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行丝路遇见文化—“礼·遇中国”跨国文化交流纪实

2018-12-07彭纳

一带一路报道 2018年6期
关键词:丝路

文、图/本刊记者 彭纳

2000多年前,中国西汉时期的长安城里,一位名叫张骞的少年郎,带领一支使团缓缓走出长安高耸的城门,此后的13年里,他以己之苦,完成凿空之旅,将连接东西之要道打通。至此,东方的丝织品、铸造术随着声声驼铃走进西方世界,而膘壮健行的大宛宝马、夜光杯中的葡萄美酒,也通过漫漫丝路浸润到东方文明之中。

2000多年后的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一带一路”合作由此发端,一条承载新时代使命的丝路在沿袭古丝绸之路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又是5年飞逝,2018年9月19日,一支由学者、媒体组成的“礼·遇中国”跨国文化交流自驾车队,沿着古人曾经的足迹,踏上西行之路,从北京出发,途径山西、宁夏、甘肃,进入新疆,从霍尔果斯出境,穿越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历经上万公里,历时30天,最终到达德国首都柏林。

征程万里,大家跨越时空,一路行一路感悟,感受着丝路文化的力量与冲击……

国内篇

太原、武威

邂逅古丝路上的传奇

9月19日,“礼·遇中国”跨国文化交流车队驶离北京,驶上了开往山西的高速公路,这个曾经商贾云集的地方,注定与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早在魏晋时期,山西的纺织业就发展壮大起来,每年,大量丝织品送往京师的同时也经丝绸之路进入欧洲、中亚市场。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张庆捷曾讲道:“山西和丝绸之路的关系由来已久,先秦就有明确的物证。然山西与丝绸之路保持最密切关系的时期,莫过于北朝。”

北魏时期,鲜卑拓跋部入主中原,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并采取优惠政策,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大批的使节、商人、僧侣往来于平城、晋阳(今太原)一带,平城因此成为丝绸之路东端著名的城市。东魏北齐时期,晋阳成为北方军政中心,胡商辐辏,商贸发达。

岁月已逝,但历史的痕迹却不会随之磨灭。走进山西博物院,一件外观呈仿木结构三开间、歇山顶殿堂建筑的汉白玉石椁向人们述说着繁盛丝路上的那段历史。

1999年,一个流火的夏月,一场大雨冲刷去积压千年的尘土,使得隋代虞弘墓走进了大众视野,墓葬内长约295厘米、宽约220厘米、高约200厘米的棺椁惊艳众人,棺椁内外皆为精美绝伦的浮雕和彩绘。彩绘中,留着胡须的胡人舞者左脚踩着小圆毯,右脚后翘,两臂一上一下来回翻动,身首扭转,正在舞蹈。除此之外,充满浓郁中亚和波斯风格的射猎、家居、行旅和酿酒场景,经过千年,依旧清晰可见。

据考证,墓主人姓虞名弘,字莫潘,鱼国人,曾出使波斯、吐谷浑和安息、月氏等国,后出使北齐,随后在北齐、北周和隋为官,死于中原并葬于此。中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中亚人在中原地区活动的记载,但墓葬和墓志很少被发现,反映其民族系列生活的图像更是少之又少。虞弘墓的发现揭开了中国古代西域诸国风貌及入华中亚人的神秘面纱,是北朝中外文化交流繁盛的历史见证。

“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对历史进程的推进令世人惊叹和赞赏。回首古代丝绸之路,文物是那段历史的最佳见证。

在文化积淀深厚的甘肃武威,我们与另一段丝路过往相遇。

走进武威雷台汉墓遗址,一队青铜车马复原模型组成的仪仗队伍雄壮威武地迎接着往来过客。在仪仗队最前面的是一匹飞奔中的骏马,骏马飞驰的蹄下踩着一只燕,腾云踏雾,昂首嘶鸣,气势惊人,因其独特的造型,专家学者们便把它命名为“马踏飞燕”。仪仗队伍里的马个个形体健美,各具特征,组成了一支声势浩荡的群马飞腾出征图。“从骏马群像中一匹马身上的铭文推测,马踏飞燕的墓主是贵族,可能是姓张的将军。”讲解员带领我们一边参观一边讲解道。

探身钻进 1969年武威县村民开启的这座墓室深处,墓穴内还模拟当年墓葬开启时,文物散落一地的情景。这座东汉时期的墓葬被称为“丰富的地下博物馆”,虽遭多次盗掘,但遗存尚多,墓内出土有金、银、铜、铁、玉、骨、石、陶器共231件,古钱币3万枚。

