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和合”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意义与路径

2018-12-07高文

商品与质量 2018年47期
关键词:儒家政治传统

高文

山东政法学院经济贸易法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4

传统文化是民族之根,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孕育出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儒家的“和合”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承至今,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当今世界是多元化的世界,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冲突,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无时无刻不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冲击,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从传统“和合”文化中汲取智慧,合理引导学生塑造优良品格,完善人格修养,树立理想信念。

1 儒家“和合”思想及其发展

“和合”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和合”一词最早出自《国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国语》中还有“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表述,指出万物在差异中求得和谐,才能得到发展,如果完全一致,则会丧失发展动力,蕴含着矛盾对立统一的思想内涵。

先秦儒家对“和合”有深入的论述,《论语》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承认差异又主张调和的政治思想;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将实现人与人的和谐视为执政的关键所在。《易传》讲“天地暌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指出不论是人类社会还是自然界,即使事物存在本质的差异,也能达到和合;荀子说:“万物各得其和而生”,说和合是天地万物的根本。《中庸》提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朱熹《中庸章句》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不仅将中和放在天地万物本原的重要位置,还进一步提出喜怒哀乐都要遵从中和的要求,不能过度。这体现了《中庸》的根本思想:情感上保持稳定,行动上遵守儒家的道德规范,做事留有余地,始终保持中和。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经剧变,各种社会思潮交融激荡,“和合”思想在批判继承中得到了新的发展。20世纪40年代的新儒学运动中,钱穆、牟宗三等学者继承宋明理学思想,又致力于援引外来文化,找到中西文化的结合点,对“和合”思想进一步进行了论述,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精神有一个最主要的特性,即中国人有着天人合一的理想,认[1]。近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张立文创立的“和合学”提出了包含冲突与融合、流行与超越、对称与整合在内的和合五义与和合学五义,指出和合思想对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又具有引领世界精神价值的能力。

2 儒家“和合”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代价值

党的十九大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写入党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儒家“和合”思想包含的“和而不同”的辩证思想、“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天下大同”的包容态度,使得“和合”思想在当今世界焕发出了新的时代意义,对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价值。

2.1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特征

当今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世界文化深度交融,在多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方面,价值选择的多元化造成了大学生的精神困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经历着多种文化思潮的冲击,经历着理想与现实、自由与纪律、集体与个人等方面的价值选择。大学生既不认同传统,又在纷繁复杂的价值观面前感到迷茫,即使对同一件事,他们自身也可能产生许多不同的观点与立场,这带来了大学生群体精神上的困惑与内耗,造成了许多大学生看似矛盾的行为特征:爱国热情强烈,又缺乏坚定的政治立场,权利意识强烈,却又不愿承担相应的责任,注重自我发展,又缺乏自律意识,追求理想,又在现实的困难面前灰心丧气,这导致他们在个人价值追求、人生目标、学习、就业、交友等方面常常遇到困惑。

另一方面,行为选择的多样化又造成大学生无所适从。社会环境决定了当代大学生从读书升学到走上社会的过程可以用“摸着石头过河”来形容[2],他们在学习、消费、交友、择业等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面临着各种竞争与选择,成长阶段面临着各种压力,社会环境不断复杂化,知识不断更新换代,自我、家庭、国家、社会、民族的多重责任相互交织[3],这一方面培养了大学生的自主独立意识与责任意识,又令一部分学生感到困惑与焦虑,在未来面前感到迷茫,遇到挫折就自我怀疑,遇到困难就感到消沉,心理素质脆弱,选择了学习与工作的道路却又朝三暮四、难以坚持,因此时常产生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影响了个人的健康与发展。

2.2 儒家“和合”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和合”思想有助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儒家“和合”思想能够引导大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对待社会思潮。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使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儒家和合思想强调“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对于其他文化始终持包容态度;“执两用中”,尊重文化差异又坚持原则;“己欲立而立人”,在交往中帮助他人发展,同时实现自身发展。“和合”思想能够启示大学生认识文化的多样性,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正是文化发展的动力[4],同时又坚持自己的道德准则,不盲目认同不良思潮。在各种思潮面前做到“和而不同”,在面对不同观点时能做到取长补短,坚持原则,保持本心,以求同存异的态度对待不同的价值取向,以和平包容的思考方式去思考自身面临的诸多选择。

