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认知度研究分析

2018-12-06段雪怡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13期
关键词:认知度文明生态

段雪怡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876)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生态文明建设对于解决上述矛盾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开展绿色出行等行动,并要求全国上下共同参与环境治理。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社会参与度越来越高的大学生,一方面是上述要求落实的重要参与者;另一方面其对相关政策理论认知水平的高低将对未来社会整体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以高校大学生为研究群体,借助问卷调查的方法,考察当代大学生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认知度。在本次调研中,男女比例均衡,49.41%为男生,50.59%为女生;各个学历均有考察,本科生占78.26%,硕士生占6.32%,博士生占3.56%;涉及各个专业,理工类占43.87%,经管类占34.39%,文史类占9.09%,艺术类占1.19%。

一、大学生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认知度的调查要点

改革开放以来,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立足于基本国情与国际环境,积极应对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批判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借鉴参考了国内外生态环保理论的有益成果,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探索起步时期、基本形成时期、走向成熟时期和不断完善时期四个历史阶段。在此过程中,其地位不断上升,特别是在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提并论,形成“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时,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也逐渐形成,相继提出了“环境就是民生”的生态民生观、“绿树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最严格的法治,最严密的法治”的生态法治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生态文化观。为向全体居民普及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树立牢固的环保意识,习近平在各大场合对此做发言时,多创造性地使用形象化的新词,譬如“海绵城市”“绿色银行”等,内涵丰富,便于理解接受。

二、大学生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认知度的调查结果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在实践应用中不断完善,日益适应我国国情,体现出高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更容易为广大民众所接受。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设计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发展历程、地位、内涵及具体细节知识等问题,充分考察95后大学生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认知度。研究考察发现,我国大学生的整体认知度较差,处于略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状态。

在问卷中,针对大学生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度设计四个问题,分别考察其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发展历程、地位、内涵和具体内容等四方面的认知。调查显示,关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间节点,有部分学生对这一问题较为了解。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被调查大学生对于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的时间并没有清晰的概念,随机性较强;关于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一重要事件,仅有约1/4的大学生对该问题有清楚的认识,而其余大学生则对该问题不了解。因此,调查结果最终呈现均匀分布;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中的重要内容的理解,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习近平提出的生态民生观、绿色发展观、生态法治观和生态文化观有正确的认知,并且能够区分四大观念,而约有40%的大学生对四大观念了解不够透彻,不能区分四者之间的区别;关于对具体内容的认知,半数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过程中提出的一些概念说法并不熟悉知晓。

除了上述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具体内容的基本认知情况进行考查外,我们在问卷中还设计了一些相关的问题,辅助调查大学生的认知情况,以便后续进行相关的数据分析和原因探究。

根据统计结果我们可以推断,中学教育在宣传和普及生态文明思想方面明显高于大学教育,大多数大学生早在高中之前就已经开始接触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思想。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有接近1/3的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甚至之后才开始接触了解该思想。由此可见,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众多大学生中的普及仍需加强,政府、学校等相关机构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其普及度。

同时,调查显示,被调查大学生获取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渠道大多是通过课堂教育和网络,纸质材料、同学亲友和电视媒体虽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但总体来说并不占主流。课堂教育与学校的相关课程设置密切相关,而网络的宣传作用则涉及到众多媒体,学校如何安排关于生态保护的课程,如何切实提升学生在该方面的认识;媒体如何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做好社会舆论宣传工作,都将是下一步政府等相关部门在高校范围内推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必要性认识方面,几乎90%以上的人都认为,当前我国的生态问题较为严重,需要被高度重视起来,尽快解决。从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已经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缓解环境压力,提高环境质量。

关于问题的解决,被调查者普遍认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政府、企业、社会民众、国际力量等都需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共同构建生态文明。但是,这些学生中大多只是略微感受到政府实施的相关政策的影响,且影响不大。由此可以看到,对于大学生来说,政府政策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大,具体着力点还有待研究调整,约2/3的大学生认为政府首先应该加强立法与监督机制。另外,优化产业结构和发展科学技术也是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可的解决措施。

综合上述关于大学生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认知调查分析结果,可以看到,95后大学生在这两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总体来看,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不了解与不理解两个方面。

首先,不了解:不关注相关时事,对一些基本概念不了解。根据关于建设生态文明首次被写入党的报告时间的分析结果调查显示,仅有26.88%的人选择了正确答案,而其余被调查大学生高达73.12%选择了错误答案。同样的结果也出现在考核被调查大学生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地位的认知上,仅有19.37%的大学生选择了正确答案,而有80.63%的大学生选择了其他错误答案。从这两个数据分布的大致情况可以看出,整体答题情况呈现随机分布样式,有部分学生对这些问题较为了解。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被调查大学生对于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包括重要时间点上发生的时事并没有清晰的概念,随机性较强。

其次,不理解:不理解具体内涵,与实际情况脱离。根据前文关于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具体内容的认知情况的调查结果可知,半数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过程中提出的一些概念说法并不熟悉知晓。

