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之处看变迁
2018-12-06汪志
汪志
我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农村。记得40年前,总听到大人们说这样一句话:“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可那个年代,人们的温饱才刚刚解决,对这个“远大”的梦想是可望而不可及。那时,一些家庭饭都吃不饱,土坯茅草房—下雨就漏,用的煤油灯,天一黑就睡觉。
记得那一年,我和父亲去乡粮站交公粮,第一次听到了清脆的电话铃声,第一次摸到了那个只有在老电影上才看到的黑色摇把子电话。后来参加工作,单位里有一部手摇的黑色电话。但那个时代的电话中看不中用,打一个电话,首先要摇好几下,通知邮电局,再由邮电局接通,不仅费时费劲,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不是断线了就是声音太小,你这边嗓子都喊哑了,那边还“啊,啊”、“喂、喂”地听不见或听不清。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大中城市都开始有了拨号电话,但这种电话的通话区域只限制在本地和本电话局,如果打长途,还是通过邮电局的话务员去连接。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经常出差,可每次从出差地给单位打电话时,少则一小时,多则数小时,像这样的“打电话”,眼下不少人都经历过,你说费劲不费劲。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到80年代末,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有了好转,这时候电话已经慢慢普及到了一些较富裕的城市家庭,什么初装费啊、选号费啊,装一部电话,没有数千元你根本装不起。电话在那个时代还是“紧俏商品”,找关系,托人、走后门。那时,随着“大哥大”的兴起和时髦,谁拥有“大哥大”,就是身份和富有的“象征”,一部一两万元的“大哥大”拿在手里的感觉确实很不错。
可如今装电话都不要钱,送手机送话费,手机电话家家都有,手机更是几乎人手一个,3G的、4G的,不仅能通话,还有拍照、看视頻,还能通过手机网上购物……而电灯呢,已经不在局限于那电灯泡了,家家都是成百上千的豪华精制灯具,壁灯、床头灯,应有尽有。
这一切变革的实现缘自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给我们带来了光明,给我们送来了幸福,圆了咱们老百姓的千年百年梦想,咱们每一个人都要百倍珍惜这盛世辉煌之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