“从马的形态来看,一些专家推测,‘马踏飞燕’的原型有可能正是张骞从西域带回的汗血宝马。”这批出土文物 ,将东汉发达的冶炼、铸造业体现得淋漓尽致,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

马踏飞燕

国内篇

张掖、喀拉峻

大美丝路

9月21日,车队进入了甘肃省,“甘肃的名字来源于古时的甘州与肃州,甘州即今日之张掖市,肃州即今日之酒泉市。”说起甘肃二字的历史渊源,此次同行的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娓娓道来。古时的甘州和肃州都位于河西走廊,这条“走廊”是中国内地通往西域的要道,沿着“走廊”向西,曾经的丝绸之路徐徐展开。

在领略过“银武威”的魅力后,我们来到了古丝绸之路进入河西走廊的另一个重要驿镇“金张掖”的地界,而这里壮美的自然奇观重重敲击着每一个一窥其貌的游人的心灵。

走进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眼前连绵的七彩山丘延伸至看不到的尽头,在方圆1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随处可见有红、黄、橙、绿、白、青灰、灰黑、灰白等多层次的色彩,把无数沟壑 、山丘装点得绚丽而夺目,吸引着游客驻足拍照留念。张掖的丹霞地貌不仅具有一般丹霞的奇、险,更在于“美色”,走进这里,每一个人都变成了“好色之徒”,丘壑间层理交错的线条、色彩斑斓的色调,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西行的路上,新疆更毫不吝啬地向我们展现了其壮丽之美。

车队从鄯善、乌鲁木齐、伊宁进入喀拉峻大草原,天山连绵的雪山一路相伴前行。在穿越峡谷、河流,经过特克斯八卦城,从沿山的公路盘旋而上,站在喀拉峻海拔2500米的猎鹰台,神秘的天山中部山麓近在眼前,与我们一壑之隔。山谷中,展翅的雄鹰自由地翱翔,壮硕的骏马不时从跑马场奔来,嘶鸣之声回荡在山谷,直到消失在另一边的雪山之间。

喀拉峻,在哈萨克语中意为“黑色辽阔的莽原”,秋意中,原本绿草覆盖的莽原逐渐换上了金色的秋衣。历史上,喀拉峻曾是乌孙王的夏都,据《汉书》记载,乌孙人居住在伊犁河南缘,这里水草最为丰美。口传至今的哈萨克族民间叙事诗中有“汗杰廖,哈依别力得喀拉峻”的说法,其意思就是说“国王的草原在哪里,在喀拉峻”。

古国已经消亡在历史长流中,如今的喀拉峻草原上,旅游业正改变着这里的一切。在草原马场骑着骏马,脸被晒得黑里发红的马主人讲起如今的生活时有点小骄傲:“除了我们骑的这匹马,家里还有14匹,现在旅游搞得好,骑马的游人多。”汉语还不是很标准的他一字一句说道,“我们家还有牛,有羊。”山脚下,毡房酒店的厨师长是一位27岁的小伙子,每月仅工资就有七千多元;在库尔代河上漂流的领队,长相帅气的哈萨克小伙说着流利的汉语,他告诉记者,到喀拉峻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为了工作需要,他专门去学习了汉语……

壮美的七彩丹霞 (张稚妍 摄)

国内篇

中卫

“云”上新丝路

宁夏航拍

前往宁夏的路途上,车队与黄沙戈壁相伴前行,远山之上寸草不生,止不住的荒凉一片,沿途时不时闪现的一段古长城残垣,仿佛在告诉如今往来的行人,旧时这里军事要塞的过往。夕阳之下,戈壁沙丘逐渐成为大自然留下的剪影,越过沙丘,黄河水正带着怒吼奔流而下,沿着蜿蜒曲折的河水前行,王维笔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宁夏中卫就在前方。

一进中卫,我们就与大漠之景在落日余晖中不期而遇,粼粼波光中的黄河水向着远山奔去,一轮弯月挂在黄河的另一头,与落日遥相呼应。眺望远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沙坡头就横卧在那里。

中卫是古丝绸之路北道上的重要驿站,据考证,新发现的几段丝路古道遗址就位于中卫沙坡头区迎水镇至甘塘地区,至今车辙犹存。如今,曾经丝路上的重镇正成为“云”上丝路的腹地。

