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生长素基因在食肉目中的分子进化研究
2018-12-06郎大田刘松菊
郎大田 ,刘 娜 ,刘松菊
(昭通学院 a.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b.医务室, 云南 昭通 657000)
生物进化一直是生物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以D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揭示生物进化谜底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当前进化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4]。位于食物链顶端的食肉目(Carnivora)是哺乳动物第四大类群,包含11科280物种,分为猫型超科(獴科、猫科、灵猫科和鬣狗科)和犬型超科(鼬科、犬科、熊科、海豹科、海狮科、海象科和浣熊科),许多种类分布在中国或中国特有,如大熊猫是我国野生动物重点保护对象之一[5]。研究显示食肉目具有独特的生境和进化历史,如生存在恶劣环境北冰洋的北极熊,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重要模式生物[6]。
血管生长素基因(Angiogenin, ANG)主要拥有宿主防御功能,同时还具有促进血管壁生长、繁殖、损伤组织再生等功能[7,8]。因ANG序列拥有核糖核酸酶基因(Ribonuclease A, RNASE A)超家族典型特征,如:单个开放阅读框,编码区由信号肽和成熟肽组成,6个结构半胱氨酸形成3对二硫键维持结构稳定,具有一定的活性位点和“CKXXNTF”功能区等,故ANG又被命名为核糖核酸酶5基因(RNase5)[9,10]。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迅速发展和DNA二代测序技术相继出现及成熟,对RNASE A超家族及各成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许多有趣的发现在生物顶尖杂志相继报道[11-15],研究显示RNASE A超家族在有袋动物和胎盘类分歧之前发生扩张并起源于ANG[10]。
关于ANG进化研究,Zhang等发现6 个非人灵长目物种因一个碱基缺失使ANG变为假基因, 揭示该基因功能在这些物种中可有可无[13]。与灵长类不同的是,ANG在偶蹄目的牛(Bos taurus)、啮齿目的大鼠(Rattus norvegicus)和小鼠(Mus musculus)中检测到基因扩张,牛为2 个基因拷贝,大鼠和小鼠经历了不对称的基因扩张[14,16]。关于ANG最新研究,我们发现ANG在啮齿目Ctenohystrica亚目的所有物种发生丢失,而在另外两个亚目(与小家鼠相关的进化枝和与松鼠相关的进化枝)物种均检测到ANG,深入对RNASE A超家族分析,发现RNase1和RNase6在Ctenohystrica中发生了扩张,而在与小家鼠相关的进化枝和与松鼠相关的进化枝中为单拷贝,推测Ctenohystrica亚目ANG的功能可能被RNase1或 RNase6承担[17,18]。
为了深入开展ANG分子进化研究,本文以食肉目的2个超科的7科14个物种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食肉目ANG的分子进化,增加生物学者对ANG的认识,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材料
以过去研究的食肉目物种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家犬(Canis lupus familiaris)和NCBI(http://www.ncbi.nlm.nih.gov/)上已公布基因组的12个物种为研究对象,覆盖了食肉目2个超科7科,具体物种信息见表1。
1.2 方法
1.2.1 ANG的鉴定
基于同源序列分析方法(TBlastn和Bblastn),采用大熊猫ANG氨基酸序列和核酸序列作为查询序列,取E值为10-10,对已公布基因组的另外12个食肉目物种进行分析,鉴定出每个物种ANG。
1.2.2 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利用软件Clustalx1.8.3[19]对食肉目ANG序列进行比对并人工矫正。采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选择奇蹄目(Perissodactyla)犀科(Rhinocerotidae)的白犀牛(Ceratotherium simum)和马科 (Equidae)的马(Equus caballus)作为外群。使用MEGA 7.0软件[20]构建系统发育树,选用Kimura双参数模型(Kimura2-parameter)为核苷酸替代模型,对于插入缺失采用成对删除(pairwise deletion option)进行2000次自展重样(bootstrap)分析。
1.2.3 等电点的预测
RNASEA各成员功能与其等电点有密切联系,等电点高的成员拥有宿主防御功能,而等电点低的成员失去核糖核酸酶活性,具有生殖相关功能[9]。本文利用MEGA 7.0软件[18]删除食肉目ANG序列的空格并翻译为氨基酸,然后将氨基酸序列复制到在线预测网址(http://web.expasy.org/compute_pi)进行等电点预测[21],共预测了食肉目11条功能基因,并计算其平均值。
2 结果
2.1 食肉目ANG序列
每个物种中均分析鉴定到1条ANG序列,未发现基因扩张及丢失,共获得14条ANG序列(表1)。除熊科大熊猫和犬科家犬ANG序列为Goo等人研究获得[9],其余的12条序列均为本次基于已公布的食肉目基因组分析获得。在这14条ANG序列中,5条序列因非三联体的插入缺失致使终止密码子提前被认定为假基因,分别是犬科的非洲野犬、家犬,海豹科的韦德尔氏海豹、夏威夷僧海豹,鼬科的雪貂(表1)。
表1.食肉目物种及ANG基因信息Table 1.The information of carnivora and ANG.
