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武陵山片区产业多样性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2018-12-06陈婷周书应王祺
陈婷 周书应 王祺
摘 要:基于2003—2014年的空间探索性数据,实证分析湖南武陵山片区各类型产业多样性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片区内19产业多样性指数、第一产业多样性指数、消费性服务业多样性指数对农民收入有正向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多样性指数均对农民收入有逆向影响,其它类型产业多样性指数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湖南武陵山片区;产业多样性;农民收入
基金项目:吉首大学校级科研项目(17SKY22)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民族地区与其它地区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避免民族地区产业单一,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和扩大产业规模,追求民族地区县域产业的多样性来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是当前的首要目标。较多文献验证产业增长随多样性程度降低而减缓,当多样化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多样化才会对产业增长有促进作用[1]。产业多样性一般分为两种:相关多样性、非相关多样性,相关多样性的外部性比非相关多样性要强一些[2]。然而,现有的研究很少将两者联系起来。本文应用验证性分析方法阐释湖南武陵山片区县域产业多样性期为当前的“精准扶贫,全面脱贫”实践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
2.1指标选取
本文从经济水平、自然状况、农业发展状况、公共服务、城镇化、教育状况等方面入手,选取了人均GDP、第二三产业占总产业的比重、人均耕地面积、机械耕地面积所占比重、人均财政支出、城乡居民收入比重、每万人专任教师等7个的指标作为控制变量。
2.2回归分析法
本文采用回归的方法,实证产业多样性和农村收入之间的相关关系。利用最小二乘法,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检验了在其他因素控制下,产业多样性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基准回归模型如下:
式中,Y代表某縣市区的农民收入,D为产业多样化指数,Xi表示控制变量。β0、β1、βi分别为常数项及回归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反映其他未选取到的因素。
为了避免各变量在空间上存在相互依赖而出现“伪回归”的情况,本文将在进行最小二乘法做回归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对产业多样性和农民收入做回归分析。空间回归用于截面分析的一般分为两种:空间滞后模型(SLM)、空间误差模型(SEM)[3],其具体形式分别为:
其中,ρ为相关系数,代表相邻效应;(3)式中的ε为随机扰动项,其分为两部分:λWε为包含空间因素的、u为不受空间因素影响。λ为空间误差系数。
3.产业多样性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效应检验
3.1 基准效应检验
本文以2014年湖南省武陵山片区37县市区为研究对象,对19类产业多样性3种不同模型进行计量估计。这三种模型分别引入了19类产业多样性,19类产业多样性的平方、人口密度、从业人数、二三产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等变量。理论上,SLM模型和SEM模型分别考虑了2种不同形式的空间自相关性,所以应优于OLS模型。显然,3个模型中,SEM模型为最优模型,估计结果见表5。
从表1可以看出,湖南武陵山片区19产业多样性在1% 显著水平上通过检验,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4.不同类型产业多样性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效应比较
考虑到一、二、三产业以及第三产业中不同类型产业与农民收入来源之间关联性的差异,需要进一步识别不同类型产业多样性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差异,本文将第三产业(服务业)划分为四个层次参照的是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SIC)。其细分产业名称详见表(2)。
湖南武陵山片区第一产业的多样性通过1%显著性水平的检验,表明产业多样性与农民收入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消费性服务业多样性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对农民收入有着正向的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多样性和社会性服务业分别在1%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上对农民收入有着逆向的影响,而第二产业多样性、流通性服务业多样性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不显著。可见,第一产业多样性仍是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消费性服务业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因而提高生产率高的产业且适宜当地农民长久发展的产业并形成专业化产业来增加农民的收入达到脱贫。由于农民没有特有的专业技能,所以应积极提倡农民在这些没有技术含量的消费性服务行业进行就业来增加他们的收入。提升产业多样化和发挥产业“专业化”生产率优势以及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来增加农民收入是特困片区农民脱离贫困的重要保障和前提。
五、结论与建议
基于2003—2014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湖南武陵山片区37县市,19产业多样性和不同类型的产业多样性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得到了以下结论:湖南武陵山片区19产业多样性对农民纯收入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一产业多样性,消费性服务业多样性指数对农民收入有正向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多样性指数对和社会性服务业多样性指数对农民收入有着逆向影响,其它类型产业多样性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不显著。上述结论对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来源,实现“精准扶贫,全面脱贫”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Attaran, M. Industrial diversit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US areas [J].The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1986,20(2):44-54.
[2] Dissart J C. Regional economic diversity and regional econom-ic stability: Research results and agenda [J]. 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 2003, 26(4):423-446.
[3] 丁建军,冷志明,于正东,李湘玲.经济多样性的减贫效应——基于美国阿巴拉契亚地区的经验[J].中国工业经济,2016(06):39-56.
作者简介:周书应(1993-),男,湖南衡阳人,吉首大学商学院2016级研究生,
通讯作者:陈婷(1992-),女,湖南浏阳人,吉首大学商学院20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