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新农村建设分类及发展模式研究
2018-12-07赵慧琴
赵慧琴
(广西师范学院,南宁 530001)
北部湾经济区位于祖国的西南部,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其海岸线、港口、海洋、农林、旅游、能源等资源十分丰富。该地区传统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民族及地域特色,农村产业发展呈多元化特点,但由于各地所处环境的差异性,发展仍不均衡。因而,研究新农村分类及发展模式,分类引导开展新农村建设,在各地农村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寻求符合本地特色的建设路径,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北部湾经济区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因素
综合分析北部湾经济区的实际情况,区域自然环境、城市群及基础设施建设的驱动、产业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海洋开发成为影响该区域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因素。
第一,区域自然环境。广西北部湾独特的地理环境复杂,自然资源丰富,受地形地貌的影响,新农村建设在相当的时间内,布局分散、集中连片程度低的现象还难以改变。
第二,城市群及基础设施建设的驱动。随着《国务院关于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国函[2017]6号)》实施,北部湾经济区的铁路、公路、机场及码头等基础设施的进一步优化提高,北部湾地区新农村建设必将进一步发展,随着区位条件的变化,有些农村居民点会得到优先发展,有些会限制发展,有些会逐步消失。
第三,产业发展。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产业发展呈多元化特点,有些农村依靠多年积累奠定了一定的工业基础,目前已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有的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面向东盟的农产品加工贸易基地;还有些农村多年来资本投入不足,产业发展缓慢或停滞不前。针对各地产业发展的不同情况,新农村建设的类型和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第四,民族传统文化。北部湾经济区农村民族文化特色鲜明,无论是民族民间流传的诗歌、音乐、舞蹈、戏曲、刺绣、编织、印染、服饰、建筑等有形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口传文学及语言、传统表演艺术、传统工艺技能、传统民俗节庆、传统知识等无形的非物质形态化的部分,都是农村发展中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色资源,具有非常大的竞争力和发展空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保留与开发,必将进一步促进新农村的发展。
第五,海洋开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开发海洋资源,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重要举措。北部湾经济区的海洋不仅是目前我国海洋中环境最优良的海区之一,也是海洋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海区之一。海洋资源的开发会引起沿海农村相应的变化。
二、北部湾经济区新农村建设分类
根据北部湾经济新农村建设影响因素及北部湾经济区农村发展状况,可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分类,将北部湾经济区新农村建设分为三种类型,即农业发展型农村、综合发展型农村、城郊发展型农村;从农村的历史文化状况及是否需要保护的角度进行分类,可划分为特色保护型农村和非保护型农村。根据各农村所承载的功能,可综合划分为农业发展型农村、综合发展型农村、城郊发展型农村、特色保护型农村。
(一)农业发展型农村
农业发展型农村,是指距离重点城市、县、镇或各类工业区域有一定距离,以种植业为主,不会因为城市的发展被城市合并,具有较好的农业生产基础,农业产业具备一定规模的农村。
这一类型农村建设方向主要是根据地区农业产业发展实际需要及农业人口发展变化情况,科学优化生产生活空间布局;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协调好新农村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原材料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推动产业聚集,繁荣乡镇企业增加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重点建设领域是农村农业生产设施建设与完善,主要包括: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保护建设,大、中、小型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建设与维护,农业规模化生产机械供应与维修配套,大宗农产品储存与加工设施及机械配套,石油产品供应设施配套等。农村生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工作,应将环境保护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以集镇或中心村为中心,积极推动实施农村环保行动和乡村清洁工程,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和综合整治,不断改善农村环境。
(二)综合发展型农村
是指传统种植业和现代特色农业并重,受城市或工业开发影响较明显,且不会因为城市的发展被城市合并,具有较好的农业生产基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农业加工产业或非农轻工业产业的农村。
这一类型农村建设的主要方向是根据区域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发展战略客观需求,适时适地进行政策扶持引导,继续扩大产业发展规模,并科学引导农村居民点空间规模变化;严格保护耕地,实施农村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年度管理机制,协调好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农村居民点拓展之间的关系,并搞好新型农村社区机制建设工作。
重点建设领域是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建设规划,明确所在村镇在规划中的具体功能定位和周边城镇间的相互关系,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继续加大政府财政对农村的投入,不断推进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水利和交通网络建设、实施饮用水安全工程,加大引进科技力度,推进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如沼气、太阳能等新型环保能源的推广等;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教育、医疗等社会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旅游,适度发展无公害绿色产业;合理控制农业资源的开发强度,突出发展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三)城郊发展型农村
是指距离重点城市、县、镇或各类工业园区距离很近,受城镇和工业发展影响较大,未来将要融入城镇拓展或工业园区建设的农村。
这一类型农村建设方向是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按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到2020年将减少10%,要科学合理安排农村居民点空间,不断优化农民生产生活空间使用,有序开展农村居民点整治和改造;新农村建设要纳入到城镇建设规划,大中城市城郊重点发展特色旅游业、都市型农业和环保型工业,中小城镇城郊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休闲观光的农家特色旅游业、农副产品种养殖业等高效生态农业。
