的看护。而最大的安慰或许就是,当他们的子女在茁壮成长之后,在看到缤纷繁荣的都市之时,仍可以由内心自豪地说:“我们的父辈,是这座城市的建设者。”

他们似乎在坚持着社会里最不起眼的工作,却在一个个角落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在改革开放40年间,是他们在用勤奋的汗水为繁荣勾勒出应有的模样。

从平凡的个体到意见领袖

改革与开放,让普通人有了更多机会,有了更多奋斗的勇气,有了更加蓬勃向上的精神文化,也有了更多可能。

当移动互联网让信息沟通、信息发布更便捷之后,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时代的记录者、意见的表达者、潮流的引领者。微博、微信、公众号,这些新的工具和平台,让每个积极努力的人都可能找到展现自己途径,也帮助不少在拼搏中的人找到了方向。自媒体是改革开放的一个阶段性产物,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必然。在自媒体时代,人人可以发声,人人广泛参与,人人都可能影响世界。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迸发出积极的能量,充满了自主、独立、个性的光彩。他们或是粉丝,或是网红,或是活跃在各个虚拟空间的意见领袖。他们更加勇于接受新鲜事物,更加勇于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人更加全面发展的良好展现。

这里所指的他们,甚至就包括你……

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伟大时代。在前进的日子里,每一天都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正是因为每一个“你”的努力让中国这艘巨轮永不停步。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离不开“你”,必须有“你”,这个世界因“你”而精彩!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
见证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感同身受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梦想之城》3月8日上映
韩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给煤炭高等教育带来了春天
“数”说煤炭工业改革开放四十年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