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竞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8-12-06边伟张惠
边伟 张惠
摘 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力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前提条件,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此,构建以创新能力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应用技术型大学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方向。本文立足于大学生竞赛这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紧紧围绕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进行了深入探究,希望为兄弟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竞赛;创新;培养模式
项目类别及级别: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省级一般项目
项目名称: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生竞赛育人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項目编号:15BY126
前言
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今天,培养创新人才是国家和社会对当今高等教育新的期待和要求,也是困扰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焦点问题。以大学生竞赛育人为基础的实践教育作为创新教育的特殊形式和有效载体已逐渐被社会和应用技术型大学认同。通过实践技能训练、科研作品设计、创新思维等方式,以专业群交叉融合的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特定规则下开展的竞赛活动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效果明显。在此背景下,探索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为主体的竞赛育人模式意义重大。
一、 基于大学生竞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
在我国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现阶段,大学生竞赛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学科竞赛体系对高质量的学科教育体系起到了补充的作用,且在很多高校中已经实现了应用推广,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随着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的逐渐深化,明确指出培养具有创实践能力和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实践能力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优势,依托竞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种背景下,高校创新教育也成为了教育发展中的主流趋势,而大学生竞赛作为创新创业类教育中的重要抓手。西京学院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大学生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或新技术应用的基础上开展的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是激发其创造力的最好手段。2007年发布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指出,大学生竞赛可转化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建设内容。大学生竞赛已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竞赛育人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预设问题和创新方案的路径。通过竞赛项目搭建第二课堂来延伸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
(一)基于大学生竞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解构
1.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开展竞赛活动的首要目标是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对参赛学生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及技能的实际掌握与运用程度的考察是基础。然而,课堂教学作为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在人才培养方面居于首要地位,因此大学生竞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当也必须以课堂教学为首要基础。
研究与实践中,西京学院竞赛育人,坚持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积极建设竞赛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在对专业课程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坚持以人为本和突出实践教学的原则,重点围绕基础课程予以安排,在教学内容予以丰富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竞赛的新技术等,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典型做法主要有,从学生入学开始,对学生进行学业规划指导,按照“创新意识一创业能力一创业实践”的思路对学生四年内的职业发展规划进行指导,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系统化的训练培养,将培养过程分为——发散思维、模拟创业和实践创业三个学习阶段。大一开设批判性思维等专题讲座,以创新教育为主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意精神的创新知识等;大二以创业教育为主题,培养学生的创业知识、了解创业政策和形势,学习成功的创业经验。同时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积累创业经验。
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培养方案的制定充分体现“两大课堂”的有机结合。第一课堂要求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充分结合,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合理运用好启发式、探讨式、参与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灵感,推行多元化考核,变成绩导向为成果导向,倡导考核内容、形式和方式的多元化,能够用作品成果展示的,均不采用试卷考核,运用考核手段激励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
第二课堂是通过组织参与科技竞赛、各类社团活动及专业认证活动,此外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等,引导大学生自我发展,调动学生学习和认知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专业学习和训练。以社会实践锻炼学生自觉成才,合理安排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有针对性的学习和研究。在“以赛带练、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竞赛育人”体系。
2.以竞赛项目为载体,实现竞赛项目课程化
对于竞赛项目而言,实际上是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创造性发挥的实践过程;培养模式的构建将具体的竞赛项目作为载体,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在竞赛参与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信心。以西京学院为例,在实施以大学生竞赛为基础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之前,对竞赛项目的类别予以了全面梳理,并建立起竞赛项目体系,从而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实现了针对性的培养。
