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理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
2018-12-06戴红美
戴红美
(中共长沙市委党校,湖南 长沙 410004)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五大新发展理念,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新思想在发展理念上的集中体现和概括,是指导“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灵魂。其中绿色是什么?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新时代,绿色是人民群众的期盼、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希望。绿色发展不仅仅体现为对生态的保护、对环境的整治,它更是一种思想、一个理念、一种生活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过“绿色发展”理念,突出绿色传承、绿色惠民、绿色富国、绿色布局、绿色承诺的发展思路,这些绿色发展思路分别从理论来源、价值取向、目标指向、实现路径和责任担当等方面,表明绿色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思想的核心要义这个主题。
1 在理论来源上的绿色传承彰显习近平生态思想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绿色发展理念立足于中国国情,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思想、汲取中华文明丰富的生态智慧、传承党的历代领导集体的绿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实现了理论来源上的绿色传承,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思想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1)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思想指出,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恩格斯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同时,人又是有意志有意识的自然存在物,以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来改造自然,但人在自然界中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必须遵守自然条件和自然规律,否则,必然招致自然的惩罚。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种绿色发展理念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思想的精华,在深刻分析时代进步和中国国情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创新。
(2)汲取了中华文明丰富的生态智慧。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儒家文化推崇“天地变化,圣人效之”,肯定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道家文化强调“道法自然”,主张“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孔子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老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管仲说:“山林虽美,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伐必有时。”习近平强调:“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物我一体”,追求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为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
(3)继承了党的历代领导集体的绿色思想。绿色发展理念凝结了几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毛泽东说道:“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充分肯定了自然界在生产实践中的重要地位。邓小平提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绿色思想,突出强调要提高科技水平,用以支持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环保事业的发展。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工程。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将其列入党的指导思想,十七大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绿色发展理念的正式提出作了铺垫。习近平在继承和发扬党的历代领导集体绿色发展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将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2 在价值取向上的绿色惠民彰显习近平生态思想增进福祉的民生情怀
十八大以来,立足于新时代的境遇,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了党对民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优良执政品质,形成了把良好的生态环境看作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绿色惠民思路,绿色发展理念秉承着绿色惠民的基本价值取向,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思想增进福祉的民生情怀。
(1)绿色惠民思路突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本性。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就是使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清新的空气、清洁的居住环境和健康的饮食产品正是人民生活所迫切需要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本目的是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为老百姓提供更多优质的绿色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的需要,是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全面推动绿色发展,为老百姓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为老百姓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金山银山,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这是老百姓最根本、最长远的发展利益所在,是习近平生态思想的内在要求。
(2)绿色惠民思路是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现实需要。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什么是人民的美好生活的需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既期待增收、安居、乐业的物质满足,更期待天蓝、地绿、水净的宜居环境;人们不仅期待在物质需求上有殷实富足的幸福生活,更期待在人居环境上有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民有所呼,党有所应。习近平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的领袖情系群众、关注民生的为民情怀。民之所望,政之所向,资源、生态、国土安全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已经成为解决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手段,昭示着绿色发展成为新时代的主题。
(3)绿色惠民思路体现了“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必先惠民”的执政智慧。习近平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物质基础得到了极大丰富,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盼也日益显现。生态环境关系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也影响着社会和谐稳定;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但是,当前突出的民生问题就是生态环境恶化,环保问题搞不好就可能演变成社会政治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坚持绿色惠民的执政理念,为人民创造优美的环境,提供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和安全的食品,是我们党新时期增进民生福祉的科学抉择,是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价值归旨的集中体现。
3 在目标指向上的绿色富国彰显习近平生态思想实干兴邦的实践精神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积极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其目标指向就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富国,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思想实干兴邦的实践精神。
(1)绿色富国理念突出了立足当下中国国情的问题导向。我国积累的环境问题进入高发、频发阶段。习近平指出“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宣示了决心,更担起了责任。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被提升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五大新发展理念的提出,“美丽”被写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这是问题倒逼出来的答案,也是中国发展理念革故鼎新的缩影,这是党科学总结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经验教训,也是对人类持续发展意义的深邃思考。
(2)绿色富国理念深刻把握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客观现实。现实表明,高碳特征突出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习近平在深刻把握绿色发展的精髓要义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客观现实,明确指出,未来的经济发展既要看经济增长指标,又要看社会发展指标,特别是人文、资源、环境指标; 不仅要为今天的发展尽力,更要对明天的发展负责,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可以永续利用的资源与环境。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即从传统的“黑色发展”跃迁到现代的“绿色发展”,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的现实追求,以此为目标导向来有效化解当前的生态困境。因此,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积极致力于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让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奋斗目标变得更加真切而具体。
(3)绿色富国理念体现了“富国为强国之基,资源环境为富国之本”的执政智慧。生态经济学家威克纳格强调经济增长出现了生态门槛。生态门槛表明:在自然资本约束下,不可能无限扩张经济增长的规模。绿色发展理念提出了“富国为强国之基,资源环境为富国之本”这一绿色富国的重大命题,彰显了我们党准确把握新时代富国之道的科学性。推动绿色发展符合当前国际产业变革的方向,也顺应了当今时代科技革命的趋势,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从低成本投入、高环境代价的粗放式发展向创新、绿色发展双轮驱动式发展转变,能源资源利用从高排放、低效率向高效、绿色、安全转变。绿色发展已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走绿色化工业道路的重要动力,成为推动我国走向富强国家的强力支撑。
4 在实践路径上的绿色布局彰显习近平生态思想高瞻远瞩的全局思维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我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治本之策,提出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强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了实践路径上的绿色布局,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思想高瞻远瞩的全局思维。
(1)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治本之策。习近平指出,绿色发展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全面推动绿色发展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治本之策。所谓绿色发展:一是要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负荷的脱钩,即经济增长不会引起资源环境负荷的增加;二是要使可持续性成为生产力,让绿色、生态有利可图,生态优势能够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是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构建绿色经济体系,重点发展低碳绿色产业,建立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走向低碳、环保和健康,在实现生态可持续的同时保障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2)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习近平指出:“山水田林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构建生态文明体系需要具备系统工程思路。习近平强调,“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这是习近平生态思想的具体部署,也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体系,需要坚决落实和长期贯彻。
(3)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新时代,存在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突出问题,大都与机制不健全、体制不完善、法治不完备有关。在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指出:“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这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原则。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制度是纲,纲举目张。习近平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通过久久为功、驰而不息的制度建设,真正构建覆盖生态环境保护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5 在责任担当上的绿色承诺彰显习近平生态思想宽宏博爱的全球视野
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文明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共同的地球,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习近平指出:“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建设生态文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关乎各国共同的利益,地球安危各国有责。”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历次国际谈判中,我国本着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视野积极发挥促进作用,对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基本国情国力相符合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主动担当,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世界绿色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一直以来自觉地以全球家园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视野来看待国内的生态环境建设。但在过去粗放型的发展历程中,我国二氧化碳、 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增量位居世界前列,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对我国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不满,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提供攻击中国的借口,认为中国在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上要承担主要责任。在国际社会的压力面前,我国一直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奉行有区别地承担国际责任的原则,主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在应对全球气候危机面前,我们国家一直都在积极作为,2013年提出“中国将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又率先提出“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这表明我国在“绿色发展”中具备了国际视野,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积极主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整个地球生态环境的担当。习近平反复指出:“中国是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是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 2015年11月,习近平在巴黎大会演讲中真诚承诺:“ 2030年左右使CO2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正“响当当”地践行自己的职责,以“中国承诺”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中国动力”,彰显大国领袖风范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