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的物流协同能力量表开发及其对市场导向与绩效关系的影响研究

2018-12-07王晓玉张意姣冉林瓒

管理科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市场导向维度协同

王晓玉,张意姣,冉林瓒

华南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广州 510640

针对以上研究缺陷,在物流外包背景下,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协同理论,并结合对典型企业的深度访谈,通过构建物流协同能力的测量维度,分析其对市场导向与绩效关系的作用,揭示市场导向和物流协同能力对促进企业提升绩效的内在机制。采用中国21个省市284个物流外包企业数据,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物流协同能力的测量模型进行检验,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①物流协同能力由外部战略协同、外部管理协同、外部创新思维协同、外部创新行为协同和内部协同5个维度构成;②市场导向对物流协同能力的5个维度均有显著正向影响;③物流协同能力中的外部战略协同和内部协同对企业的物流服务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④外部创新思维协同对企业的市场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市场导向对物流服务绩效和市场绩效的影响通过物流协同能力中的3个维度实现,即外部战略协同、外部创新思维协同和内部协同是企业市场导向转化为绩效的内在重要变量。

构建并检验物流外包背景下企业物流协同能力的测量模型及其对市场导向与绩效关系的影响模型,揭示市场导向和物流协同能力共同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的内在机制,对于中国物流外包企业培养物流协同能力,特别是外部战略协同、外部创新思维协同和内部协同,充分发挥市场导向战略对绩效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引言

随着全球化竞争加剧及物流业发展日趋成熟,物流外包已成为一种常见的企业战略,企业通过物流外包,能大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顾客满意度。与此同时,中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使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的选择趋于普遍。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增长放缓和企业转型升级压力下,市场导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受到持续广泛关注,尤其是以资源[1]和能力为代表的中介变量研究[2-3]。

已有研究表明,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在与其他外部渠道成员以及企业物流部门与其他部门沟通配合过程中,为共同利益互相努力适应和调整,进而产生协同效应[4]。当这种协同效应内化为企业的协同能力,就可能带来企业绩效的提升。物流外包背景下运作协同能力是企业市场导向影响物流绩效和市场绩效的重要中介变量[3]。协同能力的产生可能基于企业与第三方物流合作,其对企业的市场绩效有积极的影响[5]。物流协同能力与企业物流能力密不可分,其高低直接影响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6],并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7]。

企业在物流外包过程中的内外部协同应该不仅在运作方面,本研究探究物流协同能力中战略、管理、运作和创新的全方位协同,以及这种物流协同能力与企业的市场导向和绩效的关系;以资源基础理论和协同理论为基础,探讨在物流外包背景下,市场导向与绩效的关系,重点是物流协同能力的构成及其对二者关系的作用。通过引入基于物流外包的物流协同能力这一中间变量,揭示市场导向作用于绩效的全过程。

1 相关研究评述

1.1 市场导向与绩效关系的中介效应

市场导向被看做是营销观念的实施,是一种商业哲学,一种理想或政策的陈述。已有研究分别从行为视角和文化视角提出综合的市场导向定义,并被广泛接受和引用。本研究认同NARVER et al.[8]的观点,将市场导向界定为一种组织文化,这种文化能够促使企业采取最有效的行为认知顾客的需求和偏好,并满足顾客的需求,为顾客创造更高的价值,进而实现企业良好的绩效。顾客导向、竞争对手导向和跨部门协调作为市场导向的3个支柱,以长远眼光和长远的利益驱动为特征。有的学者将市场导向分为反应型市场导向和主动型市场导向两个维度[1],但也有学者在有关物流外包的研究中将市场导向分为顾客导向和竞争对手导向[5],本研究也采用这种分类。

学者们在研究企业市场导向与绩效关系时,一般结合各自的研究背景定义绩效及其测量变量。比较常见的有企业绩效[1]、新产品绩效[9-10]、物流或供应链绩效[3,5,7]等。对于企业绩效多采用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测量[2,5,11],也有的通过市场份额、销售增长、税前利润等指标测量[8,12]。由于单一评价指标在研究有关物流运作问题时有很大局限[7],有学者研究物流能力对绩效影响时使用物流绩效作为物流能力影响绩效的中间变量[13]。本研究建立在物流外包背景下,因此对企业绩效的测量包括市场绩效和物流服务绩效两个方面。

根据资源基础理论,基于市场的资源(如市场导向)和与营销相关的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和绩效的主要源泉[14],以市场为导向的组织文化有助于企业的组织创新和提高绩效[15],市场导向通过创新导向和创新资源提升新产品绩效和出口绩效[9],学者们主要关注的焦点之一是通过中介变量揭示市场导向影响绩效的机理和路径。

通过对已有研究的详细梳理发现[16],市场导向与绩效关系的中介变量研究以创新[10,17-18]为主,兼顾资源或能力[19]、关系、战略、其他绩效及其相互之间的组合[5],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有研究表明服务创新[20]或营销资源和营销能力[9]是部分中介变量,但大部分研究表明供应链能力[21]、组织学习和营销创新[11]等对市场导向与绩效关系具有完全中介作用。比较有代表性的是SINGH[12]的研究,该研究以来源-定位优势-绩效为框架,建立市场导向和外包如何创造能力并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的概念模型,即来源于市场导向和外包的定位优势(即能力)能够提升企业绩效,开启企业关系视角的市场导向和外包所创造的能力并最终提升绩效的研究。因此,企业在市场导向的驱使下,与物流外包方的协同有助于提升企业在物流服务方面的、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优势。

