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蒙山中凿石声

2018-12-06陈海宇

晚晴 2018年8期
关键词:考察组乌蒙山电视片

陈海宇

位于乌蒙山深处的毕节,是中国拉开“西部大开发”序幕的地方。迄今30年过去,毕节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我曾到毕节地区作过一次比较深入的新闻采访,那些经历过的事情和感受虽已远去,但仍有一种激情和热度,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1986年的初春,党中央考察组深入到地处乌蒙山区的毕节地区,作了一次历时经月的深入调研,对毕节致力改变深度贫困的做法和经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件大事,当时在贵州的干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引发广泛热议,给探索脱贫道路和奋力与贫困作斗争的全省人民带来了信心和力量。

那时我刚加入电视记者行列,正密切关注着贵州农村问题,一直思考要制作一部电视政论片来反映贵州农村深刻的发展变化。有了中央考察组调研报告中的事例为线索,我信心满满地独自一人搭乘长途汽车,前往毕节地区各县去采访。乌蒙山区山高谷深,行路艰难,当时从贵阳到毕节,居然要十来个小时,奔波在“威纳赫”(即毕节最贫困落后的威宁、纳雍、赫章三个县)的山梁沟壑间,更是真真切切体会到了“要致富,先修路”这句口号的内涵和力量。去各县采访一圈下来,虽已是疲惫不堪,但内心的感动和冲击,仍让我迫切希望趁热打铁,把热乎乎的第一手材料尽快变为电视片的拍摄台本。在大方县政府招待所,我用了两天的时间,很快撰写完成了电视片拍摄台本。时隔不久,我就从省电视台带着一支年轻的摄制团队,重返乌蒙山深处,完成了节目摄制任务。这部名为《西北角的热风》的电视片,是贵州第一部电视政论片,当年11月在省电视台播出后获得了很大反响和广泛好评,并在许多场合频频被提及。

我们前往毕节的摄制组一共7个人,以刚出校门的青年学生为主,大家对工作将面临的艰苦自然预估不足。除行路艰难外,在毕节半个多月的工作时间里,我们仅遇到过三、四次晴天,其余的便是阴雨天气,工作条件是坚苦的,但毕节人的帮助却给了我们温暖。拍摄工作得到了时任地委书记、行署专员的重视和关心,使工作开展得十分顺利。

毕节的发展经验,为什么会吸引中央考察组的目光,并得到肯定和赞扬?这些经验,在当时脱贫任务十分艰巨的贵州又有哪些启示?摄制组循着这些问题,在采访中寻找着答案。在纳雍县沉睡千年的“黑石头”如何变成市场上紧俏的建材“纳墨玉”大理石的奇迹中;在边远的威宁县高坎子鞭炮厂和草海边的保家糖厂,一个个技能娴熟的农家小姑娘小伙子们拿到了计件工资的快乐中;在渭河铁厂、在岚头铁厂奔流的铁水、四溅的火花中……,摄制组不断得到启示,原因和答案就在其中。

毕节地区在发展中不是等、靠、要,不是把眼光放在依赖上级的“救济”上面,而是广泛发动群众寻找致富门路。在群众性的初级产品生产基础上,有计划地兴办骨干企业,把众多的小产品小企业凝聚在一起,形成了系列产业,并成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短短的几年时间,历来被人们认为边远、闭塞、落后的毕节地区,财政收入由原来的全省最后一位跃居到全省第三位,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一九八六年春天,中央考察组在毕书地区考察后高兴地指出,昔日贫穷落后的毕节地区出现了十大新变化。

在即将结束在毕节全部外景拍摄的一天,一处山坳里传出阵阵清脆的钢钎凿石声吸引了我们,循声赶过去后,只见一位精壮的汉子正在山腰一处绝壁上采石,他的脸上透着一种淳朴刚毅之气,正坚定地挥动大锤锤打着钢钎,去击碎那一块坚硬的大石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这不正是能折射乌蒙山区人民不畏艰难、勇于向贫困抗争的像征吗!我让摄像师赶快拍下了他的一组近景和特写。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此后我有幸見证了毕节从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拉开了中国西部大开发序幕,到走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发展、人民幸福指数与日俱增的进程。毕节的巨变,贵州的跨越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长期以来方方面面的扶持和指导。每当我看到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贵州人民始终不甘于贫困落后、锐意进取,以坚韧不拔、敢闯敢试的精神不断创造出骄人成绩时,总会联想起遥远的乌蒙山中,当年那铮铮清脆的凿石声。

猜你喜欢

考察组乌蒙山电视片
电视片《零容忍》观后
《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植物图鉴》完成编印
山的国度
浅论电视片中的“钩子”
最险恶地形下的千里转战:乌蒙山回旋战
国际空间站首次收获白菜
刘志军小小说两篇
试论电视语言在电视片剪辑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