三、大学生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认知度低的原因

1.大学生接受相关教育力度不足。当前我国大学缺乏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专业,且据近几年的调研结果可知,由于报考生在选择专业时,更多考虑就业前景与深造情况等,相比于火爆的计算机、金融等专业,为数不多的环境保护相关专业也鲜有人问津,因而少有大学生能够接受到精而专的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目前高校在此方面的教育尚未实现跨学科综合,缺乏对交叉学科课程的渗透,多集中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学生对此普遍热情度不高。因此,课堂上的相关知识灌输对于普及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效果普遍弱于预期。另外,由于经费限制、占地面积等各方面原因,许多高校不重视校园内部环境建设,缺少植被覆盖、装饰美化等,甚至废纸随处乱丢,无法为师生创造舒适优美的学习生活环境,无法使其通过自身经历深切感受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也就无法启发鼓励其主动学习了解相关知识。同时,个别高校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升,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公众场合为学生做出不良示范,误导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模仿,比如随地吐痰、禁烟场所吸烟等。

2.新闻媒体宣传力度不够。当今社会,各种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为了增大关注度,增加浏览量,多数媒体都习惯于研究受众口味,探索受众普遍喜欢的类型及题材,迎合观众,将注意力集中于上述方面,并不愿意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花费笔墨于受众普遍不了解、认知度差且缺乏兴趣的领域。长此以往,因为受众的热情度低,媒体宣传力度弱,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相关知识得不到宣传,受众缺乏学习途径,进而导致热情持续低迷,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当然,也有少量有责任感的媒体愿意普及,但是由于内容局限,形式单一,在纷繁多样的众多媒体中处于劣势,无法引起受众的注意,达不到预期的宣传效果,甚至被淘汰。

3.大学生自身意识淡薄。近年来,我国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都远多于900万人,虽然录取率逐年提升,但是仍然竞争激烈,高中教育多以高考科目与内容为主,虽然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内容普遍各个学校都有涉及,但并不是重点,很难引起压力较大的高中学生的注意。因此,成长于这样的大环境下,这些学生在高中阶段尚未形成关注生态文明、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先的思维意识。进入大学校园后,由于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大学生勇于尝试,乐于接受新事物,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及其他新颖有趣的话题,而当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的关注度较低时,则很难吸引大学生将目光聚焦于此。同时,由于长期生活于校园,与社会接触较少,缺乏社会阅历,尽管大学生们普遍都认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形势严峻,但是他们大多数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部门,而他们并不能做出实质性的努力及发挥他们自身的作用。简言之,我国大学生较多认可问题的存在性,但是认为问题的解决是一个与己无关的事情。因此,他们多数不把生态文明建设当作自己的事情,进而不愿意主动了解相关新闻报道及知识,导致大学生的认同感较低。

四、提高大学生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认知度的建议

1.政府宏观规划到位。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及国家发展建设的掌舵者,其出台的方针政策是各机构集体的行为方针。因此,为提高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认知度,政府可以在各方面的规划中加入相关考虑。具体来说,高校方面,鼓励高校在课堂中将此作为重点详细展开,并加大考核力度,建议校方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强化学生们的理解;媒体方面,鼓励各影视公司拍摄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纪录片,要求部分节目在播放过程中适当穿插相关教育,或要求各媒体平台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展开工作的频率。政府在此过程中可以提供一些有趣的资源或是翔实的数据分析等,同时加大对各方面工作成果的考核力度,对表现优异的单位予以政策性优惠或物质奖励[1]。政府还可以自行组织论坛、参观或开放日等,吸引广大大学生前去参加。

2.高校采取针对性措施。在课程设置方面,由于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全面的建设需要运用到各个专业的知识。因此,高校可以细化相关大类专业,使之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建设交叉学科,培养专业人才。同时,鼓励教师授课时在相关的情境下自然提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或知识、举措等,加深学生的印象。另外,在思政课上,以展示视频、图片、情景模拟或拍摄微电影等形式重点讲解生态文明建设,丰富形式,激发兴趣,强化理解,并把其作为考核重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强迫学生被动学习的作用。除此之外,高校可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走进高新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企业,近距离观察废弃物处理机械与工厂;重视校园环境的保护与美化[2],定期清洁校园,时刻保持校园的干净整洁,使其享受并习惯于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在此过程中,逐渐意识到高质量环境对于提高工作效率、保持身心健康与心情愉悦的重要意义。久而久之,形成不破坏环境并愿意积极改善环境、摒弃不良行为的好习惯。同时,教职工也要严于律己,规范管理个人行为,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借助个人影响力与个人魅力号召广大学生保护环境、热爱环境。

3.媒体加大相关主题的关注度。各大媒体在强调关注度,极力扩大自身影响力的同时也要意识到并勇于承担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在政府政策的鼓励及要求之下,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为载体,宣传推广生态文明建设,让受众在接受节目的同时主动接受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思维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通过统计此类题材的报道次数及每次的关注度、收视率等数据,向社会传达自己的责任感,增强民众的好感度和政府的信任度,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同时也为自身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4.大学生主动提升自身觉悟。大学生不应将生活仅仅局限于考试及校园生活,更要广泛阅读,学习学者圣贤的思维理念;游历山水,感受我国的大好河山;关注时政,了解世界局势及发展新动向;积极实践,切实体会社会现状,通过一系列活动开阔眼界,提升思想觉悟,同时提高社会洞察力,紧随时代步伐,与世界同步前进。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将会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也将会主动学习此方面的知识,了解最新进展,而不被时代大潮所淘汰[3]。

参考文献:

[1]董美怡,艾志强,赵诗翘.生态文明的公众认知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46-50.

[2]王包泉,陈云,何有华.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8):49-51.

[3]李玉明.生态文明视域下公民的生态责任[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9-13.

猜你喜欢

认知度文明生态
1 100例初产妇妊娠期保健认知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长抓政治生态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对不文明说“不”
提高临终关怀认知度和更好的开展临终关怀的研究
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分析