重点建设领域是结合城市总体建设规划,有计划、分重点地逐步推进安全饮用水工程、交通网络建设工程、节能型能源开发利用工程、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重点加强大中城市城郊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中小型城郊发展型农村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共享,有计划、分重点地逐步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农村耕地和宅基地整理,加快村民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有序建设宜居的农家新村。
(四)特色保护型农村
特色保护型农村是指具有独特地理位置或历史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传承,保留有名胜古迹和重要文物遗址等具有较高文化保护价值的农村。
这一类型农村建设方向是严格保护历史文化村落建筑和民俗文化,理性认识和看待其文化的双重性,科学合理开发其积极的功能,发展特色旅游观光业,保护现有的生态环境平衡。
重点建设领域是结合村镇建设规划,控制农村居民点空间规模不增加。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适时适度进行特色村落改造。严格保护耕地,发展低耗能产业,协调处理好非农产业发展与村落保护之间的关系。
三、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
根据北部湾经济区新农村建设分类及各地自身特色及优势,将北部湾经济区新农村建设模式可划分为旅游带动型模式、能人牵头模式、基础设施推动模式、产业引领型模式、企业带动型模式、政府整村推动型模式、城镇化发展型模式。各地可根据自身实际,采取对应的发展模式。
第一,旅游带动型模式。北部湾经济区具有优美的滨海风光、丰富的生态景观、极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及边关特色,形成北部湾独有的旅游模式:将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边境旅游、海洋旅游、特色农业旅游融为一体,通过开发农村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边境旅游资源、海洋旅游资源、特色农业旅游资源来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北部湾经济区旅游产品的持续开发,会促进农村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
第二,能人牵头型模式。能人牵头型指充分发挥北部湾经济区当地经济能人作用,引导鼓励经济能人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通过当地经济能人的示范、带动和扶持,带领当地农民共同致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使“经济能人”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经济能人带动模式已成为北部湾经济区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一种主要模式。
第三,基础建设推动型模式。北部湾经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经济发达地区尚有较大差距,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整体较低,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要更好地发展北部湾经济区经济,逐步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夯实新农村的建设基础,使基础设施水平更好地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更好地建设北部湾经济建设中心。
第四,农村产业引领型模式。北部湾经济区的粮食产业、原料蔗产业、水果产业与农产品加工产业在广西全区来说具有特殊的优势,通过当地优势产业的规模经营引领农村综合发展,也是北部湾经济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之一。依托当地的农村特有的产业优势资源,结合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不断开发市场优势,在优势产业的影响与带动下,建设一批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产品或产业,带动农村整体发展。
第五,优秀企业带动型模式。北部湾经济区现已涌现了南糖集团、黑五类食品集团等一批经济实力较强、装备较先进、技术水平较高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获得十多个的中国名牌产品、广西名牌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些优秀企业的快速发展势必会影响带动一批中小型企业的较快成长。北部湾经济区具有丰富的农村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具备发展工业的基本要素,同时有着得天独厚的企业优势,企业带动型模式已成为北部湾经济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之一。
第六,政府整村推进型模式。在新农村建设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宏观规划与引导组织方面。充分发挥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政府统一规划布局、投入资金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等公共设施方式,与村民协商互动共同打造新农村。对一些有自然灾害隐患或者已发生自然灾害、需要整村迁建的地区,可考虑实施农民宜居新村项目建设,通过新村建设的示范作用,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七,城镇化发展型模式。城镇化发展型模式也是北部湾经济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之一。城镇化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的一种过程。随着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城镇化发展必将给城郊乡镇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城镇化发展要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的基础上进行,要充分利用城郊乡镇的地域优势,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不断推动新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
[1]洪亘伟,刘志强.我国城镇密集地区新农村建设类型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12):70-74.
[2]蒋和平,朱立志,郝利,辛岭.新农村建设分类指导的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07,(6):15-19.
[3]思利华,兰宗保,曾媛,等.广西农业投资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南方农业学报,2014,(45):288-292.
[4]何海龙,蒋霞.新时期广西少数地区村落民俗文化存续原因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5):1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