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道,拜师礼俗不容小觑
2018-12-06亚南
亚南
时值教师节, 想起十年寒窗里老师执笔而立、教书育人的风采;想起各行各业令人尊敬的师傅传承技艺的背影;想起千百年来各色书院里的杏坛足音……“教师”这个神圣的字眼在脑海中浮现,他们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自古以来备受尊敬,那么从古至今的拜师的礼俗都有哪些呢?
“古之學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中国人尊师重道乃久远之传统,故周代已有释奠尊师之礼。《礼记内则》规定,儿童十岁时出门拜师求学,不论是进私塾还是入学府都要行拜师礼。
以礼重师古已有之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讲究尊师重道,注重拜师礼仪。古之学者无不礼敬而从师,宋岳武穆王尊敬师长,终生思慕,汉明帝招文武百官,行师生之礼,还有妇孺皆知的千古佳话“程门立雪”……俗语有云:“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吾师。”拜师礼是尊师重道的体现,也是师徒结拜的见证。我国拜师习俗的形成主要受儒家传授学术的规制影响,最早可追溯至孔子收徒的做法,并由其演化而来。
相传春秋时孔子周游列国,曾受困于陈国、蔡国之间,七天没有饭吃,只能靠煮野菜为食,可他每天仍于室内抚琴作乐。与孔子随行的弟子子路、子贡认为自己已到了穷途末路,只有颜回仍每天“释菜于户外”,从野外采摘野菜充饥,在孔子住所的门口向老师行礼致敬。颜回此举体现了他尊师的品格,这就是著名的“释菜礼”的由来,也是拜师礼的最早起源。
此后,学子在入私塾学习时,总要举行拜师典礼。所谓的拜师典礼,就是先向老师鞠躬,然后再奉上束脩,这样才算是正式入门。《论语·述而》中写道:“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说明早在孔子时期便有了束脩投师的礼俗。
《晋书·慕容廆载记》中记载:“平原刘赞儒学该通,引为东庠祭酒,其世子皝率国胄束脩受业焉。”《唐摭言·两监》中记载:“龙朔二年九月,敕学生在学,各以长幼为序。初入学,皆行束脩之礼。”《宁海林贞妇方氏墓志铭》中记载:“训饬诸子从师问学,束脩不足,脱簪珥继之。”这里的“束脩”指的都是给老师送的见面礼。古时候肉是奢侈品,普通人一年中很难吃上肉,甚至在孟子时期只有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才有资格吃肉。由此可见,肉在古代是极为珍贵, 送束脩反映了古人对于拜师、投师的重视程度,体现了对师者的虔诚和敬重。
随着时代的发展,束脩不再成为单一的投师见面礼,在唐代开始有人送酒肉、丝绸等代替束脩。投师见面礼虽然变了,但束脩作为老师见面礼的叫法没有改变。后来为了适应近现代生活,束脩逐渐被工资、薪水、酬劳等替代。
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见张良走近,便故意将鞋扔至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等张良把鞋捡上来交给老翁时,老翁又让他帮着把鞋穿上,于是,张良跪着帮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没有说话,笑眯眯地离开了,临走时留下一句话:“小子可教矣!五天后黎明时分在这里等我。”张良按老翁的指示,五天后天刚亮就来到了桥上,不料老翁早到了那里,见到张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约会迟到,岂有此理。过五天在此地早来一些见我。”说完就离去了。又过了五天,鸡刚打鸣,张良便匆匆地赶到了桥上,可是不知为何,他还是比老翁来得晚。老翁这回更不高兴了,只是重复了一遍上次的话便拂袖而去。这下张良可急了,又过了五天,他索性觉也不睡,在午夜之前便来到桥上等着。过了一会儿老翁来了,见到他点头称是,从袖中拿出一本书,很神秘地说:“你读了这本王者之书,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十年之后,兵事将起,再过十三年,你到济北可以与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便是我的化身。”说完扬长而去。天一亮,张良打开书一看,原来是太公望兵法书。后来,张良认真研读了黄石老翁授给的兵法书,果然当上了汉高祖刘邦的高级参谋,助汉高祖开创了历史上的大汉王朝。仔细想来,礼敬正是黄石公教导张良的第一课,从礼敬老师到礼敬芸芸众生,从礼敬学业到礼敬泱泱文化,释奠尊师,礼乐灯传,或许这正是拜师礼存在的真正意义。
我国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作为学生,对教师节自然不陌生,但还有很多人并不清楚教师节的由来。1931年,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联络京、沪教育界人士 在南京中央大学集会,发表要求“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作和增进教师修养”的宣言,并议定6月6日为教师节,又称“双六节”。后来,国家考虑到全国大、中、小学新学年伊始学校要有新的气象,新生从入学始即能学得尊师重教的道理,可以给“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创造良好的氛围,于是在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做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我国的教师节,同年9月10日,时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发出《致全国教师的信》,全国各地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并在教师节期间表彰了11871个省级优秀教师集体和个人。
如今,每当教师节来临,莘莘学子们都会为老师送上美好的祝福,通过短信、贺卡、鲜花、晚会等独特方式礼敬亲爱的老师,各大院校还会举办“最美老师”等评选活动,向工作在一线的老师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