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以广东省为例

2018-12-07李勇杰徐抒涛

社会科学家 2018年8期
关键词:保险产品变量农民

李勇杰,徐抒涛

(1.广东金融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1;2.农业银行广州分行,广东 广州 511399)

一、引言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农业保险能有效地分散农业生产风险并且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拥有庞大潜力的农业保险市场也亟待开发挖掘。但是自从我国1982年实施恢复农业保险的制度以来,“供需双冷”的状态一直延续至今。即使在近几年政府连续发布一号文件,明确表示要尽早建立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并针对性地开展了试点工作,但作为农业保险市场的目标群体,农民却始终没有自愿主动参与农业保险规避生产风险的意识。因此在如此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要发展好农业保险,核心方法是挖掘潜在需求。消费理论表明了作为农业保险参保主体的农民,消费行为是理性的。为了农业保险政策的有效实施和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调查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知水平和购买意愿、研究农户对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是必要的环节。广东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领头羊,在城镇化进程方面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研究广东省农业保险的影响因素便于提早预见我国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农业保险整体发展情况,从而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二、广东省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

广东省是经济发达省份,也是农业灾害事故频发地区,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尤其是台风、暴雨、洪涝发生频率比较高,农业发展面临较大的风险。中央财政自2007年启动保费补贴政策以来,随着各级政府不断加强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各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的特点和业务性质的认识不断加深并将其完善以及居民的风险管理意识的加强,广东省的农业保险市场走向发展快车道,发展速度加快,农业保险产品品种不断丰富。近九年来,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从0.53亿元迅速增加到9.01亿元,增长了将近16倍。如图1所示。年均增幅约为36%,高于同期产险保费的增长率7.8%,品种由6种增加到近20种。

图1 2007-2015年广东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

虽然农业险的发展速度较快,但从2015年的数据来看,广东省农业保险的保险深度仅为0.125%,依然较低,保险密度较小,仅为26.705元/人,而2015年广东省第一产业产值高达3345.54亿元,由此可见农业保险尚未发挥出分散农业生产风险、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的职能。2015年,广东省农业保险的保险深度为0.125%,人均农业险保费支出仅为26.705元,而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农业经济损失为336.98亿元,农业保险赔付支出仅为4.99亿元,直接农业经济损失和赔付支出之比为1.48%,这在某一程度上也说明了民众需求具有庞大的发展空间。

此外,2015年广东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为9.07亿元,财产险保费为699.63亿元,总保费收入为2170.47亿元,农业险保费仅为从财产险保费的1.29%,总保费的0.42%。可见,无论是从在财产险市场规模占有比例来看,还是从广东省整个保险市场业务量来看,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所占比重过小,发展规模偏小,和国外成熟的农业保险市场相比差距相对较大。

三、广东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国内外学者思考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视角尚存争议,为保证统计数据科学准确,并结合广东省农业保险的发展实际情况,本文主要从经济、政治、人口和自然这四方面来分析广东省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因素

根据经济学的消费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消费也会随之增加。消费类型主要有满足消费者日常生存需要的生存资料消费、迎合消费者提升自身和创造财富需求的发展资料消费以及满足消费者最高层次消费意愿的享受资料消费。一般情况下,当人们收入水平有所提高并且生存资料消费需求达到饱和时,才有能力和需要购买发展资料乃至追求享受资料的消费。[1]随着广东省经济的迅猛发展,集约化、科技化的农业生产模式节约了资源,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农业的产出。在这样的新时期下,农民的总收入和生产成本的差额不断扩大,农民的可支配收入也随之不断增加,农民的购买力也相应地得到提高。由图2可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上升趋势,且增长速度很快。2007年我国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5624.04元,但到2015年已经增加到13360.44元,与2007年的数据相比,2015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2007年的2.4倍。人们除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外,对自身的发展和享受也越来越重视。收入增加,增加了农民的资产,农民对农业保险保费的支付能力因此提高,消费支出结构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通过投资行为来处理闲置资金的意愿加强,对农业保险的购买意愿也会因此增加,同时也为保险保障财产安全的潜在需求成为有效的现实需求提供了经济基础。因此本文选取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变量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增长的影响。

图2 2007-2015年广东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图3 2007-2015年广东省农民农业经营收入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