走进中卫市的宁夏中关村西部云基地,“中国沙漠硅谷”的一角呈现眼前,5年来,这里诞生了符合国际网络标准的云计算信息高速公路、高安全性的超大型数据中心,“闻声而来”的不仅有北上广等地区的140多家云计算项目和企业,还有美利云、亚马逊等巨头。

“沙漠硅谷”迅猛发展的秘密就藏在中卫广袤的沙漠戈壁上,占地万亩的光伏产业园在这里集中,深蓝色太阳能板整齐排开,仿佛沙漠中的海洋,在阳光下耀眼夺目。地理、气候的环境优势让中卫在“大云西移”的战略中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我国新一代云计算产业的“心脏”在中卫初步形成。

国内篇

嘉峪关、霍尔果斯

穿越古今国门

嘉峪关

眼前黄沙漫漫,耳边驼铃声声,时间仿佛回溯到古丝路最繁盛的时期,眼望伫立在戈壁沙丘上的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北上高楼接大荒,塞原如掌思茫茫。”戴弁诗中苍凉感顿时真实了起来。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

湛蓝的天空之下,屹立百年的关隘恢弘之气不减,“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气势是对抵御进敌那段历史的加封,而见证东西商贸、文化往来,则是对那段岁月的铭记。百年前,由于丝绸而兴起的中西商贸、文化交流在嘉峪关交汇,而今,百年逝去,这里依旧熙攘热闹,旧时被商人车队压凹的石砖上,如今行进着的是来自各地的游人。穿过城墙的门洞,我们也算在关外走了一遭,更远处,便是再无故人的西域大漠。

而在另一个省份新疆,作为古丝路上又一重要关口的霍尔果斯正等待着我们。曾经,西去的驼队行至霍尔果斯出关直抵罗马,时至今日,霍尔果斯作为“一带一路”向西对接的重要地理位置仍未改变。9月27日,霍尔果斯口岸第六代国门正式启用。

9月29日,西部国门霍尔果斯口岸迎来新一天的朝阳,刺眼的阳光照耀着每一寸土地,也将中哈边境线上的“324号界碑”映得熠熠生辉。站在界碑处西望,与界河隔河相望便是哈萨克斯坦了。跨过气势恢宏的新一代国门,“礼·遇中国”跨国交流团队国内行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国外篇

哈萨克斯坦

莽原深处的繁华地

从霍尔果斯离境,车辆缓缓穿过一道道闸门,夜色之中,车辆驶进了哈萨克斯坦,驶向 300公里外的阿拉木图。阿拉木图是哈萨克斯坦曾经的首都所在,是经济、金融、文化、教育、科研的多元化中心。凌晨,当车队驶入这座城市时,这座城还未睡去,市区里灯火通明,让人忘却睡意。从阿拉木图继续出发,路在枯草覆盖的莽原向前延伸,看不见尽头,蓝天下偶尔有鹰掠过,更平添了一份苍茫。

行走两天,莽原的苍凉终结在了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的繁华之中,高楼之间,宽阔的街道延伸向城市的各个角落,华灯初上,夜色下的阿斯塔纳霓虹闪烁,歌剧院在灯光的映射下庄重大气,标志性建筑“大帐篷”通体变幻着色彩。1997年,哈萨克斯坦将首都迁至阿斯塔纳,大街上,庆祝迁都20周年的标记随处可见。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走进阿斯塔纳地标建筑之一的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我们在这里捕捉到中哈友好交往的历史点滴。走进博物馆第一个展厅,一块用中文刻着“故阙特勤之碑”的石碑立在展厅之中,这块唐代开元年间的“双语”石碑复制品,正面及左右侧刻突厥文,背面为中国唐代玄宗皇帝亲书的汉文,汉文内容为唐玄宗悼念已故突厥可汗阙特勤的悼文,记载了唐代与突厥之间睦邻友好的交往故事。而陈列着古丝绸之路地图的柜台里,展示着中国各个朝代的钱币,彰显古丝绸之路上的贸易繁荣。走廊里一幅巨幅油画,描绘了哈萨克汗国可汗派使臣觐见乾隆皇帝,请求出兵击溃准噶尔部的宏大场景。

驼铃声声早已淡出历史,但中哈友好交往的脚步从未停歇。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构想,随着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紧密,截至2017年5月,中哈双方已落实产能合作项目51个,总投资额约260亿美元,这些合作也为两国人民架起了更加长久的友谊桥。

