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借贷问题的思政教育策略思考
2018-12-07陆竹棠
陆竹棠
(黄河科技学院,郑州450063)
助学贷款政策自实施以来,资助了大量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截至2015年年末,国家助学贷款累计1 200亿元,惠及1 100多万学生,但这一模式已经逐渐显露出贷款大学生偿贷意愿低、信用能力差的问题。近两年大学生高利贷问题频发,今年网络媒体又爆出了“裸条”贷[1]问题,这都反映出当今大学生在消费观念上呈现了明显的错误发展趋势,从根本上来说是价值观出现了问题,要想从根本上消除此类问题必须要从思想教育的角度着手处理。本文所讨论的大学生借贷主要指大学生高利贷、“裸条”贷等影响恶劣、对高等教育环境有严重危害的借贷形式,不包括国家助学贷款。
一、大学生借贷的负面影响
(一)我国大学生借贷问题的普遍现状
从目前我国大学生借贷情况的实际发展来看,借取高利贷的情况有所增加,同时大学生参与消费金融贷款的比例也有明显增加[2],同时大学生也不具备足够的偿债能力,面对一些低额度的贷款也不具备足够的偿付能力。
除了正常的助学贷款外,我国高校大学生借贷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危害极其严重的高利贷,包括普通的高利贷以及近两年流行的“裸条”贷。这两类贷款形式无论在操作方式、贷款服务提供者的资质、贷款人行为等方面都存在违法现象,一方面扰乱了社会秩序和金融秩序,另一方面也对高等教育的环境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另一类是传统金融企业和现代P2P金融企业专门针对大学生提供的低准入信用卡发放和P2P借贷服务。相对来说受众面更广,但造成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弱。
(二)大学生不良借贷的负面影响
不良借贷会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一旦高利贷借贷额度大幅增加且借贷人无力偿还,就有可能诱发自杀、暴力事件等恶性问题。即便是普通的借贷行为,也会引发大学生价值观念的骤变。总的来说,大学生借贷是十分不值得提倡的,其表面上表现为行为问题,本质上属于思想问题,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是扭转学生的思想,从根源上消除借贷的想法。
二、大学生借贷的根本诱因
(一)互联网金融与错误消费观的共同影响
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必不可缺的信息工具,企业为了获取更大规模的市场占有率,纷纷向大学生群体展开攻势。为吸引大学生,许多网贷平台往往只宣传和夸大分期产品的低门槛,却弱化其高利息、高违约金、高服务费的分期费用。和分期付款一年的银行信用卡7%以下的年利率相比,校园贷的一年息一般高达30%以上,相当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5倍。所以,大学生分期贷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高利贷。但是,“利息”被忽悠成“服务费”之后,很多大学生不知道这实际上就是成本非常高的贷款。从表面上来看,这种行为是由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主动推广所引发的,但从本质上来说,面向大学生开展的互联网金融实际上就是消费金融,其服务目标在于生活消费[3],只要这种贷款行为发生,就说明学生存在相应的消费需求,无论是白条还是分期贷款,都说明学生的消费行为已经超出了其所能够担负的水平,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学生在消费观念上出现了偏差。
(二)家庭支持向社会生活独立过渡期的心理变化影响
在进入大学之前,大学生的生活基本上都由家庭进行支持,绝大多数消费目标也是由家庭来进行制定,在这一阶段消费的控制力一般是来自父母。在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普遍接受的生活方式是接近于社会式的生活方式,开始接触到大量的社会群体,在开放化社交的过程中,大学生往往更容易观察到他人生活中的一些特殊习惯,而这类特殊习惯往往是基于自主支付能力而实现的[4]。当注意到此类习惯后,大学生往往会开始学习和模仿,而实际在尝试此类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大学生本身并没有足够的收入条件来应付相应的支出需求。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大学生只能通过三类方式来获得相应的收入,一是向家庭索取,二是通过兼职赚取相应的报酬,三是借贷。
(三)攀比心理影响
攀比心理是现在学生普遍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不仅仅在学生中出现,在社会大众中也有十分明显的表现,或者说借贷行为本身都在一定程度上受攀比心理影响。如今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相对较高,大多数地区都已经实现了小康水平,在这样的条件下,家庭生活水平虽然得到了大幅提高,大学生所追求的学习工具早已经转变为了电子工具,以及对于生活用品的攀比[5]。比如绝大多数学生在笔记本电脑以及智能手机的选择上存在明显的攀比心理,这种心理是很正常的,但如果转变为实际购买行为时就有可能会诱发贷款;有一些大学生会在生活条件上进行攀比,比如攀比每月的个人可支配资金、衣着是否名牌、是否有条件参与一些需要昂贵价格产品的社团等等。总的来说,攀比心理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对于大学生借贷而言,攀比心理必然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诱因。
三、大学生借贷问题的思政教育策略
(一)强化学习意识,约束消费行为