食肉目14条ANG序列长度为430-461bp,比对后的长度为474bp。功能基因ANG序列长度为438-441bp,比对后的长度为441bp,经翻译为146个氨基酸和1个终止密码子,包括完整信号肽(1-24aa)和成熟肽(25-146aa),比对后的氨基酸序列均具有具有RNASE A超家族典型的特征:(1)具有催化活性氨基酸(2个组氨酸H,1个赖氨酸K)(;2)具有保守的CKXXNTF活性功能区,包含有催化活性的赖氨酸K;(3)6个半胱氨酸形成3对二硫键(封二图1)。
在线预测食肉目ANG的9条功能基因序列和外群的2条序列的等电点,其值在9.19(海獭)-9.88(北极熊)之间,物种间等电点并没有显著差异,平均等电点为9.52,明显高于RNASE A其它成员,特别是非典型成员RNas9-13(封二图1)。
2.2 系统发育分析
基于食肉目14个物种的14条ANG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NJ),采用奇蹄目的白犀牛和马作为外群,得到一个与之相关的拓扑结构。封三图2显示拓扑结构进化枝长短不一,揭示食肉目物种ANG的进化速率存在差异。另外,4个猫型超科物种聚在一起且支持率较高(BS=79%),犬型超科的2个犬科物种进化枝较长,与猫型超科物种聚在一起,这一结果与家犬和非洲野犬ANG为假基因,未受到功能约束,进化速率较快可能有关。其次,犬型超科中海豹科与海象科形成姐妹群,支持率较高为93%。值得注意的是,本文获得的5条假基因序列,仅犬科2个物种的进化枝较长,而另外3个假基因物种(韦德尔氏海豹、夏威夷僧海豹和雪貂)的进化枝与其它物种相比没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本文基于NCBI上已公布基因组的14个食肉目物种为研究对象,覆盖了食肉目的2个超科(猫型超科和犬型超科),分析鉴定每个物种的ANG序列,旨在探讨ANG在食肉目中的进化奥秘。
在食肉目猫型超科和犬型超科的14个物种中,9个物种均拥有1个功能基因,而犬型超科犬科的非洲野犬、家犬,海豹科的韦德尔氏海豹、夏威夷僧海豹,鼬科的雪貂5个物种的ANG为假基因,与Zhang等发现一些非人灵长目物种ANG为假基因结果一致[13],揭示ANG功能在食肉目这些物种可能是非必须的。
RNASE A超家族研究显示各成员等电点与其功能密切相关。等电点高的RNASE A超家族成员能与细菌细胞膜的负电荷紧密接触,破坏细菌细胞膜,具有宿主防御功能[22,23],而等电点低的成员具有其它功能,如RNASE A超家族成员(RNase9-13)等电点明显低于其它成员,失去了核糖核酸酶活性而拥有生殖相关功能[24,25]。本文对食肉目ANG功能基因进行预测,发现ANG平均等电点为9.52,明显高于过去研究的其它成员,同时与功能有直接相关的RNASE A超家族结构特征在ANG中非常保守,未发现氨基酸的改变,揭示食肉目ANG仍拥有原有的宿主防御功能,未发生功能改变。
基于食肉目ANG真假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猫型超科4个物种聚为一簇、犬型超科的海豹科与海象科形成姐妹群,但拓扑结构其它节点的支持率较低,这一结果可能与该研究的代表物种较少,ANG序列仅440bp左右有关,后续深入的研究应包含更多的代表物种及标记基因,才能提供食肉目较为真实可靠的亲缘关系。另外,犬科的2个物种非常引人注目,进化枝明显与其它物种存在差异,我们推测这一结果可能与ANG在2个犬科物种进化为假基因时间较长,进化速率明显快于其它物种有关。当然,也不排除犬科物种的ANG碱基序列因基因组质量存在一定的偏差甚至错误,今后需要设计引物对这2个犬科物种进行PCR扩增,验证其DNA序列质量。
本文基于食肉目14个物种开展ANG分子进化分析,共获得14条ANG序列,其中5条为假基因,揭示该基因功能在这些物种是可有可无的。在线预测显示ANG等电点较高,RNASE A超家族结构特征在ANG中未发生改变,显示食肉目ANG拥有原有的宿主防御功能,未发生功能改变。系统发育分析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和方向。总之,本文增加了ANG研究的多样性,为深入认识ANG和RNASE A超家族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