与此同时,农业经营收入作为农民人均总收入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的消费能力。当农业经营收入增加时,人均可分配收入与之同向增长,两者为正相关关系,通过上文对人均支配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分析可以推断,农民的消费能力也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农业经营收入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不仅能清晰直观地反映农民的收入结构,还可以证明个人对农业经营的依赖性。当比例提高时,农民对农业经营收入依赖性增强,意味着风险发生概率相等的条件下农业生产的期望损失会增加,进而农民对农业生产风险承受程度减弱,为了转移农业生产风险,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以及保障自身的财产安全,农户会倾向于购买农业保险或者实现生产经营多元化,但是后者具有生产成本增加和管理不便的弊端,根据替代商品效应理论可知购买农业保险是更为高效进行风险管理的手段。[2]在此前提下,潜在的投保意愿能更为有效地转化成实际的购买需求。因此本文选取了农业经营收入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作为经济因素变量来衡量风险的承受程度,以此来分析该变量与农业保险需求的关系。

(二)政治因素

农业保险的发展与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政策选择紧密联系。政府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监管者和调节者,在引导农业保险有序地发展中起了指导性的作用。作为传统的农业国家,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农业生产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民生,因此发展农业保险,保障农业生产提上了政府工作的议程。政府通过审查赋予保险公司等市场参与主体进行农业保险的经营权利、发布保费补贴等指导性或指令性的行政命令和对涉嫌违法市场规定的行为进行监督处罚等手段来保证农业保险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为了响应“三农”政策,中央财政从2007年开始启动保费补贴政策,各级政府不断加强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农户对于资金到户的直接补贴和优惠费率的间接补贴这两种补贴方式有着深刻的感受,而补贴水平的高低更能刺激需求。[3]一般来说,政府对农业的转移支出越高,农户投保积极性越高,保费补贴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居民的消费支出,增加居民的消费能力,使得居民可以寻找更高层次的风险管理服务,农业保险需求随之增加。同时,政府及其他监管机构对保险市场的政策因素对保险公司等经营主体有着指导作用,保险公司的经营活动等需要符合监管要求,开发的产品及销售手段等皆须符合管理要求,而政府的政策可以从其财政预算中体现,农业财政支出最能佐证政府的农业政策,因此本文选取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支出这一因素,以此来衡量衡量消费者对农业保险费用的负担。

(三)人口因素

一般来说,当地农村人口数量越大,农业保险的可保资源就越多,农业保险的市场就越大。因此本文选取了农业人口数量来衡量可保资源的规模。

图4 2007-2015年广东省农业财政支出

图5 2005-2015年广东省城镇人口数量

通常,人口基数越大,个体差异越大,保险需求越多样化,人们就越愿意购买农业保险,因此有利于促进保险公司等相关机构开发出富有创新性、针对性和效益性的保险产品。反之,人口基数越小,商业保险公司为节约成本不得不减少对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导致保险产品结构单一,不能完全迎合个体的自身实际需求,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也就因此减少。

而从保险学基础理论来说,保险产品是基于大数法则原理,通过大样本量的统计数据计算得出风险损失概率,进而确定该保险产品的具体费率。大数法则原理表明了确定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需要进行多次重复试验,最终其随机事件出现的频率将近似于它的概率,因此这就要求有一定数量的人口规模作为理算基础来确定农业保险产品价格。

同时,根据消费理论可知,较大的人口规模能扩大产品的目标市场,购买量增大可以降低产品平均成本进而降低单项保险产品的价格,这对进一步扩大保险需求提供了积极性作用。此外,伴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速度加快,人们对自然的改造进入全新阶段,人为的如耕地减少等不利于农业生产的风险因素也随之增加,一定程度也会刺激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4]而农民是农业保险的主要消费者,因此本文选取农村人口数量来衡量可保资源的规模。

(四)自然因素

广东省地处我国大陆最南端,太阳高度角大,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热量资源丰富;且濒临南海,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受源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季风和台风影响,降水量充足但不均匀,水热同步,适合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受雨量和热量分配不均的共同影响,广东省内的洪涝、干旱、低温及其产生的次生灾害发生频率居高不下,灾时冗长、灾种繁多、灾情严重。加上近几年非理性的人类活动超速发展,造成了森林草原湿地等植被的退化消亡、生物多样性减退、水土流失及环境污染加剧,温室效应问题凸显以及臭氧层受破坏,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例如2016年初袭击广东省的霸王级寒潮和席卷广东的六个台风等等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中直接农业损失达到336.98亿元,约为农业总产值的10%。