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

阿拉木图街景

国外篇

俄罗斯

五一村公园街18号

离开哈萨克斯坦,眼前景致陡然转换,白桦林向着公路的尽头延伸出去,秋已经晕染到了两旁森林的每一寸,黄叶之间红色枫叶穿插其间,林间的小木屋升腾起袅袅炊烟,秋意浓厚的俄罗斯就像一幅精致的油画,“挂”在我们身旁。

在感受过莫斯科红场的庄严,拜读过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里关于俄罗斯的历史后,我们向着莫斯科郊外40公里的五一村公园街18号进发,这里是中共六大的会址。

1928年,中国政治形势严峻,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选址在苏联莫斯科近郊庄园的一栋三层别墅里召开。

据参加过中共六大的一位代表回忆,参会代表通过两条线路到达莫斯科:第一条线路,乘船从上海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第二条线路,乘船从上海到大连,再到哈尔滨之后从那里越过满洲里车站或绥芬河车站附近的边境。代表们在出国途中历经千辛万苦,有一些甚至付出了生命,在历时一个多月后,于6月中旬分批到达莫斯科。

走进庄园,院内坐落着一幢白黄色相间的三层别墅式建筑,这便是当年会址所在。2016年7月,历经两年筹备和九个多月的施工建设,修缮一新的中共六大会址展览馆正式向民众和游客开放。

副馆长马先军介绍说,作为迄今为止中国在海外设立的唯一一个关于中共党史的常设展览馆,这里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铭记,更是对中俄友谊的一种特殊传承。2010年,习近平访问俄罗斯时向普京提出,在中共六大会址建立纪念馆,得到俄方大力支持。

如今,修缮后的会址,在绿树掩映下格外醒目。站在公园街18号的大门旁,依稀还能感受到90年前那次大会的情景:冒着重重危险的中共代表们,聚集在这座僻静的莫斯科郊外的庄园里,探寻着中国革命成功的路径……

白俄罗斯卫国战争历史博物馆

国外篇

白俄罗斯、波兰

涅槃重生 别样柔情

地处欧洲的白俄罗斯和波兰,在二战期间都曾经历毁灭性的打击。10月,踏着阵阵秋意,走进明斯克、华沙,涅槃重生后,战争岁月仿佛已经走远。

走在明斯克城市公园的湖畔,对岸商场的玻璃外墙在阳光下璀璨夺目,就像落在湖畔的钻石,湖里成群的鸭子悠闲地享受着宁静的午后时光,一群正在户外教学的中学生热情地跟我们打着招呼,直到我们远去,还能听到他们发出的阵阵笑声。

这样一份内心的宁静在白俄罗斯卫国战争历史博物馆被打破,博物馆门前男女相拥离别的雕塑将我们拉回峥嵘岁月的残酷。走进博物馆,一件件展品还原着历史的原貌,顶楼满墙的烈士名提醒着世人和平的不易。展馆内,为期3个月的“东方主战场”主题展览上,55件历史文物和140余幅珍贵历史图片,向欧洲人展示着世界另一边的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伟大贡献。而在“白俄罗斯与中国——战火中结下的兄弟情谊”的特别展区里,我们也见证了当年在共同抗击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中,中白两国人民并肩作战,用鲜血结下的牢固友谊。

走在与明斯克有着相似命运的华沙,重建的老城热闹异常,因为是周末,又赶上艺术节,拉着手风琴的男子小合唱、集市门前的交响乐团、穿着复古华服,踩着高跷的游行队伍;老城被欢腾的气氛包围,行走其间,各国的游人也情不自禁跳起舞来。

作为“肖邦之城”,肖邦博物馆将“音乐诗人”的浪漫留存;华沙圣十字教堂里安存着他的心脏;老城沿途的座椅上按下一个钮,“夜曲”便缓缓流淌,这样的柔情,也将华沙战后的创伤渐渐抚平。

国外篇

德国

终点站柏林

作为“礼·遇中国”跨国文化交流的终点站,在经过万里的旅途后,10月中旬,伴着百码车速,我们驶进了柏林。

一进这座城市,冷峻的气质就从一路的涂鸦中散发出来,“这里的涂鸦艺术家真是不放过任何一面空白的墙面。”开着玩笑,我们进了城。漫步在柏林的街头,城市有轨电车一辆接着一辆,路边停放的自行车里,我们惊喜地发现了中国的共享单车,橘色的单车在异国的街道上格外醒目,随处可见的单车也让国人倍感亲切。

