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基层网络舆情引导对策研究

2018-12-06

现代商贸工业 2018年19期
关键词:舆情舆论群众

张 闽

(中共泾川县委党校,甘肃 泾川 744300)

近年来,互联网等新媒体迅速发展和普及,日益影响着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新媒体、自媒体的发展,一方面为政府与公众之间搭起了新平台,提供了新手段,另一方面也对政府工作的传统手段和工作载体形成强大冲击。特别是基层政府,由于人力、物力、技术等各方面的制约,如何积极利用、科学管理新媒体,掌握宣传舆论的话语权,成为当前急需破解的新课题。

1 基层网络舆情的基本情况及舆情引导的重要性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基层政府作为直接和群众对话的政府部门,面对的问题纷繁复杂,受众层次不一,处理起来稍有不慎,就容易激化矛盾,集聚形成网络舆情。

1.1 当前基层网络舆情基本情况

(1)基层网络舆情矛盾突出。与上级政府不同,基层政府作为中央各项政策的最后执行者,直接与老百姓打交道,但是由于各地区实际情况各不相同,最终的方案也存在差异,以至于各项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在政府和群众之间产生一些误解和摩擦,甚至积累大量的矛盾,这些矛盾大都比较突出,处理起来千头万绪,纷繁复杂,最终汇集在网络上,就形成了大量的网络舆情。

(2)基层网络舆情影响大。从涉及领域看,基层网络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干部作风及农村基层干群矛盾等方面。从舆情诉求看,一部分是如实反映问题,群众选择网络与政府对话,期望问题得到解决;还有一部分内容真假掺杂,尤其是涉及到干部作风、干群矛盾等热点舆情,为博“眼球效应”断章取义,看图说话;或者别有用心,蓄意抹黑,将舆论的矛头直指地方政府,对基层政府的公信力以及形象带来很大影响。

(3)基层网络舆情参与主体广。据统计,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已达7.51亿,手机用户7.24亿,手机网民占比达96.3%。从这些数据就可以看出,在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网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基层群众由于学历、思想、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年龄小、知识层次较低的网民占多数,并且相当一部分缺乏基本的辨别是非和自我约束能力,容易被网络中的不实信息蒙骗、误导、甚至成为虚假信息的传播者。

(4)基层网络舆情管理困难多。基层政府工作具体繁杂,极易形成热点事件而迅速被在网络上传播、扩散、放大。而基层网络管理力量薄弱,面对海量的新媒体账号,政府监管困难,压力较大。

1.2 新媒体环境下基层政府引导网络舆情的必要性

随着网络舆论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强,对社会秩序带来的冲击也越来越大,政府对舆情的监测和引导也日益重要。

(1)维护正常社会秩序。在“人人都有麦克风、时时刻刻都发言”的网络时代,网络焦点引导处理不好就会演变成现实社会中的实体事件,网络舆情中虚假的言论容易成为社会恐慌的爆发点,影响社会秩序,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给群众生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2)避免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网络舆论总是偏好负面信息,现有的各类社会矛盾往往成为网络舆情的靶心,譬如收入分配差异、公共资源分配、征地拆迁、医疗纠纷等内容的点击率很高。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助这些矛盾引发的冲突,充分利用广大网民的猎奇心理、仇官仇富等心理,造谣生事,推波助澜,以虚假的谣言掩盖事实真相,对社会信任体系产生极大的撕裂,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极大的威胁,让民众对政府和社会丧失信心。

(3)保护公民个人合法权益。一些网上的虚假信息和恶意炒作、非法网络公关等问题使个别公民个体成为网络暴力的对象,有时会带来较为严重的后果,甚至引发极个别极端事件。

2 基层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基层的舆情引导任重道远,虽然做了相当多的工作,但是还存在诸多困难,有效开展基层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还需要各级政府共同努力。

(1)应对意识不够。具体表现在舆情应对意识比较滞后,对网络舆情的潜在力量认识不足。一是思想上轻视。受传统观念影响,部分基层干部对新媒体环境下的舆情聚集的危害认识不到位,导致在工作中对舆情的监管或应对不够重视,存在得过且过的心理。二是观念上有偏差。庞大的网上虚拟社会已形成,但部分基层政府的网络建设、监管、宣传却明显滞后和薄弱。究其原因,就是低估了网络舆论巨大的影响力,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微博组织等新媒体发展缓慢,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2)工作措施不够。基层政府大多受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制约,在人力、物力上又相互掣肘,在舆情应对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如舆情发现不及时、舆情研判不足、舆情走向把握不力等。拿微信来说,微信空间的功能设置与传播途径,不同于其他媒介,它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即便出现虚假信息既不易发现也不易排遣。而且很多公众号难以区分地域,基层的属地监管捉襟见肘,就算能及时发现煽动性的虚假言论,也不能快速作出处理。有的虽然发声了,但湮没在网络噪音中,对群众的感召力不强。甚至舆情出现后,一些基层政府选择封堵、删除等粗暴手段,引起群众误解,事倍功半。