各种客观风险是保险商品服务的具体内容,无风险不成保险。当保险需求的总量越大时,这意味着与该保险需求相对应的风险因素存在程度越高、范围越广;反之,当保险需求量就越小时,风险因素存在程度降低、范围缩小。而自然灾害是导致影响农业正常生产,造成农业经济损失的主要风险因素,风险因素造成风险事件频发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人们对保险的需求。[5]通常来说,农民对于农业风险都是持厌恶态度的,当损失程度越高,对风险的厌恶程度越高,就越有可能希望通过农业保险来转移风险以便减少损失,从而推动农业保险的需求。[6]因此本文选取直接农业经济损失来衡量农业风险的损失程度,同时考虑到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对需求的影响在时间上具有延后性,所以数据均选自前一年的数据以便分析研究。

图6 2007-2015年广东省直接农业经济损失

四、实证分析过程

(一)变量选取及模型设定

1.指标选取

根据前文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结合我国现有的宏观数据,本文选择以下指标来解释农业保险产品需求。

被解释变量: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Y(亿元)。考虑到目前我国农业保险有关指数等详细资料和数据不能在有关数据库中获得,因此本文的实证分析选择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作为实证分析中的被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的选取:考虑到我国目前的农业保险产品的购买主要是农村居民,因此本文分析影响农业保险需求的因素采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1(元)来反映收入水平;选取政府对农业财政支出X2(亿元)反映在政府优惠补贴政策下消费者对保险费用的负担;农村人口数量X3(万人)来衡量可保资源规模;选取直接农业经济损失X4(%)反映衡量农业风险的损失程度;选取农业经营收入占个人可支配收入比例X5衡量农民对风险的承受程度,进而得出哪项变量影响农业保险产品的需求。

表1 变量的选择及指标解释

2.数据来源

因为2007年中央财政才开始实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因此数据收集时间从2007年至2015年。以上各变量的数据来源主要取自于《中国保险年鉴》(2008~2016)、《中国统计年鉴》(2008~2016)以及《广东统计年鉴》(2008~2016),部分数据由原始数据计算可得。

(二)描述性统计

表2 描述性统计

由表2可以看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较大,为9267.705556元;农业财政支出的均值也较大,为432.67亿元;而农业收入占个人可支配收入比重和直接农业经济损失的均值分别为28.14%和215.64亿元。观察表2因素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可以发现,直接农业经济损失的极差较大,说明这个因素的数据变动幅度较大,同时综合上文的图显示的结果可以看出,2007-2015年直接农业经济损失的变动幅度较大;农村人口数量和农业收入占个人可支配收入比重的极差较小,说明这两个因素的数据变动幅度较小。

(三)模型设定及回归检验

模型设定,根据理论分析和相关量的选取,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图7 初步回归模型

借助Eviews6.0软件,运用最小二乘法对所选取的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初步回归模型。

从模型回归结果来看R2、修正的R2可决系数很高,分别为0.967704和0.913876,F值为17.978也比较大,这就说明了模型对数据的拟合度较好,明显显著。但当 α=0.05 时,t=α /2(n-K)=t0.05(9-6)=2.353,t检验结果并不理想,X2,X3,X4的系数都不显著。而且从经济意义来看,X2和X4的系数符号不符合实际,因此模型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和异方差,下面对其分别进行分析。

在检验多重共线性时,可列出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如表3

表3 初步回归模型自变量相关系数矩阵

从表3中可以发现,自变量X1、X2、X3还有X4、X5之间的相关系数都比较大,可以由此推断出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

然后我们采用逐步回归法来修正初步回归模型。首先对每一个所考虑的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联立方程作简单回归,然后把和被解释变量显著度最大的解释变量所对应的回归方程作为基础变量,再将其余的解释变量逐个引入。如果新增加的解释变量改进了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并且其他回归参数的t检验仍然通过检验,则可以考虑在模型中引入该解释变量。如果新增加的解释变量未能明显改进拟合优度,且对其他回归参数估计值的t检验也未通过检验,则应该在模型中舍弃该解释变量。如果新加入的解释变量使得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提高了,并且明显地影响回归方程中某些参数的数值或符号,致使某些回归参数的t检验是不显著的,则说明模型中出现了严重的多重共线性。以此方法将模型中的各解释变量逐步检验删除从而得到优化最佳的模型。

