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

2018-12-06鲁春阳袁晓妮解丽丹郭晓冰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21期
关键词:耦合度土地利用效益

鲁春阳, 文 枫, 袁晓妮, 解丽丹, 秦 岩, 郭晓冰

(1.河南城建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36; 2.东华理工大学测绘工程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为贯彻落实这一重大战略部署,2014年国务院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定盘指向。新型城镇化必然伴随着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因此如何协调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成为土地管理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学者们围绕城镇化与土地利用效益问题展开了丰富的研究。马德君等认为,适度城镇化有助于提升土地利用效益,城镇化与土地利用效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对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尤为迫切[1]。刘浩等利用空间聚类分析法研究环渤海地区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关系,发现京津冀圈为高值集聚区,辽东半岛圈为低值集聚区[2]。张超等认为,甘肃省兰州市推进城镇化的关键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3]。刘学等通过对山西省的实证分析认为,土地利用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程度决定城镇化系统的发展态势,两者存在交互耦合关系[4]。郑华伟等对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度进行评价并认为,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有助于新型城镇化发展[5]。张晓芳认为,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呈正相关关系,应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利用效益协同均衡发展[6]。在研究方法上,学者们主要采用熵值法[4]、全局主成分分析法[7]、变异系数法[8]、均方差权值法[5,7]、遥感模型[9]等。河南省也有类似的研究,如范辉等以河南省为例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10];但针对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的研究还没有。河南省作为典型的农业大省,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具有土地稀缺、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的独特性。

本试验正是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为指南,通过构建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确权,以耦合度模型和协调度模型刻画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以期为促进河南省发展提供借鉴,并为类似区域研究提供参考。

1 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河南省位于我国中东部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全省共辖17个省辖市、1个省直管市(济源),21个县级市,85个县(市、区),52个市辖区,1 791个乡镇,650个街道办事处,面积达16.55万km2。河南省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截至2014年底全省总人口为1.06亿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 819万人,城镇化率达45.2%,比全国城镇化平均水平低9.57百分点。2014年河南省GDP为 34 938.24 亿元,人均GDP为37 072元,占全国人均GDP的79.50%。河南省耕地面积为812.606万hm2,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76 hm2,比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低 0.013 hm2。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1.91 ∶50.99 ∶37.10。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河南省统计年鉴》(2006—2015年),土地数据来源于河南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河南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

2 指标体系构建与研究方法

2.1 指标体系构建

精准的指标体系是评价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协调度的先决条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和频度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筛选指标。土地利用效益包括土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3个维度的10个指标,新型城镇化包括经济、社会、生态、人口、城乡一体化等5个方面的20个指标(表1)。

表1 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2.2 研究方法

2.2.1 AHP 层次分析法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运筹学家Saaty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2.2.2 极值法计算指标标准值

式中:Aab表示第a年的第b个指标的实际值;Abmin、Abmax分别表示第b个指标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2.2.3 综合指数计算 采用加权求和法计算土地利用效益指数和新型城镇化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Aj表示评价指标原始数值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ωj表示评价指标j的权重;U1表示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U2表示土地利用效益综合指数。U1与U2之间存在3种关系,即U1-U2>0,则土地利用效益落后于新型城镇化;U1-U2<0,则土地利用效益超前于新型城镇化;U1-U2=0,则土地利用效益同步于新型城镇化。因此,两者的差值越小即两者之间越接近,则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趋于同步发展。

2.2.4 耦合度测算 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河南省土地利用效益系统与新型城镇化系统之间的关系,采用耦合度模型探究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耦合程度的指数判定方法有2种:第一,耦合度越高,表明选取要素之间呈现有序性,二者之间稳定性越强;第二,耦合度越小,表明选取要素之间呈现无序性,二者之间稳定性越弱。耦合度测算模型如下:

B=[(Z1Z2)/(Z1+Z2)×(Z1+Z2)]1/2。

式中:B表示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度水平,且 0≤B≤1。当B=1时,要素之间的发展最为稳定有序,耦合状态处于最佳;当B=0时,说明处于无序状态,二者的发展方向不稳定,且呈现出无序性结构。

2.2.5 协调度测算 协调度是反映不同系统或系统内部各指标之间协调状况的定量指标,是各度量对象之间配合得当、协调一致的过程,描述了各事物间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及其良性互动发展的程度。协调度测算模型如下:

