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教育经费的地区补偿
2018-12-07赵双剑
赵双剑,朱 苏
(1.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四平 136000;2.锦州市太和小学,吉林 四平 136000)
一、相关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科尔曼(Coleman)(1968)在著名的《科尔曼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教育不平等的概念及五种教育不均等的方式。McMahon(1970)用1955—1956年美国各州的财政转移支付的截面数据研究发现,转移支付并没有影响到地方财政对教育的支出,但1946—1968年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却表明,这种影响比较显著。Pidot(1969)用1963年美国81个大城市的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教育补助每增加1美元,城市总的教育支出会增加32美分[1]。Bishop(1964)对新英格兰地区6个州的1 400个市镇的研究也发现,在其中的5个州,州政府的转移支付对教育支出都会有显著影响,回归系数在0.39~0.8之间,相关性很小的那个州,只是因为它的转移支付占市、镇支出的比重太小[2]。
我国学者张男星(2003)在研究了俄罗斯高等教育的差距后认为,地区高等教育的差距越大,越难以发挥教育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导致经济发展差距越大,形成马太效应[3]。王善迈(1997)等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教育经费的区域性差异确实呈上升趋势[4];王蓉、丁小浩(2003)研究发现,小学和初中教育经费支出上的不平等主要是由省内差异引起的,而非省际差异[5]。魏后凯、杨大利(1997)指出,分权化改革后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必然会引起地区间教育投入的严重失衡,这种失衡又势必引致地区间教育发展机会的不平等。为此,中央和省级政府有必要通过某些途径平衡地区之间的教育财政,以逐步缩小地区间教育发展的差异[6]。蒋鸣和等(1997)对地区性教育不平等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公共财政分配的差异是导致教育投资不均的主要原因[7]。张玉林(2002)认为,分级办学制度不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导致城乡教育差距加大[8]。黄家泉(2000)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状况出发,分析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两基”、高等教育的影响,进而阐述了新时期教育区域化发展的思想[9]。岳昌君(2003)研究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从经济地理、公共财政、城市化以及劳动力要素的流动等方面讨论了我国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和效率问题[10~11]。鲍威、刘艳辉(2009)研究发现,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经费配置的区域差异呈现上升趋势,其中预算内生均支出差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内部的经费差距是导致差异上升的主因;各地高校生均支出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方财力的牵制[12]。
纵观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学者们借助各类模型对地区间教育发展和投入水平的差异做了比较多的研究,也得出了很多有启示意义的研究结论。然而,目前的研究比较多地集中在以转移支付方式补充欠发达地区教育经费的不足,从公共物品私人提供这个角度进行分析的比较少,对于支出方的效应分析也不足,这就为本文在这两个问题上的深入探讨留下了空间。
二、欠发达地区教育经费地区补偿的原因和必要性
1.教育产品的外部性。欠发达地区教育投入对发达地区具有强烈的外部效应,即对发达地区的经济有推动作用,欠发达地区的毕业生越来越倾向于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经济发达地区可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相对优厚的工作待遇和更大的个人发展空间,人力资本向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基于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本就业地区选择的区位性及人力资本转移对发达地区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可以说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对发达地区产生了不可否认的正外部效应。本着谁收益谁付费的原则,发达地区应对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经费予以补偿。
2.基于教育的公平性和财政中立原则。目前,我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平均,表现为优质的师资和教育资源过分向发达地区特别是大城市集中,从而导致了择校热、高考移民,以及农村孩子基础教育阶段上学难等现象的发生,导致这种不公平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经费不足。财政中立原则和资源分配均等原则要求不论各地区的自身经济发达程度如何,学生都应该享受到同等的教育资源,反映到教育财政指标上来就是财政生均经费支出水平是相等的。因此,对欠发达地区教育经费进行地区补偿是符合教育公平性要求和财政中立原则的。
3.欠发达地区目前的教育经费投入现状。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更是教育均衡发展的物质保障。我国各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差别很大,即便是同一区域各省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也不尽相同。我国教育财政经费实行的是中央与地方共同承担的制度,教育经费很大一部分依赖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财力不足,能够给予教育的资源也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必然导致地区间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平衡。
欠发达地区作为人力资本净输出地,地区间教育的外溢性抑制了欠发达地区政府的教育投资意愿,使得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教育财政投入不足,拉大了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显现出典型的“马太效应”,即地区越贫穷,教育对本地区经济部门的溢出作用就越不显著,越不显著就越不重视教育,也就会越贫穷。这是教育产品市场失灵的表现,需要通过教育经费地区补偿机制来弥补。
三、欠发达地区教育经费地区补偿的途径
