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大规模发展始于改革开放
2018-12-06刘回春
品牌的历史虽然悠久,但在我国的发展却十分缓慢。解放前,由于连年战争,经济凋敝,品牌的发展受到限制。解放初期,一大批品牌重获新生;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刚刚兴起的品牌发展又陷入停顿。
研究中国品牌发展史的学者认为,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的品牌发展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的。
商标制度在中国逐步建立
中国自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颁布第一部商标法以来,后经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又制定了若干个商标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50年颁布了《商标注册暂行条例》;1963年公布了《商标管理条例》和实施细则;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1993年对商标法进行修改并重新公布,从而使商标制度在中国逐步建立并走向正轨,品牌的注册和管理也日臻完善。
国产品牌“初食螃蟹”
1979年初,全国范围内开始逐步恢复广告业务。“参祀补酒”成为第一个做电视广告的国产品牌。
1979年,当时的河北冀县暖气片厂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在央视投放广告的企业,开创了中国品牌建设的一个时代。冀县暖气片厂破天荒地花3万元,在中央广播电台做了第一个产品广告。这一广告收到了人们意想不到的效果,要求订货的信函、电报雪片般飞来,有时一天多达上百件,当年该厂产品销售量比上年翻了一番多。
1980年又在中央电视台做了“冀县暖气片,电话128”的广告,成为全国第一家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的企业。1983年春节,中央电视台首次举办春节联欢晚会,该厂不惜代价买下头条广告,而首钢则排其后。为此,曾使一位日本来华游客发出“首钢大还是冀暖大”的疑问。
冀州最早的国优产品是冀县暖气片厂生产的640型稀土铸铁高压散热器,注册商标为“春风牌”。
再往后,通过广告轰炸,燕舞收录机、秦池酒、爱多VCD等成为中国最早家喻户晓的品牌产品。然而好景不长,中国早期的品牌往往在通过广告获得知名度后,却由于缺乏系统的品牌运营规划和完善的质量管理而后继乏力,从而造成品牌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局面。直到联想和海尔等公司在90年代后期进入人们视野,中国品牌才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第一批国产品牌走出国门
改革开放后,大量品牌焕发生机,大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产品牌诞生。北京饮食业著名的品牌“全聚德”、“东来顺”、“年糕张”等,重新焕发了生机。许多新生的品牌逐渐占领市场。像“蜜蜂”缝纫机、“大宝”护肤品等。“海尔”、“康佳”、“联想”、“全聚德”等一批国产品牌己经发展成熟,他们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海尔在23年的发展中,为把“Haier”打造成国际知名品牌倾注了大量心血。
海尔集团公司是在1984年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科研、生产、贸易及金融等领域于一体的综合国有特大型企业。在创“海尔世界知名品牌”的思想指导下,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备和国际化战备三个阶段的战略转变,从负债147万元的亏损企业迅速成长为国内全行业的领头企业。2000年海尔的全球营业额达到406亿元,出口创汇2.8亿美元,利税30亿元,产品出口到162个国家和地区。从1996年12月海尔印尼有限公司成立,海尔首次实现跨国经营,到2002年1月海尔与日本三洋结成竟合关系,海尔正在构筑全球框架,争取早日进入全球500强,建成大型跨国公司。
海尔名牌战略的实施,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从质变到飞跃的四个阶段。同时,这四个阶段也是海尔从创中国名牌到创世界名牌的过程。海尔实施的名牌战略有以下的做法和特点:第一,坚持质量和技术的高起点。第二,强化产品质量管理。第三,坚持技术进步与创新。
早在1990年,海尔就开始向国外出口产品。目前,海尔已经在海外发展了近百个经销商,销售网络达四万多个,产品出口到16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欧美国家占60%,日本占20%,东南亚占16%,其它地区4%。出口到欧美国家的产品以冰箱、空调为主,从1995年起,海尔以本土化生产、本土化设计和本土化销售为目标,着手在海外投资建厂,构筑全球框架,努力争取成为世界跨国公司。在美国、菲律宾、马来西亚、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建设了十多个生产厂。在中东的迪拜和德国分别建立了国际物 流中心。
同时,己在美国洛杉矶、硅谷、法国里昂、荷兰阿姆斯特丹、加拿大蒙特利尔、日本东京设立6个设计分部,在韩国汉城、澳大利亚悉尼、中国台湾、香港 设立了10个信息中心。
美国《家电》杂志2001年第三期公布了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家电制造企业,海尔入选第九位。这标志着中国的家电企业实现了质的飞跃,跨入了世界家电企业的第一集团。排行榜首8名的是惠而浦、伊莱克斯、通用电器、松下、西门子、美泰克、夏普和东芝,海尔已能够与这些百年巨子并肩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