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转型背景下的产业园区办公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记上海沧源科技园科技大楼建筑设计

2018-12-07王蕾魏琨

建材与装饰 2018年45期
关键词:沧源科技园区科技园

王蕾魏琨

(1.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0640 2.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00)

1 上海郊区工业园区发展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上海中心城区产业结构“退二进三”的调整,中心城区将盈利水平低的传统工业逐渐向郊区扩散,宝山、闵行、嘉定等郊区成为工业疏解的首选接受地[1]。同时,国家鼓励兴办乡镇企业,这些乡镇企业也成为郊区工业园区的雏形之一。90年代到2005年,郊区的工业园区以汽车、精品钢材、石化、微电子、造船等先进制造业为主,逐步调整形成若干产业集群[2]。目前,在上海市十三五确定的“科创中心”的战略背景下,以往的郊区工业园区,开始面临新的调整和转型,也就是逐步试点将部分工业园区向创新科技园区的升级和发展。文章主要结合上海沧源科技园科技大楼的建筑设计,探讨处于产业园区产业转型背景下的办公建筑设计策略。

2 上海沧源科技园的溯源——从工业园区到创新创业科技园区

上海沧源科技园前身是90年代早期创建的沧源工业园,位于上海市闵行区。沧源工业园从建立开始,吸纳了一些生产企业,园区内建成了一批工业厂房及相应的少量办公管理服务用房。近年来,上海开始采取郊区乡镇工业园升级改造为创新创业科技园区的路径,推动土地使用方式转型和产业转型升级,建成集居住、工作、学习、休闲四位一体的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目前,沧源科技园升级为市级科技产业化基地,其功能定位是:吸纳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高新技术企业,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与周围产业共同构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创业科技园区。从工业园区到创新创业科技园区,该产业园区整体环境面临着以下方面的转变,见表1。

3 上海沧源科技园科技大楼建筑设计策略

从原来的工业园区到现在的创新创业科技园区,建筑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园区原有的空间关系,交通流线现状,采取适宜的设计策略。

3.1 延续与协调——城市空间适应策略

上海沧源科技园位于上海市闵行区,原先的地块是工业园区。园区西侧有城市快速交通干线——地铁5号线剑川站,西侧毗邻北横泾河,东侧是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北侧剑川路对面是地铁新干线、住宅区。园区内已有建筑包括已有的工业厂房、已建好的商用办公楼、重新改造的办公楼等等。基地所处的周边环境呈现出一种混杂、并置的城市空间环境。面对这样的复杂环境,科技大楼的设计采取延续与协调的设计策略。建筑形体呼应周边建筑的体量,特别是北侧紧邻的原有办公建筑,采用3个简洁的矩形体块,呈现U字型布局,面向科技园区的主干道,围合出一个半开放空间,延续了科技园区的规划主轴线。建筑形体从北向南逐渐升高(见图1),呼应了北侧办公楼从剑川路开始呈现的北低南高的城市空间格局。

表1 工业园区与创新创业科技园区的区别

3.2 联系与分流——基地交通梳理策略

考虑园区现有的主次入口和未来的交通状况,科技大楼主入口(见图2)设置在基地西侧,面向园区主要的交通流线,次入口设置在基地南侧,通向园区的次入口。另外,为了满足科技大楼企业员工的停车需求,设置了地下停车库,弥补了园区内停车位不足的状况。建筑周边交通路线实现人车分流,步行路线主要从西侧的主入口进入,机动车入口主要从东侧的进入,直接联系地下车库的出入口。由于北侧塔楼设置有员工餐厅,所以将后勤、服务入口设置在东侧,方便装卸食品。为了加强和北侧原有办公楼之间的联系,强化设计了通向北侧原有办公楼的步行通道。

3.3 复合与适应——功能空间整合策略

在向创新创业科技园转型过程中,园区内的入驻企业多是一些知识产出、技术服务的小微企业,园区内工作的人员也普遍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追求个性,喜欢交流,且多是年龄段在20~40岁之间的中青年人。所以,面向新的园区使用者,建筑空间设计的目标力图达到将共享、研发、实践、展示、餐饮等各功能的有机融合,激发不同组织和不同个体之间的互相沟通、互动学习,充分体现共享精神。

功能的复合主要是打破设计中固定的功能设置,使一些内部空间能够同时满足多种功能的使用要求。主门厅(见图3)除了起到人流疏散的作用,并且扩展出层高7.2m的大空间,展览、聚会、接待等功能都可以在这里展开;联系南北塔楼之间的辅楼部分,底层提供了可供100人左右同时用餐的休闲餐厅,二层则是咖啡吧,提供下午茶等,中间层设置健身、阅读场所,由于空间开敞,隔断灵活,功能也可以变动更换。

功能的复合要求其内部空间做出适应性设计,但这种适应不仅仅是空间的可变和灵活,而更要求各个功能组成部分之间的优化组合,共存在一个完整系统之中。北部的办公空间也一改传统的水平空间划分,考虑庭院式大空间的研发办公模式,设置了竖向的共享空间,同时设置螺旋楼梯,其是连接公司内部各团队的沟通之桥。这种内部共享空间的给与,可为公司团队创造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各个部门聚集在这里,可以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3.4 开放与活化——外部景观再造策略

原来的工业园区、室外环境景观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景观层次生硬、绿化植被单一,外部环境与建筑的交接界面缺乏设计,以前的园区除了厂房就是道路,更是缺少室外的交流空间,也缺乏景观层次设计。转型为创新创业科技园区后,使用主体发生了改变,所吸纳的公司性质发生了改变,因此景观设计中采用“小院子”策略(见图4)来丰富建筑与环境的交接界面,将室外空间进行打散,而又彼此联系,隔而不断。科技大楼的北侧塔楼沿园区主路向后退让了6m,面对园区主干道的一侧底部还设计了局部架空层,使建筑主入口的半围合空间与北侧广场空间加强了渗透和融合。

图1 主立面意向图

图2 主入口

图3 门厅

图4 “小院子”策略

科技大楼与北侧的园区办公楼之间的广场也增加了景观的层次性。广场中心形成与北侧办公楼紧密联系的通道走廊,两侧植行道树,铺地和水池都呈现平行的线性关系,与办公楼和科技大楼形成良好的对应关系。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传统的工业园区逐步向以知识产出为主的创新创业的科技园区转型。那么建筑设计也就要面对这种转型来采取相应的设计策略,延续城市空间的结构,梳理交通流线的关系,整合建筑空间的特性,丰富景观介质的层次,塑造新的园区形象,转型后的空间改善也将给周边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娱乐场所,共同提升区域的生活环境品质。

猜你喜欢

沧源科技园区科技园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走访申能集团和捷氢科技园区
南师大玄武科技园“图书馆”
提升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探析
沧源佤族革命历史档案展成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生动课堂
大学科技园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及发展对策——以齐鲁大学科技园为例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沧源翁丁山地佤寨的空间布局及形态分析
迈向“两聚一高”——苏州国际科技园
第二届“华师科技园杯”优秀学术论文2016年12月评选结果
常州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竞争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