围绕大学生竞赛项目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进行大学生竞赛项目课程化设计,在竞赛项目课程化设计中融入创新教育,从而实现大学生竞赛活动与创新实践活动和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竞赛项目课程化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形式、评价方式方法等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作为对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大学生竞赛教育体系,从而实现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3.以赛前训练为手段,逐步形成创新带动就业
构建完善的竞赛育人体系,以赛前训练为手段,逐步形成创新带动就业。支持鼓励学生广泛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创新创业大赛,把主要精力放在集中做好赛前训练中,注重参赛人员的广泛性,使竞赛育人由点到面,辐射大多数,鼓励大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以西京学院为例,学校构建了完善的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教育机制,每年校级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立项上百项,“大创”已有完善的项目管理办法、有资金保障、有指导队伍、每年产生一大批训练成果。三年来的竞赛育人实践,学校每年投入大学生竞赛经费500多万元,参加竞赛的赛事达到了160余项,累计参赛学生达33000多人次,获省(部)级以上奖项达2200多项,竞赛覆盖率及获奖等级居同类学校之首。学生以竞赛项目为依托,申报及授权国家专利30余项,达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管、以赛育人”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就业质量,有效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基于大学生竞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保障
1.建立健全竞赛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竞赛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首先管理部门应对的组织机构和各类制度予以建立健全。以西京学院的成功做法为例,学校在推动大学生竞赛育人的过程中,形成了完善的保障机制。
1)组织机构:建立了配套完整体系,搭建广阔平台。要求各教学单位、教务处、大学生发展服务中心和校团委通力合作,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不断规范选拔机制、监督机制以及奖励机制,完善在校大学生参与国家、省以及其他组织承办的各项大学生竞赛,形成了多层次的赛事结构和机制。
成立校、院(系)两级大学生竞赛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大学生竞赛的规划、组织协调与指导工作; 学校教务处下设竞赛科,负责全校大学生竞赛的计划、组织安排与宣传,以及赛事训练管理、训练与参赛的的经费管理、参赛组织管理、赛事获奖表彰与经验交流工作等。形成了一个涵盖大学生竞赛纵横交错的管理网络,增强了竞赛组织工作的效率。
2)制度保障:制定了《西京学院大学生竞赛管理办法》、《西京学院大学生竞赛指南》、《西京学院大学生竞赛“学分化”管理办法》、《西京学院竞赛课程体系建设管理办法》《西京学院大学生竞赛指导教师团队管理办法》、《西京学院大学生竞赛指导教师选拔及培训细则》、《西京学院大学生竞赛奖励办法》等多个制度和管理办法。
2.建设开放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基地
借助实践基地,提供项目平台。依托竞赛育人模式,学校应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改革,强化高等教育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室建设。大学生竞赛育人依托学校的数控工程训练中心、建筑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电子商务实验教学中心、自动化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会计综合实验教学中心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6个功能实验实训室,20多个工作室,460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开放的竞赛育人活动,为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大学生竞赛育人平台和人才培养创新教育平台的建设方面,学校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创新活动,建立了一批开放创新实验室,开放的实验室和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了自由探索、自由发挥、自己动手、自主设计、自主创新、自主研发的实践机会,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和潜能。
3.开设各专业系列的竞赛课程
在项目育人实践中积极推进大学生竞赛课程。开设项目系列课程是高效落实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又一重要保障。将创新人才培养任务作为根本出发点,根据不同学生特点和优势,开设各类竞赛选修课和集训课程,使得学生在掌握综合技能的基础上形成创新意识。
在具体操作中,一方面推进基础课程开展竞赛,在基础课程教学中,渗透大学生竞赛内容;另一方面,逐步推进竞赛培训课程化,通过教师指导竞赛,学生参与竞赛,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在竞赛实践中提炼出所有主打竞赛项目的核心对应课程,以加强课程化培训。同时学校应注重把历届重点赛事的参赛作品形成优秀案例汇编,根据竞赛育人的实际需要编撰成大赛讲义以及历年优秀案例汇编,供学生培训使用。
4.完善科学、公平、公正的激励政策
提高学生参与竞赛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构建以竞赛为基础的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要任务,同时具有导向功能,其可潜移默化的持续培育和挖掘更高水平的项目,因此要系统全面的不断完善科学、公平、公正的激励政策。
在竞赛育人过程中,有些高校在竞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了学分和保研的政策支持,以西京学院为例,竞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同时予以奖金鼓励,予以将竞赛与就业相关联,成绩优异的学生学校重点推荐就业;另一方面,对竞赛指导教师除奖金奖励外,将其竞赛指导成绩纳入年度教科研考核与教师评审职称挂钩,大大加强了师生参赛的积极性。
二、基于大学生竞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述评
西京学院通过有规模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 2013年便设置了大学生竞赛专项经费,鼓励校内各教学单位结合专业特点,跨学科、跨专业组织各类校内竞赛育人活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并为省级以上竞赛育人活动选拔种子选手,更好地丰富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决绝问题的能力,通过参加竞赛项目,促使学生深入分析问题,剖析问题,更正问题,并对问题做全面研究。2013年后更是全面启动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对基于竞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逐步深入。
(一)基于大学竞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解决的主要问题
1.深化课堂教学内容
通过竞赛项目课程化,课堂项目竞赛化,实现两大课堂一体联动,即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一体联动。
第一课堂就是传统的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即学生课外活动,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课题,以及企业项目,通过企业或教师项目参与大学生科技大赛,从而更深层次的深化课堂教学内容。
2.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通过学生参与竞赛的整个过程,从最初的竞赛项目选择,与企业的谈判,项目的实施过程,以及最后的成果展示及总结,不断地改进,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通过和企业导师在项目指导的过程中,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