可见,学者们对市场导向与绩效关系的中介效应研究已扩展至单个企业之外的范畴,并关注企业间关系的影响,但是缺少基于特定背景下对企业能力构建及其对市场导向与绩效关系的深入研究。

1.2 物流协同能力

关于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协同能力的相关研究有限。因此,本研究将范围扩展至协同效应、协同能力、创新协同等范畴,并主要对定义、维度构建和关系检验加以评述。由于协同效应难以测量,学者们转向对协同和协同能力的研究。单独研究企业协同能力的研究不多,通常与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但为表述方便,本研究将已有研究分为协同和协同效应、协同能力、创新协同3部分加以评述。

1.2.1 协同和协同效应

ANSOFF[22]于1965年出版《公司战略》一书时首次提出协同的概念,认为协同是系统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下,其内部各单元或各部门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该定义指的是企业内部协同。赫尔曼·哈肯[23]创立协同学并将其定义为“系统的各部分之间互相协作,整个系统形成一些微观个体层次不存在的新的结构和特征”。该定义将协同的范畴扩大至更大的外部空间,企业应该属于其中的一部分。邹志勇[24]认为集团企业利用与外部联盟和内部资源共享等方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管理进而产生协同效应。而就物流环节而言,有学者认为在横向和纵向整合[25]或合作网络下[26]的企业之间能够产生物流协同效应。

已有关于企业协同的研究主要分为基于战略联盟的外部协同[27]、供应链协同[28]或供应链企业间协同[29-30]、协同合作[31]、信息协同[32]、信息资源协同[33]和多渠道整合等几个方面。

周水银等[28]采用信息共享、同步决策、激励联盟3个变量测量并检验供应链协同、技术创新和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供应链协同正向影响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供应链协同和产品创新正向影响企业绩效。但并未明确给出供应链协同的定义。STORY et al.[30]认为,为识别高端服务能力,需要从制造商的下游网络中处于互补和竞争关系的制造商、中间商和客户等不同视角识别其所需要的独特的和关键的能力。对于制造商而言,需要平衡产品与服务创新,开发基于顾客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方式,并具备独特的协同的产品和服务文化;对于中间商而言,需要协调和整合第三方产品或服务方;对于客户而言,需要共同创新和支持服务外包流程。该研究仅从定性研究的角度指出多方在提供高端服务过程中协同所需要具备的能力,但并未给出明确的协同能力定义、测量和关系检验。

KURNIAWAN et al.[31]就协同合作和动态能力对绩效影响的研究加以评述,并构建协同合作和动态能力通过战略发展对绩效影响的模型。该研究虽然阐述协同合作与外部合作伙伴及企业内部共同努力的状态和重要性,但并未给出明确的协同合作的定义。HUANG et al.[32]将信息协同定义为:“各业务单元的企业成员愿意扩散和分享信息,并且彼此合作而形成的一种和谐的组织氛围,以通过团结产生协同效应的这样一种环境”,并将信息协同分为信息扩散、信息反映和共享解释,实证结果表明信息协同是企业信息技术能力与创新之间关系的完全中介变量。CHEN[33]评估基于信息技术的各种资源之间的协同效应对企业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信息资源的协同对企业能力以及战略目标和绩效具有影响。该研究并未给出资源协同的明确定义,仅从信息技术的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和补充的组织资源3个维度测量信息资源协同。吴锦峰等[34]将多渠道整合定义为企业对不同渠道的目标、设计和调度的协调程度,能为企业创造协同效应。虽然内容与协同能力相关,但概念不同。

1.2.2 协同能力

已有关于协同能力的研究很少,仅从企业集团协同能力、企业协同、企业与外部创新群体的协同、企业关系能力、物流外包企业的运作协同能力等角度展开研究。

关于协同能力的定义,邹志勇等[35]将企业集团的协同能力定义为“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通过管理活动协调和开发资源以创造价值和竞争优势的才能”(该定义仅适用于企业集团);同时,构建并实证检验企业集团的协同能力的维度,包括战略协同和文化协同在内的宏观层协同能力,包括资源协同、组织协同、制度协同、信息协同等在内的中观层协同能力,包括流程协同、契约协同、创新协同、商务协同等在内的微观层协同能力。该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构建并实证检验企业集团的协同能力的维度,但缺少进一步的与绩效等关系的实证研究。王晓玉等[3]研究在特定的物流外包背景下,企业运作协同能力的维度构成及其对市场导向与绩效关系的影响,将运作协同能力描述为“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在物流外包背景下所培养的基于与第三方物流的协调、内部部门之间的配合以及运作灵活性等方面的运作能力”,将运作协同能力的维度划分为外部协作、内部配合、运作灵活性3个方面,实证结果表明企业运作协同能力对市场导向与绩效之间关系起完全中介作用。该研究完整地给出运作协同能力的定义、维度构成并实证检验与其他变量的关系。但事实上,围绕物流外包的企业间与企业内部的协同应该不仅限于运作环节。徐建中等[36]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协同能力和网络位置对技术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网络位置的中心度在企业协同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但并未给出明确的协同能力定义。王晓玉等[3]和徐建中等[36]的研究中均证明所测量维度对协同能力与绩效的关系起中介作用。

WESTON et al.[37]认为协同效应包括管理协同效应、营运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朱有明[38]认为企业与第三方之间的合作应该从战略、管理和信息3个方面考虑。综合已有研究可知,有关协同能力的维度划分主要集中于战略[35,39-40]、管理[36,39]、运作[3,36,39]、创新[36,39-40]、文化[39-41]和信息[32-33,35]等几个方面。