用被解释变量分别对每个解释变量进行回归,结果如表4

表4 逐步回归法步骤一

根据表4中的R2的值,选取以X1为解释变量的方程为基本回归方程,然后逐个加入其他解释变量。

表5 逐步回归法步骤二

根据拟合优度,将X5引入回归方程,然后再逐个引入其他回归方程

表6 逐步回归法步骤三

由表6可知,分别在模型中引入X2、X3、X4后R2增加不大,且t检验也不显著。并因为引入X2时系数符号与理论预期不一致。因此,X2、X3和X4是多余的。

通过逐步回归法分析,得到了修正后的模型:

其次采用White检验法检验是否存在异方差,检验结果如图8。

图8 初步回归模型的White检验

由检验回归模型异方差的 White 检验结果可知,nR2=2.099,在 α=0.05 下,查分布表可得自由度为3的分布临界值0.05(3)=7.815,nR2=2.099<0.05(3),所以接受原假设,方程不存在异方差干扰。为了使模型最优化,需要用DW检验法进行模型的自相关检验,由上文的回归分析中可知模型Y=-27.344+0.0016X1+58.58X5的可决系数较高,回归系数显著,且DW值为2.2043。对样本量为9、两个解释变量的模型、5%的显著水平下,查 DW 表可知,dL=0.629,dU=1.699 模型中 dU<DW<4-dU,证明该模型不存在自相关干扰。

将剔除的其余三个变量按照上文的方法进行回归分析再进行变量之间线性关系的剔除后,可见当引用X2作回归分析时,拟合优度很好且通过t检验,X3拟合效果一般且与被解释变量呈负相关关系且与X2存在多重共线性,X4拟合效果偏差且该回归系数通不过t检验。经过修正发现X2、X3与被解释变量存在较好相关性,X4与被解释变量并无明显的相关关系。

五、结论分析与政策建议

(一)回归结果分析

经过对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我们根据修正后的回归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在回归模型中,因为多重共线性的存在,我们运用逐步回归法先将政府的农业财政支出,农村人口数量和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农业损失三个影响因素剔除以便消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促使结论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但从逐步回归法的第一步骤的表4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三个因素在单独作回归分析时对保费收入也存在一定影响。因此我们对上文实证分析后的最优模型可明显看出农民个人可支配收入和农业经营收入占个人可支配收入比例这两解释变量联立构成模型之后对保费收入有显著且正面的影响,但其他的两个变量如政府的农业财政支出,农村人口数量对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也具有潜在影响,自然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对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并没有潜在影响,所以本文分为两部分进行总结,一部分是通过优化模型阐述两个具有显著作用的变量对农业需求的影响,另一部分再对被剔除的变量的影响进行逐个的分析:

1.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农民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推动了农民消费结构往合理方向发展升级,带来了一系列的正面效应,如农民的教育经费支出增加,知识学历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农民的保险意识;投资消费支出增加能促进资本的流动,活跃资本市场,有利于发展生产,从而反向拉动消费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发展,经济与收入的良性循环对农业保险需求增长有正面影响。在实证分析中,从修正后的模型中可以知道,排除干扰因素后,当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1元时,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增加0.0016亿元。

农业经营收入占个人可支配收入比例的提高会促进农业保险需求增长,排除干扰因素后,当农业经营收入占总收入比重提高时,说明农民对农业经营收入的依赖性增大,同样的风险发生概率和收入的条件下造成的损失增加,为了减低损失带来的冲击,保障个人资产安全,农民趋于购买保险来分散风险,这就有利于刺激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消费需求。

2.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支出对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有着直接正相关的关系。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有90%以上属于政策性保险,这意味着农业保险业务与政府的政策选择休戚相关。自从政府开展“三农”政策扶持农业发展以来,伴随农业经济发展的农业保险业务也进入推广快车道。从上文分析可以得出财政支出对农业保险需求有着显著的影响,特别是2007年实施的保费补贴政策直接拉动了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的增长。当政府对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金额增长时,意味着农民购买保险支出的减少但享受的保险服务与之前的相同,无形中降低了农业保险产品的价格并且增加了农业保险产品的效用,优化了农民对产品的体验,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购买需求。