1.纵向转移支付。教育经费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纵向转移支付是我国现阶段公共教育转移支付的主要方式。欠发达地区对发达地区存在着明显的教育溢出效应,中央政府应该对欠发达地区进行教育投入的补偿。考虑到欠发达地区的长远发展,人力资本投资必须更多地向欠发达地区倾斜。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纵向教育经费转移支付的交易成本相对比较低,所以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比较强。中央政府的公共教育经费支出政策要对欠发达地区进行倾斜,更加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教育事业[13]。
2.横向转移支付。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横向转移财政资金有两种方式:第一种,鼓励发达地区直接投资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向他们提供援助。这种方式虽很直接,但由于发达地区转移支付的动力不强,他们更倾向于免费搭车,因而不会愿意主动支出;第二种,通过中央财政,根据欠发达地区毕业生的毕业流向,先行测算出欠发达地区对发达地区外部效应所产生的效益,再根据测算值将中央财政通过税收返还分配给发达地区的教育补助金扣除出去,转而补偿给欠发达地区。
3.为人才需求者委托定向培养。令私人成为公共物品的提供者,这在财政领域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保护私有产权,这是公共物品私人提供者提供公共物品并且进一步受益的充要条件。根据世界银行1995年的研究报告分析,依靠保护私人产权方式提供的公共物品其效率远远高于公共产权的提供。试把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人才看作是教育生产的产品,如果在生产阶段就为一些产品找到买家的话,就可以向这些买家提出支付成本的要求。对于欠发达地区中等以上的院校可以直接与有实力的企事业用人单位签订委托或定向培养合同,并要求他们提供一部分人才培养成本,学生择优自愿签订培养、就业协议,既可以解决一部分教育经费问题,又可以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是一项双赢的策略。
四、欠发达地区教育经费地区补偿的效应分析
1.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效应。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持续性推动力。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学界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根据高洁的实证分析,教育经费规模变动所引起的GDP变动,即教育经费投入的活动效应构成了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驱动的最主要因素;由教育经费地区结构变动而引起的GDP变动,即教育经费的结构效应亦对GDP增长产生较明显的影响,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的省际间分配格局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14]。总体上,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GDP对教育投入的弹性系数大于经济发达地区。从本质上说,缩小地区教育差距是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根本保证[15]。
2.对欠发达地区居民产生福利效应。通过教育经费的地区补偿,必然会促使欠发达地区公共教育经费支出的增加,通过增加公共教育经费来促使公共教育的发展是教育均等化的必要途径之一。并且,财政转移支付总额越大,对教育均等化的促进作用就越大。因此,教育经费地区补偿的受益者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可以提高他们包括教育公平在内的总体福利水平,与教育经费地区补偿的政策目标相一致[16]。
3.进一步扩大欠发达地区教育对发达地区的外部效应。发达地区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转移支付乃至校企合作向欠发达地区支付收益成本,并不意味着发达地区受到损失。因为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收益通过人才流动扩散到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教育水平提高,培养的人才质量提升,反过来还会通过人才和技术的转移扩散到发达地区,产生正的外部效应。因此,产生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互利双赢的效应,使两者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Pidot G.B.A.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of the determinants of local government fiscal patterns[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69,(51).
[2]McMahon W.W.An economic analysis of major determinants of expenditures on public education.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70,(52).
[3]BishoP G.A.Stimulative versus substitutive effects of state school aid in New England[J].National Tax Journal,1964,(2).
[4]张男星.论俄罗斯高等教育的地区差异[J].俄罗斯研究,2003,(4).
[5]王善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J].教育与经济,1997,(3).
[6]王蓉,丁小浩.努力构筑我国公共教育财政体制[J].教育发展研究,2003,(4).
[7]魏后凯,杨大利.地方分权与中国地区教育差异[J].中国社会科学,1997,(1).
[8]蒋鸣和.中国贫困县教育财政与初等教育成本[J].教育与经济,1997,(4).
[9]张玉林.中国城乡教育差距[J].战略与管理,2002,(6).
[10]黄家泉.教育区域发展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
[11]岳昌君.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J].教育与经济,2003,(10).
[12]马圆圆.我国城乡和区域间普通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经济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08.
[13]鲍威,刘艳辉.公平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区域间差异[J].教育发展研究,2009,(23).
[14]郭可立.教育支出和教育溢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15]高洁.教育经费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基于全国数据的LMDI指数分解[J].中国物价,2016,(6).
[16]俞立平,周署东.我国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差距——基于Panel Data的变系数模型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