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挖掘庐山文化旅游资源
2018-12-07
当人们想到江西来旅游时,当人们提起江西的风景名胜时,都很自然地会把目标投向庐山。但大多数人对庐山的向往都基于庐山的奇峰、瀑布、云雾等自然美景,看重庐山的文化景观而到庐山旅游的游客并不多见。其实,早在1996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就将庐山以“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因此,今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对庐山旅游推广的方向和力度,重新挖掘庐山的旅游价值,为此作出调整,显然是很有必要的。
1 庐山风景名胜区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庐山,相传殷周时期有匡氏兄弟七人结庐隐居于此,后成仙而去,其所居之庐幻化为山,故而得名。自司马迁将庐山载入《史记》后,历代诗人墨客相继慕名而来,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陆游、徐志摩、郭沫若等1500余位诗人相继登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篇佳作。
东晋、南北朝时期,许多高僧如慧永、慧远、竺道生等都来到庐山传布佛法,许多西方僧人如达摩多罗、佛陀耶舍等也都先后来过庐山,特别是公元391年,佛教领袖慧远建立东林寺,创建净土法门,庐山成为中国南方佛学研究和佛教活动的一个重要中心,与北方的佛学研究和佛教活动的中心长安相抗衡,在佛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到宋代,庐山有寺庙多达361座。
东晋以来,庐山成为佛教胜地的同时也成为读书人和士大夫隐居的胜地,在晋宋期间,以“翟家四世”和“寻阳三隐”最为有名,而其中名声最大、影响深远的陶潜。陶渊明以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傲骨抛弃乌纱帽,归隐田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创作了大量田园诗,开创的中国田园诗派,洋溢着“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光辉。庐山的美景也因他的诗篇而广泛传播。
宋代由周敦颐创立的濂溪书院和由朱熹创立的白鹿洞书院闻名全国,尤其是白鹿洞书院成为宋代全国四大书院之首,几百年间,庐山成为全国文化教育的重要中心,使庐山营造出浓厚的书院文化氛围。
近代欧洲殖民者曾侵占庐山,把庐山变成了他们的乐园,并且在庐山留下了大量的建筑,至今保存完好的国际别墅群落,有英、美、德、法等18个国家建筑风格的别墅600余栋。美庐别墅、原歇尔曼别墅、原威廉斯别墅等已成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国的名山中,唯有庐山有这样大规模的“世界村”。
2 挖掘庐山文化旅游资源的策略
2.1 江西省旅游业界需要重新认识庐山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旅游业界对旅游景区的定位将关系到景区的发展方向,将直接引导游客对景区的认识和期待。江西省旅游行业从管理部门到旅游企业对庐山旅游资源的认识都有些模糊,更多地把注重力放在自然旅游资源上,尤其是旅游企业,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金去研究挖掘庐山的文化旅游资源,而顺着民众的习惯思维重复开发利用庐山传统的景观,这样就导致淡旺节明显,旧的景观失去吸引力。
庐山不但拥有“秀甲天下”的自然风光,更有着丰厚灿烂的文化内涵。江西省旅游管理部门应该组织专家对这些精华进行研究挖掘,并将成果推广到江西省旅游企业中去,对相关旅游产品开发及营销人员进行培训学习,让整个江西省旅游业界都能对庐山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有一个重新认识,重视对庐山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2.2 江西省在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对庐山文化旅游资源的认识和把握
江西省各高校以及职业院校设有旅游管理专业,每年培养大量的旅游服务及管理人才。这些人才大都进入到江西省旅游管理部门、景区管理部门以及各旅游企业从事旅游资源管理与保护、旅游服务、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旅游产品营销推广等相关工作,他们所持有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理念和意识将较深刻地影响到江西省旅游业的发展,影响到旅游景区资源的利用方向和深度,影响到游客对景区的认识和定位。
我们要大声呼吁江西各高校及职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对学生强调庐山的世界文化景观这一世界遗产的身份,多教授给学生庐山的深远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庐山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带学生到庐山采点时应该更加注重人文景观的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深入研究其文化内涵,并鼓励学生与旅游企业合作开发庐山的人文旅游资源,设计创新产品加以推广,让庐山的世界文化景观身份深入江西省旅游业界的心中。
2.3 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宣传推广庐山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学习国学、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庐山的宣传推广也可以借鉴这些形式,组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园里以有关庐山的诗歌为主题进行专题宣讲、竞赛、演出,也可以到社区去宣讲、演出,江西的媒体可以开展庐山诗词大赛,也可以通过网络吸引全国甚至全球的民众参与庐山诗词、历史文化、建筑、宗教等方面的比赛,借此宣传推广庐山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让全国甚至全球民众更加关注庐山作为世界文化景观的身份,加深对庐山更加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