衡量可保规模的农村人口数量随着广东省城镇化速度加快开始出现负增长的趋势,农户获取收入的主要途径也开始从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从模型的回归结果可知该变量与农业保险保费呈负相关,虽然表面不符合经济意义,但归结其原因,是由于农村人口数量所衡量的可保规模只是代表潜在的农业保险市场,尚未转化实际的投保行为。尽管农业人口数量在逐年减少,但农业保险人均保费却一直呈递增趋势,表明了虽然潜在的农业保险市场是负增长趋势的,但是由于政策利好,保险意识提高等有利因素的影响,导致有效转为购买行为的数量和金额是在增加的,这与农业保险需求同向增长,实质上是符合现实经济意义的。

农业保险产品所服务的可保风险因素主要是自然灾害,近因原则适用表明恶劣的极端气象灾害是诱导诸多的农业经济损失的主因,但从分析结果来看,自然灾害发生频率与实际的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关系,这似乎与保险现实结论相悖。其原因是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随机性较强,数据较分散未能与保费收入呈线性关系,并且目前广东省的农业保险市场整体发展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农户即使遭受经济损失,也未能引起完全有效的购买意愿。

(二)政策建议

1.健全科学的保险公司管理体系

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提高了农民的购买力,农业保险产品的有效需求不断增加。面对拥有巨大潜力的农业保险市场,保险公司及相关机构不能因为短期利益,盲目地扩张规模。[7]对于任何行业来说,“野蛮人”式的扩张一定会带来诸多困难,保险公司应当积极开展市场调查,尊重市场规律及经济发展现状,秉持理性客观的态度,实事求是,切勿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而采取恶性竞争的方法扩大业务范围;要把握农业保险险种设计的合理性,重视巨灾保险制度的建立健全;农业保险琐碎复杂,要精细化管理流程,从承保再到查勘理赔和结案存档,每一步都需要保持认真负责的态度,认真核算;同时注重培养员工的专业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减少道德风险的影响,有利保险公司声誉的提升和品牌的树立;面对农业保险市场的“大蛋糕”,各保险公司理应加强合作,促进人才交流,协同创新,要建立信息共享的保险信息系统开展大数据分析,提高承保理赔效率和准确度,从而降低保险公司综合成本,规避恶性竞争,保证农业保险持续健康发展。

2.开发满足群众需求的农业保险产品

农业保险专业性强,涉及种类繁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和渔业等等,其生产经营模式和经济价值差异也大为不同,但目前农业保险产品结构非常单一,各保险公司产品同质化严重,现有农业保险产品并不能有效解决各个消费层的农业保险需求。因此,首先要大力促进保险产品的开发,保险公司要充分发挥一线农业技术人员作用,积极获取农业信息,结合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地位系统精准预测并实时把握农业风险,及时跟踪国外最新农业保险成果,及时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业保险产品;其次,产品创新要因地制宜,农业保险的地区差异大,各个地区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生产方式,保险公司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以及不同保险标的开发出极具针对性的农业保险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者需要。[8]再次,由于农业保险是一个利国利民的行业,经济效益见效慢但影响面广,产品开发时要着眼长远,保费费率核算应当考虑农民的接受程度,推出价格适当但保障全面的保险产品。

3.构建完善的监管制度

政府及相关监管机构应该致力于构建多层次的监管制度,最大限度发挥农业保险对农业的保驾护航作用。各地政府应该尽快根据《农业保险条例》制定出适合本地发展和监管的农业保险细则,让农业保险可以真正在各地开展中有法可依,监管有规可循,保证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同时,各地保险监管机构要注意和农业生产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建立农业保险联合督察组,加强信息及时沟通交流,充分发挥各部门的监管动力,强化农业保险监管效果。要重视农业保险监管的基层组织,乡镇和村委干部时刻在农业第一线,他们了解当地农业生产和农业风险,也具有快速获取最新农业生产信息的渠道,他们显然是农业保险监管的最基层最普遍的机构。发挥好基层组织的监管力量,可以有效监管农业保险财政补贴使用情况,最大限度发挥农业保险应有作用。中央、省市县及乡镇村政府还要制定农业保险宣传专项计划,大力普及农业保险知识,增强农户的风险意识,提高农户的投保积极性,让普通农户普及投保且规范投保,在源头杜绝农业保险的道德风险,提高农业保险承保质量。

猜你喜欢

保险产品变量农民
抓住不变量解题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也谈分离变量
互联网保险新业态下的保险产品开发策略探讨
企业年金基金配置投资型保险产品研究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变中抓“不变量”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