1.2.3 创新协同

对企业创新协同的研究主要围绕内部创新协同[40]、企业内外部协同效应[42]、跨国公司研发单元之间的协同创新能力[39]和基于外包关系的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展开。

围绕内部创新协同,白俊红等[40]研究创新协同的本质、内涵以及创新协同的组织和建制的整个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创新协同机制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战略、文化、组织、制度和技术等,并验证其对企业创新协同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围绕企业内外部协同效应,唐清泉等[42]认为企业内外部研发之间的协同效应整体表现为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从而提升企业内部的研发能力,最终为企业创造价值。

围绕跨国公司研发单元之间的协同创新能力,PERSAUD[39]将协同创新能力定义为一种基于全球分散的研发单元之间通过积累和开发新知识或重组现有知识进而更有效地创造新发明的高层次的能力,其构建协同创新能力的维度为战略研发协同、管理和运作协同、知识管理协同、创新管理协同。

愿景塑造强调创新的思维和意识,徐建中等[36]从过程协同等视角提出协同创新能力的6个维度,即愿景塑造、机会识别、变革创新、资源整合、合作共赢和组织间承诺;阮平南等[43]也发现协同创新意愿是企业创新网络实现创新协同的前提和基础。

围绕基于外包关系的创新能力,王永贵等[44]的研究建立在战略外包情景下,重点关注接包方长期合作导向对发包方创新能力的影响;在另一项研究中,王永贵等[45]围绕服务外包中企业创新能力的多维测量模型,从服务承包方和发包方两个不同视角探讨并论证承包方创新能力的提升机制,认为创新能力是指企业采取和执行新实践的能力,将创新能力划分为产品创新能力、流程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4个维度。

综上可知,基于外包关系或供应链的研究日益增多,但数量少且内容分散, 能够明确给出协同能力的定义和维度构成并检验其与企业绩效等其他变量关系的实证检验的较少。本研究在物流外包背景下,深入探讨物流协同能力的定义及维度构成,并检验其对市场导向与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以弥补以上研究不足。

2 物流协同能力的定义和维度构成

为确保研究变量测量和理论模型构建的科学性,2017年10月至11月,本研究分别对来自7家物流外包典型企业的8名中高层主管进行深度访谈,每次访谈时间持续2个小时左右。访谈主要围绕物流活动过程中企业与物流外包方以及企业内部的物流相关部门与物流支持部门之间的协同,还有企业在市场导向和绩效测量等方面的实际做法。

本研究将物流协同能力定义为,在物流外包背景下,为有效地完成仓储、运输、装卸等物流活动,企业与物流外包方以及企业内部的物流相关部门与物流支持部门之间在战略、管理、运作、创新等方面的高度协调、配合,从而产生协同效应的能力。

本研究剖析有关企业协同能力和创新协同的相关研究,结合企业深度访谈并基于企业物流外包的背景,开发物流协同能力的测量模型。从外部协同和内部协同[36,46]两个方面测量物流外包企业的协同能力,将外部协同细分为战略协同、管理协同、创新思维协同、创新行为协同4个方面,内部协同包括企业内部目标、管理、运作和创新的协同。

(1)外部战略协同

外部战略协同是指企业充分认知与物流外包方的战略合作的重要性并达成一致的战略定位,做到双赢和收益与风险共担所形成的协同。邹志勇等[35]认为战略协同是促成成员企业之间其他方面协同的前提。本研究对典型企业的深度访谈结果表明,企业与物流外包方之所以能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双方在战略上的协同一致密切相关。

(2)外部管理协同

外部管理协同是企业与物流外包方的协同在管理方面的体现,包括共同根据市场调整合作战略以及资源整合和树立标杆等。本研究对典型企业的深度访谈结果表明,在管理方面,企业需要物流外包方对运送路线问题、客户反馈等信息的及时反馈,物流外包方也需要企业对物流的考核以增进服务水平。

(3)外部创新思维协同

外部创新思维协同是指企业与物流外包方在应对新产品和新服务所引发的物流挑战时在创新意识或创新思维方面的协同。与已有研究中关于协同创新的愿景塑造[36]和创新意愿[43]一致,强调双方对于创新的大方向保持一致。本研究对典型企业的深度访谈结果表明,在面临新产品和新服务需求时,双方具备创新的思维和意识,以确保对物流创新协同的落实。

(4)外部创新行为协同

外部创新行为协同是指企业与物流外包方在应对新产品和新服务所引发的物流挑战时在物流需求沟通和满足等行为方面的协同。企业协同创新是一个沟通-协调-合作-协同的过程[47-48],学者们分别将流程创新能力[45]或过程创新[28]或工艺创新作为创新能力或技术创新的重要维度,均强调创新的行为特征。为此,本研究将创新行为协同单独作为一个维度提出,是上述外部创新思维协同的实际体现。本研究对典型企业的深度访谈结果表明,为完成新产品和新服务所引发的物流新业务,需要企业与物流外包方就需求、方案设计、实施等做双向的多次沟通和落实。

(5)内部协同

内部协同是指企业内部的物流相关部门与物流支持部门配合,制定和实现物流目标、及时有效共享和传递相关信息、协调应对突发状况和调配资源、协同解决新业务和独特物流需求等一系列过程,具体包括企业内部的目标、管理、运作和创新等几个方面的协同。

