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如何促进改革
2018-12-06张彩云李计广编辑孙艳芳
文/张彩云 李计广 编辑/孙艳芳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四十年来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是成就我国经济奇迹的重要原因。在四十年来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阶段,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
以开放促改革的四个阶段
试验探索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启动至20世纪90年代初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搞活的重大战略方针,拉开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序幕。这一阶段的对外开放,通过开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带来了技术和管理经验,丰富和繁荣了国内商品市场,市场因素在经济中的比重大幅上升,冲破了计划经济的藩篱,为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这个阶段,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对外开放本身就是最大的改革,开放也有赖于改革来创造体制条件。在不断扩大开放试点的同时,在工业、价格、科技等领域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保障了对外开放试验探索的成功。反过来,对外开放又为改革输入了巨大的外部经济变量和动力,以增量的方式打破了既有的经济利益格局,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
全面开放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至入世前
以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为标志,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全面开放时期。在这一时期,开放的战略格局开始由沿海经济特区向内地扩散,对外开放扩大到全国各地和国民经济的众多领域。开放的战略重心开始由体制试点向全面制度建设转型,对外开放的发展不断对贸易、金融等领域的改革提出要求。尤其是在复关/入世谈判过程中,根据GATT/WTO对建设市场经济的要求,不断对外贸体制、外汇管理体制、宏观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深入的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底到1994年初,国务院陆续发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和外贸体制改革的两个决定,以汇率并轨为核心,将改革外汇管理体制作为创造外贸平等竞争环境、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1994年,我国提出了对财政、税收、外贸、金融、外汇、计划和投融资体制的系统改革方案。
体制全面接轨阶段:2001年入世至党的十八大前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不仅按照自己的时间表逐步展开,还将在国际制度规范下开放。中国做出了广泛的入世承诺,不仅包括影响货物贸易的边境政策和国内政策、影响服务贸易的政策、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制度,而且在宏观经济体制和政府管理体制方面,都做出了说明和承诺。中国以入世承诺的形式正式确立了改革的成果。入世后,通过清理、修订和颁布与涉外经济、贸易、投资和知识产权有关的法律法规(涉及中央部门的2300多件、地方政府的19万多件),逐步建立起了符合WTO规范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国顺利通过了WTO每年一次的过渡期贸易政策审议,获得了WTO及其成员的肯定。中国政府切实地履行了各项入世承诺,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全面深化改革阶段:2012年党的十八大至今
迈入新时代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的第七章“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明确提出了“以开放促改革”的思路;同时,该决定还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为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指明了方向。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国宣布了改革开放新举措:主动扩大开放,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主动扩大进口。这既是对近期一系列开放计划的延续和总结,也展示了新的开放计划,为下一步开放指出了方向,标志着中国“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再度出发。
以开放促改革的主要路径
解放思想,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理论界围绕全会作出的“大力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战略决策进行了争鸣,突破了“对外贸易是自给自足、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理论禁区,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提供了理论支撑。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也可以搞好市场经济的论断,开启了全面对外开放进程,为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指明了方向。在加入WTO之后,全国兴起学习WTO规则的热潮,市场经济理念开始深入人心,新出台的政策是否“合规”成为重要参考。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局面,中央明确提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再一次澄清了思想认识,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全面深化改革。
以对外开放推动经济制度变迁
四十年来,对外开放为我国改革输入了巨大的外生动力,直接推动着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变迁和具体的制度安排创新。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对外开放引入了外资这样一种新的经济成分,改变了我国微观经济主体的构成,对形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收入分配制度方面,对外开放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大锅饭体制,把资金、技术、管理、知识等纳入收入分配考虑的范畴,实现了按要素效率贡献分配,也推动了内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改变分配方式。在企业制度方面,对外开放通过引入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理念,加快了企业制度的变迁,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大批企业走上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改革、按照国际惯例运营的轨道。在宏观调控方面,对外开放影响了我国社会总供求关系和供求结构,单纯以行政手段管控国有经济已经无法达到宏观调控的目标,从而加速了政府职能改革,推动了现代化宏观调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以对外开放推动市场经济体系建设
对外开放促进了市场的发育。为了吸引外商投资,中央和地方政府努力培育市场体系,为外资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催生了商品市场、服务市场、各类要素市场,满足了外资企业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条件。对外开放完善了市场运行机制。通过价格体制改革,特别是外汇体制改革,实行汇率并轨,理顺了国内外市场竞争机制。对外开放改变了市场结构。迅速扩大的市场供给拜托了短缺经济的阴影,外资企业的进入打破了既有的国内市场分割格局,国内市场一体化进程大大加快。对外开放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建设。1994年的外贸体制改革要求建立统一政策、开放经营、平等竞争、适应国际规则的市场体系,入世则将国际市场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引入国内,加快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的形成。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推动着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建设。我国新公布的自主开放举措以知识产权保护、制造业和服务业市场准入为重点。这有利于加快建设现代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建设;有利于促进市场竞争、改善营商环境、完善市场体系;有利于打破垄断,建立有益于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有利于提高政策透明度、提高政府科学进行宏观调控的水平,从而可进一步推动建设一个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竞争公平有序、价格机制完善的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
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改革不再拘泥于经济体制改革领域,而是涵盖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以及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的全面的改革。改革之路道阻且长,我们需要再一次拿出“以开放促改革”这一四十年来最成功的经验和法宝,以开放的视野、心态和经验,推动各个领域改革事业的发展。在经济体制改革领域,最重要的是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对外开放正是顺应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必然要求,通过减少政府干预、改善政府服务、提高政策透明度,在规范中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通过扩大市场准入、完善竞争政策、推动国内外市场一体化建设,在扩大开放中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