T=(αZ1+βZ2)1/2。

式中:T表示协调指数,且α+β=1。假设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在耦合协调度的测算中同等重要,即α=β=0.5。

D=(B×T)1/2。

式中:D表示协调程度指数;B表示耦合度指数;T表示综合协调指数。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化测度结果

由图1可知,河南省新型城镇指数增长明显(从2005年的0.053增长到2014年的0.949 8,上升了近18倍),主要源于经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财政收入由967.16亿元增加到 4 094.78 亿元,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3倍。其次是社会城镇化指数增幅较大,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提升了3倍。人口城镇化指数也呈较快增长态势,2005—2014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19.2百分点。城乡一体化指数也有明显的增长,总体来看,城市用地弹性系数、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城乡人均消费比呈显著下降趋势,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年增长率趋缓, 说明河南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注重城乡要素的统筹匹配,城乡差距呈现缩小势头。生态城镇化趋于良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接近翻番,城市建成区绿化面积大幅增加,这也源于河南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提倡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型产业。

河南省土地利用效益指数从2005年的0.107上升到2014年的0.943,说明土地利用效益提升较快。其中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贡献率最大,地均生产总值、地均工业生产工资和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增长了3.3、3.25、7.64倍,说明10年来河南省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显著。其次生态效益增长也较快,其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加了2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增长了60%,公园绿地面积10年增加了 11 190 hm2,增长了89%。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也有增长,但增幅不大,人均建成区面积仅增加了0.06 m2。由于河南省人口基数较大,虽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建设用地供给量呈增加态势,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使得城市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更加凸显。

3.2 耦合度分析

通过耦合度指数模型测算河南省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水平。参考学者们关于土地利用效益和城镇化耦合度指数的等级划分[11],结合河南省发展实际,本研究的耦合度指数等级划分标准见表3。

表3 耦合度阶段划分

由表4可知,2005—2014年河南省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度指数介于0.4

表4 河南省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度指数与耦合阶段

3.3 协调程度分析

采用协调程度指数模型测算河南省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水平,将协调度划分为9个阶段(表5)。

由表6可知,相对耦合度指数而言,河南省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的协调程度指数呈明显上升态势。2005—2014年河南省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协调度经历了4个阶段:轻度失调(2005年)、濒临协调(2006年)、勉强协调(2007—2009年)、初级协调(2010—2014年)。从趋势上看,两者的协调程度指数逐步提高,向更加协调的方向发展,但两者还仅处于初步协调阶段,实现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任务还较艰巨。

表5 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程度分类

表6 河南省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化协调程度指数与协调程度

4 结论

本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极值法、耦合度模型、协调度模型等测算河南省2005—2014年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程度指数,结果表明,首先,2005—2014年河南省土地利用效益指数和新型城镇化指数均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指数大于新型城镇化指数,说明土地利用效益超前于新型城镇化。从指标层来看,新型城镇化系统中经济城镇化增幅最大。土地利用效益系统中,土地经济效益成绩最显著,生态环境效益次之。其次,河南省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度指数为中度耦合且处于拮抗阶段,说明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存在失衡。新型城镇化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大。但两者的耦合度指数呈上升趋势,耦合水平向逐步磨合的方向发展。最后,河南省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的协调程度指数呈明显上升态势,经历了轻度失调、濒临协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4个阶段。两者的协调程度还较低,应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因此,首先应维护土地利用效益平衡格局。河南省要采取有力措施,助推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着力于两者间的有机耦合,提升耦合协调度,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次,要强化环境保护和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加强污染状况的监督与管制,减少或尽量避免耕地受到污染破坏,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三生”空间管控力度,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协调,为多规合一提供技术支撑。最后,要推动河南省产业转型与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发展精准度,助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

猜你喜欢

耦合度土地利用效益
中国北方蒸散-降水耦合度时空变化与水热因子的关系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双速感应电机绕组耦合度研究
辽宁省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性分析
冬棚养虾效益显著,看技术达人如何手到“钱”来
果园有了“鹅帮工” 一举多得效益好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启示
基于耦合度分析的家禽孵化过程模糊解耦控制系统
滨海县土地利用挖潜方向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