①内部目标协同是指物流相关部门和物流支持部门在制定部门目标时依次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和物流目标体现出来的协同。②内部管理协同是指物流支持部门配合物流相关部门围绕物流活动规范操作和信息共享等协同。③内部运作协同是指物流支持部门配合物流相关部门在运作层面的协同。④内部创新协同是指物流支持部门配合物流相关部门协同解决新业务和独特物流需求。本研究对典型企业的深度访谈结果表明,企业在与物流外包方合作过程中,离不开企业内部的物流相关部门与物流支持部门的协同配合,只有部门间在目标、管理、运作、创新等方面的紧密协调一致,才能取得良好的绩效。

3 概念模型和研究假设

根据资源基础理论和来源-定位优势-绩效框架[11,49],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的物流外包有助于培养企业的物流协同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绩效。以市场导向作为物流协同能力的前置变量,用来解释市场导向作用于绩效的全过程。该路径始于市场导向,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与物流外包方的战略协同、管理协同、创新思维协同、创新行为协同以及内部目标、管理、运作、创新等内部协同,促进企业的物流协同能力的提升,从而提升企业的绩效。

为夯实模型构建的实践基础,本研究分别对包括元器件和产品制造商、食品生产企业、贸易商、经销商以及货物代理商、物流供应链服务商等在内的多名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分别进行深度访谈,结果表明,研究市场导向、物流协同能力、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具有现实意义,该模型适用于不同的行业,同时为变量测量和量表开发奠定实践基础。

3.1 市场导向与物流协同能力

市场导向包括顾客导向和竞争对手导向两个维度,强调企业要同时关注顾客和竞争对手,以实现及时了解和跟踪市场状况。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有助于培养差异化竞争优势,企业在以独特的方式执行一些增值活动并给顾客带来感知价值时就具有了差异化优势,通过企业行为和活动而形成的独特的能力可以成为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优势[49],企业与物流外包方以及内部部门之间围绕物流活动(如订单执行和物流服务传递等)高度协同所建立的物流协同能力,使企业有效地完成物流活动,建立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定位优势。因此,在物流外包背景下,市场导向能够带来企业物流协同能力的提升,具体表现在外部战略协同、外部管理协同、外部创新思维协同、外部创新行为协同和内部协同等5个维度上。本研究对典型企业的深度访谈也印证了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会促使企业积极将物流等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在这个过程中与物流外包方在战略、管理、创新思维、创新行为等方面努力协调配合,并促使企业内部的物流相关部门与物流支持部门在目标、管理、运作和创新方面团结一致,以提供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产品或服务,更好为顾客提供价值。

(1)市场导向与物流协同能力的外部战略协同子维度

市场导向文化促进基于企业间协作的供应链能力[21],并有助于企业获取战略资源,培育资源获取能力,更注重通过与外部企业协作来实现自身和合作方的共同目标[50]。因此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通过积极与物流外包方合作有利于培育战略协同能力。有学者发现供应链的整合构建包含过程导向和战略聚焦,这种从战略高度上进行整合的水准远远高于停留在运作业务层面整合所达到的水准[51]。以顾客和竞争对手为导向促使企业更积极地与物流外包方在战略意义上协同一致,以达到为顾客提供增值服务以及超越竞争对手的目的,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H1a企业的市场导向正向影响外部战略协同。

(2)市场导向与物流协同能力的外部管理协同子维度

企业与物流外包方的战略协同仅代表双方在大方向上一致,具体的落实还需要靠管理。企业与物流外包方之间的关系管理需要双方以合适的方式共享信息、紧密合作和协调运作[51],以提高效率。因此双方需要制定日常物流业务方面的管理规范,以协调关系,提高效率。企业以顾客和竞争对手为导向有利于企业与物流外包方在日常物流管理过程中求同存异,为达成目标而努力。实证研究表明物流外包企业的市场导向对运作协同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因此,市场导向有利于企业与物流外包方在管理方面的协同。本研究提出假设。

H1b企业的市场导向正向影响外部管理协同。

(3)市场导向与物流协同能力的外部创新思维协同子维度

市场导向促使企业使用新技术和提供更多利益来保留顾客的创新[52],特别地,市场导向对企业创新的显著影响[10,53]体现在服务创新能力方面[54],包括顾客导向和竞争对手导向[55]。在物流外包过程中,企业为实现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竞争,为顾客提供增值服务时面临物流方面新的挑战,需要与外包方协同解决。双方首先要在创新思维方面协同一致,才能更有力地共同努力解决问题。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H1c企业的市场导向正向影响外部创新思维协同。

(4)市场导向与物流协同能力的外部创新行为协同子维度

在创新思维协同的基础上,双方需要进一步达到创新行为的协同,这样才能实际解决物流方面的新挑战,即创新思维协同与创新行为协同二者不可或缺。企业的市场导向正向影响创新[56],应该适用于外部创新行为协同,即企业越是以顾客和竞争对手为导向,越能促进双方协同解决物流方面的新挑战。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H1d企业的市场导向正向影响外部创新行为协同。

(5)市场导向与物流协同能力的内部协同子维度

管理企业之间关系的活动同样需要企业内部的功能部门之间以合适的方式共享信息、紧密合作和协调运作[51]。因此,企业以顾客和竞争对手为导向,能促进内部的各部门之间围绕物流活动的各种协同一致。本研究对典型企业的深度访谈也表明,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促使内部的物流相关部门与物流支持部门之间不断协调和变通,在目标、管理、运作和创新方面团结一致,以为顾客提供更好的产品或服务。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H1e企业的市场导向正向影响内部协同。

3.2 物流协同能力与绩效

在物流外包背景下,为全面体现绩效水平以及不同绩效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中的绩效包括市场绩效和物流服务绩效两个维度。通过对典型企业的访谈,市场绩效包括企业对市场环境的适应、市场机会的把握以及在占有率和顾客满意度等方面的市场表现,力求与企业的实践相一致;而物流服务绩效围绕企业在物流环节的具体表现以及对顾客需求满足等方面展开。