骑着共享单车,穿过勃兰登堡门,“没有勃莱登堡门,人们无法想象柏林是什么样。”这样一句话表明了这扇“门”对于柏林的意义,勃兰登堡门位于柏林市中心,最初是柏林城墙的一道城门,因通往勃兰登堡而得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勃兰登堡门同柏林墙一起见证了德国近半个世纪的分裂,1989年柏林墙倒塌后它成为了两德统一的象征。见证过历史的胜利女神驾四马战车青铜像今天依旧见证着柏林的发展,而勃兰登堡门也成为了柏林热门的旅游景点,来到柏林的人们都会缓缓从门下穿过,直直走向不远处的“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

这片碑群由2711块大小不一的长方体水泥碑石组成,远远望去如同一片波涛起伏的石林,它们最高的有4.7米,最低的不到半米,穿行在碑与碑之间,仿佛能听到德国对于这场战争以及逝去的犹太人的久远忏悔。

遇见礼·遇见中国——对话知名学者孔庆东、纪连海、倪方六

孔庆东

纪连海

倪方六

“礼·遇中国”30天的行程,我们遇见了历史,遇见了艺术,遇见了不同文化,也遇见了“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的共同发展。同行万里,本刊记者对话孔庆东、纪连海、倪方六三位知名学者,了解他们一路所见及所思。

记者:“礼·遇中国”跨国文化交流活动,三位老师对“礼·遇”二字有何理解?此次活动的意义在哪里?

孔庆东:说到“礼·遇中国”,一个是遇见礼,一个是遇见中国。首先,我们遇到了中国的“礼”,出国以后,我们遇到了国外的“礼”,这一路,我们不仅是弘扬中国之礼,也观察、学习、吸收别人的礼;第二,我们遇到中国。虽说走出国门,但在历史上,这些异国的地域,我们的祖先都曾经来过,比如哈萨克斯坦的巴尔喀什湖,20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时就曾到过这里。现在我们提出的“一带一路”也正是基于先贤们曾经开创的丝绸之路,所以一路上,我们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感觉说明了千百年来,人类之间不断的交流。

纪连海:“礼·遇中国”给了我们一次行走的机会,我们有了一路体验的机会。对于我个人而言,乐在其中,因为前行的过程是沟通、交流的过程。

倪方六:活动在最初提出时,就是基于“一带一路”倡议这个大背景,因此,活动的意义也就在于响应倡议,积极参与到国家发展的战略中。具体来说,每走一个地方,我们都参观了当地文化最为突出的部分,走进这些文化地标的目的就在于文化的交流。另外,通过行走,我们也能感受“一带一路”倡议五年来的落地落实。

记者:“礼·遇中国”跨国文化交流团队,从北京出发最终抵达德国柏林,在一个月的行程中,几位老师有何感受?

孔庆东:旅行、行走,意义并不在于我们去到一个地方,拍些照片。行走的意义在于,过程中,人投射出去的情感,比如投射到大森林中、白云之上或是川流不息的人群之中。在路上,我有时会惊呼沿途偶遇的房子多像我小时候住过的房子,我会情不自禁想象房屋里的人怎样生活,那一瞬间,我便是那座楼里的居民;经过一片荒原时,我会想到古代这里是否有过征战,这些元素叠加才是旅行的意义,也是我一路上的感悟。

纪连海:在这段行程中,我遇见、体会了太多的东西。首先来说,咱们是以自驾的方式行进,自驾的好处就在于我们能够随时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另外,在行程中,我们也体会到了“生活本该如此”的真谛,比如在莫斯科,这里跟世界上所有首都一样,繁华、喧嚣,当我们在夜晚进入这座城市时,这种“晚”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这里的繁华,虽然,与其他首都的繁盛一样,但我们依旧迫不及待投入这座城市,原因就在于,行走就是从自己习惯的城市到别人习惯的城市。最后,体会遗憾也是行走的一部分,因为遗憾的存在,我们才能理解世界的美。

倪方六:作为“礼·遇中国”组委会秘书长,我遇到的、感受到的很多。一路走来,我们满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满载对中亚、欧洲文化的探索与发现。走出国门,踏上异国他乡的土地,我们探寻到了异国文化的魅力,寻找到了中外文明碰撞的火花。在这其中,我对阿斯塔纳的印象颇为深刻,这座新兴城市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文化冲击。我们处在新时代,我们需要跟新时代发展起来的城市交流。

猜你喜欢

丝路
一条海丝路
丝路•山海
丝路有巨龙
丝路之歌
海上丝路
丝路梦
丝路
梦丝路
丝路谣
丝路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