3.打通了跨专业之间的壁垒
通过竞赛平台资源的建设,学生跨专业组建团队,以及校企共建课程资源,教师跨專业组合指导,学生在参赛的过程中发现不足,可以进行跨专业选课,尤其是各专业都需开设的课程,比如:大部分工科专业都需要开设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数据库课程,以及竞赛需要开设的文案设计等课程,学生均可以跨专业选择,这极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真正打通了跨专业之间的壁垒。
4.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竞赛的进行,从选题、制定方案,实施过程,以及团队成员对方案或设计的不断地推翻到改进,思想火花的碰撞,达到了将专业知识、能力、素质融入实践—认识—思考—创新这样反复循环过程,逐步形成发散思维定势。对于学生的发展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热情及团队合作精神有了大的提升。
(二)基于大学竞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创新
1.大学生竞赛项目课程化
围绕大学生竞赛项目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进行大学生竞赛项目课程化设计,并在竞赛项目课程化设计中融入创新教育,从而实现大学生竞赛活动与创新实践活动和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在竞赛项目课程化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形式、评价方式等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大学生竞赛教育体系,对第一课堂进行了有效补充,实现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2.大学生竞赛资源平台化
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完备的西京学院大学生竞赛资源平台——“1+2+3+4”平台,实现了“一个衔接、二个挂钩、三个保障、四个宣传”。即:通过学分置换平台建设,实现了竞赛成绩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有效衔接;通过竞赛考核、激励平台。实现了竞赛成绩与院系考核挂钩、竞赛成绩与教师待遇挂钩;通过竞赛组织保障平台建设,实现了对大学生竞赛活动的制度保障、场地保障和经费保障;通过大学生竞赛宣传、推广平台建设,制定了《大学生竞赛指南》印发全校,通过“两微一网”在学生中大力宣传竞赛活动,通过每年的竞赛宣传月,激发学生参赛的积极性,通过大学生竞赛成果展,促进竞赛成果的转化。
3.“以点促面”带动学生全员参与组织工作流程化
落实“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实现竞赛育人”,使大學生竞赛活动成为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构建了“校级竞赛—省级竞赛—国家级竞赛”三级大学生竞赛体系,形成了教师全员指导竞赛,学生全员参与竞赛的良好氛围。通过校级竞赛、省级竞赛以及竞赛宣讲月活动实现竞赛育人全覆盖,通过国家级竞赛培育少数优秀拔尖学生,最终形成“以点促面”的竞赛育人新模式。围绕大学生竞赛活动,构建了科学的学科竞赛组织流程。
三.基于大学竞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价值
(一)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发展探索了一条可以借鉴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基于大学竞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成果,可以在国内兄弟院校之间进行推广,从而做到服务地方经济,立足陕西,辐射全国,实现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实现两大课堂一体联动,即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
第一课堂就是传统的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即学生课外活动,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课题,以及企业真实项目,并用将真实项目作为大赛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不但锻炼了时间能力,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利润,做到双赢。
结合我国高校竞赛开展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一套可以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生竞赛育人模式,解决了有些能力无法通过第一课堂形成,在竞赛平台下,通过第二课堂的综合训练,形成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的方式与方法,从而实现两大课堂一体联动,推动了高校竞赛育人工作的全面改革与提升。
(三)竞赛促育人、促就业作用显现
创新大学生竞赛激励机制,引导大学生参加课程与学术竞赛,创建以赛促推的就业指导模式。在实践中将竞赛活动、就业指导和教学环节三结合,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以西京学院为例,2012年学校第一批参加重点竞赛项目的300多名毕业生走出校门,跟踪调查发展现,通过竞赛育人模式培养的毕业生就业去向绝大多集中在国内知名企业集团或成功创业。
(四)竞赛育人有效促进了优良学风的形成
大学生竞赛强化了学生的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周密的逻辑性、严谨的科学态度、蓬勃的创业热情。此外通过大学生竞赛活动的深入训练,强化学生学习行为上的贯性,形成自觉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自律素质有了显著提升。把学校专业与竞赛项目设置对接,做到专业全覆盖,学生参与竞赛全覆盖,通过竞赛全员育人工作,为优良的学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竞赛使学生凝聚成了学习能力强、学期兴趣浓厚、学习效果明显;在学校中产生了强烈的示范和影响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校园里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形成了自觉地学习气氛,促使优良学风的催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大学竞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使得学校培养出了一批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在综合素质、知识和动手能力诸方面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秀人才,也说明西京学院大学生竞赛育人培养模式是实现培养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为兄弟院校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条借鉴的新思路,如果加以推广,将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的推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国锋,张世英,李彬.论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03:24-26+34
[2]李奇林,金博雅,丁凯,雷卫宁.基于科技竞赛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6,(4):87-89,102.
[3]陈东彥,李冬梅,刘凤秋,李善强.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培训模式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1,04:123-126.
[4]高云鹏,腾召胜,黎福海,周朝霞.开放实验室与学科竞赛平台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04:360-362+366.
作者简介:
边伟(1980.11),男,山东济宁人,管理学硕士,讲师,毕业于南开大学,现任西京学院教务二处处长,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张惠(1980.07),女,河北保定人,管理学硕士,讲师,毕业于兰州理工大学,现任西京学院教务处实践科科长,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