正确的消费观应当是一种对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简单来说,就是要考虑如何正确的消费,在消费的过程中要考虑各类隐形收益和成本。对于普通的工薪消费者来说,合理的消费观应当是消费的额度控制在自己所能担负的范围内。在此基础上,也需要根据自己的长远规划来进行合理调整,做好各种储备计划。对于大学生来说,这样的消费观念实际上并不合适,因为这一消费观念的根本收益在于生活便利性或者生活条件的提升,而大学生的核心工作是集中精力学习,并且从中进行自我提升与发展。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消费,应当为未来的社会生活与学习提供更好的基础。但无论从何种角度来说,大学生的消费都不应是为了单纯地服务于生活需求。前文在分析中指出,互联网金融虽然是大学生大规模贷款的重要诱因,但其根本原因仍然是大学生对于消费需求的不合理控制,产生了许多超出其担负水平的消费行为,而这类消费的目标大多是单纯服务于生活需求的,绝大多数与其分支的学习工作并无显著关联。
(二)强化生活意识管理,做好家庭对接
首先,高校要针对大学生的生活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增加教授讲座、教师咨询、选修课程、校园网公开课程、校园公共信息平台等推广生活意识的健康教育。在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中,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能够做到准确发现大学生的生活问题、了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在学生出现可能性的借贷意愿后,要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尤其是在收入能力和消费能力的平衡性上要进行深入说明[6]。其次,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组织应当与团委等组织进行合作,大面积推广学生理财能力的培养工作,帮助大学生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理财观念,一方面消除学生出现不良贷款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建立起维持稳定收入和额外可支配资金的积累能力。
其次,高校要与家庭做好对接。要求家长更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在校表现,一方面要求家长应当避免对学生不合理要求过分满足,另一方面也要让家长做到对学生合理要求尽量满足,但不应过度纵容,也不能过度严苛。同时,学校也要与家庭在学生消费问题上做好沟通,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发现学生有消费问题后,应当第一时间与学生家长进行联系。如果学生确实存在生活意识的问题,教育工作者需要先与家长进行沟通,由学生家长先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将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而非社会化生活当中。然后由思政教育工作者进行思想开导,让学生认识到大学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真实区别,帮助学生在大学期间培养起更坚实的能够应对社会生活的基础素质。
(三)加强自我剖析教育,强化朴素观念
攀比心理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自我剖析的错误走向,在攀比的过程中人是将他人作为参考的,在参考的过程中掺杂了更多的个人情感,缺乏足够的理性意识,而且攀比成功所能带来的成就感也会在短时间内消失,进而带来巨大的失落感。而攀比心理的消除过程,实际上就是自我剖析错误走向的正确转变。但在这一错误认识和消除过程中,学生需要意识到自己在攀比什么?为了什么目标而攀比?攀比最终真正能为自己带来什么?这是一种自我认知的深入过程,也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矫正时的必要流程,在大学生自我认知的过程中,让他们真正认识到攀比的内容并不是自己所应做的,攀比的目标本身并没有很高的价值,而攀比行为最终能为自己带来的无非是短时间内的心理满足。当学生意识到自己投入了较大的压力和信用风险所带来的收益远低于预期时,他们就会产生心理抗拒,并对攀比心理进行自我克制。
当然,思想教育不仅仅在于教育,某些固有的思想在长期作用于受体后很难在短期内被消除,而通过自我剖析教育所构建的自我克制能力也并不是绝对有效的。为了提升这种自我克制能力效用的长期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要加强对学生朴素生活观念的灌输。在这种辅助条件下,大学生的攀比行为缺少了错误的对象,普遍的朴素生活也消除了攀比的基本前提——条件差异,这样就能够更好地消除攀比心理影响下的大学生不良贷款主动意识。
参考文献:
[1]李海霞,张娣.“裸条”借贷:女大学生的“卖身”契[J].法律与生活,2016,(15).
[2]舒涛,付轲.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大学生借贷畸形消费现象探析——基于某学生深陷P2P网络借贷困境案例分析[J].高校辅导员,2016,(3):76-79.
[3]崔静雯.金融知识对大学生借贷行为的影响研究[J].商,2016,(19).
[4]王勤潇.大学生分期借贷的风险及控制对策[J].智富时代,2016,(1).
[5]郑焱,宁景雨,王志生,等.校园网络借贷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J].商情,2016,(19).
[6]谢留枝.如何解决大学生网贷出现的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6,(19):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