因为差异化的优势有助于提升企业绩效[49],所以基于物流外包关系的企业物流协同能力通过内外部整合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57],当这种整合聚焦于物流资源时会增强企业的整体绩效[46]。研究表明供应链能力正向影响企业市场绩效[58],那么物流外包过程中的内外部协同应该可以增强企业市场绩效。本研究对典型企业的深度访谈表明,企业与物流外包方在战略、管理、创新思维、创新行为等方面努力协调配合,企业内部的物流相关部门与物流支持部门在目标、管理、运作和创新方面紧密配合,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即为顾客提供更好的产品或服务,有利于市场绩效的提升。

(1)物流协同能力的外部战略协同子维度与市场绩效

外包关系中供应商倾向于与顾客进行系统协同,以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由于企业间联系或战略网络可能影响企业的绩效[59],所以企业与物流外包方之间建立在战略协同基础上的联系可能影响企业绩效。有研究表明包括差异化顾客价值和以竞争对手为导向的战略目标的实现正向影响财务绩效[33],那么建立在企业与物流外包方战略共识基础上的战略协同也有助于企业财务绩效的提升。企业与物流外包方的战略协同包含利益和风险共担,体现了一定的战略柔性,因此有助于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60]。研究表明,外部物流战略和关键的战略物流能力与企业绩效显著相关[61-62]。因此,企业采用物流外包战略之后所构建的外部战略协同作为物流协同能力的重要维度之一应该也与企业绩效显著相关,而市场绩效是企业绩效的主要表现之一。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H2a企业的外部战略协同正向影响市场绩效。

(2)物流协同能力的外部管理协同子维度与市场绩效

研究表明,企业与外部的合作影响绩效[8]或市场绩效[63],企业与物流外包方的合作对企业的市场绩效有积极的影响[5],运作灵活性也正向影响绩效[64]或市场绩效[63]。企业通过管理与其他企业的配合和合作关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最终提升企业绩效[65]。企业与物流外包方围绕物流业务管理的协同有利于提高市场绩效。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H2b企业的外部管理协同正向影响市场绩效。

(3)物流协同能力的外部创新思维协同子维度与市场绩效

企业创新正向影响绩效[56,66],服务创新能力正向影响企业市场绩效[55]。外包关系通过系统整合与协同,供应商可以进行更多的资源投入,并参与到新产品开发过程中,不断强化双方关系的协调程度,从而提升协同创新绩效[67]。事实上,组织创新绩效的提升需要具备支持创新思维和活动的环境气氛[68],研究表明组织创新氛围对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69]。企业与物流外包方围绕物流新业务的创新思维协同有利于提高市场绩效。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H2c企业的外部创新思维协同正向影响市场绩效。

(4)物流协同能力的外部创新行为协同子维度与市场绩效

研究表明协同决策对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69],企业创新[53]或服务创新能力正向影响企业绩效或市场绩效[55]。企业创新协同对创新协同绩效的显著影响[40]体现在创新行为上,企业与物流外包方围绕物流新业务的创新行为协同有利于提高市场绩效。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H2d企业的外部创新行为协同正向影响市场绩效。

(5)物流协同能力的内部协同子维度与市场绩效

大多数的业务需要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企业通过跨部门协同运作建立优势,进而把握机会和获取利润[70],研究表明职能部门间的合作与绩效正相关[71]。内部物流战略正向影响企业绩效[61],内部物流能力对企业竞争优势[72]或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73]。企业强调的市场导向需要合适的运作机制来确保对绩效的影响[53]。有效的共享能够打破职能分割和企业边界,以发展共同创造价值的过程,为顾客创造价值[51]。企业物流支持部门与物流相关部门围绕物流在目标、管理、运作和创新等方面的协同有利于提高市场绩效。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H2e企业的内部协同正向影响市场绩效。

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提升运作绩效[74],因此期望高水平的内部合作和外部合作会提升物流服务绩效[75]。通过供应链整合可以无缝连接相关的企业内外活动,减少重复或不必要的过程,提高企业物流效率和效益[51],而物流外包过程中的内外部协同可以提高企业物流服务绩效。本研究对典型企业的深度访谈表明,企业与物流外包方在战略、管理、创新思维、创新行为等方面的协同配合以及企业内部的各部门之间的紧密协作,有利于物流服务绩效的提升。

(6)物流协同能力的外部战略协同子维度与物流服务绩效

企业之所以把物流外包出去,是基于物流外包方的专业、成本优势和运作灵活性等,因此基于双方的物流协同能力可以对物流服务绩效有正向影响。而双方在战略方面的协同将提供明确的方向性指导,有利于提高效率,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H3a企业的外部战略协同正向影响物流服务绩效。

(7)物流协同能力的外部管理协同子维度与物流服务绩效

企业合作有利于运作绩效[76],所以企业与第三方物流的合作可以提升物流服务绩效。运作灵活性[63]和信息共享[77]正向影响物流绩效,这些作为企业与物流外包方之间管理协同的内容,无疑为提供更好的物流服务奠定基础,企业与物流外包方围绕物流业务的管理协同有利于提高物流服务绩效。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图1 概念模型Figure 1 Conceptual Model

