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巨厚坚硬岩层离层区注浆效果分析
2018-12-06王崇刚
王崇刚
(潞安新疆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二矿,新疆 哈密 839003)
1 工程概况
潞新二煤矿II102采区位于矿井二水平西部,在一水平I4采区的下部,采用下山开采10煤层。II102采区东以5号勘探线及HF7断层为界,西以10煤层不可采区为界,上以一水平-475m西运输大巷保护煤柱为界,下以-700m等高线为界。采区走向长2000~2670m,平均2340m,倾斜长280~900m,平均700m,面积1.638km2。岩浆岩覆盖在II102采区的上方,其整体表现稳定,根据关键层判别软件KSPB判别,为覆岩的主关键层。相关的探测显示,该岩浆岩呈岩床形式分布在煤体上方。除了部分区域出现褶曲之外,整体分布均匀。
该岩浆岩抗压强度可达140MPa,抗拉强度在10MPa以上。因此,由于岩浆岩的岩体强度高、厚度大,岩浆岩内积聚了大量的弹性能。随着II102采区的II1022、II1024工作面的继续推采,岩浆岩内积聚的弹性能进一步增加。由于岩浆岩强度高,不易破断,而是将应力向采空区煤壁、煤柱传递,使这些区域的煤体产生应力集中[1-2]。一旦这些区域的煤体达到其承载能力,便将煤体内积聚的能量瞬间释放出来,造成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等动力灾害[3]。
2 II102采区开采过程中矿震监测能量变化规律
如图1所示,潞新二煤矿II102采区矿震的空间分布特征可得到如下结论:
由于矿震是采动引起的,因此在工作面向前推采的过程中,矿震也随着工作面的推进不断向前发展[1-2]。II1024工作面矿震主要集中在工作面以上巨厚岩浆岩以下的岩层中,且该工作面推采过程中,释放能量较低,多在1000J以下。从该工作面矿震发生的空间及释放能量值来看,该工作面推采过程中,上覆巨厚岩浆岩并未发生破断。
II1026掘进面由于紧邻II1022面采空区、II1024面采空区,采空区空间大,两采空区上方的巨厚岩浆岩尚未破断,将采空区上覆岩层的重量都附加到采空区周围的煤岩体上,引起采空区周围煤岩体内部储存的能量高度集中,II1026掘进面矿震的能量平均为2845J,约为II1024工作面的2.53倍。由于该工作面掘进释放能量值高,可推断出,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巨厚岩浆岩将在II1026工作面开采过程中发生破断。
图1 II1024、II1026工作面矿震分布图
3 II102采区开采过程中岩浆岩对覆岩运移影响情况
根据现场实测资料,如图2所示,II1022、II1024工作面开采之后地表下沉量为0.5m,远小于下沉预测值,说明工作面上方的岩浆岩尚未破断。
根据现场实测资料,II1022、II1024工作面开采之后地表下沉量很小,仅为0.5m,远小于下沉预测值,结合岩浆岩下覆采空区范围地质钻孔照片(图3),岩浆岩下离层发育较好,有较大离层空间,说明工作面上方的岩浆岩尚未破断[4]。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岩浆岩突然破断造成冲击地压等动力灾害。
图2 预测与实测下沉对比
图3 3号孔离层裂隙情况
4 离层区注浆充填方案及效果评价
4.1 离层区注浆充填方案
水泥浆材由于其结石体强度高且其材料来源广、成本低、配置简单等优点,是使用最广泛的注浆材料。普通水泥的颗粒较大,承载能力大,但可注性差,在注浆过程中容易造成卡管。本次注浆浆液主要起到充填离层缝隙的作用,并不用对浆液进行特殊处理,所以在选择注浆浆液过程中对浆液的砂粒进行细化即可。
离层区注浆钻孔数目11个,其中II1022工作面2个,II1024工作面2个,II1026工作面4个,钻孔间距为100~200m,钻孔主要布置在离层区及工作面采空区上方,如图4所示。
图4 II102采区钻孔布置图
4.2 注浆充填效果评价
如图5所示,对离层区充填注浆之后,II1026工作面上方地表下沉0.288m,说明注浆减沉效果较好,II1026工作面在开采过程中未出现因岩浆岩断裂导致的动力灾害,安全采出原煤56.3万t,采区累计采出原煤128.1万t,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图5 II1026工作面实测下沉值
根据现场实测资料,对岩浆岩下离层区进行注浆充填,地表下沉量很小,说明岩浆岩未发生破断失稳,即说明岩浆岩破断情况与数值模拟结论基本吻合。
5 结论
本文以淮北矿区潞新二煤矿II102采区为例,对II102采区开采过程中岩浆岩的破断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II1022、II1024工作面开采后地表下沉量很小,仅为0.5m,远小于无岩浆岩开采时下沉预测值,结合岩浆岩下覆采空区范围地质钻孔照片,说明岩浆岩下有较大离层空间,判断出工作面上方的岩浆岩尚未破断。
(2)对离层区充填注浆之后,II1026工作面上方地表下沉0.288m,说明注浆减沉效果较好,II1026工作面在开采过程中未出现因岩浆岩断裂导致的动力灾害,安全采出原煤56.3万t,采区累计采出原煤128.1万t,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3)通过对比现场实测资料与模拟实验的地表下沉量数据,二者之间的数据基本吻合,验证了模拟实验的可靠性,对今后类似地质条件下开采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