“和合”思想能够促进大学生的人际和谐。“和合”思想的核心是“和为贵”,“和合”思想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提高他们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特别是在大学生个性增强,差异性显著的当下,儒家“和合”思想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仁者爱人”的仁义观念,正确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摒弃竞争中的浮躁心态与狭隘观念,在做好自己的同时收获宝贵的友谊。

“和合”思想能够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先秦儒家期许的不仅是宇宙运化的“天和”,更是人情物事中的“人和”[5]。传统儒家“和合”文化非常强调家国意识,儒家的最高价值理想就是成为“圣贤”,这是个人通过道德修养达到的最高精神境界,但达到这一境界又需要学习砥砺,要“弥纶天地”,就要以修身为本,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代大学生个性较强,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关心自我价值实现,却又常常感到迷茫。要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树立为国家、集体奋斗的理想信念,认识到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和合”并不矛盾,国家、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集体的命运与国家、集体紧密相连,个人行为选择要以国家、集体利益为先,认识到只有国家强大了,个人才有更多发展的机会,只有集体团结协作,才能成就更伟大的事业。

3 儒家“和合”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应当发挥正确引导学生思想观念,养成良好道德情操的作用,但当今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主要以灌输理论、方针、政策为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将“和合”思想内化于心,做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和合”,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出发,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3.1 以身作则,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

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要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学生品格。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质量,首先,教育者自身应加强对儒家“和合”思想的学习和理解,以“仁爱”之心理解、帮助学生,站在“和合”思想的角度分析社会上的热点事件、各种社会思潮,帮助学生学会辩证分析的方法,学会分析各种思想观念的优缺点,辨别各种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在理性分析和看待事物中实现价值选择,在多元文化的辨析中不断丰富自我,同时又坚持自身的原则;其次,教育者自身要做到“和合”,对内要实现身心和合,对外要团结协作,以和为贵,培养受教育者的“和合”意识,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人际交往中的矛盾,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应当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学会换位思考,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最后,教育者自身要实现与社会的和合,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教育学生把握住“致中和”的原则,帮助学生在独立发展自己个性的同时,积极承担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做到知行合一。

3.2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元,因此仅靠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一方面,应当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可采取“翻转课堂”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课堂中,采取现场讲解与评析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包容多样的思想去理解、接受他人的观念,帮助学生树立开放包容的思想,掌握促进人际和谐的技巧。此外,还可以通过学生活动的方式,通过“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集体意识,鼓励学生组织“和合”文化的辩论、演讲、论坛、讲座等活动,在活动中锻炼人际交往、团结协作的能力,同时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网络是重要的思想阵地,也是大学生接受各种社会思想的主要途径之一,可以采取公众号、微博主页、贴吧、空间等方式,宣传“和合”价值观,反对网络暴力,积极营造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的网络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用“和合”思想看待问题的能力。

3.3 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和合”思想不仅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也是一种宝贵的方法论,具有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已经成为世界潮流,要做到“和合”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也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身内涵。要吸收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历史学、汉语言文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先进研究成果,以新的视角丰富教学内容。教学者要加强学习研究,对“和合”思想相关的典籍进行梳理,概括出相关的教学专题,制定教学计划,读懂、读通典籍,向学生作系统的介绍,以具体案例和故事背景吸引学生,让传统文化不再晦涩难懂;教学内容上,要“强调文化之间的选择性理解”[6],转变过去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分析视角,寻找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共通之处,充分理顺各种古今中外思想、观点交流、沟通的脉络,使传统文化走进课堂时既有批判又有继承,既兼容并包各种社会思潮,又有理性的辨析、判断与正确引导,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自觉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适应现代多元社会的要求,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这也是儒家“和合”思想的应有之义。

儒家“和合”思想的核心在于承认差异又主张融合,既富有思辨色彩,又具有原则性。它是一种世界观,更是一种方法论,具有引领世界价值选择的力量,因此深入挖掘儒家“和合”思想的时代价值,并将其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仅能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正确引领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猜你喜欢

儒家政治传统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政治攀附”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