H3b企业的外部管理协同正向影响物流服务绩效。

(8)物流协同能力的外部创新思维协同子维度与物流服务绩效

有研究表明创新正向影响物流服务质量[78],因此企业与物流外包方都具备创新思维或意识,有助于双方达成共识,共同克服物流方面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把为顾客独特的需求而生产有针对性产品或提供专门服务等作为努力目标。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H3c企业的外部创新思维协同正向影响物流服务绩效。

(9)物流协同能力的外部创新行为协同子维度与物流服务绩效

创新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79-80,54]。在物流外包背景下,双方就物流运输的需求、工艺、运输等进行充分沟通和论证,确保为顾客量身定制的产品或服务达到企业要求,提高订单执行率等。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H3d企业的外部创新行为协同正向影响物流服务绩效。

(10)物流协同能力的内部协同子维度与物流服务绩效

企业内部合作显著影响物流服务绩效[46]。物流相关部门在目标制定和实现、业务信息的共享和及时传递、协调配合解决失误和新问题等方面与物流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势必会带来物流效率和效益的提升。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H3e企业的内部协同正向影响物流服务绩效。

3.3 物流服务绩效与市场绩效

市场绩效是学者们用来测量企业绩效的基本指标之一。但是,这种单一评价指标有很大局限[7],有学者采用物流绩效[13]或服务质量[7]等指标作为物流能力影响财务绩效的中间变量。因此,结合相关研究,基于物流外包背景,为更全面地体现外包的效果,从物流服务绩效和市场绩效两个方面测量企业市场导向和物流外包的效果。

研究表明企业的市场绩效受企业与第三方物流合作等一系列因素影响[65],物流绩效[13]或(物流)服务质量[7]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物流环节的货损率低、送货及时性高、物流单据执行准确率高等有助于提高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和产品或服务的达标率等。本研究对典型企业的深度访谈印证企业通过外包提升的物流服务绩效最终导致企业更好的市场表现。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H4企业的物流服务绩效正向影响市场绩效。

图1给出在物流外包背景下以市场导向作为物流协同能力影响绩效的前置变量的概念模型。

4 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

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开发物流协同能力量表,然后检验物流协同能力对市场导向与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首先,检验物流协同能力的测量模型,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其次,对因果关系模型的构建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再次,计算各变量的皮尔逊相关分析和克朗巴哈系数;最后,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变量之间的关系并验证假设。

4.1 物流协同能力的测量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本研究的重点之一是物流协同能力量表的开发和效度检验。本研究严格遵照CHURCHILL[81]提出的新量表开发的完整程序进行。步骤1,梳理已有研究,然后对典型企业进行深度访谈。将从文献和深度访谈获得的测量题项整合到一起,形成全部的测量题项池。步骤2,围绕物流协同能力的内容效度对相关的测量题项进行进一步的提炼,剔除不合格的题项。步骤3,对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的数据先做探索性因子分析,找到因子结构,再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确定因子结构,验证所开发的物流协同能力量表的单维性和可靠性。步骤4,通过市场导向、物流协同能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验证物流协同能力量表的律则效度[45]。

4.1.1 先期研究

作为先期研究,围绕原料采购、产品/商品仓储、运输、装卸等物流活动中企业与物流外包方以及企业内部的物流相关部门与物流支持部门之间的协同,本研究分别选取广东地区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总经理和信息部门经理、电器元件制造企业的副总经理、家电制造企业的供应链整合经理、家具生产企业的总经理办公室主任、仪器生产企业的营销和物流经理以及贸易商、经销商、货物代理商的副总经理、物流供应链服务企业的总经理进行深度访谈。访谈的主要目的是:①确保测量模型与企业实践相匹配;②为物流协同能力维度的具体的测量指标提供实践依据;③为物流服务绩效和市场绩效的具体测量指标提供实践依据。

4.1.2 测量指标的开发和确定

归纳和整理已有研究[5,30,46]中与测量物流协同能力有关的题项以及深度访谈中企业管理人员提到的测量题项,形成测量物流协同能力的原始题项池,包含54个题项。在企业深度访谈中,研究人员首先向受访者描述外部战略协同、外部管理协同、外部创新思维协同、外部创新行为协同和内部协同的基本含义并举例,然后请他们每个人选出描述每一维度的最合适的题项。有49个题项被频繁提及,其中,外部战略协同和外部管理协同分别包括11个题项,外部创新思维协同包括2个题项,外部创新行为协同包括8个题项,内部协同包括17个题项,对这些题项进行内容效度检验。剩余5个题项被剔除。

4.1.3 测量指标的内容效度分析

为检验本研究开发的物流协同能力测量题项的内容效度,邀请2位营销教授和1位商贸流通协会会长,先让他们了解物流协同能力的概念及其测量维度,然后对每一个测量题项的适合程度从高到低进行打分,1为代表性程度很高,2为一般,3为很低,1分和2分的题项保留,3分的题项删掉。最终,题项从原来的54个减少到49个,这49个题项与本研究归纳和梳理得到的题项完全一致,说明这些题项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4.1.4 预调研

在正式大规模调查之前对部分企业发放初始调研问卷,通过反馈对问卷进行修改。对所有题项都使用Likert 5点评分法就企业的实际情况与题项的符合程度打分,1为完全不符合,5为完全符合。2017年11月1日至30日针对广东地区的物流外包企业进行预调研,在预调研过程中,共发放100份问卷,回收82份,有效问卷80份。根据CHURCHILL[81]研究中量表开发的规范要求,对测量过程加以精练,满足量表维度单一性和信度标准。经过分析有9个题项不符合要求,予以删除。最终进行正式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的题项为40个,包括7个测量外部战略协同的题项、8个测量外部管理协同的题项、2个测量外部创新思维协同的题项、8个测量外部创新行为协同的题项、15个测量内部协同的题项。

