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纽约商业“零距离”
2018-12-07周勇
文/周勇
日前应邀去美国长岛大学(Long Island University)研修,寻访了美国最早的超市金库伦(King Kullen),体验了国内非常推崇的好市多(COSTCO)仓储超市与位于曼哈顿的梅西百货(macys)旗舰店等零售店铺,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美国零售业不如国内变化得那么快。与国内相比,美国零售业有很多独特的地方。
第一,鸡蛋涨价了。国内超市的鸡蛋一般都是堆放在生鲜区分类出售,且品种繁多。在COSTCO,鸡蛋与牛奶堆放在一个冷库房中销售,以白壳蛋为主,为两打装,有三个品种,每盒售价分别是3.49美元、5.99美元、7.99美元。当地居民反映,这个价格近期约上涨了1美元。鸡蛋虽然是美国生产的,但包装物来自中国,所以就涨价了。记得1995年笔者在美国的时候,一打鸡蛋售价大约是1.30美元,打折促销时只卖39美分。20多年来,美国的鸡蛋价格大约上涨了一倍多,可见其是一个物价平稳、缓慢上涨的市场。近年来,国内超市的鸡蛋品种越来越多,从洋鸡蛋、草鸡蛋发展到土鸡蛋、柴鸡蛋、初生蛋、头蛋、竹林蛋、山林蛋、乡村蛋、田园蛋、农村蛋、玉米蛋等等,鸡蛋品种让人眼花缭乱,消费者不知道到底该吃什么蛋,其实基本上都是“扯淡”。
第二,百货超市受欢迎。备受业界推崇的好市多其实就是一个大型的仓储式超市。巨大的购物车,甚至有顾客推着铲板车购物,没有购物袋,顾客可用废弃的纸箱装商品。大包装商品高高地堆放在超市入口,米其林轮胎也是主打商品,超市出口有人站岗检查敲章,卖场内售卖家电、手表、首饰,甚至有1.5克拉的钻石销售。家电、服装、药品、食品占据了大部分营业面积,很粗放、很热闹,大包装、低价销售,大量购买。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国内20多年前就已经有仓储超市了,但后来消费者渐渐不喜欢环境不好的仓储式超市了。美国人对百货超市的需求似乎比中国人更强烈,原因之一是网购不如中国发达,这就使美国消费者购买日用百货商品更依赖于大型仓储式超市。长岛属于富人区,既有全食、金库伦等以生鲜食品为主导的超市,又有好市多、BJ(BJ's Wholesale Club Inc)等仓储式或以日用品为主导的超市,差异化发展,有各自的目标顾客群,都发展得不错。
第三,延续88年的超市鼻祖。1930年8月4日,具有烘焙店管理经验的迈克尔·卡伦(Michael Cullen)在纽约长岛郊区租下一间空闲的车库,开办了一家名叫“金库伦”(King Kullen)的超市,这就是国际公认的全球首家现代超市。超市的创始人在创业六年后过世,原以为这么久远开办的超市早就倒闭了,没想到的是,在整个长岛地区,如今随处可见金库伦,而且很有特色。笔者实地寻访了位于长岛曼哈塞特商业中心(Manhasset Center,1430 Northern Blvd, Manhasset, NY 11030)的金库伦。从现场情况看,其主打生鲜食品,蔬果、烘焙、冷冻(藏)食品是该店的显著特色。蔬果品种很丰富,从价格来看,蔬菜价格比水果价格高,红薯每磅约1美元,包装水果区还设置了吊秤,类似于我国的“公平秤”。烘焙是金库伦的老本行与传统特色,不仅卖场内烘焙食品做得很精致,还开出了独立的现烤面包店,其新型店铺的门面布局,中间是超市入口,两边分别是药房(Pharmacy)与面包房(fresh bakery)。最令人吃惊的是高大统一的各种冷柜多达120多个,横向三列冷柜有100多个,再沿墙面陈列冷柜20多个,从冷冻冷藏食品延伸到加工好的鲜肉,最后居然还有一个寿司柜。营业时间为周一到周六:7点到0点;周日:7点到10点。不同的店铺,关门的时间也不同,包括9点、10点、11点、0点、24小时等多种。美国的大型零售店周末营业时间一般都会缩短。美国食品营销协会称King Kullen是“食品零售新时代的催化剂”。实际上,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现代超市,King Kullen可以说是超市历史的活化石。
第四,曼哈顿街头设摊。无论是华尔街还是第五大道,都随处可见餐饮摊、水果摊、烧烤摊、服装地摊、流动地摊、流动餐卡车等。我问当地人:这些小摊有没有牌照?他说,过去我就干过这活儿,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如今大部分都是公司化运作,早晨公司会开卡车把流动摊位摆放到指定位置,然后由指定的个体商贩经营。我把这种经营模式叫作政府授权、公司运作、小贩设摊。这类移动摊位主要提供餐饮服务,并销售部分百货商品,大致有四种类型:大型的餐饮卡车,有轮子可以移动的路边餐饮车,无轮子的车式摊位,地摊(也有卖假货的流动地摊)。在路边甚至有卖蔬菜水果的摊位。不同的街道摊位还具有不同的餐饮特色。我国有些城市为了管理流动摊位连扫脸技术都应用上了,但还是没有管好。城市需要流动摊位,管理技术不是主要的,关键是看管理思路与运作机制。在曼哈顿这样世界著名的商业商务金融聚集地,居然可以在人行道设摊,可以做烧烤,居然可以在商店外面的人行道架出一个招徕顾客的招牌,并且还可以占道售卖!是整洁重要还是满足需求重要,是管理重要还是效率重要?看来,我们的城市商业管理得换一换思路了,不能一味依赖技术,得多从立场与效率思考对策!
第五,百货购物中心没有太多高大上的东西。国内把梅西百货描绘成应用移动定位技术的领先者,而其实,当你进入第五大道的梅西百货时,除了有免费的信号良好的WI-FI,最大的体验还是“商品”与“折扣”,商品很丰富,人流量远远高于国内的百货公司,但主要还是一个卖商品的场所。在长岛的购物中心有一个小型的梅西百货,从店铺装潢、商品展示、商品构成来看,与国内的大众百货差不多,除了一楼有几款名牌包包与名牌化妆品香水之外,再无别的亮点。国内购物中心已经出现了“去百货”趋势,而百货公司则正在实施“购物中心化”的转型,并且折腾出了越来越多的新花样,越来越变得像一个娱乐场所。但我所见到的美国购物中心和百货公司仍然以百货店与专卖店为主导,而且以购物为主,并没有太多高大上的东西。
美国不断开发出颠覆性科技成果,但是,美国人的生活并没有像国内那样在发生颠覆性的变革。购物仍然以线下为主,每周或隔周购买一次,大型仓储式超市仍然备受青睐。但在我国,随着居民收入与生活水平稍有提升,就开始从“每天购买”升级到“每餐购买”,商家用“日日鲜”培育零售的“信赖品牌”形象,但农产品的安全问题始终令人担忧。这是一个有点畸形与变态的市场,在未来必将回归的不是所谓的“零售本质”,而应该是“需求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