(3)舆论引导力度不够。基层政府对于自身在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提升方面认识不足,缺乏经验。一是不敢发声。对网络热点问题回避躲闪,避重就轻,“危机潜伏期”悄无声息,为后续工作埋下隐患;二是处置不当。对突发舆情事件,工作措施简单单一,丢失话语权,以至于出现“当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走到千里之外”的被动局面。三是精准度不够。在一些违背事实的网络舆情的引导上,政府介入时间把握不准,或迟或早;介入力度把握不准,或深或浅。正面宣传没有充分发挥,宣传方式单一,引导力度远远不够。

(4)基层网络监管力量不够。目前,基层网络舆情管理普遍存在着机构设置、编制安排、人员配备、技术保障不足或不到位。有的地方虽然有机构有编制但普遍人员配备不齐,还有的地方多头管理,部门之间力量缺少整合,权责不清,相互推诿,导致监管工作效率不高难以顺利展开。

3 基层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研究

当前,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各种矛盾、问题网络上交织,引发公共危机。因此,基层政府应该高度重视,转变观念,适时介入,有效引导,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网络环境。

3.1 转变思想观念,提升政府形象

一要放低姿态倾听民声。基层政府应该改变过去“高高在上”发布指令的姿态,树立开放包容的网络观,转变观念,主动适应,积极倾听网民声音,认识和了解新媒体的规律和传播特点,将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二要保障群众知情权。俗话说,百姓知情,天下太平。基层政府要坚持信息透明原则,在政府部门的网络平台上公开相关信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三要利用好新媒体平台。要学会运用网络与不同层次不同利益群体对话,维护大多数群众的利益,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3.2 加强正面宣传,注重舆情引导

(1)加强网络阵地建设。首先,引进人才,改进技术,进一步建好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微博、政府论坛等直接与群众对话的公众平台,改进时效性差、信息反馈不及时等弊病,通过建设这些有影响力的官方网站,发挥主导舆论的作用;其次,完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机制,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既能各司其职又能分工协作,加强沟通协调,共同承担起做好网络舆情管理和应对处置工作责任。

(2)创新舆论引导手段。一是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掌握舆论主导权。通过微博、微信、政府网站等网络平台与群众实现互动沟通,提升社会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二是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巩固舆论阵地。发挥传统媒体优势,利用其长久以来形成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依托报社、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和微博、论坛等新媒体形成合力,及时报道政府工作的举措、进展和成效,引导干部群众加深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三是建设网络评论员队伍。在原有新闻发言人制度基础上,依托行业、部门、学校建设网络评论员队伍,如果发生网络舆情聚集,及时在网络发声,引导、点评,有效引导社会舆论。

(3)积极处理舆情危机。基层政府更要增强网络舆情的敏锐性和鉴别力,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跟进更新,认真、快速地处理好网民反馈的问题,力争将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一旦发生舆情事件,要第一时间发布信息,主动联系媒体,通过官方确凿的消息,以正面的舆论进行引导,避免不明真相的网民盲目跟风,避免进一步激化矛盾,推动事态向有利于妥善处置的方向转化。

3.3 建设网络舆情的监管体系,推进网络舆情的线下处置

网络舆论对事件发展过程与结果时刻保持着质疑与监督的态度,可以将其看作是舆论监督的一种形式,正确的舆论监督对于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会起到积极作用。

(1)建立完善网络监测管控工作机制。首先,平常要做好对网站的监管,在监测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风险等级划分制度,根据等级的程度实施相应的对策,引导主流意识形态。其次,建立舆情事件预警机制。根据监测到的数据及时分析,发现苗头,准确研判,有效的把握网络舆情的来源以及发展趋势。根据分析结果发出预警,并提前通知有关职能部门做好应急工作准备。

(2)阳光执政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要从根源上处理舆情危机,需要“网上”“网下”齐发力。首先,政府部门在日常工作中要依规办事,对于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或当地重大事项严格按照工作要求,避免引起舆情危机;其次,舆情发生后,政府要合理区分、科学界定。对于正常的舆情诉求,群众提出的质疑要及时解答,群众的合理要求要承诺完成,群众的受损利益要努力弥补,及时化解社会矛盾。而对于网络谣言或者非法信息,就要区别对待,严加惩处。

总之,对基层政府而言,网络舆情“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引爆,可能滋生出新的公共事件,带来更大的负面效应。基层政府一定要转变观念,主动作为,合理引导,保证网络环境自由健康,社会秩序和谐稳定。

[1] 祝军.网络舆情危机及应对机制探究[J].领导科学,2012,(9下):17.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N].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7.

[3] 黎昱睿.新媒体时代政府信息出版网络舆情引导[J].新闻爱好者,2014,(5):65.

[4] 傅思明,李文鹏,钱刚.互联网监管与网络道德建设[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4:101.

[5] 刘卫珍.新媒体时代基层网络舆情引导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5,(12):7.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舆情
舆情
舆情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