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振兴教育
2018-12-07郭细琴
郭细琴
中共湖南省耒阳市委党校 湖南耒阳 421800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必须把“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作为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根据文件精神,各级各地政府要在振兴战略中持之以恒的贯彻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战略要求,以乡村为落脚点以点带面、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完善发展义务教育体制机制,全面提升乡村教育基本办学条件。
1 肯定乡村教育在振兴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
从以下两点可以看出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地位:首先,作为十九大重要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包括教育振兴。中央在一号文件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育的振兴是中央特别关注的也是亟待重视的关键点,乡村振兴绝不紧紧是经济上的振兴,也包括了教育,倘若忽视了乡村教育的发展,振兴战略就只是一个口号,一个教育落后的乡村,无论其经济取得了多少成绩、乡村居民的收入如何提高,都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振兴。以发展的眼光看,乡村振兴必须要依靠人力资源的支撑,乡村教育不发展,乡村振兴难以获得持久发展的动力[1]。
二是振兴乡村教育,是满足乡村人民对教育的美好期盼。一号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习总书记曾经在十八大结束时对记者朋友说:“我们的人民都热爱美好的生活,他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他总结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八个重要的期盼,其中两个期盼都与教育息息相关。
2 振兴乡村教育,有效解决乡村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乡村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方面,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乡村教育主要侧重于发展学龄前教育及义务教育小学到初中,由于客观环境的种种原因,乡村教育并未从根本上获得发展,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缺失。另一方面,乡村学校缺乏专业技术技能高、业务水平突出的教师,仅从职称结构来看,高级职称的教师几乎为零,中级职称的也不多,原因有二,其一,乡村条件艰苦,难以满足优质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其二,受职称名额的限制,乡村教师在乡村任教没有充分的名额满足职称的晋升,职称不仅是工资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工作成绩的具体体现,由于缺乏必要的职称晋升机会,会让多数教师失去事业发展的信心进而影响工作积极性。其三,尤其乡村地域生活条件受限,优质教师资源容易被条件较好的地区的学校挖走,导致长期留在乡村任教的优质师资有的的确想为乡村多做贡献,有的囿于缺少门路进城。无论怎样,从整体来看,乡村优质师资无法与条件较好的城市相比,甚至比例严重失衡[2]。
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教育振兴的路径
3.1 修订对乡村幼儿园、小学、中学的等级评定制度,对“重点学校”给予重新定位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谈到教育强国时重点强调“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而给学校评定等级、设立“重点学校”的做法无形的给老师和孩子定下了等级与教育公平的初衷向违背。建议在学校等级评定和“重点学校”设定中给予重新定位,尽可能使教育资源在各学校中重新分配。
3.2 制定政策保障,吸引教学水平和专业技术技能高的教师长期服务乡村教育
政府在政策上将职称晋级名额向乡村倾斜,让教师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充满信心。完善津贴补偿制度,以县为单位划定区域,根据乡村学校所在地区设立特别津贴,由在校工作时间长短决定,时间越长津贴越高,即使退休了依然保留该津贴。对于乡村工作的教师设立“荣誉职称”制定职称晋升制度[3]。
3.3 实行以中、高考外的统一考试制度为主的考试制度改革
由于复杂的客观环境局限,乡村教师在“统考”面前显得束手无力,因此承担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许多乡村教师表示“就工作努力程度而言,我们不比城市教师小,但最终考试结果总是不如他们”。其实,层层考试,按照考试成绩排名次的管理方式并非科学有效,也不是提升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唯一途径。在大学教育中,考试命题、判卷的权利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一样在平时教学中相互探讨教学问题,你追我赶,并没有因为缺少统一考试而失去工作动力。取消除中、高考以外的统一考试,去除乡村教师不该承受的多余心理压力,是提升乡村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一条有效路径。振兴乡村教育不仅能够减轻城市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负担,也能够促进区域间的教育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