4.1.5 数据收集

本研究把问卷发放给位于珠三角地区的广州、深圳、东莞、珠海等以及辽宁、上海、北京、山东等21个省市地区的物流外包企业,其中珠三角的物流外包企业占65.912%。从2017年12月1日开始共发放630份问卷,在1个月之后,回收153份问卷。为提高问卷回收率,研究人员逐一联系未填答问卷的被调查者,并积极与之沟通,了解原因并努力加以解决,至2018年1月末又陆续收到一批问卷。最后共回收问卷314份,回收率为49.841%。在剔除不完整的问卷后,最终可以用于数据分析的问卷为284份。为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先从中随机抽取100份进行物流协同能力量表开发的探索性因子分析检验,剩下的184份数据用于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为检测未反应偏差,对前后两批问卷进行t检验,没有发现两批问卷在各指标上有显著差异。

样本企业的渠道类型(1个企业会属于多个渠道类型)分布以制造商或品牌商为主,以贸易商或经销商为辅,其中制造商或品牌商占50.318%,贸易商占38.854%,经销商占25.159%,零售企业(包括实体零售商和网络零售商)占34.076%。样本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分布以私营企业为主,占57.643%;国有和外资企业次之,分别占22.611%和13.376%;其他性质的企业占6.370%。物流外包关系以长期或稳定或不可替代为主,占75.478%。为检验未回复偏差,本研究根据一些客观数据对回复和未回复的样本企业的所有制和企业类型等进行t检验,并未发现存在未回复偏差问题。

4.1.6 量表维度单一性和信度检验

(1)探索性因子分析

为检验40个题项形成的因子结构,本研究采用Spss软件对随机抽取的100份问卷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KMO值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表明,该组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通过多次正交旋转得到物流协同能力的5因子测量结构,为确保得到精简、高效的因子结构,需要满足3条标准:①题项在某一个因子上的载荷系数必须大于或等于0.500;②题项之间的交叉载荷必须小于0.500;③某一题项的含义要与测量该因子的其他题项的含义一致。最终有36个题项全部满足以上3条标准,予以保留,它们的累计方差解释率高达72.080%,分析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用5个题项测量外部战略协同,用6个题项测量外部管理协同,用2个题项测量外部创新思维协同,用8个题项测量外部创新行为协同,用15个题项测量内部协同。

(2)验证性因子分析

为了进一步对保留的题项及其结构进行检验,本研究利用Amos 21.0.0 软件进行一系列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见表1。与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完全一致,即物流协同能力由5个因子组成。尽管卡方检验的统计显著,但其他拟合指标值都表明本研究的模型可以接受,说明模型与数据之间具有较好的拟合度。

(3)量表信度

为验证所开发量表的信度,分别计算外部战略协同、外部管理协同、外部创新思维协同、外部创新行为协同和内部协同5个因子的综合信度系数,以反映其内部一致性和可靠性。这5个因子的综合信度系数均大于0.700,分别为0.874、0.903、 0.768、0.939和0.967。通过Amos软件的数据分析,每个因子的可靠性检验值分别达到0.791、0.815、0.663、0.878和0.953,且所有t值均显著,p<0.001。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知,本研究开发的物流协同能力量表通过信度检验。

表1 物流协同能力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因子分析的结果Table 1 Results for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Logistical Synergistic Capability

(续表)

4.2 变量的信度和效度

测量顾客导向、竞争对手导向和物流服务绩效的题项改编自SINKOVICS et al.[5]和王晓玉等[3]的研究,测量市场绩效的题项为本研究结合深度访谈开发的题项,使用Likert 5点评分法,具体测量题项见表2。首先,本研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并计算相应的综合信度系数。由表2可知,各变量的标准化因子载荷大于0.500,综合信度系数均大于0.800,表明本研究所用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水平和内敛效度水平。所有标准化因子载荷均为正,且t值均显著,因此模型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

4.3 相关分析

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见表3。由表3可知,8个变量均存在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在0.355~0.709之间,未超过0.750,所以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适合做进一步的数据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很强,但具体的影响路径尚不明确,本研究将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做进一步的路径分析和模型拟合度检验。

4.4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由图2可知,市场导向对外部战略协同有显著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650,p<0.001;对外部管理协同有显著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872,p<0.001;对外部创新思维协同有显著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837,p<0.001;对外部创新行为协同有显著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864,p<0.001;对内部协同有显著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850,p<0.001。外部战略协同对物流服务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338,p<0.001。内部协同对物流服务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379,p<0.010。外部创新思维协同对市场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407,p<0.050。物流服务绩效对市场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616,p<0.001。

表2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潜变量测量题项和信度Table 2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Results for Latent Variables Measurement Items and Reliability

表3 相关系数矩阵Table 3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Matrix

注:*为p<0.050,***为p<0.001,双尾检验,下同。

总结假设检验结果见表4。H1a、H1b、H1c、H1d、H1e、H2a、H2c、H3c、H4得到验证,说明在物流外包背景下,企业对市场的关注直接带来包括外部战略协同、外部管理协同、外部创新思维协同、外部创新行为协同、内部协同在内的企业物流协同能力提升;企业与物流外包方之间的战略协同,即双方高度重视并达成一致实现双赢并收益与风险同担,能够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物流服务绩效的提升,企业内部协同也能够为企业带来物流服务绩效的提升;企业与物流外包方之间的创新思维协同能够直接为企业带来市场绩效的提升;企业的物流服务绩效有助于提升企业在市场绩效方面的表现。其他假设均未得到验证。

由图2和表4可知,物流协同能力的5个维度在市场导向与物流服务绩效和市场绩效的关系中扮演着中间变量角色。市场导向对物流服务绩效产生影响的路径有2条,第1条路径是市场导向→外部战略协同→物流服务绩效,其效果为0.650×0.338=0.220;第2条路径是市场导向→内部协同→物流服务绩效,其效果为0.850×0.379=0.322。综合起来,市场导向对物流服务绩效的影响主要通过外部战略协同和内部协同间接实现,总效果为0.542,影响显著。

市场导向对市场绩效产生影响的路径有3条,第1条路径是市场导向→外部创新思维协同→市场绩效,其效果为0.837×0.407=0.341;第2条路径是市场导向→外部战略协同→物流服务绩效→市场绩效,其效果为0.650×0.338×0.616=0.135;第3条路径是市场导向→内部协同→物流服务绩效→市场绩效,其效果为0.850×0.379×0.616=0.198。综合起来,市场导向对市场绩效的影响主要通过外部创新思维协同、外部战略协同、内部协同和物流服务绩效间接实现,总效果为0.674,影响显著。

表4 假设检验结果Table 4 Hypothesis Test Results

以上分析表明,市场导向虽然对物流服务绩效和市场绩效没有直接影响,但是通过物流协同能力的3个维度有间接显著影响,进一步说明市场导向以及由外部战略协同、外部管理协同、外部创新思维协同、外部创新行为协同、内部协同构成的物流协同能力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5 结论

5.1 研究结果

本研究通过对物流外包企业物流协同能力的深入探讨,开发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协同能力测量量表,并以来源-位置优势-绩效为框架,构建物流协同能力对市场导向与绩效之间关系影响的模型,揭示物流外包背景下企业市场导向对绩效影响的内在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在物流外包企业中,物流协同能力包括企业与物流外包方之间的外部战略协同、外部管理协同、外部创新思维协同、外部创新行为协同和内部协同5个方面。

本研究从市场导向、物流协同能力、绩效的关系视角探讨物流协同能力的影响机制,发现市场导向对物流协同能力的5个维度都有显著影响。说明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通过与物流外包方及其内部部门之间的协同,培养和提升自身的物流协同能力。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物流协同能力的5个维度对绩效的影响不同,企业与物流外包方的战略协同和企业内部协同直接促进物流服务绩效的提升,说明物流外包过程中双方战略合作以及内部部门之间的紧密合作的重要性。外部创新思维协同直接促进企业市场绩效的提升,说明双方对创新的共同重视对提升绩效具有重要性。

外部管理协同和外部创新行为协同没有直接促进物流服务绩效或市场绩效的提升。有学者认为如果把过多的焦点放在运作效率或企业的现有顾客及其需求上可能会阻碍创新[82],也有研究表明组织创新对绩效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7,83],这可能与绩效的测量有关。

5.2 理论创新

(1)企业市场导向与绩效关系研究结论的不一致促使很多学者从中介效应或调节效应视角展开更深入的研究,本研究以物流外包的独特视角揭示企业市场导向与绩效关系的内在机理和路径,弥补了相关研究不足。

(2)物流外包背景下企业物流协同能力的概念界定和量表开发、5个维度中外部创新协同和内部协同的全部测量题项都是本研究根据企业物流外包实践首次提出的。

(3)本研究构建并实证检验在物流外包背景下企业市场导向影响绩效的内在机理和路径,物流协同能力的5个维度是重要的中间变量。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导向对物流服务绩效和市场绩效的影响是通过物流协同能力中的3个维度实现,即外部战略协同、外部创新思维协同、内部协同是市场导向转化为绩效的内在重要变量。

5.3 实践启示

研究结论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企业应该遵从社会分工理论,聚焦自己的主业并将非核心的物流业务外包给专门的物流企业,通过积极与物流外包方全方位协同并辅之以内部部门之间的协同培养物流协同能力,促进物流服务绩效和市场绩效的提升。

(1)企业以包括顾客导向和竞争对手导向在内的市场为导向有助于积累自己基于物流外包的物流协同能力,从与物流外包方的战略协同、管理协同、创新思维协同、创新行为协同和内部协同5个方面全面发展。

(2)在企业物流协同能力的积累过程中尤其要关注与物流外包方的战略协同、创新思维协同和内部协同,进而直接提升企业的物流服务绩效和市场绩效。为实现外部战略协同要做到充分认识与物流外包方战略合作的重要性,并达成一致的战略定位,做到双赢和收益与风险共担。为实现外部创新思维协同需要企业和物流外包方都具有创新意识或创新思维,而实现内部协同需要物流相关部门与物流支持部门配合制定和实现物流目标、及时有效共享和传递相关信息、协调应对突发状况和调配资源、协同解决新业务和独特物流需求等。

5.4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展望

尽管本研究在理论推导和实证研究上力求符合科学的原则,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使研究受到一些限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本研究对协同能力的考虑聚焦于物流环节,事实上协同可能扩大至营销、生产等其他环节,以更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实践。②企业与物流外包方的外部创新协同和企业内部协同的量表是基于企业深度访谈开发的,未来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验证其普适性。③企业的物流外包关系多种多样,未来可考虑将其作为调节变量,验证市场导向、物流协同能力与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使研究结论更有利于企业实践。④本研究针对物流外包服务,未来可扩展到其他非物流合作的领域。

猜你喜欢

市场导向维度协同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基于组织文化理论的市场导向本质及系统框架
京津冀协同发展
国外酒店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企业文化建设的三个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